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析急诊重症监护病房( E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方法:将 2019年 5月~ 2020年 5月在我院 EICU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 7 0例患者分成两组进行研究,分组方法选用随机抽签法,组别为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 35例 。实施常规护理患者设为参照组,实施集束化护理患者设为实验组,分析对比两组机械通气时间、EICU治疗时间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 机械通气时间、 EICU治疗时间分别为( 5.57±1.46) d、( 7.27±1.26) d,明显比参照组短,差异显著( P< 0.05) 。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5.71%,明显比参照组低,差异显著( P< 0.05) 。结论: E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更加确切,有助于加快患者病情康复,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深入研究与借鉴应用。

  • 标签: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 机械通气 集束化护理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呼吸机管路不同更换频率,呼吸机管路细菌学及下呼吸道细菌学的研究分析,为ICU感染控制及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护理措施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抽样调查研究方法,入选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入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EICU)接受有创机械通气≥3 d的患者,根据患者更换呼吸机管路频率分为3 d组、7 d组和10 d组,比较各组患者呼吸机管路细菌学及下呼吸道细菌学相关性。结果呼吸机管路中检出的细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检出率最高的是鲍曼不动杆菌(47.0%),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6.7%)和铜绿假单胞菌(12.1%);下呼吸道细菌检出与呼吸机管路细菌检出具有一致性,检出最高为鲍曼不动杆菌(59.6%),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9.1%)和铜绿假单胞菌(12.8%)。3 d组呼吸机延长管、呼气段、吸气段、呼气段积液杯、吸气段积液杯的细菌检出率分别为36.7%、36.7%、33.3%、33.3%、20.0%;7 d组细菌检出率分别为73.0%、67.6%、62.2%、62.2%、54.1%;10 d组5个管路部位的细菌检出率均为90.3%。3 d、7 d和10 d组的下呼吸道细菌检出阳性率分别为30.0%、48.6%、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机管路使用时间越长,管路细菌污染程度越严重,下呼吸道细菌检出率越高。

  • 标签: 机械通气 呼吸机管路 呼吸道感染 细菌学
  • 简介:摘要近年来,雾化吸入治疗越来越普遍地用于机械通气患者,而人工气道的建立改变了气溶胶输送环境和方式,目前已有《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指导临床,但是由于雾化吸入步骤繁琐,药品繁多,很多呼吸机不支持雾化吸入治疗,同时雾化吸入的疗效受众多因素影响,如呼吸机模式选择、参数设置、加温湿化、人工鼻和过滤器的使用等,往往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对呼吸机造成损坏。为规范机械通气雾化吸入技术的临床应用,避免操作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河南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委员共同讨论,得出本临床路径,为机械通气雾化吸入的实际操作和给药提供临床参考。

  • 标签: 机械通气 雾化吸入 临床路径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 俯卧位通气对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 的相关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于 2018 年 01 月~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 60 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俯卧位通气护理),各 30 例,均行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一般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 观察组 机械通气次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6.67% ( 2/30 ),低于对照组的 20% ( 6/30 ), 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 ARDS患儿俯卧位通气中辅以积极有效护理, 有助于减少 机械通气次数及时间,缩短住院时间,规避并发症发生,临床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俯卧位通气 ; ARDS;新生儿; 机械通气 ;护理

  • 标签:
  • 简介:摘要长期机械通气的患儿病情复杂,长期留滞PICU,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而且患儿的生活质量低下,缺乏心理护理和家庭情感沟通,疾病负担重。应加强对这部分患儿的长期管理及康复,本文结合成人及国内外长期机械通气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儿童的长期机械通气管理提供经验。

  • 标签: 长期机械通气 困难撤机 家庭机械通气 气管切开 儿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重症哮喘患者机械通气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期间收治的重症哮喘患者 48例,采取临床综合护理措施,对患者的机械通气前后呼吸循环和血气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 48例患者均抢救成功,撤机后患者呼吸循环和血气指标明显改善,护理满意度为 93.75%。。结论:对重症哮喘机械通气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工作,效果确切,有效改善病情和血气指标,提升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呼吸机 机械通气 重症哮喘 护理 观察 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总结 ICU 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系统护理体会。 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 84 例 ICU 机械通气患者并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 n=42 ),一组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另一组实施系统护理(研究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研究组护理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系统护理在 ICU 机械通气患镇静过程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降低镇静剂用量,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ICU 机械通气 镇静 系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系统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入院的74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数表法将74例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组与观察组,针对机械通气分别予以基础护理与镇静系统护理,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镇静护理效果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镇静系统护理后,HR、RR、SpO2、气促缓解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等护理效果指标改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且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项对比结果均为P<0.05。结论:镇静系统护理在ICU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应用安全、效果理想,可发挥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作用,减少不良事件,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ICU 系统护理 镇静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集束化镇静护理对 ICU机械通气患者通气时间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 ICU于 2018年 8月至 2020年 6月间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 68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进行平均分组,其中接受常规护理的 34例设为常规组,接受集束化镇静护理的 34例设为实验组,并分析这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从通气时间、 ICU治疗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上对比,实验组明显短于常规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从生存质量得分上看,护理前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 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集束化镇静护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集束化镇静护理 ICU 机械通气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营养支持方式对机械通气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在我院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患者 84 例,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应用肠内及肠外混合营养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 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肠内及肠外混合营养方式能显著缩短患者呼吸机通气时间,也能有效降低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值得推广 。

  • 标签: 营养支持 机械通气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对 ICU 机械通气患者的意义。 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 40 例在 ICU 使用机械通气患者,利用摸球法分为研究组(使用早期康复护理)与对照组(使用常规 护理 )。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 护理后,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以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 探析 NICU 患儿在机械通气状态下 血压监 测方法的应用效果 。 方法 : 选取 2017 年 02 月— 2019 年 02 月于本院 NICU 机械通气状态下行动脉血压监测的 50 例患儿,常规开展无创血压监测的同时,再实施有创血压监测,对比两种检测方式的血压 监测结果 。 结果 : 两种监测方式所得出的舒张压与 平均动脉压 水平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 P>0.05 ) ,而有创监测的患儿收缩压指标明显高于无创监测,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 0 . 05) 。 结论 : 有创血压监测法不存在人 工加压、减压等因素 的影响 , 是危重新生儿 急救效果评价的重要保障,其 留取动脉血气分析标本 的便捷性更高 ,为 患者 病情 的诊断与救治 提供可靠 的参考 依据, 临床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NICU 机械通气 患儿血压监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早期活动对 ICU 机械通气谵妄的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选择 2017 年 8 月 -2019 年 8 月在我院进行 ICU 机械通气的 73 例患者作为实验样本,依照摸球法进行分组,对照组为 35 例患者,研究组为 38 例患者。对照组以常规护理 + 镇痛药物的方式进行干预,研究组以早期活动的方法进行干预,评比谵妄发生率上两组存在的不同。 结果:对照组与研究组的谵妄发生率分别为 37.1%/10.5% ,其中研究组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早期活动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 ICU 机械通气患者发生谵妄,具有在临床中全面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ICU 机械通气 早期活动 谵妄
  • 简介:【摘要】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为分析将综合护理管理运用到 ICU机械通气患者中产生的最终效果和价值。采用的方法:选择我院 ICU病房在 2018年 8月 -2019年 8月期间,收治的 84例机械通气患者,将选择的所有患者根据护理管理方式的不同,平均分为两个小组,即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人数均为 4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措施,护理结束后,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方式护理后,血气值指标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实验组要优于对照组。另外,在相关性肺炎 (VAP)、临床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以及 ICU住院时间四个方面,实验组也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较为明显。结论: ICU机械通气患者因病情特殊,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较高,应用综合护理管理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氧指标,而且还可以降低患者 VAP和临床病死率的发生,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

  • 标签: ICU 机械通气患者 综合护理管理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 EICU重症患者心理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本院 2019年 8月至 2019年 12月 间收治的EICU重症患者 66例作为分析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常规组 33例、试验组 33例。其中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行心理护理。对比二组患者 SDS评分、 SAS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常规组的 SDS评分、 SAS评分相较于试验组明显更高,常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相较于试验组明显更低,差异显著(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 EICU重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在临床护理中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EICU 重症患者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严重多发生并发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 EICU(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综合治疗。方法 以 2017年 1月至 2019年 1月间我院收治的 28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80例患者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对其均采取 ICU监护与治疗,给予 73例呼吸机辅助通气,其中 53例加用血液灌流治疗。结果 严重多发伤伤后易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治疗多发伤的基础上,给予严重多发伤并发 ARDS患者呼吸支持、血液灌流、血液透析等综合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结论 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一定要警惕 ARDS的并发, EICU综合治疗是严重多发伤并发 ARDS患者维护重要脏器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的主要辅助治疗手段。

  • 标签: 多发伤 ARDS EICU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影响长期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变化的原因。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2018年6月1日到2019年4月30日的机械通气患者(32例)。将入组的患者按机械通气时间分为短期机械通气组(7 d≤机械通气时间<1个月,20例)和长期机械通气组(机械通气时间≥1个月,12例)。比较两组患者膈肌的运动幅度、收缩时间、收缩速、E-T指数(运动幅度×收缩时间)、呼气末膈肌厚度、膈肌厚度变化率及胫骨前肌厚度。对所有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与呼气末膈肌厚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长期机械通气组患者的平均呼气末膈肌厚度[(0.13±0.04)cm]和膈肌厚度变异率(0.22±0.04)明显小于短期机械通气组[分别为(0.17±0.05)cm和0.27±0.08](均P<0.05),但两组膈肌收缩幅度、收缩时间、收缩速度、E-T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平均胫骨前肌厚度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与呼气末膈肌厚度有明显相关性(P<0.01),但呼气末膈肌厚度与胫骨前肌厚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膈肌厚度及膈肌收缩功能明显减低,且与机械通气时间相关,营养状况不是影响膈肌厚度的主要因素。

  • 标签: 超声检查 呼吸,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