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9 个结果
  • 简介:古代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多至八个:尔、汝、女、而、乃、若、戎、子。列举书证说明“子”是对称代词,澄清学术界的一些误解。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加上古代汉语假借字、通假字的活跃,作家使用汉字的习惯和任意性,造成了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多至八个。

  • 标签: 古汉语 第二人称代词 丰富方言影响
  • 简介:摘要不同的叙事人称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作家出于叙事审美的考虑会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采用不同的人称来叙事。日本唯美派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也不例外。谷崎擅长使用第一人称叙事,凸显叙事主体与叙述者之间微妙的关系。在创作早期,谷崎利用第一人称叙事特有的真实感创作了许多唯美主义小说,建构了一个现实与虚构共通的唯美主义氛围。

  • 标签:
  • 简介:伴随场馆的繁荣与“场馆学习”频次的增加,其教育作用也日渐显化。场馆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及其关系亟待明确的界定。基于第一人称的叙事分析发现,场馆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教师身份不再局限于某一类人或群体,它是多样的、全域的。同时,但凡走进场馆与展品进行互动,发生经验改变的人都将获得学生身份。场馆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属性与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基于意义生成的师生包容关系;基于身份自由转换的师生流动关系;基于第三空间的师生平等关系。师生关系的构建也将从教师、学生和场馆三类主体的责任着手,具体包括保持敏感性与主动性,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创新场馆资源的参与方式。

  • 标签: 场馆教育 师生身份 师生关系 第一人称叙事
  • 简介:引言《麦田守望者》自1951年出版以来得到评论界广泛且持久的关注。总的来说,评论界关注的主要是该小说的叙述技巧,霍尔顿个性化、口语化的语言,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却没有人注意到霍尔顿以及类似的第一人称叙述者遭受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方式。因此,心理空间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清楚这些第一人称叙述者的生存危机的根源。

  • 标签: 危机根源 第一人称叙事 认知文体学 第一人称叙述者 主人公 《麦田守望者》
  • 简介:《明亮的叶子》(BrightLeaves)是美国第一人称纪录片领军人物罗斯·麦克艾维(RossMcElwee)的第四部人生故事纪录长片,延续了导演以亲身经历探讨爱情、生死、美国南方文化以及传统家庭关系等话题,是透视美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一个典型案例。本文从导演研究、创意策划、美学手法、文本分析及传播策略等方面入手,对该片进行了全案研究。

  • 标签: 第一人称纪录片 非虚构自传散文 直接电影 自我反射
  • 简介:在词汇系统中,人称代词被认为是发展变化最为保守的词类,因此在研究中通常倾向于借由共时层面的语料去追溯历时的原型。然而吴语的人称代词系统却往往在形式上表现得参差不齐,难以循其规律。作为吴方言一支的上海话,其人称代词也同样具有这一特性。本文就此观点展开讨论,并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新派上海话的人称代词复数形式进行重新分析。同时对上海话复数人称代词中标记"拉"的语法、语音地位进行了考察和剖析,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 标签: 新派上海话 吴语 人称代词 复数形式 标记“拉”
  • 简介:通过考察发现,在《楚辞》屈原和宋玉的作品中,战国时期楚方言第一人称代词系统由“余(予)”、“吾”、“朕”、“我”组成,其中,“余(予)”句法功能最完备,“吾”宾语功能存在不足,“朕”不作定语,“我”不作宾语,且这些第一人称代词都不具有谦敬功能。

  • 标签: 战国时期 楚方言 第一人称代词 句法功能 谦敬功能
  • 简介:第三人称代词在英汉语言中作为连接语篇的重要手段,历来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对于没有异议的前指照应,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解释代词与被照应词之间为何能形成照应关系:而对于是否存在后指照应则始终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Ariel的可及性理论与语义学的结合上对前指照应进行阐释;同时,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后指照应存在的根据,指出:后指照应在英汉语言中都属于特例,不足以证明英汉语第三人称具备双向照应功能。

  • 标签: 前指照应 后指照应 可及性
  • 简介:刑事被追诉人称谓的科学程度,往往可以反映出一国刑事程序的法治化进程以及权利保障的力度。故我国在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在刑事被追诉人的称谓方面,改变了以往统称为“被告人”或“人犯”的做法,将刑事诉讼中的被追诉人按诉讼阶段区分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即在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正式起诉之前称为“犯罪嫌疑人”,之后称为“被告人”。这种改变体现了我国在贯彻无罪推定原则与保障人权方面的努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然同时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本文正是以这一区分为背景,通过分析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称谓体例,提出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的称谓应当具有科学性,这一命题包括两个内涵:一是被追诉人的称谓应显示出层次性、渐进性,二是称谓应与背后的各阶段权利实现对等。可以看出,尽管我国九六年《刑事诉讼法》对“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作了简单区分,但修改后的称谓并不具备上述两个要素,故依然欠缺科学性。为此,笔者从分析与解释问题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目前被追诉人的称谓进行了重新建构:通过设置由低到高、不同层次的证明标准以及规定确认被追诉人的专门程序,来实现被追诉人称谓应有的层次性、渐进性;通过将被追诉人的基础性权利上升为宪法权利以及逐渐增补阶段性权利,来实现被追诉人称谓与权利的大致对等,保证称谓的“名副其实”。

  • 标签: 被追诉人称谓 科学性 阶段性权利 层次性
  • 简介:王力先生(《汉语语法史》对第三人称代词“伊”、“渠”的分析值得商榷。本文结合宋、明、清时期的一些语言现象,对王力先生的说法加以修正,分口语、浅近文言和正式书面语言三个方面来考察“伊”、“渠”演变成“他”的历史时期。其实,在浅近文言中,“他”于明代中期完全取代了。伊”、“渠”的语法地位,口语中的这个替代应该更早,而在正式书面语言中,宋、元、明时期一直使用的“渠”在清代被“伊”代替,“伊”到新文化运动时才被“他”代替。本文还提出,汉语史研究中语料的选择,要兼顾口语、浅近文言和正式书面语言三个方面。

  • 标签: 《汉语语法史》 第三人称代词
  • 简介:在印度古代梵文语法中,按原义并没有“上中下”这样的表述。唐代高僧义净(635—713)在他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在描述印度古代语法时,用“上中下”表示印度古代语法中的人称顺序。他说:“二九韵者,明上中下尊卑彼此之别。”

  • 标签: 古代语法 梵文语法 第一人称 印度 语法系统 “他”
  • 简介:本文借助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对《共产党宣言》的德语版进行了篇章文体层面的分析。研究发现,马恩通过表述人称的巧妙转换实现了篇章人际互动、政治立场展现、拉近读者距离和分立敌对阵营等多种政治和语用目的。同时,还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如隐喻、拟人、平行结构、重复等。这既是《宣言》简化和形象化叙事风格的体现,也使全文风格统一,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以上两种篇章特点皆使语篇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也是《宣言》的语言魅力所在。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德语版 语料库语言学方法 人称代词 修辞手法 篇章分析
  • 简介:本文归纳在书写清太祖和清太宗个人称谓中出现的同名异书之纷纭现状,汇集中外满族、蒙古、清代历史文献及历史研究诸领域中领衔学者观点,介绍各种不同转写的民族语言和文献根据,讨论两称谓书写中多种转写的学术基础,指出跨民族语言介入两称谓转写之复杂现象对今后有关学术研究的启迪。

  • 标签: 清太宗 转写 称谓 民族史 学术课题 现状
  • 简介:"其"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文言虚词.综观诸家的《古代汉语》书,多认为"其"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如果作为代词,它只能作定语,而不能作主语.王力老先生说:"中古以后,偶然有人把‘其'字用作主语,那是不合上古语法规律的.古文学家仍旧遵用上古语法."在今见的诸多古文注释中,有不少地方对"其"的注解实际上也是颇不妥当的.本文以较多的古代汉语例句为证,说明"其"在古代汉语,包括上古汉语里,是可以作主语或兼语的,而且,作为人称代词,它不仅可以称代第三人称,有时甚至还可以称代第一、二人称.这种语法现象,不仅在秦、汉以后大量存在,甚至在先秦时候也早已出现了.作为语法规律来总结,我们更应该注意语言的发展,不能过于拘泥,过于刻板,不能人云亦云,形而上学;而应该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语境,尊重语法规律,并尊重逻辑思维规律.

  • 标签: 古汉语 人称代词 用法 《岳阳楼记》 "其必曰" 主语
  • 简介:2018年,是一个当之无愧的长篇小说“大年”,长篇小说在这一自然年度内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本文主要通过对《菜根谣》《天黑得很慢》《七步镇》《外苏河之战》《风流图卷》等作品的文本细读,详尽考察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在这些作品中的运用状况。

  • 标签: 长篇小说 第一人称 叙事方式 小说文体
  • 简介:《金阁寺》以发生于1950年的"金阁纵火事件"为题材,以第一人称叙述者(沟口)回述了灰暗的童年以及自己从迷恋到焚毁金阁的异常过程。其中,不可靠叙述突显了主人公沟口无意识的压抑,固着于金阁这一理想意象。最终,沟口的纵火行为带有强烈的侵凌倾向,揭示了日本战后青年个体处于精神真空而面临的自我同一性危机。

  • 标签: 不可靠叙述 同一性危机 无意识 侵凌
  • 简介:2015年,青年纪录片导演约翰·马卢夫(JohnMaloof)及其奥斯卡提名作品《寻找薇薇安·迈尔》为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叙事风格的发展演进提供了绝佳研究范本:片中由导演/制片人/事件亲历者约翰·马卢夫亲自出镜,以"第一人称"方式讲述故事,在表现形式、叙事主客体关系、新媒体时代的纪录片观念等方面值得深入探析。

  • 标签: 薇薇安·迈尔 第一人称 叙述客体 新媒体时代 小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