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剂量静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脑炎疗效。方法选择住院18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20例使用大剂量静人免疫球蛋白;对照组60例未使用。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62.5%)、总有效率(95.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42.5%,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总病程、肌阵挛好转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热程、用药后热程、肌阵挛好转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剂量静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预后良好,能缩短疗程,降低转为危重症病例发生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手足口病 大剂量静注免疫球蛋白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输利多卡因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70例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双盲分入利多卡因组(L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5例。L组麻醉诱导即刻静脉注射2%利多卡因1.5mg?kg-1,随后连续静脉泵利多卡因2mg?kg-1?h-1至手术结束,C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代替。两组患者术中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ASA分级、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术后1h(T1)、2h(T2)、6h(T3)、12h(T4)、24h(T5)和48h(T6)静息状态和咳嗽时的VAS评分;术后48h的PCIA药液使用量;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有无利多卡因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ASA分级、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无明显差异;T2-4静息状态及T1-6各个时间点咳嗽时VAS评分,L组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48h的PCIA药液使用量,L组较C组明显减少(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L组明显低于C组(P<0.05)。所有患者均未见利多卡因相关不良反应。结论静脉输利多卡因,可以有效增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治疗剂量下无明显不良反应,将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 标签: 利多卡因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 术后疼痛 多模式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喉显微手术麻醉中预右旋美托咪啶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行喉显微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两组患者静脉诱导均采用顺式阿曲库铵、雷米芬太尼以及丙泊酚,观察组患者在进行麻醉诱导前十分钟,给予其预右旋美托咪啶,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喉显微手术麻醉中预右旋美托咪啶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将麻醉效果提高,将患者的麻醉应激反应减少,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喉显微手术 麻醉 右旋美托咪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硬膜外自控药应用于孕产妇潜伏期分娩镇痛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足月妊娠正常分娩的初产妇670例,根据是否进行分娩镇痛及在产程不同时段开始实施分娩镇痛时机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Q组为潜伏期组,实施镇痛例数为235例;H组为活跃期组,实施镇痛例数为225例;D组为对照组,未采用分娩镇痛,例数为210例。观察并记录镇痛效果、运动阻滞程度、各产程时间、最终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新生儿5分钟内Apgar评分、产后出血及对产妇的不良影响等。结果(1)镇痛效果比较Q组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D组P<0.05,与H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Bromage评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最终分娩方式比较Q组与H组阴道分娩率高于D组,而剖宫产率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阴道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催产素使用率Q组催产素使用率高于D组(P<0.05),但与H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各产程时间比较Q组的潜伏期、活跃期与D组相比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组与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阿氏评分比较三组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5min内阿氏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不良反应发生率胎心异常、低血压、呼吸抑制、产后尿潴留等三组均未见发生。皮肤瘙痒Q组与H组均有3%~5%的发生率,而恶心呕吐Q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H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自控药应用于孕产妇潜伏期分娩镇痛效果确切,副作用少,可缩短潜伏期和活跃期,对产程影响轻微,阴道分娩成功率高,不增加助产率和剖宫产率,对产妇和新生儿不良影响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只要熟练掌握实施时机,在潜伏期开始分娩镇痛最终使全产程无痛也是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分娩镇痛 潜伏期 硬膜外 患者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量泵输多巴胺及速尿治疗肺心病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48例肺心病难治性心理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微量泵输40~60mg的多巴胺与速尿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呼吸、尿量、水肿等的变化情况进行有效的观察。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P<0.05);观察组24小时尿量存在显著的增加,水肿、肝脏回缩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较,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微量泵输多巴胺及速尿对肺心病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使用。

  • 标签: 多巴胺 速尿 肺心病难治性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需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疾病患者实施靶控输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需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妇科疾病患者11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5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靶控输舒芬太尼,对观察组55例患者实施靶控输瑞芬太尼,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需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妇科疾病患者靶控输瑞芬太尼较舒芬太尼术后患者苏醒快,但疼痛程度较重,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需求选择药物。

  • 标签: 靶控输注 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 妇科 腹腔镜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持续皮下输胰岛素(CSII)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7例初诊2型糖尿病(T2DM)随机分为两组,CSII组和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组),记录两组治疗2周后FBG、PBG、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血浆C反应蛋白(CR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糖达标所需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的情况。结果2种方法均可使血糖达标,FPG、PBG、CR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CSII组IR的改善作用和降低炎性因子CRP的作用明显优于MSII组(P<0.01或P<0.05),CSII组的MAGE显著低于MSII组(P<0.05),CSII组血糖达标所需时间和所需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MSII组(P<0.01或P<0.05)。CSII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为0.04次/日.人,MSII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为0.08次/日.人。血清CRP水平与病程、FBG、PBG及BMI呈正相关。结论应用低剂量持续皮下输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T2DM,能够使血糖安全而有效达标,血糖波动程度更少,对炎性因子CRP有降低作用。

  • 标签: 2型糖尿病 初诊 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 每天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 强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在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术中低剂量缩宫素静脉缓慢推的应用效果展开研究与讨论。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的疤痕子宫采取二次剖宫产手术的99例足月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及对照组49例。实验组在胎儿娩出后即予宫体注射宫缩剂10u,胎盘娩出后立即缩宫素3U+0.9%NS10ml静脉缓慢推(5分钟)。对照组在胎儿娩出后即予宫体注射催产素10u,胎盘剥离娩出时立即缩宫素10U+0.9%NS10ml静脉缓慢推(5分钟)。就两组孕妇术中出血量进行观察,做好记录并加以对比分析。深入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副作用,在用完缩宫素之后,做好如下两方面观察工作其一,患者呼吸困难、呕吐、胸闷、面色改变、恶心情况;其二,心电监护仪监测的血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改变。结果在出血量方面,实验组产后出血总量为(430.26±50.67)ml,对照组为(437.45±56.24)ml;实验组进行静脉缓慢推后心率和血压变化不明显,对照组血压开始下降,心率增快;在副作用方面,实验组不良反应数量都普遍低于对照组,总体副作用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疤痕子宫二次剖宫产患者应用缩宫素3U+0.9%NS10ml静脉缓慢推(5分钟)联合缩宫素10U宫壁注射,可有效减轻副作用,使术中出血量减少,同时也不会对术中抗生素的使用产生影响。

  • 标签: 低剂量 缩宫素静脉缓慢推注 疤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丙泊酚TCI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TCI两种麻醉方法用于临床无痛胃镜下硬化剂注入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的可行性,探讨更为安全有效的麻醉用药方法。方法选取肝硬化失代偿期静脉曲张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法分组方式分为单纯靶控输(TCI)丙泊酚组50例(P组)及靶控输(TCI)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50例(R组)两组手术治疗作为实验组;选取无肝硬化且肝功能正常的择期无痛胃镜下胃息肉切除术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随机法分组方式分为单纯靶控输(TCI)丙泊酚组50例(CP组)及靶控输(TCI)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50例(CR组)两组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镇痛(VAS评分)、镇静(Ramsay评分)及苏醒时间等。结果CR(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TCI)组镇痛(VAS评分)、镇静(Ramsay评分)及苏醒时间效果明显优于CP(丙泊酚TCI)组的镇痛,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瑞芬太尼联用丙泊酚TCI麻醉比单纯丙泊酚TCI麻醉用于肝硬化患者硬化剂治疗的诱导更快,镇痛镇静更好,苏醒时间更快。

  • 标签: 丙泊酚 瑞芬太尼 硬化剂 食道静脉曲张 靶控输注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年龄小儿异丙酚靶控输辅助椎管内麻醉的临床效果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开展下腹部手术的患儿70例,依据患儿年龄将其划分为0~3岁组、4~8岁组、9~12岁组,再将各个年龄组随机划分为2.5g/ml、3.0g/ml、3.5g/ml三组,对患儿手术的呼吸抑制情况、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观察记录。结果若将0~3岁组患儿异丙酚靶控输浓度控制为2.5g/ml,其血压、心率、呼吸的变化比较平稳,并且呼吸抑制等不良发应的发生率比较低;4~8岁组及9~12岁组患儿的异丙酚靶控浓度宜控制在3.0g/ml与3.5g/ml;并且患儿的年龄越小,其实际苏醒时间越长于预计苏醒时间;其年龄越大,实际苏醒时间越接近预计苏醒时间。结论不同年龄小儿在应用异丙酚靶控输辅助椎管内麻醉的过程中,依据年龄的不同,应用不同的靶控输浓度,能够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其中0~3岁小儿的靶控输浓度宜控制在2.5g/ml,4~8岁小儿的靶控输浓度宜控制在3.0g/ml,9~12岁小儿的靶控输浓度宜控制在3.5g/ml。

  • 标签: 不同年龄小儿 异丙酚 靶控输注 辅助椎管内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单次预右美托咪定对于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诱导时所取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6年10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进行全身麻醉诱导的患者,本研究共选择患者例数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方法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每组患者均为25例。对照组选择采用生理盐水进行麻醉诱导,观察组选择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诱导,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麻醉以后,血清皮质醇浓度均有所下降,但是观察组患者的降低情况比对照组更加明显,比较两组患者48小时以后的麻醉恢复状况,两组患者均恢复正常,对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观察组出现恶心呕吐患者1例,肌颤患者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对照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0例,肌颤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不存在差异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应用右美托咪定进行全身麻醉诱导可以有效的促进全身麻醉诱导的维持,帮助患者维持麻醉效果,并且不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单次预注右美托咪定 全身麻醉 麻醉诱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持续输艾司洛尔对肝癌射频消融术中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肝癌射频消融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30例,其中A组患者术中用静脉泵持续输艾司洛尔50~100ug?min-1?kg-1,B组患者以相同速度输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麻醉诱导前(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开始后5min(T2)、手术结束时(T3)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记录手术时间、患者苏醒时间及静脉麻醉药的用量。结果A组患者在术中各时点(T1、T2、T3)的MAP及HR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丙酚用量A组显著少于B组(P<0.05)。结论在肝癌射频消融术中持续输艾司洛尔可以有效抑制心血管应激反应,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减少静脉麻醉药的用量。

  • 标签: 艾司洛尔 射频消融 持续输注 异丙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在儿科采用静脉留置针注射夫西地酸钠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护理的具体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280例静脉留置针输夫西地酸钠患儿进行研究,护理方式改进前进行输的14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护理方式改进后的14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液体外渗、局部坏死、静脉痉挛、局部刺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比,发现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5例,3.5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0例,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好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患儿静脉留置针输夫西地酸钠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儿科 静脉留置针 夫西地酸钠 局部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抗血管生成药物恩度持续静脉泵联合化疗治疗多种晚期恶性肿瘤已有较多研究,其意义通过恩度优化剂量、时间、用药方式后,可保持药物在体内稳定的血药浓度,持续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同时并不增加药物的毒性,输泵携带方便,缩短住院时间及提高患者依从性,有望进一步提高恩度的疗效。本文就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恩度 持续静脉泵注 化疗 晚期恶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静脉输生理盐水后血压升高是否为高血压病,以利于更加规范糖尿病、高血压治疗。方法选取无高血压病史且入院时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试验组经静脉输液(0.9%生理盐水500ml-750ml)与对照组静脉输液(5%葡萄糖水+胰岛素500ml-750ml)各34例,观察对血压升高的影响。之后在继续规范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础上,停用静脉输液,观测血压变化,并随访3月血压。结果经观察研究,血压升高率卡方检验X2值6.275a,P=0.027<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停用静脉输液后,血压在24小时后恢复正常,且观察3月,患者血压均未升高。结论生理盐水静脉输液可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新出现血压升高,需观测血压,并排除其他干扰因素,不宜过早使用降压药物。

  • 标签: 2型糖尿病 生理盐水 静脉输液 血压升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制活血化瘀止痛膏在预防静脉输利福平注射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外周静脉滴注利福平注射液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于静脉输前沿穿刺部位的静脉走向及穿刺点周围皮肤涂擦自制活血化瘀止痛膏,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观察两组输入相同浓度相同量的利福平,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静脉炎的总体发生率为6%,对照组静脉炎的总体发生率为22%,治疗组静脉炎的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静脉输利福平注射液前涂擦自制活血化瘀止痛膏可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 标签: 活血化瘀止痛膏 肺结核 利福平 静脉输注 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的联合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2016年5月—2018年5月时间内由我站供血的医院进行治疗的患有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50例,随后采取统计学科学分组法将这50例患者分为新鲜冷冻血浆组(25例)与联合冷沉淀组(25例)。其中医院医师对新鲜冷冻血浆组患者采取单纯新鲜冰冻血浆单独输治疗,而医师对联合冷沉淀组患者采取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的联合输治疗。结果联合冷沉淀组与新鲜冷冻血浆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等水平差异显著,前者显著优于后者,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的联合输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 标签: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 新鲜冰冻血浆 冷沉淀 联合输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比例输血浆(FP)与红细胞(RBC)对创伤性失血患者救治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从2013年2月到2014年6月接诊的96例创伤性大量失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输血比例的不同分为三组,高比例组(A组)患者的输血比例为FPRBC≥11,中比例组(B组)的为FPRBC为12.5~11,低比例组(C组)的为FPRBC≤12.5。记录并比较在输血前后各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和死亡率。结果输血后,A组和B组的APTT和PT与输血前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APTT和PT与输血前比明显升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患者。结论在大量输血时,输入血浆的比例较高时,可有效地预防患者发生凝血功能发生障碍,降低患者死亡率。

  • 标签: 血浆 红细胞 输注比例 创伤性失血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评价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RPE)配合固定矫治矫治骨性111类反合的疗效,探讨治疗骨性111类反合的有效方法。方法40名骨性111类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20名患者应用前方牵引结合RPE配合固定矫治进行治疗,对照组20名患者单纯应用固定矫治进行治疗。结果实验组平均7周反合症状改善,对照组平均20周反合症状改善。结论采用前牵引结合RPE配合固定矫治治疗骨性111类错合,能够尽快改善反合症状,顺利进行下一步治疗,疗程缩短,是临床高效矫治骨性111类错合的一种方法。

  • 标签: 前牵引器 快速扩弓 固定矫治器 骨性反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临床感染状态慢性HBV患者外周血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CTL)频率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HBcAg18-27表位肽-HLA-A*0201五聚体(MHCPentamers)及CD8单克隆抗体,设计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中针对该肽段的特异性CTL数量,以占总计数CD8+细胞数的百分比表示,同时对HLA-A2等位型进行鉴定。结果18例非HBV感染患者中12例HLA-A2-(对照组)特异性CTL数为0.33%-3.90%,中位数为1.04%。HLA-A2-的CHB、LC、HLA-A2+的CHB特异性CTL数为分别为0.25%-10.69%、中位数1.60%、n=24,0.34%-12.20%、中位数1.85%、n=13,0.20%-29.90%、中位数1.41%、n=24,三者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HLA-A2-的PHC、HLA-A2+的LC、PHC特异性CTL数分别为1.27%-20.30%、中位数6.69%、n=5,0.14%-18.40%、中位数2.88%、n=18,0.72%-39.22%、中位数1.33%、n=7,三者显著高于对照组。HLA-A2-抗病毒治疗者特异性CTL数显著高于相应未抗病毒治疗者。HLA-A2+未抗病毒组中血清HBVDNA<103copies/mL、ALT<40IU/L者特异性CTL频率有增高趋势。结论HBV抗原肽-HLA-A*0201五聚体流式细胞技术能在体外直接检测外周血HBV特异性CTL频率的变化,其水平一定程度反映不同临床感染状态慢性HBV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对特异性抗原表位免疫应答的差异。

  • 标签: HLA-A2抗原 MHC-五聚体 CD8+T淋巴细胞 流式细胞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