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导言1938年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依然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史上最有吸引力的话题之一。奇怪的是,虽然这个概念在大量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研究中受到过短暂的关注,但几乎没有被置于细致人微的历史理论分析。大致而言,这个概念包含两个相互独立又密切相关的维度。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 陈伯达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 中国共产党 意识形态
  • 简介:中国人对国际政治中的道德问题的普遍关注,是在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的暴行的激愤中产生的。随即《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开设的“中国对策与选择”栏目,围绕中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展开了专家与大众都积极参与的大讨论。讨论中出现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中国在

  • 标签: 道德理论 国际法 国际道德规范 对外权力行为 对外政策 价值理论
  • 简介:《伦敦笔记》是马克思第三次经济学研究的原始记录。在这一笔记中,马克思在货币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危机理论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首先,在货币理论上,马克思已经克服了“通货学派”“银行学派”的缺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货币理论。其次,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上,马克思已经形成了狭义再生产、广义再生产日常意识再生产三个理论层次的建构,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构型。再次,在危机理论上,马克思已经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界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根源,初步建构了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 标签: 《伦敦笔记》 货币理论 社会再生产 危机
  • 简介:规划编制是研究《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重要视角,可为《农业发展纲要》在编制实施过程中的成绩问题提供新的分析思路和解释.《农业发展纲要》是新中国独立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开端,它明确了中国农业中长期发展指标主要策略,建构了一些有较大影响的制度,制定过程中比较注意发扬民主,比较注意指标措施的可行性,但也存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理论支持和数据支撑缺乏、没有开展正式全面的调查研究、受最高领导人主观意志主导等问题不足.规划编制所需条件的不足编制过程中的诸多偏差,是《农业发展纲要》出现问题客观的、深层次的原因.

  • 标签: 《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发展规划编制 毛泽东
  • 简介:理性主义是西方哲学两千多年发展的主导方面,非理性主义是其附属方面,双方构成西方哲学史中的一对矛盾,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再加超越提升的结果。这一矛盾来自古希腊理性的两大精神要素逻各斯努斯的交替上升,体现为柏拉图的"迷狂说",但不是前理性的迷狂,而是理性基础上的迷狂,有别于中国传统的非理性。西方哲学的非理性是由理性中的努斯发展出来的,但常与宗教神秘主义合一,到黑格尔才明确将二者分开,但仍免不了堕入理性神学。

  • 标签: 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 逻各斯 努斯 迷狂 柏拉图
  • 简介:西奥多·阿多诺的《美学理论》如由碎片组成,几乎是一部程序内既定的告别之作:书的不完整性,篇章出其不意中断的特点,强调了一个事实,美学的思考没有终点没有圆满可言。表面上看来此书犹如石矿,标题所示的理论需被发掘整理出来。谁没有被那些黑暗隧道吓倒而要勘探前行的,很快就认识到,随处翻开作品,

  • 标签: 美学理论 艺术作品 阿多诺 矛盾 服从 不完整性
  • 简介:<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路线政策使不少企业走上了兴旺之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随着开放改革的深化,新的问题又摆在企业前面: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竞争对手愈来愈多,竞争愈来愈激烈,如何在新形势下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稳步发展呢?肇庆机床厂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肇庆机床厂是1951年建厂的全民所有制企

  • 标签: 开发新产品 企业管理 经济形势 全民所有制 生产现场 竞争对手
  • 简介:在库恩“范式”理论的发展中,“类比”对于塑形知识范式的基本作用被越来越多地强调。与此相应,亚里士多德亦将“类比”作为认识得以形成扩展的基本方法。正是凭借对“人间”领域中较熟悉事物的观察,亚里士多德才得以形成对“天”进行论说的概念基础。正因如此,亚式物理学中那些诸多不同于现代物理学的特质,似都可以通过这种独特的类比模式得到说明。

  • 标签: 范式 类比 运动 原因 人间
  • 简介:<正>在深入学习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过程中,加强对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辩证法思想的研究,应该是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观察、研究和解决当代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种种问题过程中,把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科学认

  • 标签: 辩证法思想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 辩证关系 共同富裕
  • 简介:文章从翻译的视角入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接受,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译介,经由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摘译、节译特别是转译值得细致考察。翻译发挥了历史规划主体召唤的巨大作用。从对等词的选择思想的把握等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是晚清以来西学东渐过程的有机组成延续。

  • 标签: 翻译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历史 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