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适时动力化能否促进股骨干骨折愈合。方法回顾本院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7例采用交锁髓内钉闭合复位固定治疗的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分为动力化组(32例)和未动力化组(55例),随访时间10~36个月,从三方面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愈合平均时间、手术后VAS评分对比及40周后两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动力化组与未动力化组骨性愈合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力化组延迟愈合3例,愈合平均时间12.28±2.16月;未进行动力化组,延迟愈合14例,愈合平均时间15.62±4.22月(P<0.01);骨折愈合后,未动力化组疼痛率要明显高于动力化组;动力化组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未动力化组。结论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适时动力化,可减少延迟愈合的发生,有利于骨折侧患肢的功能恢复。

  • 标签: 股骨干骨折 交锁髓内钉 动力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适时干预模式指导下的出院计划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影响。方法:从我院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抽取9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奇数偶数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比组(n=48),对比组患者行一般出院干预,观察组患者行适时干预模式指导下的出院计划干预,比对不同组别下的指标变化。结果:在神经功能评分及复发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更低,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依从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更高,统计学分析对比均有意义(P<0.05)。结论:适时干预模式指导下的出院计划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影响较佳,可给予广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适时干预模式指导 出院计划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医学、适时教学、支架式教学联合应用在骨科教学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择骨科实习学生,时间介于2021年9月-2023年9月期间,例数76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组别的划分,参照组38例,开展传统教学法,观察组38例,开展循证医学、适时教学与支架式教学法。研究并比较双方学生的学习效果,涵盖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评分、教学满意度四方面。结果:观察组考试成绩高于参照组,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评分、教学满意度均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循证医学结合适时教学与支架式教学应用在骨科教学中,可以提升教学满意度和教学效果,学生考试成绩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循证医学 适时教学 支架式教学 骨科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位难产采用徒手胎头旋转对孕产妇加速产程进展、提高自然分娩的作用。方法将506例单胎头位,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无严重并发症及合并症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254例,对孕产妇采用徒手胎头旋转术;对照组252例,采用让孕产妇与大卤门方向一致的侧卧位。结果观察组产妇在产程进展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的产妇采用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可使难产转为顺产,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

  • 标签: 徒手 胎头 旋转术 分娩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适时功能锻炼联合早期护理对锁骨骨折患者肩关节评分及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 以锁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共74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适时功能锻炼联合早期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后肩关节Constant评分、康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适时功能锻炼 早期护理干预 锁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 浅析徒手胎头旋转术适时应用于头位难产对提升孕产妇自然分娩率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本院160例头位难产孕产妇,源自于2020年7月~2022年6月本院接诊,使用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方式,研究组给予徒手胎头旋转术,就两组孕产妇分娩方式、母婴并发症及新生儿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自然分娩率、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新生儿不良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各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头位难产的孕产妇适时使用徒手胎头旋转术,能有效提升孕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保障母婴安全,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头位难产 孕产妇 徒手胎头旋转术 自然分娩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麻醉前预加温联合术中适时调温对老年肝胆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01-2021.12月收治的老年肝胆外科手术患者12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使用常规保温护理)和观察组(60例,使用麻醉前预加温联合术中适时调温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在采用麻醉前预加温联合术中适时调温护理后,其不同时间点核心温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评分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肝胆外科手术患者采用麻醉前预加温联合术中适时调温护理能取得较佳的效果,可有效维持其体温,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减少其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老年肝胆外科手术 麻醉前预加温 术中适时调温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适时心理护理+常规护理应用在肺栓塞(PE)患者中的价值及满意度。方法:纳入2022年1月—2022年12月的57例PE患者,遵循随机数表法分组,即:对照组(纳入29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纳入28例,加用适时心理护理),评价组间抑郁(SDS)及焦虑(SAS)自评量表、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DS、SAS更低,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对PE患者实施适时心理护理+常规护理,可以改善心理反应功能,拉近护患距离,值得推广。

  • 标签: 适时心理护理 常规护理 肺栓塞 满意度
  • 简介:本文从青春期教育的狭义和广义层面,教育内容、价值观、维护少男少女性安全与生殖健康以及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等方面阐述了对我国青春期性教育的看法,并介绍了作者本人在开拓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事业中的经验与体会。

  • 标签: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 性安全 生殖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适时理论指导下的全程护理用于结肠息肉切除患者围术期干预的效果。方法:在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选择我院就诊的结肠息肉切除10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n=52)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n=52)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适时理论指导下的全程护理干预。结果:术后,观察组临床指标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心理弹性水平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采用适时理论指导下的全程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心理弹性,促进患者康复进程。

  • 标签: 适时理论指导下的全程护理 结肠息肉切除 围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适时理论的全程护理在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3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0例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基于适时理论的全程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负性情绪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适时理论 全程护理 冠心病 PCI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适时风险评估模式个性化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COPD)疾病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22.01.01-2022.12.31,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9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早期适时风险评估模式个性化护理。比较不同护理方式干预效果。结果:VTE发生率,观察组为6.67%,对照组为24.44%,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态度、护理时机、护理策略、护理结局、突发事件处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护理后认知功能、躯体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提升,且均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早期适时风险评估模式个性化护理对COPD患者干预,可有效降低VTE发生率,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实施。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病 早期适时风险评估模式 个性化护理 静脉血栓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探究将微信作为基础的适时教学模式在手术室的护生带教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2020年间在医院日间手术室实习的66名护理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名,对照组中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模式开展带教工作,观察组中采用微信为基础的适时教学,通过对两组学生的护理理论成绩、护理技能考评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中护理理论成绩考试、护理技能考核等总成绩都要优于对照组中的数据(P

  • 标签: 适时教学模式 手术室护理带教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探究将微信作为基础的适时教学模式在手术室的护生带教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2020年间在医院日间手术室实习的66名护理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名,对照组中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模式开展带教工作,观察组中采用微信为基础的适时教学,通过对两组学生的护理理论成绩、护理技能考评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中护理理论成绩考试、护理技能考核等总成绩都要优于对照组中的数据(P

  • 标签: 适时教学模式 手术室护理带教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第三产程胎盘剥离延缓所致产后出血前采取适时人工干预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1月期间妇产科接收的98例第三产程胎盘剥离延缓产妇作为观察分析对象,采用平均分配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给予对照组产妇常规预防措施,给予观察组产妇采取适时人工干预措施,并将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第三产程时间、产后2小时内、24内出血量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第三产程时间、产后2小时内及24内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观察组产妇对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第三产程胎盘剥离延缓产妇采取适时人工干预,可有效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降低产后出血量,提高产妇对护理满意度,该方法值得临床妇产科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第三产程 胎盘剥离延缓 产后出血 人工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第三产程胎盘剥离延缓所致产后出血前采取适时人工干预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接受治疗的60例第三产程胎盘剥离延缓所致产后出血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处理方法,观察组则采取适时人工干预的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第三产程时间、出血量以及生产延长、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第三产程时间、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产延长、产后出血发生率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P<0.05。结论在第三产程胎盘剥离延缓所致产后出血前对患者适时进行人工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分娩情况,改善分娩结局,提升分娩质量。

  • 标签: 第三产程 胎盘剥离 产后出血 人工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适时风险评估下的分级个性化防控护理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92例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和研究组(n=46)。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增设早期适时风险评估下的分级个性化防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期间遵医行为、护理前后机体功能状态(SAQ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理期间总遵医率高于对照组(95.65%比78.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疾病认知程度、躯体活动受限程度、病情稳定状态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适时风险评估下的分级个性化防控护理能显著提高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遵医行为,改善机体功能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冠心病心绞痛 早期适时风险评估 分级个性化防控护理 遵医行为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基于适时干预模式(TIR)的延续性护理对出院后脑卒中门诊患者依从性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出院后脑卒中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基于TIR的延续性护理。对比两组肢体功能、依从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护理6个月,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BI)均升高,观察组较高(P<0.05)。观察组依从性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基于TIR的延续性护理可提高出院后脑卒中门诊患者的依从性,改善其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标签: 脑卒中 适时干预模式 延续性护理 依从性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 )预防中基于早期风险评估的分级个性化防控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 我院于 2018 年 6 月实施早期适时风险评估的分级个性化护理,因而选取 2018 年 1 月 -2018 年 6 月我院收治的 COPD 患者 120 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参照组, 2018 年 7 月 -2018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同类型患者 120 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组,对参照组实施常规预防护理,对研究组实施基于早期适时风险评估的分级个性化防控护理,于护理后对研究组、参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 VTE 发生状况进行对比与分析。 结果: 在护理满意度方面,研究组高于参照组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 0.05 );在 VTE 发生状况方面,研究组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基于早期适时风险评估的分级个性化防控护理能够有效地降低 COPD 患者的 VTE 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领域进行推广与投入使用。

  • 标签: 早期适时风险评估 分级个性化防控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静脉血栓栓塞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