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3 个结果
  • 简介:英国当代作家贾汀·希尔的《天堂过客》、《品梦茶馆》和《黄河》分别在英国荣获不同文学奖项。他的三部中国题材作品被西方国家读者认为是对当代中国的准确再现,为西方的中国题材注入了新鲜空气。虽然希尔借选材、人物塑造、语言及叙事风格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认同,但其叙事形式和汉化英语的背后却隐含着西方对中国司空见惯和根深蒂固的成见。三个文本中都有对中国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或多或少的偏见与误解。误读和冲突的产生有其个人心理、社会语境和历史渊源的原因,更有东方主义霸权话语挥之不去的阴影。

  • 标签: 贾斯汀·希尔 异质文化 文化误读 东方主义
  • 简介:评论界一般认为约翰·厄普代克创作的《伊特威克的女巫们》有嘲讽诋毁女权主义运动的倾向,书中的女巫也似乎被用来影射追求个性意识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女权主义者。然而,综观厄普代克40余年的作品,可以推断出该小说的深层主题依然是反映他本人的宗教观,即世俗化新教教会与牧师在引领现代美国人信仰方面的无力和他对新教发展前途所持有的悲观态度。

  • 标签: 厄普代克 巫术 女巫 新教世俗化 世俗化牧师
  • 简介:借鉴西方文论英美新批评中的"悖论"观来探讨海明威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共有特征:逃避与行动.逃避与行动表面上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海明威小说中人物身上同时出现,并在其人物性格的道德张力上统一起来;在形式逻辑上不能同真的两个判断在艺术思维上得以成立,并获得了一定的认识论意义.

  • 标签: 逃避 行动 悖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作为其"百科全书计划"的一部分,诺瓦利将自己的诗学观建立在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对比之上。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媒介被诺瓦利从抽象的数字比例关系中剥离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和谐的概念,将之作为其诗学的核心概念融入了文学创作中。本文以诺瓦利的断片创作中涉及音乐的文本为出点,梳理了诗人对音乐之数学本质的理解,进而提炼出其中所蕴含的和谐世界观及诗学观。

  • 标签: 早期浪漫主义 诺瓦利斯 诗学 音乐 数学 和谐
  • 简介:董秋主张翻译是一门科学,并先于外国学者霍姆斯(1972)在国内最先提出建立翻译学的问题。本文旨在梳理他的主要的翻译观点并以他的译作《大卫·科波菲尔》为例,说明他的翻译思想对其翻译实践的影响。

  • 标签: 董秋斯 翻译科学 翻译思想 翻译批评 “再创作者”
  • 简介:<正>黄成稳同志《关于主语和谓语的划分》一文(见《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3期)只提到主语和谓语,这里面还隐含着不少的问题待明确。现在我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并谈谈个人的看法,向黄同志和读者们请教。1.句子成分是不是只有主语和谓语两个?过去(成分分析,《暂拟系统》)把主语和谓语称为基本成分,把宾语、补语、定语、状语称为连带成分,这样的区分是不是妥当,那是另一个问题。总之,按成分分析说,句子成分不止主语和谓语两个,而是有六大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2.过去把第一次划分出来的两大部分叫做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这样称呼好不好,这是另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分析句子,要不要沿用这两个名称?层次分析第一次划分(第一层次)把句子分NP(名词短语)和VP(动词短语),这不等于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吗?在NP里,无论是单个名词或者是复杂的名词短语,都叫做名词短语。它们的名词短语包括单个名词,它们的动词短语包括单个动词,成分分析的主语可以指单个名词,也可以指以名词为中心的名词短语,即包括名词前的定语,不也是可以吗?为了同单个名词作主语、单个动词做谓语区别开,把由各种词组充当的主语称之为主语部分,把由各种词组充当的谓语称之为谓语部分,这有什么不好呢?保留这两个叫法,

  • 标签: 主语 句子成分 谓语 名词短语 表示法 成分分析法
  • 简介: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对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大有好处。然而,由于古典诗词创作年代久远,与现代文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背诵起来有难度。如何指导学生快速、有效地背诵这些古诗词?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总结出古诗词背诵五:指导朗诵、创设情境、借助媒体法、分类归纳、组织竞赛。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是有效的。

  • 标签: 指导学生 古诗词背诵 方法
  • 简介:人们在谈话时,少不了你问我答,一般应该有问必答。但有时会碰到一些让人实在难以回答的问题,这时,不管是勉强作答、胡乱作答.还是简单粗暴地拒绝回答,都可能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有违回答者的初衷。有问不答也要做到得体,使对方不误解你,不漠视你.这就需要注意一些方法和技巧了。

  • 标签: 语言 人际关系 回避方法 思维方式
  • 简介:近几十年来,外语教学法在国外有了很大发展,七十年代初期交际的出现,标志着外语教学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交际的出现,为改进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我们知道,语言是人们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以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由此产生外语教学法的一个重要规律,即必须把外语作为

  • 标签: 外语教学法 课堂教学 笔语 外语思维 词形变化 课堂气氛
  • 简介:1.正名简议“正字”这个术语是个外来词,是orthography的意译。其中ortho-是正确的意思,-graphy是字形或拼缀的意思。我国一向把orthography意译为“正字”。近来出现“正词法”这个称呼。这是由于我国使用这一术语时,主要指汉语拼音文字(这里是泛称,即学术上探讨的一般的汉语拼音文字),而汉语拼音文字的突出特征则是词儿连写(或称词类连书、分词连写),因此提出了“正词法”的说法以代替过去一向流行的“正字”的说法。这是可以理解的。当初将这一术语译成“正字”,当然跟我国的文字制度有关。我们一向是字本位进行教学的,即所谓识字教学。不过这种字本位教学可绝不是不理睬词

  • 标签: 识字教学 ORTHO 拼音方案 推广普通话 语音形式 单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0引言0.1汉语里的语素“”至少有两个。一个是实语素,如:我自有办法|这个词的用法很多|这是美声唱法,不是民族唱法。这个“”具有实在的语汇意义,是构成词的词根。实语素“”读上声。另一个是虚语素,是语缀,其语汇意义已渐趋虚化,主要用来表示某种语法意义。0.2虚语素或语缀“”出现在下述语言格式里:围棋怎么个下法|嗬,活蹦乱跳的大鲤鱼,怪不得这样贵|白吃白喝还不算,临走还拿着带着,验收团哪能这么个验收|我今天倒要看他怎样地厉害法儿。这一格式可以表示为“怎么/这么、那么(+个)+X”或“怎样/这样、那样(+地)+X”,其中X代表语缀“”所直接附着的语言成分,“个”或“地”可用可不用。“”这时读轻声,在北京话里常常儿化,有些方言说成“法子”。较早注意到这一语言现象的是赵元任先生。他在《汉语口语语法》“形态类型”一章中,把“”视为动词(赵所谓动词包括

  • 标签: 语缀 “法” 虚语素 语法意义 汉语口语语法 语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