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的细针穿刺细胞常规涂片检查及液基细胞检查,并结合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标本来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35名甲状腺疾病患者,超声引导下进行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检查,进行常规涂片和液基细胞涂片检查,同时采取血液标本用化学发光法进行甲状腺激素和自身抗体检测。结果通过χ2检验和Kappa检验对常规穿刺细胞检查与液基细胞检查进行分析后发现,二者诊断结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一致性不理想(0<Kappa<0.4),诊断结果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结论常规细胞检查对甲状腺常见疾病的分类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液基细胞检查提高了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的准确性与特异性。TSH对甲状腺疾病具有良好的提示作用,但是对常见甲状腺疾病之间的鉴别诊断并无特异性。TgAb与TPOAb对桥本病的筛查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激素 穿刺细胞学 液基细胞学
  • 简介:目的:建立我国健康男性志愿者服用西酞普兰(CIT)的群体药动(PPK)模型,并比较PPK模型与非房室(NCA)模型法估算CIT生物等效性的价值。方法:23名健康男性志愿者服用CIT后采集0~144h血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分析血浆中的CIT浓度,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评估CIT的PPK模型,并用NAC模型法和PPK模型法评价CIT的生物等效性。结果:CIT的PPK模型符合一房室模型,估算的CIT清除率和分布容积分别为(15.90±0.70)L/h和(702.0±19.2)L。采用NCA和PPK模型估算的CIT相对生物利用度90%可信区间分别为96.4%~105.4%和92.5%~103.4%,达到生物等效性的标准。结论:NONMEM法可用于评价CIT的生物等效性。

  • 标签: 西酞普兰 群体药动学 生物等效性 非房室模型
  • 简介:一般认为,结外淋巴瘤缺乏影像特征,且易与病变脏器良恶性肿瘤、肿瘤性病变甚至炎性病变等混淆,误诊率极高。而结外淋巴瘤对化疗和放疗非常敏感,患者预后较相应脏器的原发恶性肿瘤好。临床工作中,无原发淋巴瘤病史的结外淋巴瘤患者术前诊断很难,大多患者多因误诊而行手术。结外淋巴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原发性腹部实质性脏器淋巴瘤较少见。

  • 标签: 原发性结外腹部实质性脏器淋巴瘤 影像诊断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上皮性的浆液性卵巢癌细胞是否可以通过上皮间充质转换,形成梭形的肿瘤细胞,以及梭形的卵巢癌细胞在肿瘤细胞中的分布。方法选择浆液性卵巢癌组织50例,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中是否存在染色较深、细胞形态呈梭形改变的肿瘤细胞及其分布,连续切片进行细胞角蛋白CK和vimentin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1.54%的低分化(8/13)和18.75%(6/32)的中分化的浆液性卵巢癌组织中存在细胞染色较深,细胞核具有明显的异型性,其细胞核形态明显不同于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且多分布于细胞密集区域近血管处。而5例高分化的肿瘤组织中未观察到这些梭形的肿瘤细胞。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这些梭形的、细胞核染色较深的肿瘤细胞CK染色为阳性,部分肿瘤细胞CK和vimentin染色可以表现为同时阳性,表明上皮样的肿瘤细胞可表达间叶组织标志物,肿瘤细胞呈间叶细胞分化。结论细胞密集排列区域中央肿瘤细胞处于相对缺氧状态。肿瘤细胞通过上皮间充质转换适应局部缺氧状态,并获得侵袭转移能力。

  • 标签: 浆液性卵巢癌 上皮间充质转换 细胞角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影像诊断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之间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实行头颅CT及核磁共振影像检查,比较分析两种不同诊断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核磁共振影像检查诊断的符合率显著高于头颅CT检查的符合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影像诊断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与头颅CT相比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且操作简单方便,患者满意度更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 影像学诊断 三叉神经痛
  • 简介:随着我国高校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媒体素材库的建设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临床微生物与检验是检验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之一,通过多媒体素材库的建设,有效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 标签: 多媒体素材库 建设 应用
  • 简介:主体性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积极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应用型检验人才。为此,在《临床免疫及检验》课程的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大胆实践了“专题讨论式”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标签: 《临床免疫学及检验》 理论教学 主体性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 简介:多媒体教学是我国医学院校教师普遍采用的现代化教学形式,并已成为医学院校教学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临床微生物检验教学中,尽管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多维化教学空间,但应注意使用多媒体教学后可能存在的一些的问题,从而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进一步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教学质量。

  • 标签: 多媒体教学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教学质量
  • 简介:该文围绕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教学质量而进行积极的尝试。根据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验带教方法、实验课件制作、实验报告的评分及实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通过教学活动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 标签: 实验教学 临床微生物检验 教学改革
  • 简介:摘要目的对神经内科应用细节护理管理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患者共92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细节护理管理者设定为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者设定为对照组,每组46例患者。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健康教育评分、护理态度评分和护理技术评分比较高,(P<0.05)。此外,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83%,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8.26%,(P<0.05)。结论临床将细节护理管理应用到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可有效保证护理效果,提升护理满意度,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故方案有推广的价值。

  • 标签: 细节管理 神经内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阑尾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本院2015年8月-2016年7月收治的110例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类型及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其抗菌药物种类,名称及DUI,联合使用情况,给药时间及术后感染情况,以便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具体研究1。结果阑尾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使用高频抗菌药物依次为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各种抗菌药物的使用指数(DUI)均小于1.抗菌药物的使用中,奥硝唑的使用率最高,达到26.0%,其次分别是依替米星11.0%,头孢地嗪8.5%,甲硝唑6.8%,头孢唑啉钠五水合物6.4%。110例患者中有50例患者仅是术后给药,占比45.45%。手术前后均给药的患者有60例,占比54.55%且110名患者中没有一人报告为感染。在药物联合使用中,二联用药的使用率达到92.0%。两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最大比例从小到大依次主要为硝咪唑类+青霉素类,硝咪唑类+头孢菌素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结论从整体情况来看,我院对阑尾炎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较合理,但部分二联用药存在不合理问题,医院需要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规范,提高药物使用的科学性2。

  • 标签: 阑尾炎 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 应用
  • 简介:麻醉专业本科生的临床实习是医学生成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培养麻醉医生成为具有全科知识的临床医生已日益受到各医学院校的重视。麻醉学科的发展与检验医学关系密切:麻醉的发展需要检验医学作支撑,并促使检验医学更趋完善,丰富其学科内涵。检验医学将为麻醉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保障。结合目前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就麻醉专业本科生临床实习设置检验科实习的必要性作初步探讨。

  • 标签: 麻醉学专业 临床实习 检验医学 检验科
  • 简介:毕业实习出科考核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手段,一套好的考核体系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水平,同时也能反映出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多年的实习带教,我们摸索出一套较为完善的出科考核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标签: 临床微生物学 毕业实习 出科考核 技能考试 临床操作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在新生儿护理中开展音乐配合先俯后仰卧位抚触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出生的100例新生儿参与实验,入选新生儿按随机数表法划分两组,Ⅰ组接受常规标准抚触护理,Ⅱ组接受音乐配合先俯后仰卧位抚触,对比观察两组的干预情况。结果相比Ⅰ组,Ⅱ组干预后第1d的哭闹率明显降低,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第2、3d相比,两组数据无统计意义(P>0.05)。Ⅱ组相比Ⅰ组在首次胎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上均显著缩短,在出生第3d睡眠时间上显著延长,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引入音乐及先俯后仰卧位抚触,能够使新生儿获得更理想的干预效果,值得推荐。

  • 标签: 新生儿护理 音乐 先俯后仰卧位 抚触
  • 简介:摘要目的成年人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及流行病特点。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总共选取90例成年人肾小球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实行常规病理检查。判断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以及流行病特点。结果成年人肾小球疾病中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类型中微小病变肾病、IgA肾病、膜性肾病、增殖硬化性肾炎和硬化型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占比较高。90例患者当中,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有67例,占比74.44%。其中男性患者20例,其余为女性,女性患者数量相对于男性患者有明显优势,数量差异显著,达到统计标准(P<0.05)。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3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男女数量比例无明显差异,未达到统计标准(P>0.05)。结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最为普遍的肾小球疾病,同时女性患者较多。MCD与IgAN属于最常见成年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LN与HSPN属于常见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 标签: 成年人肾小球 疾病病理类型 流行病学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生化检验和常规检验在糖尿病中诊断价值和差异。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门诊和住院收治疑似糖尿病患者113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采用常规检验(尿液葡萄糖)和生化检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诊断,根据《糖尿病诊断标准》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单独及联合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根据“金标准”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两组患者尿葡萄糖阳性率、空腹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113例研究患者明确诊断为糖尿病81例,占71.68%。常规检验在糖尿病中诊断灵敏度为62.96%,特异性为81.25%,阳性预测值为89.47%,阴性预测值为46.43%。生化检验在糖尿病中诊断灵敏度为88.89%,特异性为87.50%,阳性预测值为94.74%,阴性预测值为75.68%。常规检验和生化检验联合检验在糖尿病中诊断灵敏度为92.59%,特异性为84.38%,阳性预测值为93.75%,阴性预测值为81.82%。糖尿病组尿葡萄糖阳性率、空腹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生化检验在糖尿病中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较常规检验高,但两者联合检测更能提高诊断灵敏度。糖尿病患者尿葡萄糖阳性率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为临床检验辅助诊断重要指标。

  • 标签: 糖尿病 生化检验 常规检验
  • 简介:西方国家的教育国际化是其开放性教育的扩展和发展,而由于缺乏开放性教育的基础,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是对传统的封闭性教育的改革。因此,要踏上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不会是一蹴而就可以实现的。从基本教育观念的转变,到实现教学目标的更新,进而建立新的教学体系,才能实现与教育国际化潮流的并轨。具体到实验诊断专业上,作者提出了改善软环境、培训国际化师资队伍、重建实验诊断教学体系、培养国际化人才等的实践措施。

  • 标签: 教育国际化 实验诊断学 实践 措施
  • 简介:作为生物制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微生物的教学优化是学好该课程的关键因素。该文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微生物的教学改革,提升学习效果,持续改善教学质量。

  • 标签: 生物制药专业 微生物学 教学改革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在食品微生物中检验菌落总数时用到的平板菌落计数法、菌落总数测试片法检验方法以及TTC培养基3种测定方法的检测效果,以达到提高食品菌落总数检验的检出率和灵敏度的目的。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需要测定的153个样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采用标准平板菌落计数法、菌落总数测试片法检验方法和TTC培养基法进行培养,培养一段时间后记录菌落检出数。结果在测定的153个样品中,标准平板菌落计数法、菌落总数测试片法和TTC培养基法三种测定法中合格的份数分别为137、129、126,三中测定方法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种测定方法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得到的效果相当,但是TTC培养基法的检出率和灵敏度要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测定方法。

  • 标签: 菌落总数检验 标准平板菌落计数法 菌落总数测试片法检验方法
  • 简介:诊断是医学教学的重要模块,心电图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应用广、诊断意义大,但也是医学生较难入门和掌握的一个基本临床技能。因心电图知识涉及生理学、物理学和电学等多门专业学科,内容复杂且抽象,故心电图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一直是临床诊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 标签: 心电图 题库 教学 考核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