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和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在老年白内障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2013年12月—2016年1月实施治疗的老年白内障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依照患者不同手术方式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实施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及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和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d、14d、28d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偏高,差异对显著P<0.05.结论在老年白内障患者临床治疗中,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 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 老年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老年白内障患者接受角膜切口超声乳化与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老年白内障患者120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选择不同切口,比较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后切口、上皮修复时间、裸眼视力和角膜散光度优于对照组。结论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治疗老年白内障效果更为突出,可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白内障 角膜切口 角巩膜缘切口 超声乳化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2.2 mm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以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徐州复兴眼科医院年龄相关性白内障91例(91眼)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根据不同手术切口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45眼),采用3.0 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观察组46例(46眼),采用2.2 mm角膜切口超声乳化。随访3周,观察超声乳化时间及能量、角膜内皮功能、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结果、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SCSF)、视力和散光。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观察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及超声乳化能量分别为(17.6±1.8)s、(7.3±1.9)s及(42.0±3.4)%,与对照组(41.8±3.2)s、(17.2±1.5)s、(7.5±2.1)s及(41.8±3.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0.477、1.150,P=0.389、0.317、0.127)。术后观察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结果及SCSF评分分别为(9.5±2.1)s、(14.2±2.2)mm/5 min及(5.2±1.1)分,均优于对照组的(7.2±1.7)s、(16.5±2.5)mm/5 min及(6.3±1.5)分(t=5.735、4.662、3.995,均P<0.01)。术后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分别为(2 511.9±91.2)个/mm2、(557.2±10.3)μm及(29.9±2.4)%,与对照组(2 356.9±85.2)个/mm2、(575.2±13.8)μm及(31.5±2.5)%(t=-8.374、7.062、3.115,均P<0.001)。术后观察组散光(1.1±0.2)D低于对照组的(1.4±0.3)D (t=5.624,P<0.01)。术后1 d及3周观察组视力≥0.5患者占比89.1%及93.5%,高于对照组71.1%及75.6%(t=4.655,5.613;P=0.031,0.018)。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2.2 mm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较3.0 mm切口者效果更好。

  • 标签: 白内障,年龄相关性 超声乳化术,微切口,2.2 mm 效果
  • 简介:(山东省滨州市结核病防治医院山东滨州256600)摘要对22例(23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施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临床分析结果23眼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术后所有患者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临床结论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是治疗青光眼术后复杂白内障有效方法,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

  • 标签: 青光眼术后白内障 透明角膜切口 白内障超声乳化
  • 简介:目的:比较超声乳化与小切口超声乳化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白内障患者355例393眼分成A、B两组,其中A组180例193眼施行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B组175例200眼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术后观察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结果:术后1d,患者视力恢复情况超声乳化手术组明显优于小切口超声乳化手术组,但术后7d和30d两组无显著差异。术后7d,小切口超声乳化角膜散光度明显高于超声乳化组,但术后30d无显著性差异。对核硬度在Ⅳ~Ⅴ级的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少于小切口超声乳化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结论:应针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核硬度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 标签: 超声乳化术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 角膜散光 角膜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大小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对术后角膜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6例76眼,按照透明角膜切口大小的不同分为2.2 mm切口组37例37眼和1.8 mm切口组39例39眼。中测量并比较2个组累积释放能量(CDE)和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术前和术后第1天、第1周及第1个月,采用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测量并比较2个组角膜切口结构和角膜厚度;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并比较2个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中央角膜厚度(CCT)、直径3.0 mm范围角膜体积(CV3)和直径10.0 mm范围角膜体积(CV10)。结果2个组间角膜内皮细胞数量、CCT、CV3、CV10、角膜切口外口处角膜厚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组别=0.788、0.706、3.692、4.341、4.182,均P>0.05);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上述各参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7.717、67.356、17.577、13.559、80.076,均P<0.01)。术后1个月2个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2个组CCT、CV3、CV10、角膜切口外口处平均角膜厚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1个月CCT、CV3、CV10、角膜切口外口处平均角膜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1.8 mm切口角膜切口内口哆开和角膜内皮错位的发生率分别为12.8%(5/39)和5.1%(2/39),高于2.2 mm切口组的0.0%(0/37)和2.7%(1/37),2个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78,P=0.024;χ2=0.295,P=0.590)。术后1 d,1.8 mm切口角膜切口内口角膜厚度明显较2.2 mm切口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角膜切口内口角膜厚度与CDE均呈正相关(r=0.231,P=0.025;r=0.347,P=0.003)。结论与2.2 mm角膜切口相比,1.8 mm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角膜切口内口哆开、角膜内皮错位发生率以及角膜切口内口处角膜水肿程度较高,且恢复较慢。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角膜切口 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 Pentacam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2.2 mm微切口与3.0 mm标准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洛阳市中心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年龄相关性白内障76例(76眼)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2.2 mm微切口组,38例;对照组,3.0 mm标准切口组,38例。术后随访4周,比较两组角膜生物力学指标。结果术后1 d,两组的角膜滞后性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t=2.67,P=0.009;对照组:t=4.18,P<0.001)。研究组角膜滞后性在术后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t=1.56,P=0.123),而对照组术后2周恢复至术前水平(t=0.55,P=0.588);术前和术后角膜阻力因子相比无明显改变(研究组:t=0.15,P=0.880;对照组:t=0.57,P=0.569)。研究组术后1 d角膜补偿眼压和Goldman相关眼压升高(t=-3.25,P=0.002;t=-3.45,P=0.001),术后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对照组术后1 d和1周角膜补偿眼压和Goldman相关眼压升高,术后2周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2.2 mm微切口白内障手术和3.0 mm标准切口手术均会导致角膜生物力学特征改变。但微切口白内障手术术后恢复较快。

  • 标签: 超声乳化术,切口,微,角膜,2.2 mm 特征,角膜生物力学 滞后性,角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位置的长度为1.8mm的透明角膜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择无并发症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10例240只眼随机分为3组A组行1200钟位1.8mm透明角膜切口70例(80只眼),B组行1100钟位1.8mm透明角膜切口70例(80只眼),C组行900钟位1.8mm透明角膜切口70例(80只眼)。由同一位医师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分别于术后7d、1月和3月行常规裂隙灯检查、视力检查及角膜地形图检查角膜散光。各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的多重比较采用SNK-q检验法,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各时间点3组患者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7d时,3组患者角膜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月和3月时,C组患者的角膜散光较A组与B组明显减小(P<0.01),但A组与B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900钟位透明角膜切口,术后引起的角膜散光最小,能更好的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 标签: 微切口 白内障 超声乳化 角膜散光
  • 简介:摘要目的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与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的临床应用效果对比,探讨和研究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在促进患者康复方面的有效性。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到2015年6月之间在我院眼科进行诊疗的120名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120名白内障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为对照组的60名白内障患者采用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的方式进行治疗,而对观察组的60名患者采用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比较这两组白内障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的60名白内障患者中治疗效果非常好的有30例,良好的患者有10例,较差的有20例;观察组的60名患者中治疗效果非常好的有45例,良好的有12例,较差的有3例,观察组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的治疗方式相比,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在促进白内障患者的视力恢复方面的效果更加显著,可以有效改善白内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同轴微切口 超声乳化 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与小切口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疗效对比。方法 选取白内障患者136例,时间2021年3月-2022年3月,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小切口超声乳化治疗,研究组行超声乳化治疗。比较两组不同时点视力≥0.5的眼数,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24h、1周、11个月时的视力≥0.5的眼数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合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白内障患者治疗中,无论是小切口超声乳化治疗,还是超声乳化治疗,患者术后的视力恢复均相对比较良好,术后并发症也相对较少,两种式的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异,但超声乳化各方面相对稍佳。临床实际治疗时,应以患者的具体病情状况、经济条件为根本进行选择。

  • 标签: 白内障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 超声乳化术 视力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白内障给予不同手术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我院白内障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个组别,每组80例。分别实施超声乳化和小切口常规手术,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优良率差异不明显;患者术后1周、术后1月的角膜散光度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白内障患者而言,手术治疗选用超声乳化和小切口超声乳化疗效相当,均能够提高患者的视力。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 手术方案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距角膜缘不同距离切口对非超声乳化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50例(150只眼)白内障患者按切口角膜缘距离分为A、B和C三组。在角膜上方部位行直线形切口的非超声乳化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平均角膜散光度,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三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及细胞平均丢失率。结果A、B、C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在术后一周时分别是(2.29±0.84)、(1.90±0.77)、(1.79±0.85)D,其中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3),术后1月、术后3月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在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所处的位置距角膜屈光中心的距离越远,术后早期平均角膜散光度越小。白内障手术切口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无直接关系。非超声乳化切口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的最佳切口位置是角膜缘后2.0mm。

  • 标签: 白内障 角膜散光 切口 人工晶体 角膜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除对白内障患者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白内障患者82例,按角膜切口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11点位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研究组根据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状态,采用角膜最大屈光径线上改良型角膜隧道切口,两组患者均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并将折叠型后房人工晶体植入,对比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度。结果治疗后1d、1周、1个月及3个月,研究组裸眼视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治疗1周后、1个月及3个月后角膜散光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角膜最大屈光径线上改良型角膜隧道切口治疗白内障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不同角膜切口 超声乳化吸除术 白内障 裸眼视力 角膜散光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中行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角膜前表面散光及视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22年9月-2023年5月期间眼科收治60例白内障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手术切口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30例)与观察组(n=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手术切口进行治疗,观察组在超声乳化中行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1月的视力恢复情况与角膜散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视力、角膜散光不存在差异,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视力(0.8±0.2)、术后1个月视力(0.9±0.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角膜散光程度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治疗白内障患者中,在超声乳化中行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可促进患者术后视力,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发挥积极应用价值。

  • 标签: 超声乳化术 白内障 手术切口 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乳化白内障患者行不同手术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采用超声乳化治疗的白内障96例(120只眼)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时选择的不同手术切口分为两组,将行角膜颞侧手术切口治疗54例,70只眼设为对照组,将行水平形巩膜隧道手术切口治疗42例,50只眼设为观察组,对两组角膜散光与眼压、中央前房深度、视力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在两组治疗后2m角膜平均散光度和眼压、中央前房深度、视力均改善基础上,其改善幅度比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行巩膜隧道手术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患者,产生的术后角膜散光度数较低,能够更好地提高患者视力。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乳化 手术切口 角膜散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老年白内障患者540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70例,观察组选择散光轴做透明角膜切口,对照组选择常规透明角膜切口,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后切口修复以及上皮修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1周、4周的裸眼视力和角膜散光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选择散光轴做切口的因矫正了或者部分矫正了角膜散光,术后视力较常规透明角膜切口恢复好。

  • 标签: 老年白内障 散光轴 超声乳化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集的白内障患者160例,将其随机分2组,对照组白内障患者采用传统同轴小切口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观察组白内障患者采用同轴微切口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于术后1个月观察两组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散光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对比两组白内障患者的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及不良反应情况可知,采用同轴微切口的观察组患者的角膜散光、不良反应情况优于采用同轴小切口的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同轴微切口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减少角膜散光情况,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同轴微切口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角膜散光
  • 简介:【摘 要】目的:对比观察老年白内障患者采用角膜透明切口和角巩膜缘切口进行超声乳化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1月-12月间在我院接受接受超声乳化进行治疗的68例老年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切口位置差异进行分组处理,34例采用角膜透明切口的患者被设为A组,34例采用角巩膜缘切口的患者被设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眼压水平、视力水平、上皮及切口修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B组患者术后眼压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低于A组,且B组患者的术后视力水平也要高于A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上皮及切口修复时间均要明显短于A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治疗中采用角巩膜缘切口可起到更加优质的效果,该切口位置能够有效促进超声乳化治疗效果的提升,并能够促进患者术后切口的修复,且不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角膜透明切口 超声乳化术 角巩膜缘切口 老年 白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