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利用北京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京发生PM10重污染的天气形势。研究表明:1)虽然北京地区PM10重污染(API指数3级以上)每年只有10d左右,但与之关联的轻微或轻度空气污染(API指数3级)天数,却可能占全年3级污染总天数的40%~50%。因此,分析研究造成北京PM10重污染的天气形势,对于空气污染的预警预报以及污染源的控制和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通过海平面气压场的主观分析,确定了类北京PM10重污染的典型天气形势,即高压南下东移阻滞型和与北上台风(或热带低压)相关联的弱高压控制型,并指出了后者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对开展北京空气污染预报和污染控制的指导作用。

  • 标签: PM10重污染 天气形势 北京
  • 简介:GFE(L)1型次测风雷达与GTS1型数字探空仪配合,能够测定高空的风向、风速、气温、气压、湿度等五个要素,成为新一代高空大气探测系统。本系统无论是在探测精度上还是自动化程度上都比701—59型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减轻了探空员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受到广大探空员的欢迎。此外,本需达还增加了一个智能化故障自检系统,它对雷达的16个参量进行自检,一旦检出某个参量不正常,立即发出告警,并提示哪个参量发生变化和哪块电路板发生故障,机务人员在它的帮助下,就能很快地排除故障。但是,雷达在实际使用中出现的故障是多种多样的,有许多故障不在它的检测范围,有时自检系统也会出现错误提示,因此自检系统毕竟有它的局限性。下面就分析几个自检系统无法检测到的或自检系统提示有错误的故障实例。供参考。

  • 标签: 二次测风雷达 故障实例 大气探测系统 数字探空仪 自检系统 检测范围
  • 简介:根据中国气象局与韩国气象厅签订的中韩沙尘暴联合监测站合作协议,中韩双方联合在我国新建了5个沙尘暴监测站,分别是内蒙古赤峰和连浩特、辽宁省丹东、山东省青岛和吉林省四平,开展了对能见度、气溶胶颗粒物PM10/PM25/PM1质量浓度的在线监测。该建设任务由气科院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具体承担。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2007年3月10~31日期间开展建站工作,4月1日进入试运行阶段,并顺利通过了现场验收。

  • 标签: 沙尘暴 观测站 中国气象局 合作协议 在线监测 质量浓度
  • 简介:第10届国际氧化碳大会(IC-DCIO:10thInternationalCarbonDi-oxideConference)于2017年8月21-25日在瑞士因特拉肯召开,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和业务机构的500多名科学家参加。国家气候中心史学丽和周文艳以及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研究大气、陆面生态和海洋等碳循环过程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 标签: 二氧化碳 国际 中国科学院 CARBON 北京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 简介:本文对大气氧化碳和甲烷本底监测的气相色谱系统进行了描述,阐述了监测的方法,给出了部分测试结果,并对近期所监测的实际样品作了初步分析。

  • 标签: 二氧化碳 甲烷 本底深度 气相色谱
  • 简介:利用一个冰雹云模式与云化学模式耦合而成的维积云化学模式,研究对流云的输送、微物理转化、云内化学过程、湿清除对S02及硫酸盐气溶胶的作用。云化学模式的结果表明,由于SO2,在向上输送的过程中可溶解于云水和雨水中,从而阻止了SO2向上部的转移,因此对气相SO2来说,云的输送是一个相当无效的过程,而液相清除起主要作用。硫酸盐气溶胶的收支分析表明,降水清除了1.67mol的SO^24,占气溶胶总量的64%,其中液态降水清除了0.72moL,固态降水清除了0.95mol,说明了冰相过程在硫沉降中的重要性。

  • 标签: 积云 硫酸盐气溶胶 降水 冰雹云 微物理 云模式
  • 简介:利用CALPUFF中尺度模型模拟计算出来的影响矩阵建立容量模型,使用专业的数学计算软件Lindo对容量模型进行计算,在综合考虑中部城市群区域的客观情况下,得到基于环境容量的辽宁中部城市群SO2排放总量平衡分配方案,为环境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 标签: 大气环境容量 SO2 排放清单 LINDO 总量控制规划模型
  • 简介:根据GFE(L)1型次测风雷达测角分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故障诊断时应遵循的逻辑关系,将其功能电路归纳成相对独立的6个单元电路。按控制信号流程与单元电路的关系列出故障分析步骤,结合各单元电路关键点参数,能较快地定位故障元件。最后,列举了典型的故障实例,并介绍了维修方法和建议。

  • 标签: L波段 测风雷达 测角系统 故障处理
  • 简介:采用ATMOS长距离传输模型,对2006--2007年山西省燃煤电厂通过关停小机组及增设脱硫设施所减少的SO2排放量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整个模拟范围内的总S沉降和干/湿S沉降分布特点,探讨了关停小机组及增设脱硫设施减少SO2排放量的效果。结果表明:2006--2007年山西省燃煤电厂装机容量增加,但SO2排放及其导致的S沉降量持续下降,表明氧化硫减排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燃煤电厂 减排 硫沉降 数值模拟
  • 简介:美国气象学会(AMS)编辑出版的大约近10种大气科学类期刊,是目前国际大气科学界最有影响的科技杂志。虽然这些期刊与欧洲的一些刊物相比,除了象《每月天气评论》和《美国气象学会公报》之外,历史都不算悠久,但由于论文质量和论文的国际性获得广泛的认可,近年来期刊的发展非常迅速(链接1)。

  • 标签: 美国气象学会 编辑出版 水文气象 杂志 ISI 采访
  • 简介:艰苦气象台站问题始终是困扰气象事业发展的瓶颈,改革边远地区艰苦气象台站运行机制是推进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三站四网”建设的迫切需要。在对青海艰苦气象台站情况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就艰苦气象台站实施内部轮换机制改革的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思考,提出了若干建议,为推进边远地区艰苦气象台站运行机制改革提供参考。

  • 标签: 运行机制改革 气象台站 运行情况 调研 青海 站内
  • 简介:由我院数值预报研究中心开发完成的“我国新一代多尺度气象数值预报系统”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等奖。“我国新一代多尺度气象数值预报系统”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成果,也是我国在气象科技与计算机应用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该项目自主开发了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完整气象数值预报体系,实现了我国数值预报技术整体跨越的目标。

  • 标签: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数值预报系统 气象科技 多尺度 持续创新能力 计算机应用
  • 简介:“人工增雨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项目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人工增雨作业在综合探测和作业、数值模式、催化播撒、检验与评估、综合集成等关键技术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在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国内有关科研院所、高校和业务单位,

  • 标签: 人工增雨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集成应用 “十五” 研发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简介:今天,我代表省委、省政府来慰问气象战线的同志们,正好你们在这里召开全省气象局长会议,我很高兴出席你们的会议。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和全省各地气象局长见个面,借此机会,向大家并通过你们向全省气象战线的同志们拜个早年,祝大家新春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标签: 气象 局长 二级 省政府
  • 简介:利用一个全球海洋动力学环流模式所模拟的海洋环流场,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维海洋碳循环模式。此模式摒弃了传统箱模式的缺陷,充分考虑了诸如大气与海洋间的碳交换、光合作用和氧化分解、碳酸钙的产生和溶解、悬浮颗粒物的下沉等过程,尤其是在模式中耦合进了以往甚少考虑的海洋生物过程对碳循环的影响,引入了详尽合理的参数化方案。通过模拟发现:在稳定状态下,大气和海洋中总碳含量分布依赖于发生在海洋中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及边界条件,水平扩散系数和光合作用常数率对各化学量的分布有很大影响。

  • 标签: 海洋动力学 环流模式 参数化方案 海洋环流 碳循环 大气
  • 简介:采用静态暗箱采样一气相色谱/化学发光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晋南地区盐碱地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裸地土壤夏、秋季(2008年6-10月)的甲烷(CH4)、氧化碳(C02)、氧化亚氮(N20)和一氧化氮(NO)交换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内,秸秆全还田(Fs)、秸秆一半还田(Hs)和秸秆不还田(Ns)处理土壤一大气间CH4、C02、N2O和NO平均交换通量分别为-0.8±2.7、-1.4±2-3、-6.5±1.8ug(C)·m^2·h^-1(CH4),267.1±23.1、212.0±17.8、188.5±13.6mg(C)·m^2·h^-1(CO2),20.7±3.0、16.3±2.3、14.7±1.7μg(N)·m^2·h^-1(N2O),3.9±0.5、3.4±0.5、3.0±0.4μg(N)·m^2·h^-1(NO)。交换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灌溉、降雨和温度变化是影响该趋势的主要因素。相对于NS处理,FS和HS处理降低了累积CH4吸收量(66%和59%),增加了累积CO,(42%和12%)、N,O(41%和9%)和NO(30%和13%)排放量,因此,秸秆还田促进了农田土壤总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得到FS和HS处理小麦秸秆的CO2、N2O、NO排放系数分别为73.4%士1.6%和43.3%士1.0%(CO2)、0.37%士0.01%和0.17%士0.00%(N2O)、0.06%士0.00%和0.05%±0.00%(NO),FS处理的排放系数显著高于HS处理,且均低于同一实验地种植玉米、施肥农田的小麦秸秆排放系数(N20和NO排放系数分别为2.32%和0.42%)。可见,在采用排放因子方法估算还田秸秆CO2、N20和NO排放量时,应考虑秸秆还田量、农作物种植和施肥因素的影响。

  • 标签: 秸秆 裸地 温室气体 累积排放量 排放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