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估儿童鞍区肿瘤的视神经受损情况。方法对24例儿童鞍区肿瘤(其中视交叉胶质瘤12例、鞍区颅咽管瘤7例、三脑室畸胎瘤2例、下丘脑错构瘤2例、斜坡脊索瘤1例)病例进行DTI和DTT检查,计算双侧视神经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显示的视交叉位置形态以及与肿瘤的空间结构关系,24例患儿可分为视交叉破坏组(12例)和视交叉压迫组(12例)。破坏组双侧视神经FA值均明显低于压迫组(P<0.05)。结论DTI和DTT检查可以清晰的显示儿童鞍区肿瘤与视路神经纤维束的空间关系,其获得的参数FA值可以用来评价视路损伤的性质和程度。

  • 标签: 颅内肿瘤 鞍区肿瘤 儿童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 简介:描述手术室门卫管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介绍手术室刷手衣智能管理系统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与医院现行的信息系统紧密结合,对刷手衣、更衣柜钥匙的发放与回收进行智能化管理。分析该系统的设计特点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通过信息系统的整体顶层设计及必要的功能预留,实现对刷手衣和更衣柜钥匙的有效管理,改善使用体验,提高管理效率和科学化管理水平。

  • 标签: 刷手衣 智能管理系统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5·12”汶川大地震中颅脑损伤伤员现场伤情特点和急救中的经验教训,为地震致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自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5月13日汶川大地震后在重灾区北川和安县现场急救的120例颅脑损伤伤员的临床资料,对致伤原因、伤情分类、救治方法、合并症、治疗措施等进行分析。结果120例伤员中70例因头皮挫裂伤仅予现场处理,清创缝合,预后良好,余伤员急诊处理后转入后方综合性医院住院治疗。住院伤员行开颅手术治疗40例,非手术治疗10例,住院5~16d后康复出院46例,死亡4例。结论现场正确处理判断地震致颅脑损伤伤员伤情且积极救治是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并可最大程度地挽救生命,减少损失。

  • 标签: 地震 颅脑损伤 现场急救
  • 简介:目的对综合性医院精神联络会诊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对一所综合性医院291例住院病人精神联络会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了解联络精神会诊于综合性医院的应用情况。结果邀请会诊的科室以内科最多(43.3%),会诊形式以普通会诊为主(69.4%).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要求协助诊治是会诊的主要原因(44.3%)。非精神科医生对精神疾病普遍认识不够,对精神障碍的实际诊断率和诊断符合率偏低,分别为51.9%和35,6%,能于会诊前使用精神药物者仅22.7%。结论在综合性医院应大力开展联络精神会诊,这有利于提高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生业务水平,全方位提高医院诊治病人的能力。

  • 标签: 综合性医院 联络精神会诊 精神科 医生 医疗水平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责任血管、手术疗效以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微血管减压术的96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中均能见到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干处,均为动脉血管压迫。术后68例症状完全缓解,26例明显减轻,2例手术无效;其中有1例复发。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的有效治疗方法,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术中责任血管的识别以及减压棉片的放置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关键。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之间危险因素的差别。方法按照TOAST分型标准选取3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患者134例,心源性脑栓塞型(CE)患者102例,小血管病变型患者(SAA)137例。所有患者测定血压和血脂水平,同时采用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以最厚处内-中膜厚度(IMT)≥1.2mm为阳性。结果SAA组患者静息血压较LAA组和CE组高(P〈0.05);SAA组患者的TCH和TG浓度较LAA组和CE组高(P〈0.05);SAA组患者的LDL浓度较CE组高(P〈0.05);LAA组患者的HDL和ApoA浓度较CE组和SAA组低(P〈0.05)。三组之间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SAA型患者静息血压偏高,“坏”胆固醇浓度亦偏高,LAA型患者“好”胆固醇浓度偏低。

  • 标签: 脑梗死 TOAST分型 危险因素 胆固醇
  • 简介:目的通过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分析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常见危险因素。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符合条件的11篇有关卒中后睡眠障碍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对每个危险因素进行异质性检验以及合并优势比(oddsratio,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的计算。结果有5个因素与卒中后睡眠障碍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习惯性打鼾(0R14.77,95%CI5.52-39.53)、高血压(OR1.3,95%CI1.03~1.66)、糖尿病(OR1.41,95%CI1.08~1.84)、饮酒(OR1.59,95%引1.19-2.12)、皮质型卒中(OR1.31,95%CI1.06~1.63),合并结果稳定性较好。尚不能确定性别(OR1.12,95%CI0.96~1.31)、高血脂(OR0.96,95%CI0.7-1.133)、吸烟(OR1.27,95%CI0.73-2.20)、卒中史(OR1.05,95%CI0.74-1.49)与卒中后睡眠障碍有关。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高血压、糖尿病、饮酒、习惯性打鼾及皮质型卒中是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卒中 睡眠障碍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符合标准的17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危险因素。结果172例中,44例并发脑梗死,128例无脑梗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脑疝、弥漫性脑肿胀、失血性休克是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伴有脑疝、弥漫性脑肿胀、失血性休克的成人重型颅脑损伤,临床应注意防止脑梗死。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脑梗死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评价职校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方法整群抽取某职校学生共406人,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来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等因子是影响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子。女生的心理问题多于男生,二年级的心理问题多于其他两个年级,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心理问题多于财会专业。结论职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针对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管理和心理疏导,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以顺利完成学业。

  • 标签: 职校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状况 学生实际 教育管理 调查与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开颅手术切口皮下引流管留置与皮下感染相关性。方法2013年5~7月对100例开颅手术皮下引流管进行细菌学监测,并随访7~9个月。结果100例开颅手术皮下引流管中,12例检出细菌,术后临床并发皮下感染1例(1%),经换药和二次清创手术手术切口愈合。结论开颅手术切口慎重留置并尽早拔出皮下引流管,提高无菌观念,强化无菌操作,规范换药方法,可有效防止皮下感染的发生。

  • 标签: 开颅手术 引流管 细菌学监测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医师对临床医学课程设置的态度和意见,促进医学课程改革。方法应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调查表》对河北省唐山市3所大型综合医院809名临床医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绝大多数临床医师重视专业课程教学(总平均分为96.37±20.44),认为不必要开设高等数学和大学语文,分别占27.2%和21.4%。结论临床医学教育应重视贯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原则,提高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认识。

  • 标签: 临床医师 临床医学 课程设置 调查研究 临床医学教育 专业课程设置
  • 简介:目的:研究住院精神病人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封建科34年死亡病历回顾性分析。结果:自杀是精神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占53.66%,其中精神分裂症占77.27%,身体疾病导致死亡占46.34%,其中漏诊躯体疾病致抢救不及时的占73.68%。结论:落实干部制度,随时收拣危险物品,按时巡视病房是防自杀的重要措施,认真进行体检,重视实验室检查是防止漏诊躯体疾病的关键。

  • 标签: 住院 精神病 自杀 精神分裂症 漏诊 死亡原因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术后复发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我科收治的218例慢性硬膜下钻孔手术病例,收集相关资料,建立EXCEL表格并完成相关分析,找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结果血肿厚度、有无分隔或脑萎缩、术后中线移位程度、手术前后中线变化值、术后积气程度及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6种因素是导致复发的原因,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慢性硬膜下病人应采用个体化、综合化治疗方案,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提高手术疗效。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引流 复发
  • 简介: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 标签: 统计学分析 横断面调查 设计类型 临床试验 实验设计 配对设计
  • 简介: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凶杀行为特征.方法用自编行为特征调查表,分别对83例精神分裂症行凶者与62例精神正常行凶者进行对照分析,并对前者的精神症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行凶者性格以内向及多疑为主,而精神正常行凶者性格以外向及暴躁为主,精神分裂症行凶者其作案目的不明或受病态支配为主,精神正常者作案目的以贪利及激情作案为主,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于白天在自己家中公开作案,伤害对象以家人为主,精神正常者以伤害同事为主,精神分裂症患者作案后多数不潜逃、不销毁工具,其作案工具以菜刀及身边物件为主.精神分裂症行凶者其精神症状以被害妄想及幻听为主.其伤害的家人主要是妻子及母亲,大部分在起病3年内作案.结论两组在个性特点、行为动机、作案方式、伤害对象、案发后表现及作案工具方面有显著差异,可以作为评定辨认能力及控制能力的重要因素.为减少精神分裂症凶杀行为的发生,应尽量加强刚起病3年内的看护及治疗.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凶杀 行为特征 激情作案 看护 治疗
  • 简介:目的从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的角度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脑电变化的特征。方法选取MCI患者19例,其中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10例,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CI)患者9例。MCI患者经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总体衰退量表(GDS)、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Hachinski缺血指数(HI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定,在安静状态下采集脑电信号后行非线性分析并与10位年龄匹配的健康老年人(HE)行组间比较;同时,VCIND亚组与aMCI亚组行MCI组内比较。结果MCI组与HE组比较,脑电非线性参数关联维数(D2)、点关联维数(PD2)、复杂度(Cx)平均值减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MCI亚组与VCIND亚组比较,脑电非线性参数Cx平均值增高,李亚普诺夫指数(LE)平均值减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脑电非线性分析能够较早客观判断脑功能的改变,对MCI的诊断及亚型的判定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 标签: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脑电图 非线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复杂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手术时机、方式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自2011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154例复杂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的资料。按照患者性别、年龄、拴系发生部位及病理表现进行分类。所有患者均接受电生理神经功能监测辅助下的显微外科手术,术中拴系松解程度采用Kirollos和Van-Hille分级;术后依据Hoffman神经功能分级评判疗效。结果手术无死亡病例,术中完全松解率97%。对其中126例患者随访3个月~3.8年。依据Hoffman神经功能分级,术前分级0~3级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率显著高于4~5级患者;有1例术后症状加重,其余患者症状或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复杂脊髓拴系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非常复杂和困难,手术难度较大,传统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对于该病患者,确诊后应尽早行手术治疗。在术中应用手术显微镜及电生理神经功能监测,可以有效降低脊髓及神经损害,提高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

  • 标签: 脊髓拴系综合征 显微外科 神经电生理监测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发病的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生活事件)及临床分析.方法对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分的42例老年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老年抑郁与生活事件,尤其是与家庭生活事件有关.结论心理社会因素是老年抑郁症发病的重要高危因素.老年抑郁症患者除了给抗抑郁剂治疗外,还需重视躯体疾病的治疗以及心理治疗.社会支持有助于降低抑郁症的发生.

  • 标签: 老年 抑郁症 生活事件
  • 简介:目的探讨当代医学生需要、快乐和苦恼产生的原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开放式问卷,对在校三年级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学生自由回答优先满足的3个需要,引发快乐和苦恼的3个主要原因。对回答问题按性质归类,所得数字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当代医学生优先满足的3个需要是:①金钱或物质财富;②尊重理解和关心;③亲情和友情。三者分别占所调查人次的42.6%、37.7%和31.1%,医学生快乐的3个主要原因是:①学习进步,学习取得成成绩;②家人健康、家庭和谐;③朋友团聚谈心聊天。三者分别所占调查人次的48.4%、47.0%和41.9%。医学生苦恼的3个主要原因是:①对前途理想就业问题的担心;②学习压力大;③学习成绩差考试不及格。三者分别占所调查人次的42.2%、39.4%和38.4%。结论了解医学生的需要和快乐,苦恼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是他们心身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和实现理想的基本保证。

  • 标签: 医学生 心理学 心理障碍 思维
  • 简介:目的:以ICU患者中睡眠不佳者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其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剖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策略。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ICU患者睡眠质量低下者60例为研究对象。运用SRSS评分工具对干扰ICU患者日常睡眠的因素做出研究分析。结果:通过对评分结果整理归纳发现,存在睡眠障碍的ICU患者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身体病痛、担心病情恶化、对治疗成本忧虑、亲情缺失、病房外噪声干扰、药物不良反应,等等,其中前4种因素在整体中的占比明显偏高。结论:为提升护理质量,有效维护ICU患者的生命健康,应从强化日常护理、注重心理疏导、用药和饮食指导等层面入手对护理策略进行优化和调整。

  • 标签: ICU患者 睡眠障碍 影响因素 护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