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变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及联合化疗成效。方法选取确诊的3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开展分析研究。结果31例患者中6例转为急性白血病,主要属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位转白期限12个月,联合化疗总体有效率为67%。结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高危向急性白血病转化,急性白血病治疗难度极大,预后成效不佳。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白血病 联合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老年人急性脑梗死伴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73例疑似急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全部进行常规MRI扫描、弥散加权(DWI)扫描及磁敏感加权(SWI)扫描。结合常规MRI、DWI、SWI检查图像,判断SWI在老年人急性脑梗死伴微出血的观测价值。诊断急性脑梗死伴出血,SWI明显优于DWI及常规MRI,对脑干和小脑半球的急性脑梗死伴出血灶,由于接近颅底,SWI序列伪影干扰较大,病变显示效果欠佳。

  • 标签: MRI 磁敏感加权成像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结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5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92例乳腺癌病理样本为研究对象,另取120例健康样本为对照组。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癌症组织与健康组织内相关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因素。结果病例组Vimentin蛋白阳性率明显比对照组高,病例组E-cadherin蛋白阳性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病例组患者组织内Vimentin蛋白阳性和TNM分期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3225,P<0.05;r=0.251,P<0.05)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情况和病例组患者肿瘤规格,淋巴结转移情况呈现负相关。Vimentin阳性表达情况越强,患者无瘤生存时间也就越长。结论对于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者,上皮间质转化蛋白相关检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患者疾病发展,全面改善患者治疗预后,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上皮间质转化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社区就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水平。方法随机对佛山市南海区内6个镇街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与该区内无精神病发作史的社区人群进行生存质量、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的问卷调查并分析其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例组的生存质量、社会支持及自我效能感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并且病例组的生存质量与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结论社区就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存质量、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均明显低于一般人群,通过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度和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水平。

  • 标签: 精神分裂症患者 生存质量 社会支持 自我效能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百草枯(PQ)诱导人肺上皮细胞HPAEpiC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MTT法计算PQ对HPAEpiC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计算最适合诱导HPAEpiC细胞发生EMT的浓度。应用不同活性的Rac1质粒pExRed-NLSFlag(空载体组)、pExRed-NLSFlagRac1(野生型Rac1组)、pExRed-NLSFlagRac1T17N(显性负调控Rac1组)、pExRed-NLSFlagRac1G12V(持续活化型Rac1组)瞬时转染HPAEpiC细胞,经PQ处理细胞。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上皮标志物Ck8、E-cadherin和间质标志物Vimentin、α-SMA表达,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ROS水平。结果PQ对HPAEpiC细胞的IC50值为91.3μmol/L;体外PQ诱导HPAEpiC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并伴随着细胞迁移能力的增强,同时促进HPAEpiC细胞ROS的表达。与PQ组、空载体组和野生型Rac1组比,持续活化型Rac1转染细胞后,PQ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明显增强,同时迁移能力增强,ROS表达增高;而显性负调控Rac1转染细胞后,则得出相反的结论。结论PQ在促进人肺上皮HPAEpiC细胞死亡的同时促进其向EMT转化,且通过Rac1-ROS来诱导HPAEpiC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

  • 标签: HPAEpiC细胞 Rac1 ROS 上皮间质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MDS转化急性髓系白血病联合采取IAG方案和地西他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单独采取IAG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地西他滨和IAG的联合治疗方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85.29%,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老年MDS转化为AML患者采取地西他滨和IAG的联合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MDS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地西他滨 IAG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合并脑微出血急性脑梗死患者74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7例,其中A组采用安慰剂治疗,B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两组出血性转化与死亡情况进行了解,同时进行NIHSS评分。结果A组出血性转化率较低于B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死率为13.5%,高于B组的2.7%,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进行治疗前,对其进行NIHSS评分时,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理后进行对比,A组较高于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脑微出血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时,采取静脉溶栓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在改善其神经功能的同时,确保其良好预后效果。

  • 标签: 静脉溶栓 脑出血 急性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采取地西他滨联合IAG治疗效果。方法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0月接诊的10例老年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所有患者实施地西他滨联合IAG治疗。分析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0例患者经过1-2个疗程治疗,其中8例完全缓解(completeremission,CR),完全缓解率为80.00%;2例部分缓解(partialremission,PR),部分缓解率为20.00%,总有效率100.00%。10例患者治疗期间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血小板减少、1例出现感染。结论老年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使用地西他滨联合IAG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性尚可,治疗期间应做好相关并发症的预防。

  • 标签: 地西他滨 IAG方案 老年MDS 急性髓系白血病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分析,为临床提供该病的诊断和发病机理。方法调取我院2010年1月收入住院的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1例,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该患者实验室血液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结果该患者各项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强的松治疗后转化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结论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数是由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转化而来,可见免疫因素在其发病中有一定作用。使用强的松治疗可转化为其他类型血液病。

  • 标签: 获得性低巨细胞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再生障碍性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硫氧还原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7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2h血糖水平,将其分为空腹血糖高组(A组)、餐后血糖高组(B组)及空腹餐后血糖均高组(C组)。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各组血清TXNIP、IL-1β水平。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A、B、C三组的血清TXNIP、IL-1β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组血清TXNIP、IL-1β水平显著高于A组及B组(P<0.05);A组与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血清TXNIP与IL-1β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氧化应激因子TXNIP及炎症因子IL-1β水平在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明显升高,推测慢性炎症可能与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且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

  • 标签: 硫氧还原蛋白相互作用蛋白 白细胞介素1&beta Ⅱ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预防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2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其对预防患者心房颤动的作用。结果研究组治疗以后心房颤动发生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够有效降低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发生几率,进而提升治疗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预防 冠心病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bcl-2在皮肤混合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8例皮肤混合瘤的石蜡包埋组织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TGF-、PCNA和bcl-2的表达。结果TGF-在皮肤混合瘤组织中阳性率高于正常皮肤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在皮肤混合瘤组织中阳性率高于正常皮肤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在皮肤混合瘤组织中阳性率高于正常皮肤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PCNA和bcl-2在皮肤混合瘤组织中均呈高表达,其与皮肤混合瘤的发生关系密切。

  • 标签: 转化生长因子 增殖细胞核抗原 bcl-2 皮肤混合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健脾益肾方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组织中TGF-β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健脾益肾方治疗组。术后第14天处死大鼠,取梗阻侧肾组织行RT-PCR检测。结果各组肾组织均有TGF﹣β1mRNA表达,模型组大鼠表达较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表达较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健脾益肾方可能通过抑制大鼠肾组织TGF﹣β1mRNA的表达,延缓肾纤维化的进展,达到保护肾功能的目的。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肾纤维化 TGF﹣&beta 1 健脾益肾方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心力衰竭患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对MMP-9、TIMP-1和BNP的影响,从而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本文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期间收治的心力衰竭患儿7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实施治疗方法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成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常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加服苯那普利。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前后MMP-9(μg/L)、TIMP-1(μg/L)和BNP(ng/mL)水平。结果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苯那普利进行治疗的患儿,实施治疗后的MMP-9、TIMP-1和BN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儿的水平,且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临床治疗心力衰竭患儿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进行治疗,患儿的MMP-9、TIMP-1和BNP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从而逆转患儿心肌重构,有效的改善和提升患儿的心功能。

  • 标签: 心力衰竭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MMP-9 TIMP-1 BNP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5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5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美国国家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表对各组进行神经功能评定,同时比较两组受试者及观察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血清ACE及SOD的浓度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ACE浓度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SO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型患者血清ACE浓度水平高于轻中型患者,SOD水平低于轻中型患者(P<0.05)。结论ACE及SOD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血清浓度水平可反映急性脑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靶向药物临床治疗已经十年余,EGFR-TKI同化疗药物一样面临耐药的问题,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在其耐药方面的作用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可能该文围绕EMT基本特征、EMT与肿瘤耐药的关系、EMT在EGFR-TKI耐药过程中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综述。

  • 标签: 上皮间质转化 肿瘤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肥胖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肝硬度值(LSM)的影响。方法选取53例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加用利拉鲁肽治疗6月,观察利拉鲁肽治疗前后血糖相关指标、血清TGF-β1、肝脏硬度(LSM),的变化。结果加用利拉鲁肽治疗后6个月患者FBG、PBG、HbA1c、BMI、HOMA-IR下降(P<0.05);同时血清TGF-β1和LSM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利拉鲁肽治疗后能够降低肥胖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的血糖水平,还可以降低血清TGF-β1水平及LSM,改善肝脏纤维化。

  • 标签: 利拉鲁肽 糖尿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 转化生长因子-&beta 1 肝硬度值 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