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现研究探索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应用限制性液体管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入组样本均为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共计80例,以分组对比进行研究,统计两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指标情况,救治后一个月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病死率。结果:乙组(限制性液体复苏)无论是在临床指标还是不良反应及死亡率方面都明显优于甲组(开放性液体复苏)(详见表2和表3),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限制性液体管理不但使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指标方面有显著提高,而且能够降低死亡率,控制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在实际临床中的运用价值非常高。

  • 标签: 护理体会 感染性休克 限制性液体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引导式教育配合睡眠限制疗法对自闭症伴有睡眠不良患儿的应用效果影响。方法:在我院选取从2022年4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自闭症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且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有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研究组患儿采取引导式教育联合睡眠限制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干预效果影响。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配合睡眠限制疗法能够改善患儿睡眠质量,减轻患儿自闭行为程度,促进患儿康复。

  • 标签: 引导式教育,睡眠限制疗法,自闭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引导式教育配合睡眠限制疗法对自闭症伴有睡眠不良患儿的应用效果影响。方法:在我院选取从2022年4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自闭症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且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有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研究组患儿采取引导式教育联合睡眠限制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干预效果影响。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配合睡眠限制疗法能够改善患儿睡眠质量,减轻患儿自闭行为程度,促进患儿康复。

  • 标签: 引导式教育,睡眠限制疗法,自闭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血流限制训练BFR联合肌肉动力链训练治疗膝关节失稳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膝关节失稳患者并随机分成两组,参考组仅接受血流限制训练,研究组患者联合使用肌肉动力链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lysholms评分、活动舒适度评分、标准伸膝肌力均显著高于参考组,P<0.05。结论:血流限制训练BFR联合肌肉动力链训练治疗膝关节失稳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血流限制训练 肌肉动力链训练 膝关节失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教学模式在急诊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探索急诊护理实习教学的新方法。方法以2020年7月至2021年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实习的本科护理学专业7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SPOC教学模式的实习教学,分析学生学习参与情况和质量、出科考核成绩,并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提问参与率最低[80.8%(63/78)],小组护理查房参与度最高[100%(78/78)];学生小组查房优良率最高[93.6%(73/78)],课后作业优良率最低[76.9%(60/78)];出科理论考核成绩[(92.7±4.3)分]高于上一届学生[(88.6±1.3)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5.9%(67/78)的学生对基于SPOC教学模式表示满意。结论基于SPOC教学模式应用于急诊护理实习教学有助于提高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该种教学模式满意度较高。

  • 标签: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 教学模式 护理学专业 急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限制性补液治疗急诊创伤性休克的应用及临床预后。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 2017年 9月 ~2018年 5月期间收治的 80例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分组法进行分组,一组给予常规补液,为常规组,一组给予限制性补液,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临床预后。结果:研究组患者间羟胺用量为( 923.5±125.2) mg,多巴胺用量为( 955.6±126.5) mg,住院时间为( 9.3±2.3) d,各项数据数据低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患者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为 2.5%( 1例),死亡率为 2.5%( 1例),未见 DIC,各项数据与常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限制性补液用于急性创伤性休克可有效减少药物用量,加快患者康复,且并发症和死亡率较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限制性补液 急诊创伤性休克 临床疗效 临床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在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急救中效果。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9年1月救治的102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早期复苏方式分成两组,每组51例,A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B组采取无限制液体复苏,比较两组的救治效果。结果A组救治成功率为90.19%,B组救治成功率74.5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A组输液量、复苏时间和治疗后ISS评分均好于B组;A组复苏后的血乳酸、血小板和凝血酶原时间均好于B组;以上数据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早期无限制液体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更利于提高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早期液体复苏 骨盆骨折 失血性休克 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限制性补液治疗急诊创伤性休克的应用及临床预后。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7年9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分组法进行分组,一组给予常规补液,为常规组,一组给予限制性补液,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临床预后。结果研究组患者间羟胺用量为(923.5±125.2)mg,多巴胺用量为(955.6±126.5)mg,住院时间为(9.3±2.3)d,各项数据数据低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为2.5%(1例),死亡率为2.5%(1例),未见DIC,各项数据与常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补液用于急性创伤性休克可有效减少药物用量,加快患者康复,且并发症和死亡率较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限制性补液 急诊创伤性休克 临床疗效 临床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toxinABTXA)在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thryroidassociatedophthalmopathyTAO)限制性斜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TAO限制性斜视患者42名,根据其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手术方式)和实验组(BTXA治疗),每组各21名。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资料,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手术方式治疗TAO限制性斜视,术后易出现过矫等不良症状,BTXA治疗TAO限制性斜视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小,效果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注射较手术治疗TAO限制性斜视,具有安全性高、伤害性小、效果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 标签: A型肉毒毒素 甲状腺相关眼病 限制性斜视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伴发的脏器受累临床表现多样,以心脏受累最常见,是HE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报道1例青年男性,因全心衰竭入院,经检查确诊为HES导致的限制型心肌病(RCM),结合文献对HES致RCM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因诊治及预后进行讨论。

  • 标签: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限制型心肌病
  • 简介:【摘要】目的:评定急性腹泻患儿护理工作中采取及早静脉营养支持以及饮食限制联合护理干预方法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01月--2020年09月本科室收入治疗的70例急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观察组选用及早静脉营养支持以及饮食限制联合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选用常规补液支持以及正常饮食联合护理干预方法,计算腹泻症状消失时间、发热症状消失时间、呕吐症状消失时间、腹泻引发并发症整体占比数、患儿家长满意度占比数。结果:观察组腹泻症状消失时间(2.91±0.30)、发热症状消失时间(1.80±0.14)、呕吐症状消失时间(1.13±0.2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儿童 急性腹泻 静脉营养支持 饮食限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自体血回输在宫外孕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宫外孕休克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自体血回输治疗,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输液量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输液量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自体血回输治疗宫外孕休克,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住院时间短,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限制性液体复苏 自体血回输 宫外孕休克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并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严重多发伤导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2013年 7月至 2014年 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60例严重多发伤导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 n=30)和对照组( n=30),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液体复苏,给予实验组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血乳酸、血小板计数 (PLT)、红细胞压积、后期死亡率、急性呼吸综合征窘迫症发生机率 (ARDS)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机率 (MODS)。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血乳酸、 PLT、红细胞压积、后期死亡率、 ARDS、 MODS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严重多发伤导致失血性休克上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 标签: 限制性液体复苏 失血性休克 严重多发伤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在感染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的过程中,应用限制性输液的效果进行了探讨。方法:样本数据选取了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从中抽取了70例,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研究组采取限制性输液,而常规组采取充分液体复苏,之后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指标和并发症情况指标进行了调查评估。结果:组间临床指标调查对比,研究组各项指标明显更优于常规组(P<0.05);组间发生并发症情况调查对比,研究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的过程中,合理限制性输液,可有效控制患者组织血流灌注的情况,充分降低了患者术后发生不良并发症的概率,对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 标签: 限制性输液 感染性休克 围手术期 麻醉 应用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营养风险脑梗死患者在限制热量后的肠内营养疗效及预后效果分析。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00例进行实验研究,在患者及家属同意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保证有5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则进行限制热量肠内营养治疗,第一周的热量目标为标准化热量的60%—70%,对照组的第一周的热量目标则达到90%—100%。在实施营养治疗7d后,对比两组的营养指标评分、预后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结果:干预治疗7d后,观察组的营养指标评分比对照组要高,P

  • 标签: 不同营养风险 脑梗死患者 限制热量 肠内营养疗效 预后分析
  • 简介:榕树叶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16倍量70%乙醇超声提取3次,即16倍量70%乙醇超声提取3次,即16倍量70%乙醇超声提取3次

  • 标签: 叶总黄酮 工艺条件 总黄酮超声
  • 简介:本文主要研究了地形要素的分布形态和其组合规律,分析了其基本作战性能,详细阐述地形分析和利用数字化地图来分析地形的主要内容、方法以及步骤,提出地形分析的基本原则,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分析地形的实质和基本规律。

  • 标签: 地形分析 战术训练 炮兵 作战模拟
  • 简介:  用70%乙醇100ml作为提取剂,结果与结论确定仙人掌总皂苷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以70%乙醇为提取溶剂,用70%乙醇为提取剂

  • 标签: 仙人掌皂苷 提取条件 条件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实验条件对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寻找适合建立大鼠发热模型的实验条件。方法在不同环境温度、不同干酵母配制条件下观察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发热情况。结果环境温度为20℃~21℃、干酵母采用冰水(0℃~4℃)配制方法时大鼠总淘汰率为20%,注射干酵母后大鼠体温均衡上升,达峰时间约为注射干酵母后8-10h;环境温度为24℃~25℃、干酵母采用室温水(20℃~25℃)时大鼠总淘汰率为30%,注射干酵母后大鼠体温上升呈双峰状,波峰分别位于注射干酵母后约7h和9h,达峰体温比前者约低0.3℃-0.5℃。结论在环境温度为20℃~21℃、干酵母采用冰水配制的方法的条件下复制的大鼠发热模型更稳定、大鼠的淘汰相对较低。

  • 标签: 干酵母 大鼠 发热模型 实验条件到达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