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7 个结果
  • 简介:《比较文化研究中的数字人文与媒介间性研究》是一部由比较文学和文化专家斯蒂文·托托西主编的论文集。该书所收录的论文,在比较文化的语境中,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探讨媒介间性和数字人文的概念,分析了媒介间性和数字人文在不同类别文本中的运用,如小说、电影、绘画、漫画、图画小说、电子游戏等等。该书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为当代新语境下的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提供了思路。

  • 标签: 数字人文 媒介间性 比较文化 媒介转向
  • 简介:著名华裔美国作家赵健秀是一个十分惹眼的人物,由于他和汤亭亭之间的一系列争论,使他在华裔美国人中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对白人霸权提出批评,为亚裔美国人的身份和地位进行辩护.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都显示出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倾向.本文拟从弗洛伊德的论文"神秘"着手,结合霍米·芭芭的后殖民理论,探索赵健秀创作中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

  • 标签: 文化民族主义 华裔美国作家 赵健秀 创作思想 创作实践
  • 简介:作为传统修辞手法,拟称在诗歌中不表现身份文化意识。不同的是,在拉金的《行军经过》等作品中,说话人具有明显的英格兰文化观,并力图通过人称变化、意图控制和提喻、反讽等修辞方式在读者心中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说话人的这种文化意识形态功能源自拉金在《上教堂》中所表达的对民族生存结构的信仰,这种信仰最终指向一种自赏惧外的“电网意识”,成为拉金诗歌的争议之源。

  • 标签: 拉金 拟称 英国性 身份 文化意识形态
  • 简介:大江健三郎在他后期作品的创作中,系统地表述了一种新的文化救赎的思想,即要在一个无神时代里,寻求灵魂的自我拯救.其具体表现为,他后期创作的中心已经从原先的"残疾儿"主题转变为"灵魂"主题;他形象地描绘出"无神时代"的基本特征,即一个"上帝缺席"的时代、一个"众神喧哗"的时代、一个可能诞生"新人"的时代;他详尽地阐明了实现灵魂的"自我拯救"的方法,即观念上具备自觉的"危机"意识、并积极地采取"回归"的行动,以促使"新人"的到来.

  • 标签: 自我拯救 大江健三郎 文化救赎思想 日本 文学评论
  • 简介:李商隐的《锦瑟》是迷人的,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其魅力来自于诗中那些带有悖论色彩的复杂情感。然而从根本上说,这些复杂情感的形成恰恰得到了儒、释、道三家文化资源的有效资助和涵养。正是携带着这些精神之花,《锦瑟》才得以流芳百世,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

  • 标签: 《锦瑟》 李商隐 诗歌 艺术风格 主题 时代背景
  • 简介:戈迪默以南非特殊历史背景中的剧烈政治冲突为语境,以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相互投射为中介,聚焦导致主体遭受磨难与精神错乱的文化根源,探讨了超越国家、民族、性别、阶级、种族及具体文化范畴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群体性的文化病理,揭示了这种体现个体与文明冲突的文化结构之“年寄话语”本质,提出了治疗或颠覆这种文化病理结构的“青春诗学”式文化政治。因此,《伯格的女儿》通过探索主体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化特征,解析了列维一施特劳斯与弗洛伊德所试图解答的人类生存之基本命题。

  • 标签: 《伯格的女儿》 文化病理 年寄话语 青春诗学
  • 简介:贝尔提出的"文化矛盾"论实质是要求证资本主义体制原有的合理和合法性.从文化的角度说,资本主义精神实质就是一种强调个人的自立、自律、自由.这也是文化资本主义的要旨所在.但是在当代条件下,这种个人自由的观念却遭遇到了挑战,其原因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本身,并由此导致了"自由"的悖论.

  • 标签: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丹尼尔·贝尔 个人自由 文化活动 价值观念
  • 简介: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庞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众多的外国公司进入中国,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达400家。经过20多年的发展,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比重,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中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成为中外企业共同争取的市场。

  • 标签: 中国文化 跨国公司 本土策略 世界500强企业 经济全球化 消费市场
  • 简介:我曾经到过埃及、希腊、印度等一些古国,特别是在埃及,亲眼看到金字塔那样数千年以降依然动人心魄的文明古迹,而创造这些文明的那群人却早巳消逝在历史中,难免会有感慨。回归中华故土,三星堆文化的灿烂也使人震惊,这是中原文明之外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是多元文明中的一员,中国文化自身也有多个源头,这已是今天的常识。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价值重构 子学 世界 中原文明 中国文化
  • 简介:《皇华集》是每次明朝使臣出使朝鲜时,与朝鲜群臣唱和的诗文作品集。自天顺元年(1457)陈鉴、高闰的《丁丑皇华集》开始,朝鲜国王每次都将这些唱和作品刊刻成集,名之《皇华集》。“皇华”取自《诗经·小雅·皇皇者华》,《诗序》云:“皇皇者华,君遣臣使也。送之以礼乐,言远而有光华也。”自景泰元年(1450)倪谦出使,至崇祯六年(1633)程龙出使,184年间共刊刻了24种《皇华集》。

  • 标签: 历史见证 中华文化 走出去 书架 交流 诗歌
  • 简介:本文讨论了露丝·尾关的小说《食肉之年》所提出的诸多复杂的真实性观念,认为:杂糅性乃是该小说所呈现的21世纪初期决定性的核心身份特征。基于一系列全球化理论,本文认为,这部小说提出了一些极其艰深难以回答的问题,即全球化时代的身份政治问题。从多个方面来看,小说的开放式结尾留下了很多空白,阐释空白正是本文的目标所在。

  • 标签: 露丝·尾关 全球化 杂糅 多元文化主义 跨国传媒
  • 简介:20世纪末的美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这就是一大批华裔作家的崛起.这一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 标签: 中西文化冲突 冲突对话 华裔文学
  • 简介:伦理本位是中国社会的基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核心"。本文从解析《喜福会》中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入手,分析《喜福会》如何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进行解构,又如何在"破"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家庭伦理进行重建。

  • 标签: 家庭伦理 文化符号 解构 重建
  • 简介:综观巴金的整个文学翻译历程,他经历了从对无政府主义理论的迷恋到最终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的思想发展过程,带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巴金对外国文学的接纳并不是一味的"拿来主义",而是辩证、理性地吸收,为他所用.

  • 标签: 巴金 文学翻译历程 翻译选材 翻译功利性 文化解读
  • 简介: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元文化主义与比较文学研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关于“多元文化主义失败”和“比较文学已死”的论断此起彼伏;与此同时,中国学界对多元文化和比较文学的研究却呈现勃勃生机,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此背景下,2016年10月14日至16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多元文化与比较研究中心、上海市外文学会及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共同举办的首届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隆重召开。

  • 标签: 全国学术研讨会 多元文化 国别文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世界文学 中外文学
  • 简介:<正>回顾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获奖的29个国家的87人当中,亚洲只有3人,即以色列的阿格农、印度的泰戈尔和日本的川端康成。而具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学和别具特色的现当代文学的我国,至今仍没有人获此殊荣。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国没人获奖呢?有人认为是由于我国作品在国外翻译得不够,即翻译出版数量少和翻译质量不高,使外国学者对中国文学了解得不多;有人认为是政治上的原因,即庸俗文艺政治学的限制,这是众所周知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东西审美意识的差异,即东方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神人合一”的差异。如此等等,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在探讨原因之余,也有人提出,中国文学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要敲开诺贝尔文学奖那座陌生殿堂的大门,就必须走中西结合,以中为主的道路。应该说,这是一种正确的态度。因为“在现今国际社会中,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不想自

  • 标签: 文化意识 民族传统 当代中国文学 古代文学 审美意识 现当代文学
  • 简介:港台比较文学研究源于同一传统中做"平行研究"的美国学派,又以跨文化的异质文学比较完成理论突破,凭藉阐发法为立身之本,形成准学派特色。本文以近期成果《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为例,对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再研究,明确特色内涵,分析动态趋向,重点对丛书的核心问题,即阅读方法和理论予以概括归纳,并对跨文化阐释中引发的相关话题作出解释。

  • 标签: 《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 阐发研究 跨文化
  • 简介:维克多·佩列文是当今俄罗斯文坛最走红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形式多样、语言独特,准确反映了俄罗斯当代社会中的诸多现实层面。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家的创作主题以及后现代背景下的创作特色两方面分析人手,指出后现代元素与文化传统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佩列文创作的最大特色,亦使作家的创作具有了独特的价值建构意图。佩列文的主人公们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不肯舍弃俄国人固有的“忧思”,其自虐式的精神苦旅中总是隐含着追求自由精神的冲动。因此可以说,后现代作家维克多·佩列文的创作没有停留在浅层次的模仿和赶时髦上,而是凸现出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用无拘无束的语言创造的“自由王国”。

  • 标签: 精神自由 后现代元素 文化传统
  • 简介:前不久,我受中共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邀请,回乡参加第三届仫佬族依饭文化旅游节。面对家乡秀丽的山水和乡亲们喜气洋洋的笑脸,我感慨良多,夜不能寐,灯下执笔,即兴一首如下:

  • 标签: 文化旅游节 仫佬族 世情 县人民政府 自治县 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