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7 个结果
  • 简介:对利奈唑合成工艺进行优化。以吗啉和3,4-二氟硝基苯为原料,经取代、还原反应得到中间体5;(R)-环氧氯丙烷7、邻苯二甲酰亚胺钾盐6发生取代反应合成中间体9;最后中间体5和9经取代、环化、水解合成目标产物利奈唑,总收率36.5%(以3,4-二氟硝基苯计)。

  • 标签: 利奈唑胺 抗菌药 合成
  • 简介:目的对临床上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进行探讨分析,从而提升临床疗效,减少患者死亡人数,提高治愈率。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心律失常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采用碘酮治疗:另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4月采用常规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7.14%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明显,能显著降低患者心律,改善患者病情,不良反应少,能有效控制心律失常状况,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胺碘酮 临床疗效 心律失常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碘普罗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为降低临床用药风险提供参考。方法对1994年1月-2013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进行检索,对其中涉及碘普罗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碘普罗所致不良反应男性和女性比例相当,年龄分布以40-59岁组最多,发生在1h内占87.72%,临床表现多样、过敏性休克最多、最为严重,死亡3例。结论为确保用药安全,用药前后应注意观察,对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做到早识别、早干预,应严格遵循SFDA建议。

  • 标签: 碘普罗胺注射液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碘酮治疗急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律失常患者38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9例,给予对照组单纯碘酮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口服和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5例、对照组6例,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碘酮口服+注射治疗急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 标签: 胺碘酮 急性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沙丁醇与异丙托溴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13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65例,接受沙丁醇与异丙托溴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患者65例,接受沙丁醇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77%(59/65),明显高于对照组73.85%(48/65),P<0.05。结论沙丁醇与异丙托溴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可有效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具有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可以在临床治疗中做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沙丁胺醇 异丙托溴 雾化吸入 支气管哮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沙丁醇与异丙托溴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沙丁醇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异丙托溴雾化吸入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61.90%,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显效率为30.00%,总有效率为7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丁醇与异丙托溴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可显著增加治疗效果。

  • 标签: 沙丁胺醇 异丙托溴胺 氧驱动雾化吸入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 简介:摘要胆汁酸不仅能抑制结肠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还能促进结肠分泌。当回肠胆汁酸吸收发生障碍时,大量胆汁酸会到达结肠,从而引起腹泻,这种腹泻称作胆汁酸性腹泻。而引起该类腹泻的原因众多,主要原因包括胆囊切除术后、回肠功能不全、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等等,而应用考来烯散治疗此型腹泻效果显著。

  • 标签: 考来烯胺 胆汁酸 胆囊切除 腹泻
  •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使用碘酮后的不良反应,探讨了如何减少其副作用,为碘酮在临床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碘酮地位重要但副作用多且严重,临床使用碘酮,必须结合药效谨慎使用。

  • 标签: 胺碘酮 药学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离子聚凝(MPT)在输血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之间我院收治的受血者100例,分别采用MPT与盐水法对供血者和受血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势.结果经过分析和统计,MPT法的阳性检出率(阳性样本均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特异性细胞凝集)、稳定性、准确度和灵敏度均高于盐水法,消耗时间短于盐水法,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MPT技术进行输血检验,与传统的盐水法相比不仅耗时短,而且阳性检出率和灵敏度均较高,可提高输血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值得推广.关键词输血检验;低离子聚凝;应用价值;灵敏度中图分类号R44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568-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检验中低离子聚凝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我院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接收的交叉配血试验280例,分别采用低离子聚凝技术(MPT)与盐水法检测,而后分析两种方法的试验效果。结果试验耗时上,MPT平均为4.4min,盐水法为7.3min;在阳性检出率上,MPT为4.29%(12/280),盐水法为2.86%(4/280);在灵敏度和准确度上,MPT为92.31%与99.64%,盐水法为61.54%与98.21%。结论输血检验中运用MPT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升的试验速度和阳性率,保证准确性。

  • 标签: 输血检验 低离子聚凝胺技术 阳性率
  • 简介:采用单因素控制变量法,以扣除酸值后的皂化值为评价指标,研究了反应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合成油酸三乙醇皂化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油酸和三乙醇配比为1.2∶1(mol/mol)、温度为130℃、反应时间为3h时,反应达到平衡时体系中油酸三乙醇皂化物的含量最多。利用合成的油酸三乙醇皂化物调配成的水基润滑油符合相关要求。

  • 标签: 油酸三乙醇胺 皂化值 酸值 反应配比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
  • 简介:溶液发泡是困扰装置正常操作的难题之一,发泡造成吸收液大量损失,严重时会影响装置的平稳运行。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液发泡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到影响发泡的主要及次要因素。该方法计算简单、对数据量要求不高,为溶液发泡的预防及采取控制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灰色关联分析 胺液 发泡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