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CD)的影像学特征,为该病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北京同仁眼科中心门诊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临床诊断为FECD的患者64例(128只眼),其中男性19例,女性45例,年龄(57.8±12.9)岁。FECDⅠ期25只眼(19.5%)、Ⅱ期81只眼(63.3%)、Ⅲ期16只眼(12.5%)、Ⅳ期6只眼(4.7%)。所有患者均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41例(82只眼)同时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IVCM)检查。分析患者一般资料,患眼FECD分期、角膜内皮显微镜及IVCM检查结果。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无法准确测量的资料进行秩和检验。结果随着疾病进展,所有患眼在角膜内皮显微镜下均可见暗区数量、出现率、融合率均出现上升,IVCM小滴状结构的数量增多,小滴有成对、成串融合发展至成片融合。Ⅰ~Ⅳ期FECD患眼的角膜内皮暗区数量的秩均次分别为78.2、228.4、284.5、288.5,各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84.183,P=0.000)。Ⅰ期所有患眼角膜各部位均未见暗区融合,Ⅱ期(45.1%,146/324)、Ⅲ期(76.3%,45/59)、Ⅳ期(83.3%,15/18)周边角膜内皮暗区融合的出现率逐渐升高(χ²=27.167,P=0.000)。结论角膜内皮显微镜及IVCM影像特征可以作为早期FECD诊断的重要依据。角膜内皮显微镜可快速筛查FECD,IVCM可通过分析角膜小滴状结构影像融合特征指导疾病分期。(中华眼科杂志,2020,56:938-943)

  • 标签: Fuch角膜内皮营养不良 内皮, 角膜 显微镜检查, 共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炎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3年来我院收治的13例角膜内皮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具体治疗措施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具有角膜内皮炎的典型症状,部分患者明确有病毒性角膜炎病史,全部患者主要经抗病毒,糖皮质激素药物联合应用取得显著疗效。结论角膜内皮炎的具体病因尚未明确;临床诊断后,抗病毒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角膜内皮炎有显著的效果。

  • 标签: 角膜内皮炎 临床症状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双眼进行性视力下降的患者就诊于眼科,入院诊断为双眼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CD);左眼黄斑裂孔;右眼人工晶状体眼。患者及家属在沟通后同意行左眼无内皮移植的角膜后弹力层剥除术(DWEK)。术后1年复诊左眼角膜透明,可见中央直径4.0 mm后弹力层缺失边界,裸眼视力0.1,矫正不提高,说明DWEK对于轻度FECD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Fuch角膜内皮营养不良 角膜移植 角膜后弹力层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眼科激光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50例青光眼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50例眼部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实验组给予激光治疗,对照组不给予治疗。对实验组经激光治疗后的的角膜内皮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实验组经治疗后,其术后1周、术后4周角膜上部内皮以及中央区内皮细胞密度与对照组眼部健康人员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经治疗12周后,其角膜上部、中央区、下部内皮细胞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的差异(P>0.05)。给予患者激光治疗,其角膜下部内皮细胞密度基本无变化。结论眼科激光对患者的角膜内皮影响较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眼科 激光 角膜内皮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能量快速角膜交联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收集济南明水眼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的圆锥角膜76例(76眼)行高能量快速角膜交联术,术中总能量7.2 J/cm2,观察比较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角膜内皮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CV)及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6A)。结果术前CD,CV及6A分别为(2 856.71±276.13)个/mm2,30.93±7.65及(57.78±16.52)%。术后1周CD为(2 724.94±317.33)个/mm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但是术后1个月、6个月的C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的CV、6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能量快速角膜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耗时短,且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小。

  • 标签: 角膜,交联术,快速,高能量 圆锥角膜 内皮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角膜内皮炎(CE)是一种角膜内皮的炎性疾病,临床并不少见,通常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常见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及巨细胞病毒等。延误或误治可使患者病情迁延不愈、严重损害其视功能,甚至可出现角膜内皮衰竭。虽然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炎发生率相对较低,约为0.28%,但其可严重损害患者通过白内障手术已获得的视力。如不能得到及时诊治,可能造成患者视功能短期的甚至是永久性损害,不仅影响手术效果甚至由此引发医患纠纷。对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围绕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炎的临床方面展开详细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白内障 术后 角膜内皮炎
  • 简介:摘要:角膜内皮炎 (CE)是一种角膜内皮的炎性疾病,临床并不少见,通常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常见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及巨细胞病毒等。延误或误治可使患者病情迁延不愈、严重损害其视功能,甚至可出现角膜内皮衰竭。虽然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炎发生率相对较低,约为 0.28%,但其可严重损害患者通过白内障手术已获得的视力。如不能得到及时诊治,可能造成患者视功能短期的甚至是永久性损害,不仅影响手术效果甚至由此引发医患纠纷。对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围绕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炎的临床方面展开详细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白内障 术后 角膜内皮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角膜塑形镜对患者角膜形态及代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8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配戴角膜塑形镜真性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8~12岁,近视度数-0.75~-3.50DS(散光转化成等球计算),在戴镜前、戴镜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查角膜曲率、厚度及内皮计数,只取右眼数据用重复性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角膜曲率和角膜中央区厚度在3个月内变平明显,3个月后趋于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镜检查中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有轻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配戴在戴镜3个月内对角膜曲率及厚度改变较大,后期趋于稳定。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者角膜内皮计数在正常范围,说明对角膜代谢影响小。角膜塑形镜用于控制近视发展从长期来看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角膜塑形镜 角膜曲率 角膜厚度 内皮细胞计数
  • 简介:摘要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以病毒感染及Campbell膜理论为主,而病毒感染基因整合假说可能为其研究提供新思路。目前其治疗以对症为主,角膜失代偿以角膜内皮移植术为主,人工角膜移植的尝试亦初步显示良好效果,继发性青光眼则以滤过性手术为主,亦有新型微创青光眼手术及引流阀睫状沟植入术的探索。(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99-206)

  • 标签: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 青光眼
  • 作者: 任志超 李宗义 谢立信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部,青岛26607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青岛 26607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青岛 266071
  • 简介:摘要人角膜内皮细胞(HCEC)对于维持角膜透明性极为重要,但在胚胎发育后便不能增殖和再生,其密度随年龄增长而自发减少。全身性因素和眼部疾病均可引起HCEC大量缺失,造成角膜水肿和混浊,最终导致失明。目前角膜移植手术是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患眼唯一有效的复明方法,但供体角膜极度匮乏且其保存技术有限,这使HCEC再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汇总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针对HCEC再生的策略、临床应用现状及其相关技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瓶颈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开展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角膜内皮细胞丧失 内皮,角膜 内皮细胞 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 细胞增殖 再生
  • 简介:在历经9年时间后,由中国海洋大学角膜组织工程实验室研制的组织工程人角膜内皮(简称人工角膜内皮),已经成功完成免、猫和猴的角膜移植实验,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表明角膜中的重要部分之一——角膜内皮已经可以人工“制造”。有望年底或明年初进入临床实验。此外,

  • 标签: 人角膜内皮 人工 研制 中国 角膜组织工程 应用
  • 简介:摘要角膜后弹力膜内皮移植术由于具有相对较低的移植排斥率以及较好的视力预后等优势,目前已成为部分发达国家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的主流手术方式,但限于手术难度较高,学习曲线较长,中国人前房偏浅,加之国内角膜内皮病变往往合并有其他较复杂的眼部疾病,目前国内尚未普遍开展这一手术。本文就角膜后弹力膜内皮移植术的手术适应证、供体植片制备(供体选择、制备技巧、植片的可视化)、关键手术技术(植片的植入、展开、固定)、术后并发症(植片脱位、高眼压、排斥反应、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以及失代偿等)以及视力预后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角膜后弹力膜内皮移植术 角膜内皮移植术 角膜内皮失代偿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观察分析高原白内障行非超超声乳化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10月期间我院行手术治疗白内障患者8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白内障诊断标准。随机分为UCE组和NCE组,两组患者行白内障手术前均给予患者心电图、血样、肝功能、尿常规等术前检查及抗生素眼药水滴注等术前准备。UCE组对患者进行扩瞳和局部麻醉后,行巩膜隧道切口,并注入黏弹剂,再做一辅助切口,环行撕囊,对晶体核进行乳化和吸净,植入人工晶状体,并置换黏弹剂,术口自闭;NCE组对患者进行扩瞳和局部麻醉后,行巩膜隧道刀层间分离至透明角膜内1.5mm,前房注入黏弹剂,环行撕囊,用注洗针头对晶体核进行乳化和吸净,植入硬质人工晶体,吸出黏弹剂,注水恢复前房,结膜瓣内注入地塞米松,单眼敷料遮盖。结果两组术前后散光度比较,术前两组患者散光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NCE组在术后1w、1mo、3mo散光度明显低于UCE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有所降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UCE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幅度明显大于NCE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UCE组出现2例角膜内皮混浊,1例后囊破裂现象,经及时检查治疗均恢复正常体征,除此之外,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产生,NCE组不良反应现象少于UCE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原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超声乳化摘除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术后不良反应率低,对角膜内皮伤害小,为临床行白内障摘除术提供参考。

  • 标签: 高原白内障 小切口非超超声乳化摘除术 角膜内皮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虹膜角膜内皮(IC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诊断为IC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类型、生活视力、临床特征及继发性青光眼情况。采用广义估计方程中的Wald χ²检验等方法对3种临床类型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114例(127只眼)ICE综合征患者,其中女性64例,男性50例;就诊年龄为(49±13)岁。Chandler综合征(CS)53例(46.5%),进行性虹膜萎缩(PIA)36例(31.6%),Cogan-Reese综合征(CRS)24例(21.0%),无法明确临床类型1例(0.9%)。101例(88.6%)患者为单眼发病。在CS、PIA及CRS中分别有81.7%(49/60)、56.1%(23/41)及41.7%(10/24)患眼的生活视力低于0.3;角膜水肿在CS中最多见(52.5%,32/61),其次是PIA(29.3%,12/41)以及CRS(20.8%,5/24);瞳孔异位在CS、PIA、CRS中分别占78.7%(48/61)、95.1%(39/41)、95.8%(23/24);多瞳在PIA中最多见(29.3%,12/41),CS与CRS中分别占3.3%(2/61)及8.3%(2/24)。葡萄膜外翻多见于CRS(54.2%,13/24),CS与PIA中分别占16.4%(10/61)、12.2%(5/41)。74.0%(94/127)的患眼合并继发性青光眼,其中CS、PIA及CRS患眼继发青光眼比例分别为60.7%(37/61)、80.5%(33/41)、95.8%(23/24)。不同临床类型ICE综合征在生活视力、角膜水肿、瞳孔异位、多瞳、葡萄膜外翻以及继发性青光眼比例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²=13.87,10.77,965.78,11.45,15.00,222.04;均P<0.05)。86.2%(81/94)患眼进行了抗青光眼手术治疗,43.6%(41/94)患眼在各种辅助降眼压治疗下眼压得到控制。结论ICE综合征以单眼发病、中青年发病为主,CS是主要的临床类型,且该类患者视力损伤最为严重。约3/4的患眼合并继发性青光眼,大部分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干预,但眼压预后不佳。

  • 标签: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 青光眼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眼科疾病,多为单眼发病,女性多见,因临床表现多样误诊漏诊率较高。本例患者表现为难以控制的高眼压,角膜水肿导致角膜内皮形态不易观察,且伴有虹膜少量新生血管,青光眼手术前未能明确诊断,术后角膜清亮后进一步完善检查,最终确诊为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Chandler综合征)。

  • 标签: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 漏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角膜塑形镜对患者角膜形态及代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配戴角膜塑形镜真性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8~12岁,近视度数-0.75~-3.50DS(散光转化成等球计算),在戴镜前、戴镜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查角膜曲率、厚度及内皮计数,只取右眼数据用重复性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角膜曲率和角膜中央区厚度在3个月内变平明显,3个月后趋于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镜检查中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有轻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配戴在戴镜3个月内对角膜曲率及厚度改变较大,后期趋于稳定。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者角膜内皮计数在正常范围,说明对角膜代谢影响小。角膜塑形镜用于控制近视发展从长期来看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角膜塑形镜 角膜曲率 角膜厚度 内皮细胞计数
  • 简介:应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糖尿病和健康人各69例进行了活体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面积无明显变化(P>0.05),但面积变异系数,周长,最大长径显著增大,形状因子减小(P<0.01);I型和Ⅱ型,伴有和不伴有眼底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之间各检测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异常,显不稳定状态,对其进行形态学定量分析,对于指导糖尿病患者眼病的治疗十分重要。

  • 标签: 糖尿病 角膜内皮 图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