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4 个结果
  • 简介:阳明在解《孟子》'尽心'三节时,颠倒顺序,将本来的'庸→贤→圣'之为学次序,倒解为'圣→贤→庸'。其弊在于,误解了第一节上达工夫,遗漏了第二节涵养工夫,低看了第三节践履工夫。究其原因,是阳明反对朱子所解三节义理,却沿袭朱子理路,以'格物致知'来解'尽心知性知天',又因他素以'致良知'来解'格物致知',故以'致良知'来解'尽心知性知天',从而判之为'生知安行'之圣人境,由此只能安排'存心养性事天'为'学知利行'之贤人境,'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为困学勉行之学者境。

  • 标签: 阳明 朱子 孟子 尽心三节
  • 简介:二泉有树竿曝衣而插本磉者,衣重风紧,屡屡吹倒。一人曰:“须用石磉,方可不动。”一人曰:“石不动乎?何以染坊元宝石吾见其自朝动至夕也?”曰:“彼自有人脚踏故耳。”

  • 标签: 小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漫画
  • 简介:都说百晓生通江湖大小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可有句俗话是知道得越多.死得越快。算起来.这是我一百零一次出逃。

  • 标签: 小说 《百辩萌主》 中国 小禾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濠梁之"历来是《庄子》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各种观点众说纷纭。物各适其性,鱼在水中的快乐类似于人在道中所能体会到的快乐,庄子据此反对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的错误。"濠梁之"中,庄子和惠子的分歧在于对"鱼之乐"语义的不同认识,借用现代汉语对"乐"的深层表达,庄子所谓的"乐"是"快适",惠子所谓的"乐"是"愉悦"。从《庄子》寓言的创作背景来看,作为"鱼之乐"探讨对象的儵鱼带有《山海经》的神话元素,可能是庄子有意为之。

  • 标签: 庄子 惠施 濠梁之辩 鱼之乐 山海经
  • 简介:尽管持续城市化和乡村转型激起了无数人的乡愁,但乡愁更多的是城市人的选择性记忆,而非农民的眷恋。自然村落的大量消失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社会现象,"乡村衰败论"最大的缺陷是割裂城乡,孤立看待乡村。不公平的城乡分割制度是导致乡村发展出现诸多困境的根本原因,破除阻碍乡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振兴乡村的最根本途径,而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机制、加快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步伐和培养乡村自组织能力是振兴乡村的根本出路。

  • 标签: 乡村衰败 乡村复兴 乡愁
  • 简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由于感知粗略、注意失调、表象模糊、思维定势等因素,经常出现五花八门的错误。错误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伴随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是学习活动的必然产物;它是学生现有知识、经验、思想、方法的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在“像呼吸一样自由”的课堂里学习的最真实的反映。对教师来说,学生的错误则是一种反证、一种提醒和启示。

  • 标签: 学习活动 数学教学 认知结构 学习理论 刻度线 三角形面积
  • 简介:在三十余年的教学经历中,在各种场合听了各式各样数量众多的讲话、报告、公开课等,其中不乏精彩之处,让人受益匪浅;也有冠冕堂皇之下的谬误,让人忧虑。教育无小事,择其数例,略作审,以图求真守正。一开学典礼,数千师生在操场排着整齐的队列,台上一老师正在慷慨激昂地演讲。他先讲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森林里,两个人兴致勃勃地观赏自然景色,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只老虎。一个人说:“糟糕,我们谁也跑不过老虎。”

  • 标签: 谬误 求真 教学经历 开学典礼 自然景色 公开课
  • 简介: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高层次是“审与发现”.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论说如何于瑕疵处、矛盾处、悖理处、失真处着力,通过发展学生的审性思维来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 标签: 审辩性思维 语文核心素养
  • 简介: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理论上讲,刀磨得越快,柴就砍得越多。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磨刀的样子:霍霍声里,刃越来越薄,磨刀者偶尔会停下来,以试刃,指头与刃相触的刹那,甚至听到“吱吱吱吱”的摩擦声,仿佛一只松鼠正跳荡在银亮的雪地里。

  • 标签: 随笔 杂文 杂谈 阅读知识
  • 简介:张廷玉等监修的《明史》内容丰富,被当作了解和研究史实的重要依据,但其中也存在许多讹误。兹据《明实录》《皇明开国功臣录》《皇明名臣琬琰录》《国朝献征录》《本朝分省人物考》等文献,考证出《明史》传记中“张冠李戴”之误数处。其致原因多由编纂者引用原始资料时不审或撰写粗心所致。

  • 标签: 《明史》传记 “张冠李戴” 举误
  • 简介:《全汉文》是清代严可均辑录西汉文章最全的一部总集。由于种种原因,其中还存在重出误收、张冠李戴、阙名不阙、辑史家叙述文等阙,略辨数则于此。

  • 标签: 全汉文 阙误 辨正
  • 简介:"运斤成风"与力气无关"你纵使有运斤成风的臂力,也举不起这重若千斤的巨石。"这里是把"运斤成风"错误地理解为力气大了。"运斤成风"语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 标签: 郢人 匠石 若千 辨误 郢都 三人成虎
  • 简介:湛若水、王阳明是明代中期硕儒,两人共同掀起明后期心学思潮。而此均离不开两人对《大学》"格物"进行重新诠释。由于不同的思想体系,"格物"之不可避免在湛、王之间产生。湛、王"格物"之共发生三次:第一次湛、王的"内外"之围绕"格物"展开;第二次"格物"之围绕知行而演绎;第三次"格物"之彰显湛、王两人对"心"的不同理解。

  • 标签: 湛若水 王阳明 格物 内外 知行
  • 简介:佛教认为,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大乘义章》曰:"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

  • 标签: 大乘义章 第一义 世谛 因明学 格鲁派 摩诃衍
  • 简介:概念的科学界定是促进创新与创业研究与发展的关键。学界从国外和国内不同的学科和角度研究得出多种结论,形成了多种'内涵释义'。概念解读的泛化与异化造成了实践的种种误区。对于创新与创业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对创新与创业内在关系进行辨证总结与分析,是深入研究和探索创新与创业发展的核心所在。本文通过评述和辨析创新与创业概念在国内外研究成果,溯本求源,对创新与创业概念做出新的解读,并对建构创新与创业内在关系提出新的思路。

  • 标签: 创新 创业 概念
  • 简介:纳博柯夫认为小说必应该是美学的,而不是伦理的,文学创作不过是一种审美游戏,不存在什么社会意义,小说只是给人带来审美快感的东西。但作者也知道他无法回避读者的伦理审视,于是他在他的小说《洛丽塔》中设计了一系列的自手段,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对小说主人公,也是故事叙事者的不论行为产生了同情,从而达到自我辩护的目的。这些自手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精神分析法,巧合和重影人物。通过这些自手法的运用,作者表达了他的艺术观,既所谓的真实都是主观的,阅读小说就是一次对生命真实的一次体验。

  • 标签: 洛丽塔 自辩 精神分析法 巧合 重影人物
  • 简介: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课的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通过读多遍,遍读书、变换读、辨别读、辩证读,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语文情境、思想、艺术、语文之美,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变换读、辨别读、读多遍又是思的凭借、悟的前提、说的储备和写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

  • 标签: 变辩 成功叠加 能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