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   内容摘要:各国通常把各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统称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即ADR机制,其已经成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对ADR机制的研究尚且不足,尤其是在刑事司法领域,将ADR机制纳入刑事司法是否具有可行性?如若可以,其应当具备怎样的适用条件?本文主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ADR 刑事司法 适用条件
  • 简介:摘要:空气压缩机,一种压缩气体的设备,在各行各业应用广泛,被称之为“通用机械”。HL-1型空压机,一种高低压两用新型空气压缩机,高压效率高,低压流量大。空压机采用高低压两套压缩系统,储气罐有高低压两工作腔。电机采用变频控制,电机变频器和电磁阀均采用PLC精确控制。变频式的工作模式,具有自动启停功能,节能高效。储气罐高压腔有安全阀,压力高于安全设定压力时安全阀自动开启,保护压力容器的安全。高低压活塞对称工作,低压缸压缩时高压缸吸气,低压缸吸气时高压缸压缩。高压缸的吸气管路与储气罐低压腔连通,高压活塞将低压气体二次加压后压入储气罐高压腔,高压系统压缩效率提高。储气罐高压腔通过空气减压器和电磁阀与储气罐低压腔相连,低压输出时,高压腔内的高压空气通过减压器和电磁阀源源不断的补充低压腔低压空气,稳定了低压空气的流量和压力。

  • 标签: 空压机  通用机械  活塞  高压缸  低压缸  储气罐  二次加压  PLC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临床应用过程常见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3月-1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服用罗红霉素出现不良反应者100例,服用阿奇霉素出现不良反应者100例,回顾性分析这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服用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大部分都属于胃肠道反应,罗红霉素组患者大部分为24岁以上,阿奇霉素组患者大部分为17-25岁,在年龄段方面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如果出现感染症状,需要使用罗红霉素或阿奇霉素,但是两种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严重程度不一的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医生要结合患者的年龄和病情等情况,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用药方案。

  • 标签: 罗红霉素 阿奇霉素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布鲁氏菌病的临床护理及防护措施,为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布鲁氏菌病病人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布鲁氏菌病病人中,痊愈42例,基本治愈18例,无无效病例。[结论]全面、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对促进布鲁氏菌病病人机体康复、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布鲁氏菌病 综合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与治疗,为制定合理诊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本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6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患儿发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征等维度进行分析,解释患儿的临床特征。同时对患儿的治疗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疾病治疗结局。结果  患儿的临床特征显示:存在发热的患儿48例,存在咳嗽的患儿53例,肺部干湿啰音患儿49例。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升高患儿41例,白细胞正常患儿15例,白细胞降低患儿4例;C-反应蛋白升高患儿53例,正常患儿7例。患儿影像学X线片显示间质浸润性29例;支气管肺炎性22例,节段或大叶实变型9例。入组的60例患儿在常规对症治疗7d后,56例患儿病情显著好转,体温复常,咳嗽基本消失,其中41例患儿胸部X线片无肺部阴影;在治疗14d后,58例患儿完全康复,2例患儿仍需治疗。结论  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需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影像学进行确诊。大部分患儿在科学治疗后预后良好。

  • 标签: 支原体肺炎 儿科 临床症状 实验室诊断 X线
  • 简介:【摘要】目的: 剖宫产术是临床对胎位异常、胎儿宫内窘迫、难产等问题的常用解决途径,也是并发症相对较多的一种分娩方式,近年来剖宫产患者不断增多,瘢痕子宫的发生率越来越高。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治疗中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治疗方式。手术治疗具有术后疼痛感轻、愈合好、美观性高的特点,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效果突出。本研究主要探讨60例疤痕子宫剖宫产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三年间我院收治的60例瘢痕子宫剖宫产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传统剖宫产手术方式,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新型剖宫产手术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剖宫产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方面的特点,效果明显,值得在疤痕子宫剖宫产患者的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疤痕子宫 剖宫产 临床分析 效果明显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与治疗,为制定合理诊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本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6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患儿发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征等维度进行分析,解释患儿的临床特征。同时对患儿的治疗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疾病治疗结局。结果  患儿的临床特征显示:存在发热的患儿48例,存在咳嗽的患儿53例,肺部干湿啰音患儿49例。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升高患儿41例,白细胞正常患儿15例,白细胞降低患儿4例;C-反应蛋白升高患儿53例,正常患儿7例。患儿影像学X线片显示间质浸润性29例;支气管肺炎性22例,节段或大叶实变型9例。入组的60例患儿在常规对症治疗7d后,56例患儿病情显著好转,体温复常,咳嗽基本消失,其中41例患儿胸部X线片无肺部阴影;在治疗14d后,58例患儿完全康复,2例患儿仍需治疗。结论  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需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影像学进行确诊。大部分患儿在科学治疗后预后良好。

  • 标签: 支原体肺炎 儿科 临床症状 实验室诊断 X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抽取确诊为胃息肉的60例病例,患者均于2021.05~2022.05期间就诊。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全部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息肉大小及类型、Hp感染、治疗情况等,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经统计本组60例患者中女性44例,占73.33%;年龄分布以50~70岁居多,占比60.0%;发病部位以胃底、胃体、胃窦为主,占比为80.0%;32例息肉直径<0.5cm,占比53.33%;病理类型中炎性息肉为42例,占比70.0%;60例中Hp感染33例,占比55.0%,萎缩性胃炎6例,占比10.0%;经内镜下治疗多数胃息肉患者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临床上胃息肉多发于中老年、女性群体,多发于胃底、胃体部,且病理类型以炎性为主,患者多存在Hp感染,说明胃息肉发生可能与Hp感染存在关系,所以还需深入研究患者具体发病机制。

  • 标签: 胃息肉 发病部位 息肉类型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儿童霍奇金淋巴瘤方案(HL-2013)治疗儿童霍奇金淋巴瘤(HL)的效果,并分析影响HL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个儿童血液肿瘤诊疗中心在2011年8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年龄≤18岁的145例初治HL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经组织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为HL,予以HL-2013方案治疗。总结患儿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根据临床因素对患儿进行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 检验。结果145例患儿中男115例,女30例;诊断年龄7.9(5.8,10.6)岁;疾病原发部位以颈部淋巴结肿大(114例,78.6%)最常见;57例(39.3%)患儿伴有巨大肿块;病理分型以混合细胞型(93例,64.1%)最常见;Ann Arbor分期:Ⅰ期9例,Ⅱ期62例,Ⅲ期45例,Ⅳ期29例;危险度分组:低危组14例,中危组76例,高危组55例。68例(46.9%)患儿2个疗程化疗后获完全缓解(早期完全缓解);一线治疗结束后完全缓解率达93.8%(136/145);22例(15.2%)患儿出现疾病复发或进展;随访结局:存活125例,死亡6例,失访14例。123例患儿处于持续缓解状态,随访时间55(40,76)个月。145例患儿5年总生存率(OS)为(95.3±1.9)%,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84.2±3.0)%。Ⅲ~Ⅳ期患儿的5年OS及EFS均低于Ⅰ~Ⅱ期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8、7.58,均P<0.05);高危组的5年OS及EFS均低于低、中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93、7.79,均P<0.05)。早期完全缓解组(68例)和早期未完全缓解组(77例)的5年OS分别为100.0%和(90.9±3.6)%,5年EFS分别为(93.8±3.0)% 和(75.8±5.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77、8.78,均P<0.05)。结论HL-2013方案治疗儿童HL总体效果良好,但高危组及早期未获得完全缓解的患儿容易出现疾病复发或进展,Ⅲ~Ⅳ期、早期未完全缓解是预后不良因素。

  • 标签: 淋巴瘤 儿童 多中心研究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对60例成人水痘患者的整个护理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成人水痘患者,通过采取隔离、病情观察、发热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指导等综合护理措施护理患者。结果 60例患者在接受全过程的治疗和护理后,均完全治愈,康复出院,未发生医源性感染。结论 成人水痘患者全身症状和皮肤瘙痒比儿童要明显,不能随意使用退热药或者糖皮质激素。加强健康教育,使其充分了解隔离治疗的重要性,以配合护理人员,防止传染。

  • 标签: 成人水痘 隔离 护理
  • 简介: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行业中的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增多。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随着技术的发展,结构理论的发展,新的材料和工艺的出现,使高强混凝土在材料和工艺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使高层建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C60高强度混凝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

  • 标签: 新工艺 混凝土 结构理论
  • 简介:[摘要] 目的:介绍一种导尿的操作方法并分析。方法:60例初次导尿失败的男性患者,采用顶弯法导尿。结果:37例导尿成功。结论:对于初次导尿失败的男性患者,顶弯法导尿可以明显提高成功率

  • 标签: 导尿术 顶弯法 导尿失败
  • 简介:摘要:由于混凝土的应用途径和应用领域不同,因此C60自密实混凝土配比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站在实践的角度分析,在C60自密实混凝土配比设计中具体可从修正法、体积法两方面着手寻找相应的途径和方法。基于此,本文结合C60自密实混凝土配比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了C60自密实混凝土的技术要点,还简要概述了C60自密实混凝土的搅拌和运输、浇筑和养护要点,旨在为C60自密实混凝土的科学配比提供理论方面的参考。

  • 标签: C60自密实 混凝土 配比设计
  • 简介:摘要:卧式加工中心是指主轴轴线与工作台平行设置的数控加工中心,主要适用于加工壳体箱体类大型零件。它的工作原理是工件在加工中心上经一次装夹后,依次完成工件多个面上多工序的加工。卧式加工中心有体积大、结构复杂等特点,决定了其防护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对其整体全防护的设计要求更是要高于其他机床。所以研究卧式加工中心防护的设计非常有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加工中心外防护质量,还能进一步提高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与附加值,使产品立于不败之地。本文针对HMC60u卧式加工中心要求,基于三维模型,对防护装置设计与加工和装配的问题进行研究。

  • 标签: 。                     卧式加工中心 整体全防护 三维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周炎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采集自本院 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接诊的 60 例肩周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 30 例,运用针灸治疗,针刺穴位:肩贞、肩髃、肩髎、天宗以及阿是穴;风寒湿证加阴陵泉、风池、合谷;肝肾亏虚加太溪、太冲;气血虚亏,加足三里、气海;针刺深度 2 ~ 3 cm,平补平泻,得气后保持半小时,日1次, 10次1疗程,共3疗程。参照组 30 例,运用西医常规治疗,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同时对肩部痛点注射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2mL+醋酸泼尼松龙2mL,每周/次,3 次 1 个疗程,共3疗程。运用不同疗法对干预后的疗效、肩部疼痛、肩关节功能等情况做出对比。结果:经治疗,经针灸治疗后,实验组显效:22例(73.33%);有效:6例(20%);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28例(93.33%)。参照组治疗后,显效:10例(33.33%);有效:14例(46.66);无效6例(20.00%);总有效率24例(79.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本研究中,在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总有效率,肩部疼痛,肩关节功能上,实验组各项结果均优于参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针灸治疗肩周炎可有效改善疼痛,帮助恢复肩部功能,其效果较常规治疗更为理想。

  • 标签: 肩周炎 针灸 对症治疗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偏头痛采取推拿疗法的临床效果展开观察体会。方法  实验对象为60名偏头痛病人,经由随机手段把实验对象归入至参照组(n=30)、观察组(n=30)。参照组采取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疗法,观察组采取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推拿疗法。对两组实验对象的临床疗效展开观察,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总有效率(ORR)以及头痛指标(含发作频次、止痛药应用次数、持续时间、发作强度)。结果 待干预结束,在ORR此项指标上,相较参照组,观察组呈显著偏高表现(P<0.05);在4项头痛指标上,相较未干预时,干预后2组皆呈显著下降表现(P皆<0.05),同时在干预后的这4项头痛指标上,相较参照组,增加了推拿疗法的观察组皆呈显著偏低表现(P皆<0.05)。结论  在治疗偏头痛方面,推拿疗法的应用,可起到有效辅助西医疗法的作用,能够使偏头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 标签: 偏头痛 推拿疗法 西医疗法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使用沙利度胺治疗免疫相关性肠病过程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ADR)。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90例免疫相关性肠病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每天口服一次100-200mg沙利度胺,分析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的时间、程度。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不良反应出现,比例最多的5种不良反应依次是手足麻木48例(53.33%)、疲劳37例(41.11%)、皮炎32例(35.56%)、恶心25例(27.78%)、头晕23例(25.56%);不良反应等级Ⅰ级21例(23.33%)、Ⅱ级17例(18.89%)、Ⅲ级43例(47.78%)、Ⅳ级9例(10.00%)。 结论 免疫相关性肠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口服沙利度胺,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临床治疗要慎重使用,要对患者病情实时监测,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服用的剂量,最大程度地降低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

  • 标签: 沙利度胺 免疫相关性肠病 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