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加速,同世界各个国家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联系越来越紧密。此外,“汉语热”以及“一带一路”都加速推进了汉语的学习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汉语国际推广的进程加快。不管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还是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师,在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文化休克”的现象。 “文化休克”给汉语教师和第二语言学习者都带来了挑战。本文立足于探究文化休克对汉语国际教学带来的影响并对海外汉语志愿者自身克服文化休克及在汉语国际教学上克服文化休克提供建议和思考。

  • 标签: 文化休克 汉语国际教学 汉语教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休克评分与脓毒性休克评分(septic shock score,SSS)对新生儿难治性脓毒性休克发生死亡与严重并发症的评估和使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脓毒性休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结局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根据休克病程中各指标最差值计算新生儿休克评分和SSS,SSS又分为计算式脓毒性休克评分(computed septic shock scores,cSSS)与床边脓毒性休克评分(bedside septic shock scores,bSSS),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两种评分方法对脓毒性休克发生不良风险的评估效能,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新生儿休克评分和SSS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72例患儿,预后良好组45例,预后不良组27例。预后不良组患儿的血管活性药物评分、血乳酸、新生儿休克评分和cSSS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bS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休克评分和cSSS预测脓毒性休克新生儿发生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4(95%CI 0.510~0.777,P<0.05)和0.765(95%CI 0.654~0.877,P<0.05),新生儿休克评分和cSSS预测发生不良预后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0和80.5,cSSS的阳性预测值(81.3%比47.5%)和阴性预测值(75.0%比70.6%)均高于新生儿休克评分。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cSSS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成正相关(r=0.487,P<0.01)。结论两种休克评分系统对脓毒性休克新生儿预后均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cSSS的评估价值优于新生儿休克评分,可作为评估新生儿难治性脓毒性休克的主要辅助工具。

  • 标签: 休克,脓毒性 休克评分 婴儿,新生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对脓毒性休克及脓毒性休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针对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收集其基本资料及入院24 h内的动态MAR、血常规、炎症指标、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等指标。根据有无脓毒性休克将脓毒症患者分为休克组和非休克组;再参照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标准,根据有无显性DIC将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休克DIC组和休克非DIC组。比较各组间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无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MAR对脓毒性休克及脓毒性休克合并DIC的预测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脓毒症患者MAR与炎症指标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53例脓毒症患者,其中脓毒性休克患者61例(包括有显性DIC者17例和无显性DIC者44例)。与非休克组患者比较,休克组患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SOFA评分均明显升高〔PCT(mg/L):6.90(2.50,23.50)比0.87(0.26,5.75),CRP(mg/L):156.48(67.11,230.84)比90.39(46.43,182.76),SOFA评分(分):11.00(8.00,14.00)比5.00(3.00,8.00),均P<0.05〕,同时血小板计数(PLT)及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P)、肾上腺素(A)、胶原(COL)、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的MAR(ADP-MAR、A-MAR、COL-MAR、AA-MAR)均明显降低〔PLT(×109/L):101.00(49.00,163.50)比175.50(108.25,254.50),ADP-MAR:28.50%(22.00%,38.05%)比45.90%(33.98%,60.28%),A-MAR:38.90%(30.00%,55.40%)比65.15%(54.38%,72.53%),COL-MAR:27.90%(20.85%,36.55%)比42.95%(33.73%,54.08%),AA-MAR:24.70%(16.40%,34.20%)比46.55%(28.33%,59.20%),均P<0.05〕。亚组分析显示,与休克非DIC组比较,休克DIC组患者SOFA评分明显升高(分:13.29±5.23比10.39±3.58,P<0.05),PLT和COL-MAR明显降低〔PLT(×109/L):36.00(22.00,67.50)比115.50(84.25,203.75),COL-MAR:21.50%(17.85%,32.60%)比30.95%(22.98%,38.53%),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MAR对脓毒性休克的预测价值较高,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4〔95%可信区间(95%CI)为0.742~0.886,P=0.000〕,最佳截断值为51.35%,敏感度为68.9%,特异度为82.6%,阳性预测值为0.724,阴性预测值为0.800;COL-MAR对脓毒性休克合并DIC有一定预测价值,其AUC为0.668(95%CI为0.513~0.823,P=0.044),最佳截断值为21.90%,敏感度为52.9%,特异度为79.5%,阳性预测值为0.500,阴性预测值为0.81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中各诱导剂诱导的MAR与炎症指标和SOFA评分呈不同程度负相关,其中A-MAR与SOFA评分的相关性最强(r=-0.327,P=0.000)。结论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MAR对脓毒性休克及脓毒性休克合并DIC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并对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评估价值,可作为一种监测指标用于预测脓毒症患者病情的变化和指导治疗。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外科应用休克指数评估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对急救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68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在急救护理中应用休克指数对病情评估,并施以对应护理。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诊时间、分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抢救成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中,以休克指数评估并指导护理,能提升抢救效果,缩短分诊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 标签: 严重创伤 失血性休克 急诊外科 休克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asoactive-inotropic score,VIS)、休克评分和乳酸水平对脓毒性休克足月儿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并诊断为脓毒性休克的足月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儿相关因素的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性休克足月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VIS、休克评分及乳酸水平对脓毒性休克足月儿结局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82例脓毒性休克足月儿,存活组71例,死亡组11例。存活组与死亡组脓毒性休克足月儿的VIS 最大值、休克评分最大值、乳酸最大值、第2个24 h VIS平均值、第1个及第2个24 h乳酸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IS 最大值(OR=1.038,95%CI 1.014~1.063)、休克评分最大值(OR=2.372,95%CI 1.126~4.999)和第1个24 h乳酸平均值(OR=2.983,95%CI 1.132~7.862)均与足月儿脓毒性休克死亡结局相关(P<0.05);VIS最大值曲线下面积最大,截断值为58.5。结论三者中,VIS对脓毒性休克足月儿死亡结局预测价值最好,休克评分次之,乳酸水平较差。

  • 标签: 血管活性药物评分 足月儿 脓毒性休克 结局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传统补液法和亚休克疗法用于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收取本院创伤性休克患者90例,收取时间在2014年10月12日直至2015年1月20日,创伤性休克患者按照电脑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传统补液法,观察组实施亚休克疗法。结果观察组患者输液量(592.15±235.10)ml、血小板计数(178.01±62.15)×109/L、血红蛋白(119.01±25.15)g/L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休克疗法用于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具有显著效果,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 标签: 传统补液法 亚休克疗法 院前急救 创伤性休克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传统补液法和亚休克疗法用于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06月-2023年06月接受院前急救的创伤性休克患者60例,经随机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前者予以传统补液法,后者予以亚休克疗法,对比两组急救72h内死亡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72h内急救死亡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和传统补液法相比,亚休克疗法用于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效果更佳,可明显降低 72h内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值得肯定。

  • 标签: 传统补液法 亚休克疗法 院前急救 创伤性休克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骨折伴休克的早期病情观察与急救。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32例患者的临床救治与护理。结果29例患者治愈出院,3例死亡。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早期发现与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骨折 休克 护理
  • 简介:过敏性休克是一种由IgE介导的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其特点是发作迅速强烈,不可预见性,最严重的病例可在短时间内死亡.它已成为围手术期病死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 标签: 全身麻醉 过敏性休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多位患者的病例分析,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和临床护理实践,综合分析做出全面系统的护理经验总结。结论骨科创伤性休克的护理主要包括一般护理,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的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措施,通过综合全面的护理,为有效医疗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

  • 标签: 骨科 创伤性休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发伤早期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自本院2011年-2013年收治多发伤导致出现创伤性早期休克患者50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其临床表现、抢救及护理措施。结果经抢救护理后,患者动脉血压在30分钟-4小时内有明显升高,48例患者抢救成功,成功率为96.0%。结论对于多发性早期休克患者除了进行及时有效的临床急诊处理抢救外,还应该注重临床护理措施,如短时间内建立静脉通道、抢救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并发症出现等均是保障抢救顺利的关键。

  • 标签: 多发伤早期休克 临床观察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2005年10月,我们科室抢救了1例因脱敏注射TAT致过敏休克的病人,由于观查仔细,抢救及时,病人生命得以挽救,现报告如下。

  • 标签: TAT脱敏注射 过敏休克 病人 抢救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