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9 个结果
  • 简介:应用样木资料,采用多方程分析对比法建立胸径地径及树高地径的相关数学模型,所建立的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低于2%,预估效果理想,从而为通过地径的测定,应用二元立木材积表测定湿地松人工林被伐木材积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践上有应用价值。

  • 标签: 湿地松 地径 胸径 树高 模型
  • 简介:在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特点、成因、危害以及近50年来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南方红壤考察区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3.12万km^2,占红壤考察区土地面积的15.06%。近50年来,南方8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在1985年前呈增加趋势,1985年以后呈现递减趋势。针对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综合治理对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根本保证;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实施战略性推进是综合治理的前提,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重大工程是综合治理的契机;水土保持科技进步是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催化剂。

  • 标签: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对策 南方红壤丘陵区
  • 简介:盐渍土表层盐分累积土壤含水量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建立干旱区盐渍土含水量高光谱遥感监测模型,本文以艾比湖流域不同含水量的盐渍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光谱反射率变换和多元统计分析(MSAM)方法,对土壤含水量的光谱特征进行分析和建模。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土壤反射率呈下降趋势;在一定范围内,波长越长,土壤光谱反射率含水量的相关性越高,其中1937nm处的土壤光谱反射率含水量具有最高的相关性(r=-0.636)。对土壤光谱反射率进行8种光谱反射率变换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盐渍土的不同含水量光谱之间的相关性,筛选敏感波段,建立关系模型。得出对数一阶微分(LogarithmFirstOrderDifferential)在波长2024和2357nm建立的模型以及均方根一阶微分(RootMeanSquareFirstOrderDifferential)在波长1972和2357nm建立的模型最优,相关系数r分别为0.894和0.865。基于上述模型作者构建了一种耦合模型,其相关性r=0.926比对数一阶微分模型提高了0.032,比均方根一阶模型提高了0.061;因此,所构建的盐渍土含水量估算模型是可行的,可以为遥感反演提供理论参考,对高光谱遥感反演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光谱特征 含水量 模型 艾比湖流域
  • 简介:在低丘红壤的开发利用中,通过复合农林业技术达到植树种草、增加地面覆盖率、发展当地经济植物促进畜牧业发展,探索低丘红壤开发利用的新模式,科学舍理地开发红壤资源,实现开发中保护。经过2年的试验表明: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对于有效地发挥生物措施与复合农林技术的功效是极其重要的,各试验块的植被覆盖度分别是湿地松18%,茶叶23%,柑橘34.6%;覆盖度大小顺序依次为柑橘〉茶叶〉湿地松;低丘红壤开发的第1年土壤侵蚀量一般都超过土壤允许侵蚀量500t/km^2.a,第2年就减小到350t/km^2.a左右,各类型的土壤平均侵蚀量次序为柑橘〉湿地松〉茶叶;各处理的平均N素流失量为湿地松138.8kg/km^2,茶叶450.1kg/km^2,柑橘182.4kg/km^2;N素流失大小顺序为茶叶〉柑柑橘〉湿地松。在试验区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侵蚀的逐步升级,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粉粒、土壤团聚体、土壤pH、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盐基交换量均相应降低,而土壤交换性酸对应增加。验证了水土流失直接导致土壤结构、土壤物理性状退化、变差的结果。

  • 标签: 低丘红壤 生物措施 复合农林业 综合开发
  • 简介:在分析龙川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状况下,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方法,建立龙川江流域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模型,进行评估各用水方式下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特征。结果表明,在考虑外流域调水的情景下,龙川江流域水资源处于盈余状态,提高了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大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处于相对可持续利用状态。

  • 标签: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典型流域 滇中地区 龙川江
  • 简介:利用成本收益法计算辽东地区5个主要树种1个轮伐期内各林龄的价值,以及辽东地区公益林的总价值和单位面积价值,并以此为依据,得出辽东地区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标准。结果表明:辽东地区公益林的总价值为1146.2752亿元,折合成单位面积公益林价值为9.314万元/hm^2;辽东地区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合理的标准为158.85元/(hm^2·a)。研究结果可为辽东地区森林资源的评估及其生态效益补偿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公益林 经济评价 补偿 辽东地区
  • 简介:在任何自然环境下都会有相应的植物来生存,逐步形成植物群落,并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演替;环境对生长的植物进行适应性选择,适应该环境条件的植物能够繁衍、演替,不适应的就被淘汰,这是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水土保持林草植被建设就是一个人工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必须注意生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植物群落
  • 简介:“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灾区地表松动,使处于雨季的灾区面临山洪灾害的严峻挑战。通过对比历史上灾区和近邻地区已发生山洪灾害的历史状况,分析灾区山洪灾害的重点防范月份,绘制灾区山洪灾害高、次高、中、低易发区的分布位置,提出了不同风险区防范山洪灾害的应对措施,供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山洪灾害预警参考。

  • 标签: 地震 山洪灾害 风险图 应对措施 汶川
  • 简介:本文根据泉州市水资源、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对水资源的影响,探讨水土保持保护水资源对策措施

  • 标签: 水土保持 水资源 泉州市
  • 简介:本文认真总结龙岩市水土流失治理情况,进一步推广“长汀经验”,深入分析加快推进龙岩市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优势和存在的困难问题,从优化规划、创新机制、科学治理、精确管理、科技支撑等方面提出下一步治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 标签: 新一轮 水土流失 思考与建议 龙岩
  • 简介:永泰县是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之一,根据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共同探讨以封育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通过精心组织实施,做好总结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模式 永泰
  • 简介:为了解干旱地区影响山杏苗木蒸腾特性的因素,在人工控制土壤水分的条件下,利用Li-1600稳定气孔仪等仪器,对生长在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的山杏苗木进行蒸腾特性及其大气环境因子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山杏蒸腾速率及气孔阻力的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蒸腾速率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呈三次线性相关,8、9月份,山杏叶片蒸腾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对应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8.01%、16.86%;在试验的4个土壤水分梯度中,蒸腾速率大气环境因子的相关性随土壤水分的增大而增大;在土壤水分严重胁迫的条件下,8月光合有效辐射对蒸腾作用影响较大,9月气温对蒸腾作用影响较大;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条件下,8月空气相对湿度对蒸腾作用影响较大,9月太阳有效辐射对蒸腾作用影响较大。

  • 标签: 山杏 蒸腾速率 日过程 气孔阻力 大气环境因子
  • 简介:采用萨维诺夫干筛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烟台市黄务镇峰山破坏山体周边7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所有人工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密度均显著低于灌草丛,其中麻栎黑松混交林最小;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孔隙的改善作用表现为混交林〉纯林〉灌草丛,0~10cm土层优于10~20cm土层;所有人工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储水能力和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均高于灌草丛,其中麻栎黑松混交林最好。对土壤结构健康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结构以灌草丛最差,麻栎黑松混交林最好,其他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介于二者之间。研究结果可为同类破坏山体周边的植被恢复重建提供参考。

  • 标签: 植被恢复 土壤结构特征 健康评价 破坏山体 烟台市黄务镇
  • 简介:应辩证地分析小水电水土流失的关系,只要严格把好小水电水土保持的设计、审查、监督管理及验收关,小水电开发和水土保持两者就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标签: 小水电建设 水土流失 辩证关系
  • 简介:根据脱钩理论的基本内涵,利用2005~2015年水资源利用增长率GDP增长率数据,计算得到2005~2015年云南省经济发展水资源压力的脱钩弹性系数D,并根据经济发展水资源压力的脱钩状态划分标准对研究时段内水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进行划分,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2012、2015年两个时段经济发展水资源压力的脱钩状态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脱钩状态类型组成减少,云南各地州脱钩状态较为复杂,差异较大,但这种差异性呈现缩小的趋势;从脱钩状态类型数量组成看,云南省各地州水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的脱钩态势总体呈现弱脱钩态势,其总体上经济总量水资源使用量均在增加,但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水资源增长率;从脱钩弹性系数D值看,云南省各地州总体上经济增长水资源利用呈现脱钩态势,有由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变的趋势;从脱钩状态类型的空间分布变化看,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滇西等地区主要呈现强脱钩态势,协调性良好;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滇中、滇东等地区,主要呈现弱脱钩态势。

  • 标签: 水资源 经济发展 脱钩状态 空间格局 云南省
  • 简介:水土保持监测评价制度建设是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我省水土保持监测评价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我省水土保持监测评价制度建设的一些设想。

  • 标签: 水土保持 监测 制度
  • 简介:宜昌市陵区位于风景秀丽的长江西陵峡畔,严重水土流失是长期以来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如何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采取重点治理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重点管护结合、生态修复科学研究结合、国家投资自筹资金结合等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推广和借鉴。

  • 标签: 水土流失 生态修复 重点治理
  • 简介:2012年7月21日发生在北京市的"7·21"特大暴雨引起了社会的广范关注,北京通州区作为北京重点发展新城之一,在这次特大暴雨中也遭受了严重的灾害。通过分析通州区"7·21"特大暴雨灾害发生的原因,根据水土保持新法规,提出通州区城市建设从源头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城市雨水管网利用率,综合利用渣土资源、提高土石方利用率,减少地面硬化率、提高植被覆盖率以及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提高城市建设雨洪利用率等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以期为城市建设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 标签: “7·21”特大暴雨 城市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法规 通州区
  • 简介:利用2009~2013年相关数据,在城市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引入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计算云南城市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并结合耦合度阶段协调度类型划分标准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从综合指数看,云南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波动较大,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变化比较平稳,且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幅小于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幅;从耦合度看,云南出现由农村生态环境滞后向城市生态环境滞后的转变,城市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度经历了从磨合阶段到高水平耦合阶段的变化,两系统间的发展方向越趋有序,关系越趋稳定;从协调度看,云南城市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度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类型从低度协调转变为中度协调并最终呈现良好协调的发展态势。

  • 标签: 城市生态环境 农村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云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