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咽鼓管鼓室内短期留置导管并注药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在鼻内窥镜引导下经咽鼓管向鼓室内置入硬膜外麻醉导管,留置10天,期间每隔1天注入地塞米松,同时应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后随访观察6~12个月。结果共治疗276耳,治愈115耳(41.7%),显效94耳(34%),有效46(16.7%),无效21(7.6%)。有效率达92.4%。结论鼻内窥镜下经咽鼓管鼓室内置管并注药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效果明显可靠,操作简单方便,无明显并发症。

  • 标签: 鼻内窥镜 咽鼓管 突发性耳聋 导管留置
  • 简介:耳硬化症由Valsava于1704年首次发现,而AntonvonTroltsch于1872年首次使用了耳硬化症(otosclerosis)一词,以区别于鼓室硬化症(tympano—sclerosis)。正常情况下,人类耳囊自发育完成后即不再改变,

  • 标签: 耳硬化症 中国 治疗 鼓室硬化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无瘢痕灸、无瘢痕灸配合刺放血、口服西药治疗恢复期Bell氏面瘫,在改善面肌功能、促进面神经恢复的不同疗效。方法本课题采取随机分组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中、重度恢复期Bell氏面瘫患者分为无瘢痕灸、无瘢痕灸配合刺放血、西药组。参照Portmann简易评分标准、国际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分级标准盲法评定各组治疗前后面肌运动功能,统计积分。以尼莫地平疗效评分法作为疗效判定标准。结果无瘢痕灸配合刺放血治疗恢复期Bell氏面瘫,R1潜伏期缩短、NCV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加(P<0.01)具有显著意义。结论无瘢痕灸配合刺放血治疗恢复期Bell氏面瘫,在改善面肌功能、促进面神经恢复方面疗效显著。

  • 标签: 无瘢痕灸 点刺放血 恢复期Bell氏面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泪小管阻塞的泪囊炎患者经鼻内镜鼻腔泪囊吻合术联合泪小管管术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伴有泪小管阻塞的泪囊炎患者27例,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联合泪道内窥镜下激光泪道探通环形管术,研究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其疗效。结果27例眼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见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6个月,治愈25例,有效2例,无效0例。治愈率为92.59%有效率100%。结论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联合泪小管管治疗泪囊炎合并泪小管阻塞中,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做好用药及眼部的观察及护理能够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依从性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鼻腔泪囊吻合术 泪小管置管 泪小管阻塞 泪囊炎 护理 鼻内镜 泪道内窥镜
  • 简介:目的分析我院耳鼻咽喉科200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患者前10病种相关资料的变化,为我院耳鼻咽喉科的管理和疾病防治提供参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我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患者相关资料,将前5年与后5年的前10病种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结果⑴前5年与后5年的耳鼻咽喉科住院患者前10病种结构变化不大,但各病种的病例数、构成比、顺位发生明显变化。⑵前5年与后5年的耳鼻咽喉科住院患者前10病种,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但总住院费用增加。结论加强对耳鼻咽喉科常见病的宣传及防治,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

  • 标签: 疾病谱 耳鼻咽喉科 住院患者
  • 简介:目的:探索眼部运动时,面部相关联部位运动的特点,为评价周围性面瘫时面部联动提供参考。方法健康志愿者22人(45-60岁),利用自行设计的“基于运动捕捉的面部运动三维动态定量分析系统”记录并分析“用力抬眉”“用力闭眼”两个表情动作中,面部相关标记的运动,使用移动距离(Smax)及运动速率(Vmax)两个参数描述其运动。结果1.“用力抬眉”动作,眉弓左9.75mm,24.11mm/s,右10.14mm,25.87mm/s;除眼周标记外,余标记均有运动,移动距离为3.65mm至4.46mm,鼻唇沟的运动速率明显大于其他标记,左60.60mm/s,右62.70mm/s。口角、鼻唇沟运动距离、速率与眉弓对应参数间线性相关关系强。2.“用力闭眼”动作,上眼睑移动距离和速率最大,左10.56mm,87.68mm/s,右10.54mm,81.83mm/s。除眼周标记外,余标记均有运动,移动距离1.58mm至1.92mm,运动速率分布于11.40-14.76mm/s。口角、鼻唇沟运动距离、速率与上眼睑相关参数线性相关关系差。结论健康人进行眼部主动运动时,会引起面部其他标记点发生运动,其获得最大距离、最大速率的时间一致,用力闭眼动作中运动幅度最大的点在口角,用力抬眉动作速率最大点在鼻唇沟,运动距离最大的点在下唇中点。

  • 标签: 表情运动 相关联运动 三维 定量 健康志愿者 面神经
  • 简介:目的:定量描述口部运动时,与其相关联的面部标记运动,以探索评价面瘫、面肌联带运动的三维定量新方法。方法健康志愿者22人(45-60岁),利用“基于运动捕捉的面肌运动三维动态分析系统”,采集“用力示齿”、“向右上拉口角”、“向左上拉口角”、“微笑”四个表情动作时,面部相关联标记(眉弓、上下眼睑、内眦、外眦)的运动,以最大移动距离(Smax)和最大速率(Vmax)两个参数描述。结果1.口周运动为主的表情动作中,面部其他部位标记均有运动,且与位于口周的标记点在某一表情运动中其达到Smax或Vmax的时间分别是一致的。2.“用力示齿”动作:Smax下眼睑(左3.93mm,右4.15mm)>外眦>上眼睑>眉弓>内眦(左1.59mm,右1.53mm);Vmax眼睑左上(42.643mm/s)>余眼睑标记(31.58mm/s-37.62mm/s)>外眦>眉弓>内眦(左11.71mm/s,右11.09mm/s)。3.“微笑”动作:Smax及Vmax上眼睑(左3.05mm,36.14mm/s;右2.53mm,28.90mm/s)>下眼睑>外眦>眉弓>内眦(左0.69mm,7.22mm/s;右0.77mm,7.80mm/s)。4.“向右上拉口角”动作,Smax及Vmax外眦及下眼睑右侧明显大于左侧,内眦右侧略大于左侧,上眼睑、眉弓左侧略大于右侧。5.“向左上拉口角”Smax及Vmax外眦、上眼睑、下眼睑左侧明显大于右侧,余标记左侧略大于右侧。结论健康人进行口部运动时,会引起面部其他部位标记点发生相关联的运动,其达到Smax或Vmax的时间分别是一致的。在同一表情动作中,上、下眼睑及外眦的Smax、Vmax大于内眦、眉弓。Smax及Vmax的较小值出现于“微笑”动作内眦;较大值出现于“用力示齿”动作下眼睑。“向左上拉口角”动作同侧面部标记Smax及Vmax均大于对侧相对称部位标记。表�

  • 标签: 表情运动 相关联运动 三维 定量 健康志愿者 面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