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1 个结果
  • 简介:在成为中国和东南亚相关国家的争端之前,南海争议就已存在很长时间。二战后,中国大陆、台湾、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相继对南海提出主权诉求,争端发展掀开新篇章。本文认为,在苏哈托的铁腕统治下,印尼与南海相关的利益经历了从维护领土主权完整向维持国内稳定转变的过程。前一阶段是因为受到中国版图涵盖部分印尼水域的威胁,后来的转变原因则是印尼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深化。抛开与中国半心半意的复交,印尼试图为争端各方建立一个双轨对话平台,该平台后来证实是有所裨益的.苏西洛时期,印尼逐渐从被动角色变成了主动的中立协调者,推动了争端解决进程。本研究指出,印尼在南海争端中的作用受到意识形态和历史双重因素的限制。长期的意识形态局限决定了印尼在争端中的优先利益选项,而外交政策是追求这种利益目标的实用途径。印尼与中国的过往关系也影响了印尼,使后者的立场随双方关系起伏变化。此外,在东盟并不明朗的一体化进程中,印尼独自承担着中立协调者的任务。

  • 标签: 南海 争端 印尼 中国 东盟
  • 简介:近年来,一些国家的情报机构对情报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重视。美国中央情报局承认,情报分析和研究是其以往工作失败最大的地方,因此特别强调在冷战后时期重点抓情报产品的质量及其影响力。这种动向反映在有关国家的经济情报工作上,表现为:一方面,突出情报分析研究在经济情报工作中的重要性。情报分析和研究是情报工作的重要环节,经济情报工作也离不开分析与研究。信息时代经济情报工作面临的难题,是“对源源不断的信息进行及时和准确的处理”。由于信息爆炸和各国不断开放,加之先进技术手段的广泛

  • 标签: 经济情报工作 中情局 情报分析研究 经济分析员 情报分析人员 情报机构
  • 简介:国际关系发展史表明,一个大国的崛起都不能不在众多的制约因素中进行,对于制约因素的处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崛起目标最终能否实现。而在诸多制约因素中,国家安全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在此过程中,其与外部因素的互动关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日益彰显。因此加强研究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来说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中国 制约因素 地区 世界 印度 外部因素
  • 简介:本文利用DEA-Malmquist法,对1980—2011年间东盟各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成分进行测算,并对其进行收敛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观察期内(1)除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全要素增长率为负外,其他东盟国家均为正。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均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就本文样本来说,技术进步的贡献更大;(2)1984—1986年、1996—1998年以及2002—2004年期间东盟整体出现了3次较为剧烈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3)随着东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区域内贸易投资增加,东盟各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显著的收敛性。

  • 标签: 全要素生产率 DEA模型 MALMQUIST指数 收敛 东盟经济
  • 简介:南海仲裁案后,中菲之间积极推进各项务实合作,包括备受关注的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合作。但是南海仲裁案加剧了双方之间本身存在的关于南沙部分海域是否为争议海域的分歧,使中国在推进南沙海域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的问题上面临更大困境。中菲政治关系的转圜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分歧,菲律宾国内对于仲裁案裁决的坚持,将对菲政府有关共同开发的态度产生很大制约。从菲律宾国内法角度来看,在菲律宾无争议海域的合作开发也受到其宪法的限制。与菲律宾进行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合作,可考虑在推进陆海一体化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探索多种能源合作的可能,拉紧利益纽带,降低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敏感度。在油气资源开发时,必须厘清争议海域与非争议海域,在争议海域坚持共同开发立场,探索共同开发的新路径,在非争议海域可遵守菲律宾宪法和国内法要求进行合作开发。中菲双方有关合作可先从无争议海域入手,逐步建立互信,再扩展到争议海域。

  • 标签: 南海仲裁案 中菲海上油气合作 共同开发 国际法
  • 简介:2009年,东盟面临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个别成员国政局不稳定的挑战,但仍加强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的合作,坚定地朝着2015年建成“人民的共同体”的目标迈进。展望2010年,东盟将继续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各成员国以及与对话伙伴的合作,推进东盟共同体的建设。

  • 标签: 东盟 2009~2010年 回顾与展望
  • 简介: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形势下,2010年东盟积极推进东盟共同体建设,扩大与对话伙伴的合作,凸显大国平衡外交,并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东盟也面临内外因素的挑战。2011年东盟将继续推进东盟一体化建设,缩小成员国间的发展差距,在坚持东盟核心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扩大区域合作。

  • 标签: 东盟 共同体建设 大国平衡外交
  • 简介:近年来,北极事务已成为全球治理的新兴议题,中国对北极事务的参与也日渐深入。根据参与环境的变化和参与范围的拓展,本文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蛰伏期、准备期、初步参与期和全面参与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国的北极政策实践都受到了一定时空条件的影响,具体可从参与意愿、参与能力等内部因素和参与需求、参与渠道等外部因素进行考察。这四个因素可按照程度大小形成不同的情境组合,构成一个理解中国北极政策实践的分析框架。该框架也有助于分析中国对其他国际事务的参与,可视为认识和研究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一次尝试。

  • 标签: 中国参与北极事务 历史进程 影响因素 策略选择 分析框架
  • 简介:此文旨在根据南海形势最新动态,探索最为务实的争端解决机制,搭建一个由借两岸合作寻求南海问题突破、将海洋环境安全作为南海合作的驱动力、将渔业合作作为解决南海争端的起点、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作为海洋治理的框架、以思维转化引领政策和研究的方向五个维度组成的争端解决模式。为决策者与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并探讨了在解决海洋争端的过程中将国际关系和国际法融合在一起的跨学科视角的可行性,为寻求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进献绵薄之力。

  • 标签: 南海争议 解决机制 合作性方案
  • 简介:本文以马来西亚和中国建交过程(1949--1974)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元启发理论分析马来西亚对华关系的背景。本文首先分析了马来西亚独立前(1945—1957)笼罩在英中关系之下的马中关系,并把它作为分析马来西亚独立初期马中冲突关系的生态历史背景;接着分析马来西亚独立之初到20世纪60年代末马中对抗与冲突关系的深刻背景,揭示国际格局与国家安全利益对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决定性影响;然后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马中和解与建交的背景,诠释国际格局的变化、国内形势的发展、关键领导人的个人素养等因素导致一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最后对马中关系的曲折发展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总结。

  • 标签: 马来西亚对华关系 背景分析 层次分析 多元启发理论
  • 简介: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相比,尽管仍将消除贫困当作重要目标,但由于议程范畴拓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削减贫困的重视程度仍有所下降。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在减贫目标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但东盟国家仍面临严峻的减贫挑战。随着2030年议程拓展带来的资源分散压力,结合2030年议程的落实推进减贫工作的挑战正逐渐加大。东盟及其成员国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努力,试图将减贫与2030年议程有机对接。但迄今为止,东盟及其成员国均未发展出完整的对接战略以推动减贫事业。面对2030年议程对减贫工作的新要求,以过去十余年双边减贫合作所取得的成绩为基础,中国—东盟减贫合作可大有作为,甚至可能为中国—东盟整体关系增添新的润滑剂和增长点。

  • 标签: 东盟 减贫 联合国2030年议程 周边外交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中的一个新特点是区域性一体化集团的涌现,欧盟作为当今世界一体化水平最高的经济组织,其发展历程充满了趋同性和差异性的矛盾与协调。成员国加盟集团是它权衡国家利益得失的慎重选择,成员国有限让渡主权的前提是坚持国家利益优先。本文分析了区域趋同性和差异性的表现和原因,以及两者的协调。

  • 标签: 欧盟 一体化 趋同性 差异性
  • 简介:旅游合作是中俄两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强区域合作、深化合作内容、拓宽合作方式,是中俄两国共同推进跨区域旅游合作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塑造旅游品牌、加强旅游信息交流和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区域合作 名牌景区 共同开发 共同管理 中俄
  • 简介:本文从报刊媒体的角度,利用'议程设计'理论,分析马来西亚驱赶非法劳工事件发生后,菲律宾、印尼等国利用报刊媒体,宣传所在国政府对事件的反应,深入报道马来西亚驱赶劳工过程中的不人道行为,激起国民愤怒,使双边关系趋向恶化,同时有些党派乘机利用事件打压执政党,提出主权归属问题,使整个事件复杂化.本文认为,东盟内部由于各国经济普遍的不景气,导致内部凝聚力的松散,东盟国家需要加强协作,以大局为重,共同维护内部团结.

  • 标签: 报刊媒体 国际关系 马来西亚 非法劳工 案例分析 主权归属
  • 简介:在东盟成员国中,印度尼西亚代表的是老成员国,而文莱是东盟国家中最富裕的国家。这两个国家的油气资源都十分丰富,其油气业的发展对国内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都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两个国家油气业的发展却大相径庭。本文拟从两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对比分析入手,来剖析油气业在两国发展中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及其对两国经济增长与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今后发展的前景。

  • 标签: 印尼 文莱 油气业 经济发展
  • 简介:受限于薄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在南海问题上菲律宾通过加强美菲同盟的策略试图取得优势。美国则借中菲南海争端,通过巩固与菲律宾的同盟关系维护自身在西太平洋的存在。但是由于两国在南海问题中立场与利益的不同,以及中美、中菲关系的结构性差异,美国无法完全按照菲律宾的利益行事。除了有限地帮助菲律宾提升防御能力,美国对菲律宾的支持是宣传性的,即制造出美国十分重视盟友利益、菲律宾在与中国的南海争端中有美国帮衬的表象,其目的是迷惑中国对局势的判断并且限制中国的政策选项。所以在外交术的分类中,加强美菲同盟的策略既是军事性也是宣传性外交术。加强美菲同盟的策略没有改变南海问题现状,中美关系或中菲关系的整体发展也没有因此受到阻碍。通过权力运用观下一国获得对他国权力的条件考察加强美菲同盟这一策略,可得出菲律宾未能通过该策略在南海问题中获得对中国的优势。但是这一策略充分体现了在国际政治中菲律宾积极超越自身不足的主动性。

  • 标签: 美菲同盟 菲律宾 南海问题
  • 简介:一、三种宗教关于战争的最基本态度的比较和平是宗教的祷词,仁爱、宽容与忍耐是宗教的普遍立场。但是,在这个一走向极端就碰上悖论的世界上,并没有一种毫无条件的东西。对于宗教而言,和平也好,仁爱也好,都还须服从一个至少同样普遍和基本的准则,此即(神的或法的)...

  • 标签: 《摩诃婆罗多》 印度教 战争观 个案分析 史诗 《奥义书》
  • 简介:本文主要运用建构主义中的角色分析理论,分别从欧盟、北约和世界三个层次考察德国在外交政策的角色预期和角色认知中的矛盾与冲突,认为德国在三层行为体系中都面临着相互冲突的不同角色定位.德国没有做出明确选择的本质在于德国始终在欧洲认同与自主意识之间徘徊不定.这种认知冲突直接导致了德国外交行为中的模糊与摇摆.德国只有尽早对自身归属做出最后的选择,才能走出外交理念与行为的窘境.

  • 标签: 德国 外交关系 角色分析 冷战 国际政治 建构主义
  • 简介:9月中旬爆发于美国的民众“占领华尔街”抗议示威活动不仅迅速在全美蔓延,而且不断向世界扩散。比较直观地看。美国民众与金融业的矛盾加剧、贫富差距拉大和阶级矛盾激化、两党政治矛盾和恶斗是引发抗议活动的主要因素。目前,抗议活动尚处于内聚人气、外溢影响的发展阶段,未来能否发展成为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活动尚待观察。但从时代背景看,抗议活动暴露了资本主义的深层危机和美国政治经济模式的深层弊端,也反映了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新趋势。抗议活动虽不可能发展成为美国大规模社会动乱.但对美国政治、社会乃至内外政策的影响将会逐渐显露。

  • 标签: “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 美国社会 政治经济模式 阶级矛盾 党派政治
  • 简介:以稳定,安全和繁荣为主要目标的欧盟东扩是欧洲一体化当前发展最主要的任务之一,中东欧政治经济转轨国家在强烈的“回归欧洲”意识驱动下,纷纷申请加入欧盟,但是,东扩进程中,欧盟内部长久积存的问题,如机构体制和决策效率问题,有限的预算与利益分享不均等矛盾,将随着扩大而更加凸现,同样,中东欧国家能否达到欧盟提出的入盟标准以及加入后能否与原成员国在价值观,社会经济法律法规等方面完全聚合,这个问题还有待观察,事实上,欧盟成员国和申请国双方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经济,文化,宗教差异,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协调和磨合过程,因此,无论欧盟想实现“大欧洲”梦想也好,还是候选国极力想成为“欧洲大家庭”中名副其实的一员也好,它们的期望与现实目前至少是有一定距离的。

  • 标签: 欧盟 期望差异 东欧国家 中欧国家 欧盟东扩 欧洲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