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化参数后的运动敏感驱动平衡(motion-sensitized driven-equilibrium, MSDE)序列对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65名受检者采用优化前、后MSDE序列进行头颅MR扫描,主观评估优化前后整体图像质量和主要动脉节段的管腔管壁成像质量,并客观测量脑白质、脑灰质、脑脊液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 CNR),比较优化前后两组图像的差异。结果参数优化后MSDE序列扫描时间由4 min 4 s缩短至2 min 29 s。优化后脑白质、脑灰质和脑脊液的SNR及CNR值均高于优化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图像质量、右侧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右侧颈内动脉C1段、双侧颈内动脉C4段、双侧大脑后动脉P2段的管腔管壁优化后图像质量优于优化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数优化后的MSDE序列能明显缩短扫描时间,提升图像质量,清晰显示血管,满足诊断要求。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运动敏感驱动平衡 参数优化 颅内血管壁 黑血成像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HR-VWI)在多种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50例患者,经临床对症治疗及与CT血管造影(CTA)/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和临床诊断结果对照。结果:50例患者中,不稳定斑块20例,血管炎10例,动脉夹层8例,烟雾病7例,动脉瘤5例,40例(80%)HR-VWI检查与CTA/DSA及临床诊断一致,7例(14%)与临床诊断基本一致,3例(6%)与临床诊断不一致。结论:血管疾病除了CTA、DS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临床提高血管疾病的鉴别诊断准确率有重要作用。

  • 标签: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 颅内血管疾病 诊断价值 CTA DSA。
  • 简介:摘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被逐步应用于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给临床工作者评估动脉瘤的稳定性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文章对近年来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用于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指标进行了总结。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危险性评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管MRI成像技术发展迅速,能够实现对多种动脉管壁病变的高分辨率成像,不仅明显提升了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还有助于脑血管病的预防、危险分层及制定治疗方案,高分辨率MR管壁成像技术在动脉病变的诊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颅内血管壁
  • 简介:摘要:血管疾病是导致神经系统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早期、准确地诊断和评估血管病变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血管超声检查在临床应用中逐渐显示出优越性。

  • 标签: 颅内血管 超声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HRMR-VWI)评估的未破裂动脉瘤的瘤壁强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行HRMR-VWI检查的80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共10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通过HRMR-VWI明确动脉瘤的瘤壁强化特征,同时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工作站对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进行量化。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囊性动脉瘤瘤壁强化的形态学参数。结果80例患者的103个动脉瘤中,囊性动脉瘤89个(86.4%),非囊性动脉瘤14个(13.6%)。与囊性动脉瘤相比,动脉瘤瘤壁强化更多见于非囊性动脉瘤(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瘤壁强化多见于较大的(P<0.001)、宽颈(P<0.001)、具有较大的动脉瘤高度与血管管径比(P<0.001)和垂直高颈比(P<0.001)、血流角度大(P=0.004)以及伴子瘤形成(P=0.004)的囊性动脉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动脉瘤的大小是囊性未破裂动脉瘤瘤壁强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96,95%CI=1.242~1.800,P<0.001)。结论瘤壁强化更多见于非囊性未破裂动脉瘤;而在囊性未破裂动脉瘤中,体积较大者更易发生瘤壁强化。HRMR-VWI显示的影像学特征可能有助于评估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成像 形态学 因素分析,统计学 动脉瘤瘤壁强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分辨率MRI(high resolution MRI,HR-MRI)在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管壁特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在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7例、女13例,年龄22~75(58.4±6.00)岁,合并高血压者63例、糖尿病者44例、高脂血症者27例、心房颤动者5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就诊资料及HR-MRI影像资料,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组间比较采用χ2、t、秩和检验。结果80例脑梗死患者中,52例患者的责任血管为大脑中动脉(MCA),28例为基底动脉(BA)。MCA狭窄患者位于背侧壁、下侧壁的斑块占比较高,BA狭窄患者的斑块则位于腹侧壁、背侧壁较多,两组患者的斑块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81,P=0.020)。责任血管为MCA的患者,多为皮层梗死灶、腔隙性梗死灶;责任血管为BA的患者,多为桥旁脑梗死、小脑半球梗死。80例患者中,早期、中期、晚期患者分别为52例、18例、10例,其斑块强度逐渐降低,早期患者的斑块2级强化占比最高(χ2=26.510,P<0.001)。结论HR-MRI可清晰识别梗死患者责任血管管壁特征,患者发病至检测的时间越短,其斑块强化程度越高,HR-MRI影像对于脑梗死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脑梗死 高分辨MRI 颅内责任血管管壁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HRMR-VWI)评估的未破裂动脉瘤的瘤壁强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行HRMR-VWI检查的80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共10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通过HRMR-VWI明确动脉瘤的瘤壁强化特征,同时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工作站对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进行量化。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囊性动脉瘤瘤壁强化的形态学参数。结果80例患者的103个动脉瘤中,囊性动脉瘤89个(86.4%),非囊性动脉瘤14个(13.6%)。与囊性动脉瘤相比,动脉瘤瘤壁强化更多见于非囊性动脉瘤(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瘤壁强化多见于较大的(P<0.001)、宽颈(P<0.001)、具有较大的动脉瘤高度与血管管径比(P<0.001)和垂直高颈比(P<0.001)、血流角度大(P=0.004)以及伴子瘤形成(P=0.004)的囊性动脉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动脉瘤的大小是囊性未破裂动脉瘤瘤壁强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96,95%CI=1.242~1.800,P<0.001)。结论瘤壁强化更多见于非囊性未破裂动脉瘤;而在囊性未破裂动脉瘤中,体积较大者更易发生瘤壁强化。HRMR-VWI显示的影像学特征可能有助于评估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成像 形态学 因素分析,统计学 动脉瘤瘤壁强化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评估不同时期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对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45例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Siemens 3.0 T MRI行常规MRI及HRMR-VWI检查,双盲分析不同时期动脉夹层患者内膜瓣、双腔、动脉瘤样扩张、壁血肿及血管强化等影像学特征并通过Image J软件对壁血肿相对信号强度进行定量评估。结果最终共纳入患者急性期10例、亚急性早期10例、亚急性晚期12例和慢性期13例。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内膜瓣、双腔、壁血肿和血管强化检出率高于慢性期(P=0.006、0.023、0.004、0.022),动脉瘤样扩张检出率无显著差别(P=0.094);壁血肿相对信号强度及血管强化程度在慢性期均低于亚急性期(P=0.007、0.023)。结论HRMR-VWI可有效评估动脉夹层,并为动脉夹层的分期提供重要信息。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 颅内动脉夹层 内膜瓣 双腔 动脉瘤样扩张 壁内血肿 血管壁强化
  • 简介:动脉夹层即血管血肿,是导致中青年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因血管管径细小,走行迂曲,动脉央层诊断较困难。磁共振管壁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无放射性检查手段,可直接观察到动脉夹层所致的特征性壁血肿信号,因而对动脉夹层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随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对磁共振管壁成像在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颅内动脉夹层 高分辨率磁共振 血管壁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血管成像(HR-VWI)显示的瘤壁强化程度在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0例动脉瘤(80个)患者,应用HR-VWI技术采集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如形状、瘤颈宽度、瘤体高度、直径及瘤壁信号强度、强化率等资料,并按照PHASES评分将患者分为破裂高风险组(PHASES评分>3分)与破裂低风险组(PHASES评分≤3分)。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血压、血脂、吸烟史等)及动脉瘤影像学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型确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并绘制瘤壁强化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确定其鉴别破裂高风险动脉瘤与破裂低风险动脉瘤的最佳界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多发动脉瘤、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比例及瘤体高度、动脉瘤直径、瘤体高度与瘤颈宽度比、瘤壁强化率在破裂高风险组与破裂低风险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直径(OR=1.647,95%CI:1.177~2.306,P=0.004)及瘤壁强化率(OR=5.317,95%CI:1.527~18.512,P=0.009)为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显示,瘤壁强化率的曲线下面积为0.735,鉴别破裂高风险动脉瘤与破裂低风险动脉瘤的最佳截断值为0.583,此时的敏感度为72.7%,特异度为70.2%。结论动脉瘤的瘤壁强化率与动脉瘤破裂风险显著相关,当PHASES评分>3分且瘤壁强化率>58.3%时,应提醒临床医师及早进行干预。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PHASES评分 高分辨血管壁成像 破裂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及总结经验。方法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64例(69个动脉瘤),均进行了颅脑DSA检查。选择不同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对动脉瘤进行栓塞,采用可脱性弹簧圈栓塞动脉瘤48例,球囊辅助栓塞10例,支架辅助栓塞11例。结果本组100%栓塞者32例,95%栓塞者18例,90%栓塞者14例。术后疗效(按GO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58例,轻残4例,重残2例,无死亡,随访64例病人,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2例轻残,1例重残,良好率95.3%。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安全、有效、微创,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高分辨血管成像(HR-VWI)在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硬化疾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动脉硬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病理情况分为动脉-动脉栓塞组(同一血管支配区存在单发皮层梗死或多发梗死)、穿支动脉受累组(豆纹动脉和脑桥旁支动脉供血区病变)。动脉-动脉栓塞组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57~75岁;穿支动脉受累组37例,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56~76岁。两组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HR-VWI检查,统计HR-VWI动脉硬化检出情况,对比两组动脉改变情况、动脉硬化斑块形态相关指标,采用SPSS 23.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一致性采用Kappa指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HR-VWI、DSA检查动脉硬化狭窄程度准确度分别为93.75%(75/80)、100.00%(80/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VWI检查动脉硬化诊断狭窄程度Kappa指数(0.911)较高(P<0.05)。经HR-VWI检查,动脉-动脉栓塞组血管厚度为(0.42±0.08)mm、管腔内径为(2.28±0.64)mm、管腔面积为(4.51±1.28)mm2,穿支动脉受累组分别为(0.40±0.16)mm、(2.25±0.61)mm、(4.45±1.12)mm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斑块位置、重构形式、重构指数、强化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098、23.978、2.295、17.890,均P<0.05)。结论HR-VWI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硬化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有效诊断动脉管壁结构及斑块形态相关信息,对临床诊治及病情评估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磁共振高分辨血管壁成像 颅内动脉硬化 缺血性脑卒中 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OF-MRA)、静音磁共振血管造影(SilenZ-MRA)和高分辨率血管成像(HR-VWI)在动脉瘤栓塞术后无创性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已接受动脉瘤栓塞术的术后患者39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1例;年龄29~86(54.50±11.80)岁。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别比较TOF-MRA、SilenZ-MRA、HR-VWI的图像质量评分和支架段管腔狭窄率评估结果。以DSA为参考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别分析TOF-MRA、SilenZ-MRA和HR-VWI 3种MRI血管成像技术对动脉瘤术后栓塞状态的诊断价值。结果TOF-MRA、SilenZ-MRA和HR-VWI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1,3)、4(3,4)、4(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0.78,P<0.05),两两比较结果如下:TOF-MRA 比SilenZ-MRA,P<0.017;TOF-MRA比HR-VWI,P<0.017;SilenZ-MRA 比HR-VWI,P>0.017。采用TOF-MRA、SilenZ-MRA、HR-VWI和DSA测量每个病例支架段管腔狭窄率,结果支架段管腔狭窄率分别为45.00%(29.60%,61.05%)、17.60%(10.80%,26.80%)、13.35%(8.90%,15.95%)和7.95%(4.80%,1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7.96,P<0.05)。TOF-MRA、SilenZ-MRA、HR-VWI分别和DSA进行比较,结果如下:TOF-MRA比DSA,P<0.017;SilenZ-MRA比DSA,P<0.017;HR-VWI比DSA,P>0.017。DSA复查动脉瘤术后栓塞状态发现,有12个(27.91%,12/43)动脉瘤栓塞不完全,31个(72.09%,31/43)动脉瘤栓塞完全。TOF-MRA、SilenZ-MRA和HR-VWI评估动脉瘤术后是否完全栓塞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1.00和0.94,TOF-MRA与HR-VWI(Z=2.53,P<0.05)及TOF-MRA与SilenZ-MRA(Z=3.32,P<0.0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R-VWI可以清晰显示载瘤动脉支架段管腔,评价支架段动脉管壁情况及管腔通畅与否。SilenZ-MRA评估动脉瘤术后栓塞状态明显优于TOF-MRA,且在瘤颈显示上略优于HR-VWI。联合应用HR-VWI和SilenZ-MRA对动脉瘤栓塞术后无创性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ICAS)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VWI)作为一种新兴无创检查技术,相较于常规的管腔成像技术,可以在评估血管狭窄的同时,评估斑块的负荷及斑块易损性,从而预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因此,该技术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推广。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者利用该技术寻找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危险因素,力图通过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预防动脉斑块发展为易损斑块;还有研究者利用该技术评价动脉斑块药物或介入治疗后的疗效、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些均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本文就VWI在评估ICAS斑块易损性、探讨易损斑块危险因素及随访药物、介入疗效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高分辨磁共振 血管壁成像 颅内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是一种用于评估和鉴别血管病变的诊断性成像技术。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较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显示管壁结构及斑块性质,现已被广泛用于临床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元凶之一,检出及评估斑块对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非常必要。作者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脑灌注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血管壁成像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第一致病原因,该病病程凶险,残死率极高,被称为大脑的“定时炸弹”,但如能及时诊治。绝大多数可获得永久性治愈。针对该疾病的这一特点,1998年,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刘建民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治疗动脉瘤,即将可解脱弹簧圈通过微导管送至动脉瘤腔,栓塞动脉瘤,从而避免了传统的开颅手术。至今,通过这一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已成功地治疗了动脉瘤患者1500余例,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愈后。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重建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二军医大学 可解脱弹簧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