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骨折病人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效果影响。 方法: 选 取 本院于 2016 年 2 月— 2018 年 2 月收治的 60 例骨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活动,对照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主要类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骨折康复情况、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观察组愈合有效率高达 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90% ,具统计学意义 (P < 0.05) ;对比关节恢复情况,观察组关节恢复优良率高达 96.7%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 57.5% ,具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骨折患者开展优质服务护理模式之后,促进了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切实加快了骨折康复,临床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骨折病人 骨折愈合 功能恢复
  • 简介:目的探讨氨溴索压缩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在综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氨溴索压缩雾化吸入,对照组30例采用综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症状及体征结果。结果治疗组应用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罂幼儿支气管肺炎,在咳嗽、气促及啰音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氨溴索压缩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支气管肺炎,可缩短住院天数,迅速改善症状,明显提高疗效。

  • 标签: 氨溴索 支气管肺炎 压缩雾化吸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采用中医骨折三期治疗方法对患者术后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在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44例为1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而实验组则采用中医骨折三期治疗方法,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1周的治疗,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肿胀缓解优良率明显较高,同时疼痛评分明显较优,差异对比均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同时随访三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明显较高,差异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采用中医骨折三期治疗方法效果较为显著,有利于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对其预后有改善作用,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 标签: 中医骨折三期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眩晕宁片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 96例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50例和对照组 48例 ,全部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降压、降糖等。治疗组加用眩晕宁每次 2片 ,每日 3次 ,口服 ,连服半个月。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每次 5mg,每晚一次口服 ,疗程半个月。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和的平均血流速度。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及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眩晕宁可显著降低全血比粘度(P<0.05),显著降低血浆比粘度( P <0.05),可以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 P<0.01)。 两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眩晕宁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比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眩晕宁片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显著,且无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眩晕宁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观察-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综合征疾病采用针刺颈椎夹脊穴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接受治疗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口服倍他司汀片,一天3次,每次4片;研究组患者对颈椎夹脊穴进行针刺治疗,四周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椎动脉供血参数及安全性。结果经治疗,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73%、治愈率为65.4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36%和29.09%,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两组患者椎动脉供血参数、头晕头痛、颈项痛等均有改善,研究组患者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综合征疾病采用针刺颈椎夹脊穴进行治疗的疗效较好,明显改善患者的椎动脉供血,无毒副作用,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针刺 颈椎夹脊穴 疗效
  • 简介:目的:建立微创经间孔腰椎融合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比较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来探讨最适宜的固定融合方式。方法分别建立以下融合固定模型:单枚融合器+双侧椎弓根钉(A型);双枚融合器+双侧椎弓根钉(B型);单枚融合器+单侧椎弓根钉(C型);双枚融合器+单侧椎弓根钉(D型)。对各模型进行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左旋、右旋、轴压加载,比较各模型的角位移、椎弓根钉及融合器的所受应力情况。结果各融合固定模型在不同工况下椎弓根钉及融合器所受应力的VonMises峰值各有差异,但均在最大受力范围之内。各工况下四种模型角位移均较有限元模型减少,A/B型、C/D型相比角位移减少程度相当,而单侧椎弓根钉固定时脊柱稳定性较双侧椎弓根钉固定差。结论建立了不同固定方式的腰椎融合模型,验证了在微创经间孔腰椎融合术中使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加单枚融合器置入可提供适当的稳定,可以作为微创经间孔腰椎间融合术的固定方法选择。

  • 标签: 有限元分析 腰椎 椎间融合 生物力学
  • 简介:例1,女,15岁.安徽怀远人,学生.左腰部起斑块,不痒不痛,巳2月余.曾误诊为“湿疹”,外用肤轻松霜剂及红霉素软膏均无效.体检:左腰外侧有-2×2cm~2的园形红斑及灰白色厚痂,轻度凹陷,痴皮易破,有腥臭味.镜检为菌丝(+),故为“黄癣”.外有克霉唑霜剂,1月后皮损痊愈.2月后复查无复发.例2,女,21岁.安徽五河人,农民.尾骨部上方起疹2月左右,轻度痒感.曾误诊为“皮炎”,外用皮炎平霜剂

  • 标签: 体黄癣 误诊 克霉唑霜剂 治疗
  • 作者: 谭伟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邻水县丰禾中心卫生院谭伟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多种骨折的有效方式,主要适用于人工关节置换术,髋关节是一种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髋关节置换又称为人工髋关节置换,主要是将包含髋臼以及股骨部分的人工假体通过螺丝钉与骨水泥固定于正常骨质上,以此来取代病变的关节,达到重建髋关节功能的目的,是治疗骨折可靠且成熟的手段。髋关节置换发展早期只可置换人工股骨头,称为半髋置换,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半髋置换逐渐发展为全髋关节置换,假体材质较多,主要有陶瓷、不锈钢以及碳合金等,存在髋关节置换术指征的骨折病人均可接受髋关节置换治疗,例如创伤性关节炎病人、骨性关节炎病人、股骨头坏死病人、股骨颈骨折病人以及强直性脊柱炎病人等,通过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