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习近平提出的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这一新观点,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深远意义,对学生一生成长的重大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学生一生成长的思想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基础树立远大理想,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确立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掌握伟大的认识工具,为增长才干奠定思想基础。为了培养出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学生,教师应该把'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好马克思主义作为努力方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理论教育 一生成长 思想基础
  • 简介:文学的"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可以从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角度分别加以理解,但二者往往是同时存在于文学之中并进而生发复杂的文学、文化、历史与社会的动态关系与效果。针对当前文艺学界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争辩,以精神分析学作为文艺学方法论的重要组件,以拉康、阿尔都塞和齐泽克的思想为基础,可以构成一种对文学的"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之间关系的阐释的独特路径。

  • 标签: 文学 审美性 意识形态性 拉康主义 精神分析
  • 简介:圣保罗已经成为当代欧美激进左翼思想家阐释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法国著名哲学家巴迪欧把圣保罗看作是一位普遍主义的宗教政治家。他认为,把基督复活视为真理—事件,从而产生了忠于该事件的新话语和新主体,并因此打破了基督教发展的特殊性和狭隘性而使之成为普遍性的世界宗教。圣保罗的当代意义在于他以真理—事件—主体模式昭示了普遍性政治的新模式,这对于当代谋求左翼事业的复兴具有示范性。

  • 标签: 巴迪欧 圣保罗 律法 普遍性 政治
  • 简介:在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实践的背后,存在一个历久弥新的政治哲学基本问题,即,自由和平等这一对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西方思想界为解决这一矛盾做出的探索,对中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借鉴作用。中国应该将自由和平等的关系问题置于当前的社会现状下加以具体分析,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理想,坚持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兼顾、权利和责任一致、充分照顾弱势群体等原则,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 标签: 社会保障 价值观 自由 平等
  • 简介: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对"审美意识形态论"进行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忽视了考察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问题。伊格尔顿在《审美意识形态》一书中提供了研究这一问题的一个视角。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借鉴了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的研究路径,指出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是身体。伊格尔顿分析了美学的诞生及审美的内在复杂性,揭示了身体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

  • 标签: 身体 审美意识形态 物质基础 领导权
  • 简介:在总结"大跃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59年下半年到1960年初,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和"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1960年初,"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完整表述,出现在国务院部委报告中。1961年初,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明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但全党认识程度和贯彻力度还不够。在全面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关键时刻,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最终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确立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的独创性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

  • 标签: 毛泽东 农业为基础 工业为主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简介: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必须继续艰苦细致地做好哲学基础建设工作,必须对实践和本体论范畴,对生命的生产的命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美存在的哲学依据等作出合乎时代发展的新阐释。阎国忠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与美学》立足元典,面对时代现实,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概念范畴和基本命题,这一基础性的理论建设为实践美学的发展拓展了更宽阔的学术空间。

  • 标签: 实践美学 实践 本体论 生命的生产 人与自然的统一
  • 简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之际,在全党全国人民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要时刻,中央有关部门联合召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究讨论会,在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全部出席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这样高规格的理论研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开会的时间选在“七一”,全体在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发表讲话,这说明我们新一届党中央对党的理论建设的高度重视。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三个代表 理论基础 执政党 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中国思想界与理论界在三个方面扩展了对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理解:一是在普遍性与特殊性孰轻孰重的问题上,与西方传统知识观偏重普遍性不同,强调了特殊性的地位;二是在从普遍到特殊,即普遍原则的运用问题上,批判了机械(教条)的运用方式,肯定了启发式(创造性)的运用方式;三是在从特殊到普遍的问题上,弱化了类型(本质)的普遍性,强调了范例的普遍性及建构的普遍性。这三个方面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扫清了理论障碍,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基础 普遍性与特殊性
  • 简介:当前,如何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提高党委决策的质量和水平,是加强党委领导工作的首要问题,也确实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各级党委在落实民主集中制进行科学决策方面,应该说总的形势是好的,但形势的发展,又不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提高党委决策质量和水平,必须注意把握和解决好这样五个问题。

  • 标签: 党委决策 重要思想 民主集中制 “三个代表” 党委领导 落实
  • 简介:吴宏政:孙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采访。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哲学与21世纪马克思哲学创新”是当前哲学界最为关切的重大问题。您经常提到马克思的一个论断,即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在您看来,哲学的这一本性构成了哲学所特有的存在方式。那么,应该怎样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这种独特的存在方式?您曾经把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概括为“时代精神主题化”,对于这个基本判断应当怎样理解?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为了实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崇高任务,对近40年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经典著作的情况做一回顾,以总结经验,掌握规律,对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搞好党的思想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经典著作 干部理论素养
  • 简介:<正>2010年11月1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会主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承办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暨学科战略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吉林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重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由哲学学部副秘书长、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汪信砚教授主持,哲学学部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郭湛教授,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

  • 标签: 学术自由 基础研究 创新意识 哲学学科 哲学社会科学 发展战略规划
  • 简介:正确认识中国的经济成就,有助于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因而构成"原理"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的经济数据,准确地反映了我国经济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全国人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数据支持。学术界和媒体中个别认为我国经济数据质量不高的论调,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试图弱化甚至否定我国的经济成就,对思政课的教学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我们认为,有必要正本清源。只有从根本上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深刻理解中国的经济成就是真实不虚的,才能真正地推进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进心灵。

  • 标签: 十九大精神 “原理”课堂教学 新时代经济成就 统计数据质量
  • 简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在于乡村有效治理,而有序的农民政治参与是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着参与能力较弱、目的功利性较强、非制度化现象较严重和成本较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乡村有效治理,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当前,需要采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降低农民政治参与成本,完善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加强农村工作队伍建设,发展农民政治文化、开创乡村文化新局面等措施来提升西部贫困地区农民政治参与的质量,推动乡村治理的有效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 标签: 乡村振兴战略 西部贫困地区 农民政治参与 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