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一群异质性群体,它来源于髓样干细胞或由淋巴样干细胞分化而来,在免疫反应及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DCs可以通过阴性选择去除胸腺内自身反应T淋巴细胞和诱导产生调节T(regulatory T,Treg)细胞来促进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也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外周免疫耐受的形成。目前研究发现,DCs在抗肿瘤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肿瘤微环境中的抑制性细胞因子可以下调DCs的功能,从而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现对DCs在中枢和外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以及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进行概述。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免疫耐受 肿瘤免疫
  • 简介:摘要调节性T细胞通过多种介质抑制致病性T细胞的激活和随后的效应功能,在机体免疫耐受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参与了多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叉头框蛋白P3(Foxp3)特异性表达于调节性T细胞,并可以维持调节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抑制功能,Foxp3+调节性T细胞是目前已知的主导免疫耐受的淋巴细胞,研究发现多种药物可提高体内调节性T细胞水平,促进免疫耐受,最终抑制自身免疫

  • 标签: T淋巴细胞,调节性 白细胞介素-2 转化生长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α 全反式维甲酸 西罗莫司 脂肪酸
  • 简介:摘要肝移植受者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但免疫抑制过度可能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成功将免疫抑制剂减量到最小甚至停用的病例,然而停药很可能使移植肝出现纤维化等组织学异常,进而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诱导免疫耐受、检测外周血中能够反映免疫耐受的生物标志物,或运用某些临床参数建立的预测模型提前评估移植受者成功停药的概率,均有助于筛选出可以安全减停免疫抑制剂的潜在候选者,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免疫抑制剂减停 肝移植 免疫耐受 纤维化
  • 简介:摘要肝移植历经近60年的发展,手术技术日臻完善,但目前术后排斥反应仍然是制约移植物和患者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之一。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接触抗原后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状态,是器官移植术后的最理想状态,而肝脏作为免疫豁免器官,也最容易诱导出免疫耐受状态。目前大量的试验研究已经证实免疫耐受与肝移植术后多种细胞和分子机制有关,但实现临床转化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目前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阐释其可能机制和诱导方法。

  • 标签: 肝移植 免疫耐受 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免疫调节细胞数量及功能异常是导致自身抗原耐受机制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的自身免疫耐受机制失调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不仅产生了数量异常的免疫因子,更产生了大量自身抗体,引起血小板过度破坏,现就近年ITP中免疫调节细胞功能失调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自身免疫耐受 免疫调节细胞
  • 简介:摘要对于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的患者是否应进行抗病毒治疗,一直是临床难点。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各大指南也分别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但综合来看观点并不一致。近年来一些大型描述性队列研究和干预性研究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对此做一总结性综述,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对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诊疗做出合理决策。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免疫耐受期 抗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 Gal-9)是凝集素家族的成员之一,在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辅助性T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等多种细胞均有表达。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3, Tim-3)与配体Gal-9相互作用,在不同免疫细胞介导不同的免疫调节作用,而且与多种疾病状态有关,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病毒感染及妊娠相关疾病等。本文综述了Tim-3-Gal-9通路通过调节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应答以维持妊娠免疫耐受的机制及作用,并展望将其作为妊娠相关疾病免疫治疗新靶点的前景。

  • 标签: Tim-3-Gal-9通路 妊娠免疫耐受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
  • 简介:摘要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和后续免疫抑制剂的长期服用及其副作用是受者无法避免的重要问题。因此,针对排斥或耐受状态免疫学精准监测是指导免疫抑制剂及时减量甚至撤销,最终诱导操作性免疫耐受的重要依据,也是当前精准医疗与个体化医疗时代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系统综述了当前器官移植术后针对异体抗原的免疫应答监测指标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器官移植 排斥与耐受 生物标志物 供者特异性 精准监测
  • 简介:摘要疾病耐受是指在不减少病原载量的情况下,通过适宜的反应使机体保持健康状态。这是一种独特的防御策略,其机制涉及免疫适宜、免疫代谢等方面。面对感染,是“和平共生”还是“顽强抵抗”,要找寻其中的“中庸之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创铭道免疫细胞状态全面评估体系(MICA)和铭道免疫状态量化评分标准(MISS)用于评估肝移植受者免疫状态以指导免疫抑制剂调整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手术或随访的89例肝移植受者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385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的不同淋巴细胞亚群。以正常健康人MISS评分理论值为0建立评分系统,根据MICA赋予不同淋巴细胞亚群权重和比率,并计算生成MISS评分,同时收集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根据此评分标准,健康对照组MISS评分均值为-0.73±4.02,基本呈正态分布。肝移植受者术前MISS评分为-1.21±7.42,术后1个月为-8.95±8.05,术后3个月为-4.50±7.80,术后3~12个月为-4.18±7.83,术后12个月以上达到-2.00±5.5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稳定受者的MISS评分-14.36±5.23 ,而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MISS评分为-1.03±4.1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受者的免疫评分与他克莫司药物浓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MICA分析和MISS评分能反映受者的免疫状态,可结合免疫抑制剂浓度以及移植肝功能检查结果综合指导临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 标签: 肝移植 免疫系统 免疫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肿瘤治疗进展期胃癌(AGC)的预知护理对患者免疫功能、心理状态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抽选2016年2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行免疫肿瘤治疗的AGC患者50例作为试验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2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预知护理干预,分别于护理前后采集静脉血液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生命质量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主观感受和生命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CD3+、CD4+、CD8+和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CD3+、CD4+、CD8+、CD4+/CD8+分别为0.576 3 ± 0.071 7、0.496 3 ± 0.067 7、0.292 1 ± 0.061 4、1.75 ± 0.48,对照组分别为0.552 4 ± 0.074 2、0.489 2 ± 0.070 4、0.294 1 ± 0.062 5、1.63 ± 0.51, 2组患者CD3+、CD4+和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158、1.954、2.347,均P<0.05)。护理前2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为(51.4 ± 4.2)分、SDS评分为(50.8 ± 3.5)分,对照组分别为(55.7 ± 3.6)、(56.5 ± 4.0)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887、5.362,均P<0.01)。护理前2组患者自我效能感4个维度和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自我效能感总分为(137.7 ± 14.4)分,高于对照组的(121.5 ± 1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351,P<0.01)。护理后观察组生命质量评分为(52.5 ± 13.4)分,对照组为(45.3 ± 1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77,P<0.05);观察组生命质量评分优良率为76.0%(19/25),高于对照组的56.0%(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228,P>0.05)。结论免疫肿瘤治疗AGC患者期间采用预知护理可显著缓解其心理状态和自我效能感,促进其身体功能的恢复,提升生命质量。

  • 标签: 胃肿瘤 免疫肿瘤治疗 预知护理 自我效能感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为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调节机体免疫和代谢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人体健康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免疫系统来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肠道菌群构建的肠道微生态在维护复杂的免疫网络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在调节机体营养物质吸收与代谢中的作用也不可或缺,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的关键因素。慢性肾脏病(CKD)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可改变机体的免疫与代谢状态,这些变化与CKD的预后紧密相关。本文主要综述CKD肠道菌群与机体免疫、代谢调节间的相互关系,旨在为改善CKD患者预后提供帮助。

  • 标签: 肾功能衰竭,慢性 胃肠道微生物组 免疫调节 代谢调节
  • 简介:摘要内毒素耐受是机体对抗过度炎症反应时产生的一种保护性机制,指机体接受小剂量内毒素刺激后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适应性调节反应,是机体或细胞对后续刺激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现象。在内毒素诱导的葡萄膜炎中不仅可防止内毒素再次刺激后出现过度的炎症反应,还能减轻葡萄膜炎的症状。因此,如能阐明内毒素耐受减轻葡萄膜炎症状的机制及关键性调控因子,将有可能为以内毒素耐受为基础的葡萄膜炎的治疗找到新的靶点。

  • 标签: 内毒素诱导的葡萄膜炎 内毒素耐受 耐受机制 研究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免疫状态和年龄对百日咳发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深圳市儿童医院468例百日咳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免疫状态和年龄患儿的临床特征。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按年龄分为≤3月龄患儿221例,4~6月龄患儿119例,7~11月龄患儿53例,1~3岁患儿53例,>3~10岁患儿22例;按接种疫苗情况,将患儿分为未接种组216例,接种1剂组76例,接种2剂组37例,接种3剂组63例,全程接种组24例和接种情况不详组52例。468例百日咳患儿中,有密切接触咳嗽病史者105例,多为父母和兄弟姐妹。全程接种组患儿的病程为(20.00±9.21) d,未接种组为(13.82±10.52) d,接种1剂组为(15.28±9.46) d,接种2剂组为(12.41±7.78) d,接种3剂组为(14.60±9.34) 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51, P=0.007);接种1剂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为(22.32±12.82)×109/L,未接种组为(20.18±11.76)×109/L,接种2剂组为(16.69±8.87)×109/L,接种3剂组为(17.55±14.79)×109/L,全程接种组为(15.16±9.59)×109/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24,P=0.029);淋巴细胞比例由未接种组患儿的0.665 8±0.152 7到全程接种组患儿的0.490 0±0.179 5,呈下降趋势(F=8.740, P<0.01)。此外,淋巴细胞比例从年龄≤3月龄组患儿的0.675 6±0.146 1到年龄>3~10岁组患儿的0.438 1±0.165 0,呈下降趋势(F=13.889, P<0.01)。结论不同免疫状态和年龄对百日咳病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有明显的影响,家庭内与咳嗽患者密切接触是婴幼儿发病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百日咳 临床表现 密切接触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lectrical status epilepticus during sleep,ESES)的疗效及免疫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神经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患儿35例,其中初诊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患儿19例(TLE组),初诊TLE伴ESES患儿16例(ESES组);同一时期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儿童21例(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变化。口服抗癫痫药治疗无效的ESES患儿,共32例,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3 d,通过治疗前后自身对比,探讨其疗效及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抗癫痫药治疗无效的ESES患儿病程越长,预后越差。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SES组患儿NK细胞活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LE组患儿相比,ESES组患儿IL-6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癫痫药治疗无效的ESES患儿,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外周血B淋巴细胞比例升高,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比例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L-2、IL-4、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IL-6、IL-17、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其中IL-6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脑电图棘波指数(SWI)明显下降,部分患儿生长发育及认知功能得到改善,所有患儿无严重感染、高血压、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治疗效果与免疫指标变化的相关性在NK细胞(r=0.50,P<0.01)、B淋巴细胞(r=0.35,P=0.04)、IL-6(r=0.46,P=0.01)水平有统计学意义,且均为正相关。结论ESES患儿本身即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可能存在NK细胞过度失活及IL-6水平升高,先天性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在ESES的发病、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均起一定作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可明显降低ESES患儿非快动眼期放电指数,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与IL-6水平明显降低有关;也可能与重分布各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细胞分化,平衡各种细胞因子有关。

  • 标签: 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 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甲泼尼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袋鼠式护理(KMC)对早产儿奶摄入量、神经行为及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焦作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9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早产儿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早产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KMC。比较两组早产儿的奶摄入量、神经行为发育情况和免疫状态。结果两组早产儿护理前和护理后1 w的全天奶摄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 w观察组早产儿的全天奶摄入量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第3天两组早产儿的新生儿神经行为(NAB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第15天和第30天观察组早产儿的NAB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护理前的血清IgG、IgM和IgA的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30 d后观察组早产儿血清IgG、IgM和IgA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KMC的应用可提高早产儿的奶摄入量,促进其神经行为发育,并改善免疫状态

  • 标签: 早产儿 袋鼠式护理 奶摄入量 神经行为 免疫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未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与自身免疫状态及淋巴细胞亚群的状况,旨在为免疫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风湿免疫科和血管科就诊的大动脉炎患者29例,女性28例、男性1例,中位数年龄为39岁,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大动脉炎诊断标准,且未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进行免疫学指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同期选择21名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免疫学指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未治疗的29例大动脉炎患者中,28例为女性,26例患者处于疾病活动期;全身症状中以乏力(62.07%)和头痛(41.38%)为主要表现,血管症状中以杂音和脉搏减弱(68.97%)为主要表现,Numano分型中以Ⅴ型(79.31%)最多。与健康对照者组相比,初诊大动脉炎患者的总T(CD3)淋巴细胞的绝对值[(1 337.14±312.46)μl vs(1 139.95±340.96)μl,t=2.120,P=0.039]、辅助T(CD4)淋巴细胞的百分比[46.29%±6.55% vs 36.55%±7.42%,t=4.903,P<0.000 1]和绝对值[(815.52±194.11)μl vs(571.44±187.55)μl,t=4.450,P<0.000 1]、CD4/CD8的比值[1.83(1.41~2.30)vs 1.32(1.03~1.39),Z=3.401,P=0.001]都升高,而自然杀伤(NK)细胞(CD56)的百分比[10.71%(6.45%~14.30%)vs 14.57 %(10.87%~18.47%),Z=2.408,P=0.016]降低。与健康对照者组相比,大动脉炎患者的补体C3[1.16(1.02~1.31)g/L vs 1.05(0.93~1.15)g/L,Z=2.383,P=0.021]升高,免疫球蛋白(Ig)G[11.97(8.74~14.43)g/L vs 14.37(13.11~15.47)g/L,Z=3.017,P=0.003]降低。与健康对照者组相比,初诊大动脉炎患者的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19.31(9.50~28.50)mm/h vs 3.71(2.00~5.00)mm/h,Z=5.338,P<0.000 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6.52(0.32~8.62)mg/L vs 0.73(0.35~1.07)mg/L,Z=2.983,P=0.003]和快速C反应蛋白(Q-CRP)[8.73(1.03~7.72)mg/L vs 0.57(0.08~0.98)mg/L,Z=4.263,P<0.000 1]都升高。结论未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大动脉炎患者的自身免疫处于激活状态,外周血中的总T淋巴细胞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明显升高,以应对全身大动脉血管的炎症反应。

  • 标签: 大动脉炎 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进一步将其中的喂养不耐受组患儿按出生胎龄分为<31周组和≥31周组,以及按出生体重分为<1 250 g组和≥1 250 g组。分析纳入对象的病历资料,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共612例,其中喂养不耐受组182例(29.7%),喂养耐受组430例(70.3%)。喂养不耐受组中,男婴103例(56.6%),女婴79例(43.4%);胎龄(30.6±2.3)周,其中93例(51.1%)胎龄<31周;出生体重(1 298±417)g,其中93例(51.1%)<1 250 g;134例(73.6%)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发生率为63.2%(134/212)。(2)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日龄为(2.7±0.9) d,消失日龄为(13.2±6.9) d,持续时间为(10.5±6.7) d,主要症状包括胃潴留100.0%(182/182)、腹胀54.4%(98/182)和呕吐17.0%(31/182)。(3)与胎龄≥31周者相比,胎龄<31周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诊断和消失更晚[(2.4±0.8)与(2.9±0.9) d,t=3.977;(10.4±5.2)与(16.0±7.3)d,t=5.935],持续时间更长[(8.0±5.0)与(13.0±7.3) d,t=5.450],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更晚[(9.4±4.1)与(12.0±5.1) d,t=3.672](P值均<0.05)。与出生体重≥1 250 g的早产儿相比,出生体重<1 250 g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诊断和消失更晚[(2.5±0.9)与(2.8±0.9) d,t=2.540;(10.0±4.5)与(16.3±7.4) d,t=6.951]、持续时间更长[(7.5±4.3)与(13.5±7.3) d,t=6.690]、更少发生呕吐[23.6%(21/89)与10.8%(10/93),χ2=5.308](P值均<0.05)。(4)出生体重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OR=0.998,95%CI:0.997~0.998),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OR=2.129,95%CI:1.163~3.897)、多胎(OR=1.812,95%CI:1.116~2.941)、生后48 h内应用枸橼酸咖啡因(OR=2.663,95%CI:1.619~4.381)、生后48 h内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OR=5.211,95%CI:2.861~9.489)和宫内感染(OR=1.988,95%CI:1.060~3.728)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高;胎龄较小、出生体重较低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和消失时间较晚,持续时间较长;出生体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胎、生后48 h内应用枸橼酸咖啡因、生后48 h内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宫内感染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肠内营养 呕吐 肠胃胀气 危险因素 婴儿,早产 喂养不耐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及继发血小板增多症情况。方法抽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其中血清胆红素浓度<200 μmol/L 18例、200~300 μmol/L 23例,>300 μmol/L 19例,另选择本院产科的4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测定新生儿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受体花环率(RBC-ICR),并记录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和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结果观察组RBC-C3bRR低于对照组,RBC-ICR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胆红素浓度>300 μmol/L者RBC-ICR高于<200 μmol/L、200~300 μmol/L者,血清胆红素浓度200~300 μmol/L者RBC-ICR高于血清胆红素浓度<200 μmol/L者(P<0.05);不同浓度者RBC-C3bRR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恢复正常时间短于血小板正常患儿(P<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于正常新生儿,可导致血小板反应性增多,临床应引起重视,并给予积极治疗。

  • 标签: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简介:摘要随着对肿瘤热疗和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的深入研究,近年来热疗对TIME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就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热疗与TIME中几类主要免疫细胞和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作一综述。全面而透彻的了解热疗对TIME的调控作用,有助于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肿瘤/热疗法 肿瘤免疫微环境 免疫细胞 细胞因子 热休克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