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自十九世纪末(中)期,台湾茶就已纳入世界分工,在整个生产链中扮演原料的提供者。经过近一百年,这种趋势在台湾的工业生产渐渐进入全球分互体系的同时,有了不一样的发展,茶产业反而在台湾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立基于以往茶产业所建立起的文化特质,朝向具有在地化特色之观光产业的发展。在此脉络下,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既遥远又抽象的国与凰之上的过程,不仅影响到个别的国家与区域,同时也对一般个人产生不小的冲击;全球化不只创造出跨国的生产线,制造规格化的产品,也间接促使在地化的发展趋势,在地化的特质作为文化产业的利基。

  • 标签: 茶产业 经济转化 文化资产 经济全球化 十九世纪末 工业生产
  • 简介:关于山西造像碑的研究,国内外都有一些积累,但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图文资料采集与著录等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开展,而山西造像碑面临的现实是不断遭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盗取,在此种情况之下,将所调查的造像碑遗存资料按照科学方式进行著录,并建立完备、翔实的图文信息数据库。对这些信息的数字化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可以实现学术资源的共享,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 标签: 山西 造像碑 数字化
  • 简介: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修建巩固了现实的国家领土并展现着抽象的国家形象,是政治空间形成的基础要素。与交通发展密切相关的"脱域",是现代性时空想象生成的必要条件,对边疆政治空间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一种政治空间的投影,交通地图传播了特定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发挥强大的社会政治效应,为政治空间的治理发挥了关键的文本作用。进入新时代,将边疆地区交通发展的经济、物质成果更有效地转化为政治、文化资源,是维护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

  • 标签: 交通基础设施 领土 政治空间 时空想象 交通地图 川藏铁路
  • 简介:果洛地处辽阔的高海拔山丘草原地带,是整个藏区中最晚形成社区共同体的地区。本文通过了解和分析果洛地区牧民共同体社会的形成过程,旨在考察藏族牧民的历史和社会,以及描绘藏族社会的重要特色,明确了果洛头人的系谱图。同时,叙述了果洛头人与相邻的各地域头人之间的频繁联姻,以及果洛地区寺院与甘肃南部、青海东南部、四川北部等广大的农牧民地域的寺院关系等,从中归纳出在多康地区寺院与寺院的关系、寺院与头人的关系、头人与头人的关系是连接整个社会的重要机能的特点。

  • 标签: 藏族社会结构 牧民 部落集团 头人
  • 简介:政治大统一是中国历史的第一前提。秦始皇统一天下,创造了人民生存发展的平台,但是,他在治国价值理念上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导致了剧烈的文化冲突。汉初选择黄老思想,提倡清静无为,促使社会度过了大乱之后百废待兴的短暂的特殊时期。当这个大一统的国家过渡到正常状态时,必然要寻找新的立国之魂,确立远大的治国指导思想,汉武帝担当了这个历史转型的艰巨任务。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主张“大一统”和“尊六经”,与汉武帝达成高度共鸣。确立儒家经学为国家的最高意识形态。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对经学走上中国政治舞台开了先例。汉武帝的政策核心是“举贤良、明教化”和“尊儒”,但是他也“尚法”,所以,汉武帝时期的政治还算不上是“王道”政治.而被定位为“霸王道杂之”,但历史已经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纵观秦汉之际,“秦皇”解决了“武定天下”的问题.而“汉武”则解决了“文致太平”的问题,后来中国历代的朝野都基本认同这个“文治武功”“文韬武略”的大逻辑,成为高度的共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制礼作乐 封邦建国 黄老政治 罢黜百家
  • 简介:海南的镇龙斋是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它举办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时间跨度很大,历史悠久。本文海口回龙村举办的镇龙斋为例,通过简述镇龙斋的举办流程,阐释举办镇龙斋的缘由及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比较分析镇龙斋的和公期之间的异同关系,探讨回龙村举办镇龙斋的文化和现实意义。

  • 标签: 镇龙斋 冯大候王 公期 穿杖
  • 简介:宋代社会中,获取奁产陪嫁是女儿间接参与娘家家产分配的最常用方式.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中国古代女性而言,它的作用尤为重要.终宋之世,妆奁嫁女是为法律所规定并为社会所认可的.当在室女的奁产权受到侵犯时,她们甚至不惜采用诉讼这一大多数中国人所不愿面对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些诉讼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自身所具有的法制观念和经济观念.

  • 标签: 宋代 奁产 家产分配 在室女 诉讼行为
  • 简介:本文在揭示“三个代表”思想在民族工作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回顾了党的民族工作史。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继续沿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前进,并以此为要点阐发了新时期开展民族工作的三个着力点。

  • 标签: 三个代表 民族工作 问题
  • 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肖”又称“属相”,“相”是面相,“属相”即面相何属。“所肖所属则是十二种动物,它们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配上十二地支,即成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此即所谓生肖或属相。”①人们通常会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器物和字体等形象,结合吉祥语、

  • 标签: 生肖文化 日常实践 古村落 民间 客家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对于新形势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搞好面向新世纪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搞好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挑战以及新的形势对干部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以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 标签: "七一"讲话 干部教育培训 中国共产党 江泽民
  • 简介:秦汉时期,法律对和奸的论罪区分为亲属与非亲属两类,处罚轻重差别较大。和奸罪的审理程序包括:“诣告”的形式对犯奸者提起诉讼;受理机关县廷为主,疑难案例依次向郡国守相及廷尉府疑谳,王侯的和奸罪则交由中央受理;和奸罪的认定必须满足“必案之校上”的条件。对和奸罪的有关规定和处理从维护家族联姻关系、维护家长权力及保证家族“财不出户”等3个方面维护家族秩序和社会等级名份。

  • 标签: 和奸罪 简牍 秦汉法制 家族
  • 简介:以往的研究往往从国别史出发,将东亚思想史分割成日本思想史或中国思想史等,笔者在本文中,立足于东亚文明的视野,指出日本在德川时代中期发生了思想典范的转换,进而认为这一转换不仅是明治维新,也是中国革命的思想源头。本文先从获生徂徕的思想背景与经历出发,然后他的成名作《蘸园随笔》为中心,从重新定位知识与宗教、他提出的'大知'与'大心'的用语、议题的展开等三个方面,分析徂徕重构理学的过程,最后在结语中强调了徂徕对东亚文明现代转型的思想贡献。

  • 标签: 园随笔 徂徕 徕理学
  • 简介: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修志,以人为本,为民修志.着重记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生产力发展为主线的社会变革,以人为本的群体人物形象等等,有利于创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指导 修志
  • 简介: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本文论述了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在德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而就如何加强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作了对策思考。

  • 标签: 以德治国 思想道德建设 领导干部
  • 简介:对现代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探索和实践是一项充满生机和极富发展前景的活动。本文对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了比较.并进一步对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现代教学新模式进行了论述。

  • 标签: 传统教学 现代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 简介:  经过8年内部试刊发行,终于迎着世纪的曙光,崭新的面貌,公开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可喜可贺.公开发行的第1期刊物--2001年春季号,图文并茂,内容充实,刊发了一系列优秀的文稿和图片,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标志着该刊由此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期刊物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 标签: 中国土族 公开面世 土族印象
  • 简介:本文漳州府城为例,分析了宋代以降理学文化空间不断扩张的主要动因。地方政治权力为理学文化空间的形成提供了基本动力,而且为其不受佛教势力侵占提供了庇护。对理学领袖朱熹进行文化建构是提升理学文化空间权威性从而保障其进一步扩张的主要策略。宋以来蓬勃发展的庶民宗族组织构成了理学文化空间扩张的社会基础。

  • 标签: 宋明理学 文化空间 漳州府城
  • 简介:本文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等满文档案为中心,与正史、地方志和报刊资料相互印证,梳理并分析了清代柳条边外城镇火灾的特征、原因,火势扩张的因素与态势,进而总结火灾对旗人、民人生活的危害以及衙署损失的情况,探讨火灾的惩罚措施与接济方式,提出适合于柳条边外城镇特征的火灾预防措施。

  • 标签: 满文档案 火灾 清代 柳条边 城镇
  • 简介:清代生员作为功名持有者和特权群体,在面对"凌辱斯文"的责罚时,往往罢考作为回应手段,共同进退,而在地方社会中,官员也尽量避免招惹这一同质性群体,但"凌辱斯文"之事却依然时有发生。朝廷对生员群体罢考行为的惩处,经历了"严宽之变",这是伴随着18、19世纪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强弱变化而发生的转变。在朝廷语境变化背景下,19世纪士人对于士子群体罢考行为,不再噤若寒蝉,而是敢于发声,给予了充分肯定与支持。因此,可以说在朝廷的主导下,19世纪统治阶层完成了对生员群体的主动"让步"。

  • 标签: 清朝 凌辱斯文 生员群体 罢考
  • 简介:金代文化虽较辽代有所发展,但比起和其同时的宋朝臻于至盛的文化成就而言,则显得黯淡无光,往往不被学者所重视,尤其金代的文化传承更是少有人注意。李纯甫作为金末西京的著名学者和文坛盟主,所折射出的文化象征意味极为丰富。对他的文化传承的考察无疑可以起到管窥有金一代的文化传承的作用,也有利于发见金代文化发展的"内在理路",从而全面了解和把握金代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促进我们对它进一步的研究,真正做到"了解之同情"。

  • 标签: 金代 李纯甫 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