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在海绵窦区神经鞘瘤手术切除中的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采用显微外科方法切除28例海绵窦区神经鞘瘤患者临床资料(资料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结果全切除27例,1例次全切除,术后短期出现外展神经功能障碍2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肢体轻瘫1例,3个月后均完全恢复,无死亡病例,标本经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结论经能够充分暴露中颅底及海绵窦,有助于该部位肿瘤的全切除及神经功能保护。

  • 标签: 海绵窦 神经鞘瘤 额颞断颧弓入路 中颅窝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肿瘤切除术用于海绵窦眶尖肿瘤患者的脑神经保护情况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神经外科收治的海绵窦眶尖肿瘤患者30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进行肿瘤切除。对患者的病理情况、眼肌运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的行为能力、肿瘤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肿瘤复发情况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脑膜瘤(8例)是临床病理中最常见类型,眼肌运动神经功能1级者(12例)显著多于治疗前1级者(4例);Karnofsky表现评分,90分者(10例)和80分者(8例)显著多于术前90分者(0例)和80分者(2例);10例肿瘤全部切除,8例肿瘤近似全部切除,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未出现1种以上;术后随访期出现复发2例,死亡1例,死因在于肺衰竭。结论海绵窦眶尖肿瘤的治疗采用肿瘤切除术可以最大程度保护脑神经,为了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额颞颧入路肿瘤切除术 海绵窦眶尖肿瘤 脑神经保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经显微解剖方法与术野显露情况,观察不同经术式的应用效果,探讨改良经术式的优缺点。资料与方法成人尸头标本10具,用10%甲醛固定,血管冲洗后动、静脉分别灌注红、蓝色乳胶,模拟不同方法,显微镜下观察测量显露情况。结合16例经术中显露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分析。结论改良经术野显露更广泛,周围组织结构显露更清晰,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缩短,功能恢复及症状减轻快,减轻病人经济负担,预后佳。

  • 标签: 改良 经颧弓入路 显微解剖 手术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经下硬膜间切除颅中窝海绵窦区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颅中窝海绵窦区肿瘤的病例资料,均采用经下硬膜间治疗。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病理:三叉神经鞘瘤14例,脑膜瘤1例。术前症状改善或无明显变化13例,加重2例,术后出现新增脑神经麻痹2例。随访时间3个月-3年,全部病例未见肿瘤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经下硬膜间切除颅中窝海绵窦区肿瘤术野显露佳,对神经、血管、脑组织的保护较好,可作为此区域神经鞘瘤的首选方案。

  • 标签: 颅窝 MECKEL腔 海绵窦 神经鞘瘤 脑膜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扩大翼点在蝶骨嵴大型脑膜瘤手术切除中的运用。方法研究时间2015年3月--2017年6月,研究对象84例本院收治的蝶骨嵴大型脑膜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42)、对照组(n=42),实验组患者给予扩大翼点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翼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成功切除率。结果手术时间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成功切除率对比显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断扩大翼点在蝶骨嵴大型脑膜瘤手术切除中的运用效果显著,切除成功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断颧弓 扩大翼点入路 蝶骨嵴 大型脑膜瘤
  • 简介:为减轻对叶脑组织的牵拉,一个同时切除位于颅中窝、颅后窝及下窝的颅底肿瘤,作者采用经游离的手术方法.成功地对9例同时或分别位于颅中窝、颅后窝及顾下窝的肿瘤病人施行手术治疗.其中镜下全切6例,次全及大部切除3例。实践表明,经游离翎下对同时或分别位于颅中窝、颅后窝及下窝肿瘤显露满意,且对额叶脑组织的牵拉轻微,是一较为理想的显微颅底外科的手术

  • 标签: 颅中窝 颅后窝 颞下窝肿瘤 手术径路 脑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在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采用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进行手术治疗的7例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中男4例,女3例,年龄27~65岁,中位年龄48岁。7例患者中2例复发侵袭性垂体瘤,3例颅底脑膜瘤,1例斜坡软骨肉瘤,1例复发鼻咽癌。病变广泛累及鼻腔、鼻窦、双侧海绵窦、鞍区、鞍上、上斜坡、叶、翼腭窝、下窝以及颅内重要血管。7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下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肿瘤切除治疗,观察手术全切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疗效。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7例患者中肿瘤全切5例,大部切除2例。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2例:其中1例脑脊液鼻漏并颅内感染,经腰大池引流和鞘内注射药物治疗后治愈;1例动眼神经麻痹,随访期间内未恢复。术后其他并发症包括滑车神经功能障碍1例次,耳鸣1例次,面部麻木2例次,随访中部分神经功能恢复。术中术后无死亡病例。7例患者术后随访均无肿瘤复发,且7例患者GOS评分均达Ⅳ~Ⅴ级。结论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处理复杂性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可一期切除肿瘤,手术并发症较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内窥镜检查 显微镜检查 耳鼻喉外科手术 颅底肿瘤 颅内外沟通性肿瘤 额眶颧颞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选择颧骨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56例经“+隐蔽附加”切口复位内固定颧骨骨折手术资料进行分析。结论“+隐蔽附加”切口的术式是可行的,与“头皮冠状”切口相比它提供了另一种可供选择的,相对风险较低的手术方式。

  • 标签: 颧弓 骨折 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扩大翼点手术医治干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医治的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50例,选取时间为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根据其就诊顺序的差异将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手术医治;实验组患者接受扩大翼点手术医治。对比2组患者医治干预后的临床医治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恢复较好几率为52.00%(13/25),高于对照组几率(28.00%),P<0.05;实验组患者死亡率为28.00%(7/25),低于对照组患者死亡率(52.00%),P<0.05。结论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扩大翼点手术医治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几率,临床效果明显。

  • 标签: 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 扩大翼点入路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扩大翼点手术对对冲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扩大翼点手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恢复良好率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死亡率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0%,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翼点手术对对冲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明显,适合于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入路手术 额颞对冲性颅脑损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显微手术治疗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8例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都采用硬膜外,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结论硬膜外可适用于鞍旁型三叉神经鞘瘤,该能安全切除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海绵窦 显微手术 三叉神经鞘瘤
  • 简介:[摘要 ] :目的: 研究分析改良翼点手术治疗严重叶脑外伤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 2013年 5月至 2015年 5月我院收治的改良翼点手术治疗严重叶脑外伤患者 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60例患者经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其中完全康复 40例,占 66.67%;缓解 18例,占 30.00%;无效死亡 2例,占 3.33%,效果显著。结论: 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应用于改良翼点手术治疗严重叶脑外伤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改良翼点入路手术 严重额颞叶脑外伤 护理干预
  • 简介:颧骨是面部比较突出的部分,常因遭受外力直接打击而发生骨折,其中尤以骨折多见。本文分析了我科15年来收治的此类病例104例,总结了对不同类型骨折所采用手术方法及其疗效。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04例,年龄16~58岁。女性11例,男性93例。25岁以下45例,40岁以上17

  • 标签: 颧骨颧弓骨折 治疗 临床资料 内固定
  • 简介:摘要Draf Ⅲ型手术是治疗顽固性窦炎症、窦黏液囊肿、内翻性乳头状瘤、骨瘤、脑脊液鼻漏或进行前颅底肿瘤前期切除的主要手术方式。经典的Draf Ⅲ型手术需要首先辨认窦开口再进入窦,易导致术腔出血和手术时间延长。经中线手术即“outside-in”(由外向内)技术,避免了寻找窦口的步骤,早期即确定解剖界限,大大降低了手术时间和难度。本文介绍这一手术技术的有关解剖和操作方法,并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探讨。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下锁孔到达鞍上区的显微解剖特点及常用间隙.方法在20侧尸头标本上模拟下锁孔,测量术中标志点与鞍上区各重要结构间的距离.结果根到动眼神经的距离为(3.830±0.201)cm,到大脑后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4.638±0.289)cm,到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4249±0.268)cm.下锁孔进入鞍上区常用的侧方间隙主要有四个,通过不同间隙可以到达不同的鞍上结构.结论下锁孔可以通过外侧各间隙到达鞍上区诸结构,无须过度牵拉脑组织.

  • 标签: 颞下锁孔入路 显微解剖 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颈内动脉 牵拉
  • 简介:下窝位置深而隐蔽,解剖结构复杂,又有重要的血管神经通过颅底骨孔进入本区域。对于原发于中颅底或由他处侵犯到该区,甚至侵入颅内的肿瘤,治疗上有许多困难。下窝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周围有骨性结构阻挡,显露比较困难。我院2004年2月-2008年3月采用下窝手术治疗患者共15例,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颞下窝入路 手术难度 护理 手术治疗 解剖结构 血管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解剖了解韧带的形态结构及位置数据。方法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杭州医学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医生团队在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解剖20例中国人半面冷冻新鲜标本,逐层解剖显露韧带,观察相邻组织结构及层次关系,测量不同层次及起点的尺寸及拉力参数。参考13篇韧带相关论文,结合解剖数据,得出韧带的认知及描述。结果韧带在区域皮肤和皮下组织间呈均匀致密垂直于皮肤分布的纤维组织结构,横径2.0~2.5 cm,外侧缘距离耳屏3.5 cm;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MAS)深层分为大小两束,分别距离耳屏4.0、6.5 cm;在前端下缘骨膜表面可见大束韧带起始部,纵轴平行于,位于大肌起点外侧,拉力最大可达28 N;在大肌起点内侧可见小束韧带起始部,纵轴平行于颧骨下缘,大小束之间有细小散在的韧带。结论韧带包含大小两束,分别起自和颧骨下缘,具有特定的解剖规律,不同层次的结构表现和位置参数对临床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标签: 解剖 面部 韧带 骨皮韧带 颧弓韧带
  • 简介:叶痴呆是一种与基因突变有关的因额叶和(或)叶的退行性变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以进行性精神行为异常、执行功能障碍、语言损害为主表现,最终发展为全面的痴呆,同时可合并其他运动障碍,是常见的早老性痴呆,在临床表现、病理、遗传方面具有异质性,预后不佳.本文从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等多方面进行了介绍,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额颞叶变性 病理过程 体征和症状 诊断 鉴别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