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依据大量档案及文献,阐述人民政府在川滇藏区推行人民币、禁用银元、改造旧领域、深化及拓展民主改革的过程。首先,在追溯改革前藏区货币流通的由来及概况后,阐述人民政府推行人民币等的努力,揭示和平解放后西藏与内地交流畅通,公路通车后运输便捷,大量银元流向西藏、走私商品流入内地等滋生的后果及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映上层人士及群众的相关要求,说明推行及扩大人民币、禁止银元流通等也是民主改革在经济领域中的表现;阐述了各地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制止银元“西流”与外货“东进”的努力,说明只有深化及拓展改革,改变旧的体制,才能从经济领域完成民主改革,维持改革取得的成果。

  • 标签: 经济领域 货币流通 人民币 银元 藏区 改造
  • 简介:本文就人类学民族学理论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创新作了简要的论述。以例证形式提出了人类学民族学哲学理论缺失、“田野调查”研究范式老化及我国生态人类学研究重心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充分证明了人类学民族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当下社会所面临的理论需求和指导。学科的基础理论创新是学术的一个增长点,是促进人类学民族学创新的新路径。

  • 标签: 人类学民族学 理论创新
  • 简介:对于中国边疆学的建立与发展来说,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研究都是无法一步跨过去的.既有的对拉铁摩的研究,或囿于各自理路,或碍于翻译问题,在其核心思想的把握上,都有某种难通的困境.笔者查对他的相关英文原著,集中解读其以“内边疆”(InnerFrontier)、“外边疆”(outerFrontier)为核心概念建立起来的边疆概念体系,一探其打通古今、实现中西概念对接的堂奥.笔者体会,他的上述研究框架可以用“双边疆”(doublefrontiers)范式来命名.拉铁摩尔“双边疆”范式的生命力在于它的预见性,但也并不是没有僵化的地方,表现就是困于“蒙古”不“属于”“中国”的成见,完全漠视了喀尔喀蒙古对于清朝经略西北而言的“过渡地带”的地位,只是把它作为“外边疆”.拉铁摩尔的“双边疆”范式可以改造成为中国边疆学建构的基本认识框架.

  • 标签: 内边疆 外边疆 双边疆
  • 简介:演化经济地理主要研究经济景观的演化过程,其理论基础包括广义达尔文主义理论、复杂性理论与路径依赖理论。将演化经济地理理论引入集群研究,运用微观-中观-宏观多尺度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集群演化的过程及其动力机制,打开集群内部的“黑箱”。微观视角关注企业惯例及其区位行为如何影响集群的演化过程与空间特征;中观视角关注集群的知识网络结构特征、企业间知识联系,与网络演化的过程;宏观视角关注集群系统的演化路径与动力机制,以及集群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然而,由于演化经济地理理论与方法目前尚处探索阶段,将其应用于集群研究中仍存在不少局限。最后,结合中国产业集群现状,提出若干研究议题,认为未来中国产业集群研究需要更加注重“演化转向”。

  • 标签: 演化经济地理 产业集群 演化多尺度分析
  • 简介:进入新千年以来,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已成为旅游研究中广泛讨论的热点课题。但对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这一概念,人们的认识和界定实际上并未实现统一。本文在回顾已有各种定义的基础上,分别从语言、逻辑和认识论的视角对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进行辨析,旨在探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运动与作用,并尝试运用系统论思想构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之形成的概念模型。

  • 标签: 旅游 旅游目的地 竞争力
  • 简介:2013年10月17日上午,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在多功能厅举办理论学习报告会,邀请自治区党委原副书记、广西桂学研究学会会长潘琦作题为《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报告。

  • 标签: 理论学习 自治区 报告会 办公室 地方志 多功能厅
  • 简介:卡罗·金兹堡的图像证史研究具有新意。他借鉴了图像学理论,认为图像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重的细节证据,也认识到图像的复杂性。基于图像分析,金兹堡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求知观念、精英与大众群体的文化关联进行了考察。同时,他对历史研究的属性和方法进行反思,提出从细节入手的证史思路。金兹堡的图像证史揭示了图像在心态研究方面和细节表现方面的特殊作用,但图像本身固有的模糊性也不容忽视。更合理的研究思路应是文字考证与图像分析相结合。

  • 标签: 图像证史 理论与方法 卡罗·金兹堡
  • 简介:新发现的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提供了丰富的关於南宋後期地方官员管理制度的珍贵信息,这些信息,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认识空白,使得我们有可能重新审视学术史中的一些重要议题。

  • 标签: 管理制度 地方官员 南宋 文书 徐谓 考课
  • 简介:一、会议概况2012年12月7—10日,“客家文化多样性与客家学理论体系建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梅州嘉应学院隆重举行。会议由嘉应学院主办,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客家研究院、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承办。来自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这是国内近年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客家学学术研讨会。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化多样性 客家学 学理论 研讨会综述 体系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变得日益迫切。作为地理微观区域,县市域边界地区的协调管理尤其困难,在相关研究中很容易被忽略。以CBRs理论为指导,结合浙江省尖山一南北湖地区协调发展实例,对县市域边界地区协调发展的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构建发展机制框架体系。尖山南北湖地区是典型的微观跨边界地区,在空间、功能上都具有协调发展的基础。由于行政体制的分割,现有的规划更加关注自身发展的需求,缺少区域整体统筹发展的眼光,造成了产业定位相互冲突,交通衔接不畅,生态环境共同保护意识不到位等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在协调发展机制框架基础上,提出协调发展规划方案,以期通过规划的手段使问题得以解决和落实,希望对微观区域的协调发展研究有所启迪。

  • 标签: CBRs理论 县市域边界地区 协调 尖山南北湖地区
  • 简介:本文以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和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理论”为视角,以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为基础,对周庄古镇从“一元同心并置结构”到“多元同心嵌套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多维空间生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旅游场域形成之前的空间属于“内源性自生式本体空间”,以“物理属性”为主;旅游场域形成后的空间属于“外源性嵌入式构建空间”,倾向于“社会属性”;旅游开发使物质空间景观化、文化空间多元化和社会空间复杂化,空间的分异和碎化趋向表明古镇社区正由“差序格局”转向“团体格局”,进而表现为一种混合性“属地格局”。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怀旧情结、空间生产背后的政治力量博弈和空间生产中社区精英示范效应三种原因所致。本文指出在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古镇空间不是空洞的空间,空间的生产方向应该成为关注的焦点,这对理解古镇旅游空间场域的形成、生产及包容性发展具有重要导向。

  • 标签: 文化遗产地 旅游场域 多维空间生产 动力机制 周庄
  • 简介:增长极理论是当代西方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主流观点,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本文以增长极理论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发展条件,提出了该地区培育增长极的对策建议。

  • 标签: 增长极理论 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 区域发展
  • 简介:古贝维尔老爷1549-1562年的日记,向我们真实地展现了游戏在中世纪晚期法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当时无论是节庆游戏还是日常游戏,都具有重要的民间公共宗教仪式的功能,有着明显的开放性和广泛的参与性,并因此起到重温、确认和更新群体认同的作用。这些游戏也表明,当时人们并没有现代的身体和空间私密观念,休闲、信仰等诸多方面也还没有明确的界限。尽管贵族和教士阶层具有某种特殊性,但总体上说,当时的日常生活并非巴赫金所说的“两种生活”的截然对立。事实上,无论男女老少,所有阶层的人都生活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并共享同一种文化,包括生活方式、信仰、观念等。然而,从游戏中也可以看出法国的近代化进程正在发生,社群内部不同阶层的成员之间正在发生文化上的裂变,游戏正日趋世俗化,而群体认同的扩大化则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形成。

  • 标签: 吉尔·德·古贝维尔 庄园主 游戏仪式 社群认同 巴赫金 狂欢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