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斑秃的确切病因未明,部分患者反复发作。有证据显示过敏参与部分斑秃患者早发、重症、复发和迁延。尘螨过敏可能是部分重症斑秃患者尤其是儿童重症斑秃的病因之一,估计因为Th2型免疫反应占优势。脱敏可抑制Th2型免疫反应,改变机体免疫格局,降低斑秃复发时的病情严重程度。另外,斑秃治疗前高IgE水平可预测度普利尤单抗有效率较高,高白细胞介素(IL)-4水平可预示二苯环丙烯酮局部免疫疗法无效,因为该疗法通过拮抗Th1型反应而起作用。因此,血清总IgE、尘螨特异性IgE和IL-4可作为生物标志物,在斑秃患者中提示Th2型反应占优势。本文重点分析过敏与斑秃的关系、抗过敏和脱敏在治疗斑秃中的作用,旨在为斑秃的精准/个体化治疗提供思路。

  • 标签: 斑秃 过敏反应 Th2细胞 免疫球蛋白E 白细胞介素4 JAK抑制剂 Ⅱ型炎症反应 Th2型免疫反应 固有淋巴样细胞
  • 简介:摘要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一种与石棉暴露相关的恶性肿瘤,具有发病潜伏期长、早期诊断困难、晚期预后差等特点,化疗、放疗及抗血管生成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疗效不佳。近年来,免疫治疗成为肿瘤治疗新兴策略,多个临床试验均展示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单药或联合方案在MPM一线、后续治疗的有效性;其中纳武利尤单抗(PD-1抑制剂)联合伊匹木单抗(CTLA-4抑制剂)成为各大指南推荐的首个应用于MPM的一线免疫治疗方案,是免疫治疗在MPM领域里程碑式进展。本文总结免疫治疗在晚期MPM中的现状,重点强调ICIs及靶向间皮素免疫治疗在MPM中的应用和疗效预测因子的进展。

  • 标签: 恶性胸膜间皮瘤/免疫疗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间皮素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性胃炎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的胃炎,临床较少见,主要表现为胃底胃体黏膜萎缩以及血清存在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虽然已经发现数年,但其病理生理机制、自然史、相关癌前病变等仍未研究清楚,部分患者甚至被误诊为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本综述对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了阐述。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胃炎 贫血,恶性 螺杆菌,幽门 壁细胞抗体 内因子抗体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 简介:摘要免疫治疗为头颈部肿瘤提供了新的方法,主要包括肿瘤疫苗、细胞因子、免疫细胞激活和免疫检查点调节剂等。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获得显著的生存获益,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派姆单抗和纳武单抗被批准用于复发或转移性头颈部肿瘤的二线治疗,其他免疫治疗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安全性和有效性需待进一步评估。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预防性疫苗是控制感染性疾病流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疫苗佐剂可以增强疫苗抗原的免疫原性,提高特异性抗体的滴度。佐剂通过与不同种类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s,NLRs)或环磷酸鸟苷-腺苷合酶(cyclic-GMP-AMP synthase,cGAS)作用,增强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对抗原的摄取及提呈能力。但是由于不同种类佐剂诱导活化的模式识别受体种类不同,因此在诱导CD4+T细胞分化成不同类型的T细胞反应中具有一定的偏向性。文章总结了佐剂激活免疫细胞的作用及机制,为疫苗佐剂的选择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 标签: 疫苗 佐剂 抗原呈递细胞 免疫活化
  • 简介:摘要胆管癌是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实体肿瘤,手术切除仍然是主要治疗手段。靶向以及免疫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抗肿瘤手段,尤其是免疫治疗。胆管癌的肿瘤微环境复杂,除了间质和内皮细胞外,还包括大量免疫细胞,天然和适应性免疫系统也发挥作用。本文总结了胆管癌的免疫相关研究以及最新的免疫治疗临床试验。

  • 标签: 胆管肿瘤 肿瘤微环境 免疫治疗
  • 作者: 肖婧 焦伟伟 申晨 申阿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卡介苗(BCG)是目前唯一有效且广泛使用的抗结核病疫苗。近年来,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开发针对结核病的新型疫苗,但研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并研究BCG这一应用了近百年的疫苗。现从BCG的起源和进化、引起的免疫反应、免疫保护力及其复种等几个方面,对BCG免疫预防研究最新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结核病 卡介苗 免疫 复种
  • 简介:摘要黑素瘤是高度恶性的免疫原性肿瘤,尽管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可显著提高转移性黑素瘤患者的生存率,但仍有近半数患者对免疫治疗产生耐受和抵抗,且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本文聚焦目前黑素瘤免疫治疗存在的耐受、抵抗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等关键难点,总结相应的对策与研究进展。通过干预黑素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筛选精准的生物标记物及优化免疫治疗联合策略等能够帮助解决免疫治疗耐受和抵抗的问题,同时传统免疫治疗与纳米技术的结合也可大幅减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未来,对肿瘤免疫微环境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探索黑素瘤免疫治疗的最佳方式。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免疫疗法 生物制剂 免疫耐受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生物标记物
  • 简介:摘要随着肿瘤免疫疗法的兴起,肿瘤疫苗作为其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也日益显现。免疫佐剂可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改变免疫应答类型、调节免疫应答强度,还可降低疫苗的使用剂量、提高疫苗安全性,故免疫佐剂在肿瘤免疫疫苗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其研究也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归纳了常用免疫佐剂的特点及其作用机制,并对已用于临床的3种传统佐剂(弗氏佐剂、油乳佐剂、铝盐佐剂)和目前研究较多的几种新型佐剂(脂质体、中药佐剂、小分子多肽佐剂、细胞因子佐剂、纳米佐剂)的特性进行了综述。

  • 标签: 佐剂,免疫 作用机制 传统佐剂 新型佐剂
  • 简介:摘要瘦素是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一种肽类激素,因其具有调节机体新陈代谢的活性而被人们所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瘦素可以促进多种免疫细胞增殖、活化以及细胞因子合成,参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本文对瘦素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激活的信号通路及其潜在的疫苗佐剂效应予以综述。

  • 标签: 瘦素 免疫应答 信号通路 疫苗佐剂
  • 简介:摘要皮肤免疫系统由分布于表皮和真皮组织的不同类型免疫细胞构成。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这些免疫细胞通过改变创面微环境调节表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增殖、分化等功能,参与再上皮化和肉芽组织生成进程,从而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了解这些细胞的相互作用方式并找到调控皮肤免疫细胞相关功能的靶点将为加速创面愈合、改善创面愈合质量提供方向。

  • 标签: 免疫系统 皮肤 免疫,细胞 伤口愈合
  • 简介:摘要本专家共识通过临床研究证据从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方面阐述了脓毒症免疫障碍机制、监测评估以及免疫增强的药物治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深入地认识脓毒症诱导的免疫抑制状态及其临床意义。临床资料提示,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参与了脓毒症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定量检测、淋巴细胞计数可作为反映脓毒症患者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功能障碍的重要指标;免疫增强治疗包括增强天然免疫的药物、提高获得性免疫的药物和免疫增强联合抗炎治疗等措施。

  • 标签: 脓毒症 免疫抑制 免疫功能监测 免疫调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免疫应答基因1(IRG1)是一种促炎状态下在巨噬细胞线粒体中高表达的基因,IRG1催化衣康酸的产生,并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影响线粒体三羧酸循环进而改变巨噬细胞的代谢状态,是连接细胞代谢与免疫的枢纽,IRG1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多种通路及机制发挥抗菌、抗炎抗氧化、影响肿瘤进程等效应,其在感染、免疫相关疾病以及部分肿瘤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IRG1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 标签: 免疫应答基因1 衣康酸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免疫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和过继细胞免疫疗法。近年来,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模式,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目前,以PD-1单克隆抗体为代表的免疫疗法在复发转移性宫颈癌中取得快速发展。本文回顾相关临床研究,对宫颈癌中免疫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一定展望。

  • 标签: 宫颈癌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免疫球蛋白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等。该组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如未及时干预,可快速进展至肝硬化、肝衰竭,甚至死亡。加强自身免疫性肝病研究的重要性在于早期诊断和及时的干预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对降低我国慢病负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肝炎,自身免疫性 自身免疫性肝病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 简介:摘要有效疫苗的研发需经历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在疫苗上市使用之前需经过严格的临床前研究和Ⅰ、Ⅱ、Ⅲ期临床试验评估其安全性(耐受性)、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上市之后亦需通过Ⅳ期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疫苗在人群中的实际保护效果和安全性,并结合疾病流行特征,进一步优化调整免疫策略。本期重点号报告了多种疫苗上市前、后临床研究的重要结果,对支持疫苗上市获批和上市后应用极有帮助。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疾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我们鼓励持续推进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在内的疫苗临床研究,为疫苗应用人群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疫苗 临床试验 免疫策略
  • 简介:摘要重症肌无力是一种主要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的自身免疫疾病。免疫修饰治疗可明显减少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死率并提升社会生活质量,但可用免疫抑制剂品种多样且均有剂量相关性的不良反应。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符合重症肌无力的免疫抑制剂选取、具体使用方法等问题尚无确切定论,因此有必要对重症肌无力常用免疫修饰治疗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在重症肌无力个体化免疫修饰治疗方面提供参考。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免疫修饰治疗 免疫抑制剂 副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转移性结直肠癌原发肿瘤组织及转移灶组织的免疫微环境差异,筛选与预后相关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特异性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下载结直肠癌及转移灶基因芯片数据集GSE131418,包括莫菲特癌症中心MCC队列的样本数据517例和Consortium队列样本数据618例;从免疫学数据库和分析门户IMMPORT中下载免疫相关基因集,包含免疫相关的基因2 483个。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下载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RNA测序数据共695例,临床信息627例。采用ESTIMATE算法计算转移灶组织和原发肿瘤组织的基质细胞评分、免疫细胞评分、基质免疫总评分,并用CIBERSORT反卷积算法对结直肠癌原发肿瘤组织及转移灶组织的22种免疫细胞浸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根据各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表达水平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低表达组,分别使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筛选两种方法结果中与预后显著相关的基因(均P<0.01),用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比较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GSE131418数据集中各基因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原发肿瘤组织和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转移性结直肠癌转移灶组织基质细胞评分、免疫细胞评分、基质免疫总评分均低于原发肿瘤组织(均P<0.001)。与原发肿瘤组织相比,转移灶组织中活化的自然杀伤(NK)细胞、单核细胞、CD8+ T细胞、T细胞、活化的树突细胞比例增高,而未活化的肥大细胞、未活化的树突细胞、未活化的NK细胞、活化的记忆CD4+ T细胞、M1型巨噬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转移性结直肠癌转移灶组织与原发肿瘤组织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289个,其中上调基因101个,下调基因188个。KEGG信号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在转移性结直肠癌转移灶组织的免疫微环境中,发生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与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检查点通路、辅助性T细胞(Th)1和Th2细胞分化、Th17细胞分化、NF-κB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等信号通路的富集。筛选出7个预后相关的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ANGPTL5、FPR1、HSPA8、NR2E3、PSMD2、PSMD8、SBDS。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转移性结直肠癌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ANGPTL5(HR=2.69,95% CI 1.22~5.92,P<0.05)、HSPA8(HR=0.57,95% CI 0.33~0.97,P<0.05)、SBDS(HR=2.23,95% CI 1.18~4.21,P<0.05)是转移性结直肠癌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ANGPTL5在肿瘤组织中表达低于正常组织,在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原发肿瘤组织,而肿瘤组织高表达ANGPTL5的患者预后更差。HSPA8在肿瘤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在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低于原发肿瘤组织,而肿瘤组织高表达HSPA8的患者预后更好。SBDS在肿瘤组织中表达低于正常组织,在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低于原发肿瘤组织,而肿瘤组织高表达SBDS的患者预后更差。结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免疫微环境与原发肿瘤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其免疫细胞浸润程度降低,整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筛选出预后相关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特异性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可能是新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靶点。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肿瘤微环境 预后 免疫细胞
  • 简介:摘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随着HIV感染者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后生存期的延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神经认知障碍(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ssociated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HAND)的发生率随之升高,这与中枢神经系统内持续的免疫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所以对于HAND的治疗不能仅依赖于ART,还可从其免疫激活相关的机制出发,使用控制免疫激活和炎症反应的药物来辅助ART,以提高HIV感染患者的生命质量。本研究将介绍HAND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及其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

  • 标签: HIV感染 认知障碍 免疫学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