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國古代書法理論著述數量宏富,晚清劉熙載所著《書概》則是中國古代書學理論的集要昇華之作。本文通過分析劉熙載《書概》中對各字體的表現形態、風格特徵、審美規範等的論述,對書法藝術形態的基本規律——調的辯證統一進行了探索,並對劉熙載'不齊而齊'的文藝理論思想進行了闡述。

  • 标签: 古代書論 變化與協調 “不齊而齊”
  • 简介:從孝宗到寧宗,是南宋學術政治糾葛甚驟的年代。除大儒名宦捲入旋渦外,一般官僚及道學追隨者也受到程度不一的波及。本文以孫應時及其學友在慶元黨禁前後的遭遇爲題,透過個案考察,探討他們面對此一情境所採取的應對態度,期有助於瞭解他們個人仕宦生涯,並提供學界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南宋的政治學術的關係。

  • 标签: 世變 前後 友禁
  • 简介:中國佛造像印是佛教傳入中土之後的産物,歷來印譜中鮮有著録。近代考古學的興起和敦煌文獻的發現,爲佛造像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新疆地區出土的佛造像印,可將其産生時間追溯至魏晋時期。敦煌戒牒文獻,爲佛造像印的使用提供了新的證明。概括而言,佛造像印主要包括早期佛造像印、戒牒文獻中的佛造像印、宋元私印中的佛造像印以及近現代篆刻藝術類佛造像印。不同時期的佛造像印具有不同的藝術風格,也發揮着不一樣的功用。它們彼此之間並無明顯的傳承關係,而是結合當時的社會條件獨立發展起來的,這種適應性正是長期以來佛造像印能夠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 标签: 佛造像印 發軔 功能 形制演變
  • 简介:《古今樂録》《歌録》《荀氏録》等著作,在中古音樂史和文學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中古的樂録類文獻,從整體上來講,仍是被忽視的一類.本文以此類文獻爲研究對象,將按編纂時間分爲唐前唐代兩部分,對體例、特徵、分類以及在文化史上的作用等各方面分别進行討論,試圖勾勒其在中古的系統編撰、發展過程,並揭示出其在音樂史、文學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文獻 演變 獻編
  • 简介: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中的核心人物,從東晋以至當代,在'崇王'觀念的驅使下,人們對王羲之及其書法形象進行了一系列的詮釋重塑。經詮釋和重塑所建構起來的王羲之及其書法形象,真實的形象産生了偏離形。人們一方面通過對王羲之相關文獻有意識地增删、編排、詮釋,重塑王羲之的個人形象,對王羲之的政治、道德形象進行建構,並建立起王羲之碑學的關係。另一方面,通過集字、翻刻等方式複製王羲之書法,在複製過程中,出現形,重塑出王羲之本來風格近似但又並不相同的新的形態和風格,歷代書家對這種形多持接受態度。形後的風格因傳播的廣泛而影響着學書者有關王羲之書法形態觀念的建立,影響着中國書法史的發展進程。

  • 标签: 王羲之 書法 形象 變形 重塑
  • 简介:本文以敦煌漢簡中的部分隸書簡作爲樣本,通過對斜向筆形設置參數進行微觀分析,僅從斜向筆形數量字形體勢、起筆收筆的用筆方式方向以及波磔數量等方面,描述敦煌隸書簡書寫狀態,考察隸在敦煌漢簡中發生、發展的情况,進而闡述隸規律。認爲,斜向筆形的數量影響字形的横向取勢,進而反映隸程度的高低;斜向筆形起筆的順逆方式及數量、收筆的出鋒不出鋒方式數量,出鋒時上、中、下方向及數量,波磔筆形的數量,都反映出漢字隸程度。漢字隸首先在日常應用性書寫中發生,并從用筆方法即筆法的改開始。隸在書寫的應用性規範性之間不斷發展。

  • 标签: 敦煌隸書簡 斜向筆形 隸變
  • 简介:近年來,關於“戲曲史”的寫作越來越多、越來越細,既有自王國維開始不斷豐富完善的戲曲“通史”“長編”,又有不斷挖掘、深入考證的戲曲斷代史,但將“戲曲史”的寫作“審美研究”相結合的還不多。

  • 标签: “戲曲史” “審美研究” 新視角
  • 简介:《莊子·至樂》講述了莊子一具骷髏的對話。這個故事後來啓發了各種文體的改編,尤以道情的改編特别值得關注。明代道情《新編增補評林莊子嘆骷髏南北詞曲》,在主題、情節、人物等方面對莊子寓言做出了拓展,模糊了生死之間的界限,骷髏形象則被重新創造,以突顯因果報應的重要性。《莊子》挑戰了生死二分法,道情則立足於生死的因果,這主體的慾念交織在一起。身份是不穩定的、社會性的,且又隨時會改;慾念是内在的、無形的,却有可能恒久存在。道情作者諷刺經歷生死仍執迷不悟的骷髏,褒獎看透得失而最終得道的縣官梁棟;同時以莊子爲主導者,先救骷髏,又被其所欺,被誣陷攤上官司却又點梁棟。正反對應的例子,使三人的生命軌跡交叉在一起。作品結合民間信仰和儒釋道的思想來實現説教的目的。

  • 标签: 莊子嘆骷髏南北詞曲 莊子 道情 骷髏 因果
  • 简介:2013年10月21日至25日,第十轮中美投资协定谈判在美国华盛顿举行,这是中美双方自今年7月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商定进入实质性谈判后举行的首轮谈判。从2008年开始,中美之间已启动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此前的九轮谈判中,中美双方已完成了核心议题,并就双方各自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和技术性磋商。双边谈判为两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对推动两国外商投资、开放市场、增强对两国投资者的保护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尤其对2012年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经济体的中国而言,同与美国在内的其他经济体缔结投资协定,确立更高层级的法律框架,从而切实提升中国投资者权益保障水平,促进对外投资,意义极为重大。今年11月,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正式开启,鉴于此前入世时的谈判经验,中美谈判进展对中欧投资协定亦有相当的参照性。本期特选取中远香港集团张力行、黎军的稿件,分析国际投资法律框架和美国投资保护协定计划,解读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实质性谈判的焦点。

  • 标签: 投资协定 法律保障 国际投资 投資 BILATERAL 对外直接投资
  • 简介:以苎麻织成布料,近数年来,在世界时装市场掀起了一股旋风,风糜半边地球。消匿了多年的苎麻市况,真有一腾飞天之势。曼谷时装追潮,向来也不甘寂寞,正在方兴未艾呢!消沉多年的农村粗布料,居然飞上枝头作凤凰,成为时装尖货,市场宠儿,来头之劲,所向披靡。明星贵妇,青年男女,老大思乡者,都争相购穿为快,饰为锦衣,高雅无比。有如广府俗谚云:“咸鱼翻生”是也!令人目眩,视为时装盛事,使人深感有世纪末情调。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致今俗世男女,道德心态

  • 标签: 令人目眩 使人 社会物质文明 沙溪 青年男女 钱贵
  • 简介:《降魔变》是《敦煌变集》中重要的一篇,後来我们在《敦煌变校注》中作了较为详细的汇校汇注。然而,由於“原卷”第二段(胡适旧藏)真迹以往一直未见,所以有些很重要的文字没有机会核实,致使録文不能尽善尽美,实感遗憾。

  • 标签: 《降魔变文》 中国 文学研究 《敦煌变文集》 古体小说
  • 简介:父亲是木匠,有一次给公社领导做家具时,领导招待他喝了一顿五粮液,尔后就常常听父亲念叨五粮液,在他眼里,五粮液就是最好的佳酿。那时,我刚满八岁,正上小学二年级。我虽然不会喝酒也不懂酒,但从父亲那渴望的眼神中,感觉五粮液是好酒。母亲离世早,父亲一个人带着我和不满五岁的弟弟过日子,很是辛苦。

  • 标签: 喝酒 小学二年级 五粮液 父亲 领导 眼神
  • 简介:研究青铜乐器自名之修饰语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青铜乐器的用途、特征、价值等方面情况,前人较少注意及此。本文对其中的“龢”、“”、“锡”、“雷”、“霝”等词语进行综合考察和新的诠释,如释“锡钟”的“锡”为形容乐音高扬等等。

  • 标签: 青铜乐器 铭文
  • 简介:一、重要媒体关注(1)先污染后治理的想法只会让事情更难办万事马后炮,还有管事的吗?现在这社会越管越乱,管理水平还停留在原始社会。100年都清不干净,广东工业城市看看有干净的河流不?我建议取消整改,捉到就依法整治,违法分子如果会自己整改他就不会违法了!

  • 标签: 工业城市 违法分子 周最 机械化工 曝光度 新闻门户网站
  • 简介:唐宋以後,《孟子》經由一系列政治操作,逐漸躍升爲官學權威.然而從學術史的角度考察其經典地位的樹立,則早在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中已經完成.趙氏的章句學,一是從《孟子》中抽繹出若干重要範疇,以之作爲詮釋的中心線索,映射和集結全文,證成《孟子》學術體系的自足性;再則從辭、事、義三個層面將《孟子》六藝經傳進行對接,以説明《孟子》六藝經傳的同構關係.經過這種比附詮釋,《孟子》的經典性就不言而喻了.

  • 标签: 孟子經典 岐章句 章句孟子
  • 简介:這對於中國電影來說,而這正是中國主流電影文化所面對的,中國的許多電影人則試圖在中國意識形態的有限空間中通過電影文化的選擇來尋找本土電影的生存道路

  • 标签: 全球化萊 民族電影 萊民族
  • 简介:中晚唐以前“无名子”一词在史料中的一般意义即为“无名氏”,泛指不知姓名为何的人。中唐以降科举制度开始深刻影响时人生活状态乃至渗透于其话语形式,“无名子”逐渐被赋予了两点特殊用义:其一,它所使用的语境应该与科举考试密切相关;其二,所指称者必定是针对科举考试进行匿名造谤的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场景的转换,后人对其含义的理解开始变得模糊起来。通过排比史料可以发现,它在中晚唐一般语境中所特具的科举内涵,自宋代开始又逐渐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话语中消失。

  • 标签: 唐代 科举 无名子
  • 简介:南戲《張狀元》,内述"九山書會,近目翻騰",其中第二十六齣由丑扮村夫唱兩支【吴小四】曲,丑並稱此二曲"我弗做,是我書院中雙老哥做"。"書院"即書會。據此,《張狀元》的作者應是南宋時期温州九山書會裏一位姓雙的書會才人。今再對此説作補證,並回應有關質疑。

  • 标签: 張協狀元 南戲 書會 雙才人
  • 简介:明朝是近世第一個以大一統形式"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漢族王朝,重構華夏正統的背景下,對元朝稱以胡虜、胡元等,易於理解,但爲何用"勝國",就顯得特殊。本文論證以"勝國"代稱前朝,是從元代開端,最初的"勝國"於《春秋》中本意爲"絶其社稷,有其土地";《周禮》中爲"亡國",並非專指前朝,到了明代晚期的字典中,已定義爲"爲吾所勝(亡)之國",顯示"勝國"之用在元代經歷了意義上的微妙。姚燧頻繁地使用"勝國"專稱宋朝,是詞彙擴散定型的關鍵人物;黄溍則强調元滅勝國(宋),其不殺之仁大一統之功,凌駕誅征得國之不義;歐陽玄於《進三史表》的語境中,獨稱宋爲勝國,在三史並立,争爲正統的特殊情況下,承載了士人真正的意念。入明修《元史》的元代遺士,延續師(5的"勝國"運用,改以專稱元朝,在二十幾年後以國家立場明言元承宋統,徹底解決元修三史應繼誰爲正統的争議,明以元爲勝國,定位的正是宋元明的統序。明中晚期,勝國於易代之際所發揮的正統意義漸漸淡去,胡元、夷狄、胡虜等更符合時代氣氛,直到滿人入主中國,"勝國"於華夷鼎革之中再度浮現。

  • 标签: 勝國 華夷相代 正統 滅人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