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基于公众情境理论与理性行为理论相结合的视角,考察了512名中国高校在校生的慈善募捐行为,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比较了三种模型,即情境支持模型,信息获取一行为意向模型和行为意向—信息获取模型的拟合程度。最优拟合模型——信息获取一行为意向最简约模型指出,个体的问题认知首先预测其对募捐相关信息的获取,而后信息获取又与个体的态度和主观规范一起预测其募捐行为意向。同时信息获取对主观规范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募捐行为产生的内在机制,同时也为促进我国公众的慈善募捐行为提供了建议。

  • 标签: 慈善募捐 公众情境理论 理性行为理论 内在机制
  • 简介: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复会9周年、北大新闻学茶座开办7周年之际,《宁树藩文集(增订版)》和《北大新闻学茶座精编2》由清华大学出版面世,至此“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文库”再添两本新著。

  • 标签: 新闻学研究 学术风气 北大 方汉奇 教授 力量
  • 简介:本文以文献分析和口述史访谈为研究方法,以文化研究理论为分析工具,旨在探讨20世G80年代的中国媒体如何将电视呈现为富裕的现代生活和较高社会地位的象征,以及在谁拥有电视这一问题上媒体所赋予电视的理想化涵义。具体而言,本文分析其他媒介形态,主要是印刷媒介,如何让电视传播一种与人们的经济和政治现实相去较远的“新”文化价值——迈入现代化和变得富裕。实际上,电视所象征的内容源自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电视在本质上类似于其它现代技术产品,因为它对中国人的现代化未来作出了同其它现代技术产品一样的承诺。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的紧密结合激发了中国人拥有电视,然后通过他们观看的节目为其提供现代化的信息。尽管拥有电视不能证明人们生活富裕或现代化,但是它为人们学习或模仿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创造了一条路径。这种学习或模仿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发生,并同政府的意识形态宣传一道,在多个维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电视的普及首先由政府政策发起,电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复杂而有趣的现象。这种现象展示了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大环境如何使电视观看活动成为可能,电视如何与人的能动性相互作用,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如何成为由西方技术和文化塑造的现代化的合法部分。

  • 标签: 中国电视 媒介形象 20世纪80年代 现代生活 社会地位
  • 简介:李红艳教授的著作《观看与被看凝视与权力:改革开放以来媒介与农民工关系研究》凭借丰富的个案研究围绕媒介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与农民工的流动的关系、过去30余年中农民工与媒介之间的关系的发展轨迹、这种发展轨迹在何种程度上和以什么样的方式被呈现出来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本文通过对“第三代农民工”概念的探讨肯定了李红艳教授对该概念在既往研究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厘定的意义。

  • 标签: 第三代农民工 90后农民工 媒介关系
  • 简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报道有新媒介技术亮点,也为高校的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议题。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报道的调研和跟踪分析,结合近年来我国对外传播的媒体报道新特点,对新媒体技术下的视觉传播亮点进行综述,并结合VR新媒体团队和高校新闻人才培养,提出强化媒介素养的对策性建议。

  • 标签: 一带一路 VR 新媒体技术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