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陆士谔的《血泪黄花》是最早叙述辛亥武昌革命的第一部小说。从叙事策略看,《血泪黄花》采取了“革命化”的总体叙述策略;从叙事的显层内涵看,《血泪黄花》构建了“大汉”与“贼满”的民族想象;从叙事的深层内涵看,《血泪黄花》中革命与爱情的交织隐含着“大我”与“小我”的互动与交融。《血泪黄花》中的革命叙事投射着一个时代的思想心态与理想激情。

  • 标签: 陆士谔 《血泪黄花》 革命叙事
  • 简介:抗战为郭沫若提供了一个弄潮的机遇,让他得以作为文化领军人物,尽展才华,叱咤风云,取得文武两方面的巨大成就,发挥了特殊作用。历史虽然以自己的方式选择了郭沫若,但郭沫若人生经历中所包含的悲剧因素又限制了郭沫若,围绕他的是非曲直的判断,首先应从时代方面去检讨,方可保证其评说不演绎为当代的误读。

  • 标签: 抗战 文化班头 判断
  • 简介:“样板戏”本是文革政治的产物,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样板戏”以不同形式出现在舞台上,形成了“样板戏”回潮现象。“样板戏”在回潮中吸引了很多经历过文革的观众,但是他们的“怀旧”心理是一种虚假的怀旧。回潮中的“样板戏”不是文革中政治化的样板戏,它的实质变异为作为在“后革命”氛围中出现的一种大众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样板戏需要遵循市场规律,迎合大众的趣味,这也给当下作为艺术之一种形式的戏剧提出了一个疑问:作为艺术的戏剧在当下如何冲破“虚假怀旧”和商业的双重桎梏?

  • 标签: “样板戏”回潮 怀旧 “后革命” 大众文化
  • 简介:本事记原名书生,他却用笔名从容写下军人写下诗志:选择练习舞枪弄炮练习成长步法捧读《孙子兵法》,把日常过成枕戈待旦更狠的苦累汗水藏匿河道,日夜偷渡

  • 标签: 革命军人 组诗 词典 《孙子兵法》 练习
  • 简介: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编写经历了由文体导向,转为时代为轴。"文章流别"传统在近代以来"一代有一代文学"的观念下隐匿不现,文体类别被收编在时代为主的文学中。民国时形成的文学编写体例在建国后又得到确认和固化,直到《剑桥文学》出现,又重新引发对文学体例的新一轮思考。

  • 标签: 《剑桥中国文学史》 体例 文体 时代
  • 简介:摘要日本社会的传统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中,神道和神国思想的结合毫无疑问,对日本民族和国家的近现代文化,政治和国家统一发展富强以及国家向外侵略和扩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神道思想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们的思想工具,可以说,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神学思想在日本社会政治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本文主要通过简述日本神道思想的形成发展历史,以及其历史政治地位和作用,重点探讨日本神道思想对日本近现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 标签: 日本神道思想 形成发展 政治影响
  • 简介:  当收藏成为一种时尚并日益为人们所认知的时候,一个有眼力、有学识、判断力准确的鉴赏家便拥有了某种尊严.他多年的经验、丰富的见识,使得他对浩如烟海的古文化一目了然,对古文化的执著与痴迷又反过来引诱着他不能自已.……

  • 标签: 事外 先生事 史树青先生
  • 简介:《樵通俗演义》所叙农民起义共有两次:一次是天启年间的白莲教起义,一次是崇祯年间的李自成起义。小说在描写这两次起义时,既有近于史实的忠实描写,又有富于传奇的虚构描写。这种“虚”与“实”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故去明廷的眷念、对清明政治的渴望、对明延之“贼”的痛恨的遗民创作心态。

  • 标签: 农民起义 忠实描写 虚构描写 遗民心态
  • 简介:近些年来,蔡照波先生相继加入西泠印社、中国书法家协会,当选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从电视传媒名人转换频道显山露水于书坛。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伴随其人生旅途的日积月累。其父"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的教诲使他年少便与篆刻结下不解之缘,1979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如鱼得水,领悟艺术真谛而脱胎换骨,忙碌的电视人职业并未削减他的艺术初心,反而在事业不断走向辉煌的同时更向艺术靠拢,如在院校兼职教授艺

  • 标签: 蔡照 薄技在身 中国书法家协会 西泠印社 人生旅途 家财万贯
  • 简介:因为一个人我看见众灵的生活——海男一此前好像还没有人说过八大山人是'鬼才',但反复观摩他的画作,思考他的人生,进而联系他所处的时代与南昌地域文化的特点,恐怕得出这个看法是难免的。或许它可以是通向八大的另一个入口。外地人喜称南昌人为'南昌鬼子',却不知真正的'鬼子'鬼在哪里,真正的南鬼子是谁。时下为了炒作某商界或艺文界人士也往往先给戴上一顶'鬼才'帽子,以此突显他的才能别出一格,或日'商界鬼才'、'文坛鬼才'、'画坛鬼才'等等,多不胜数。其实我想,这顶帽子是不好戴的,说

  • 标签: 八大山人 地域文化 顶帽 人我 陈子庄 人说
  • 简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国,也即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

  • 标签: 心灵史 大凉山 《理想国》 山脉 阳光 人类历史
  • 简介:《西夏艺术》的出版,使我们切身体验了一次"十年磨一剑"的感受。以西夏艺术为主题,从接触资料、立意、立题,到阶段成果,进而立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直至最终成果出版,整整走过了十年历程。

  • 标签: 西夏学 艺术史 艺术品 俄罗斯 艺术创造 社科基金项目
  • 简介:在我识字到可以阅读的时代,可读的书相当少,而且越来越少,许多东西是不准阅读或者不提倡阅读的。记得1966年的秋天,我进入小学五年级的下学期,老师发给的课本只有一本,那就是红壳子的《毛主席语录》。另一个下午,我干的事情是跟着父亲把窗帘拉严实,在一个旧脸盆里点起火,把他青年时代的藏书

  • 标签: 阅读活动 阅读史 青年时代 文字 写作 作者之死
  • 简介:文学是一门特殊的历史,其具有“文学”和“历史”双重特性,文学编撰最重要的目的即是要试图做到文学现象的历史还原。正是在这个历史还原的过程中,文学框架设定的合理与否,便是编撰者们面临的首要问题。然而,由于文学自身的特殊性,使得文学框架在设定过程中必定会遭遇到一系列困境,主要表现为如何在“文学”与“”中构建平衡,文学史料的择取以及文学史观念的确定诸方面。

  • 标签: 文学史 框架 设定 困境
  • 简介:<正>想象这样的一个情景:当你伸出手指,缓缓地翻开书页——这一简单至极的动作,想必你曾经做了无数遍却又不曾细心察觉——听见手指摩挲过纸片时发出的"沙沙"响声,听起来多像一阵美妙而悦耳的音符呀!于是阅读,便是像这样从悄悄地翻开一本书开始的吧?关于你的阅读之起始,还得从上世纪90年代末说起。那是你整个漫长而短暂的童年时代的开端。当时,你是一个天真无知的孩子。刚刚学会睁开眼睛看世界(对你来说,那时的世界就像一张纯白的纸,是那么崭新而神奇的事物),用稚嫩的嗓音说话。你还没上学,只认得几个简单的字母符号,因此说出的那些话,常常是引人发笑的无忌童言。不谙世事的你呵,茫茫然不知阅读为何物。

  • 标签: 阅读史 不谙世事 引人发笑 字母符号 看世界 纯白
  • 简介:摘要晚清,即1845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天主教在藏区发展传播可谓命途多舛,传教士不仅面对资金短缺、人力不足,在适应险恶地理环境同时又要摆脱藏地僧侣集团和清政府的阻碍,本文就清末藏区的天主教传教事业着重展开论述。

  • 标签: 天主教 西藏 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