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玻璃体内注射单抗及微脉冲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共40例(40眼)的临床资料。包括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组20例(20眼)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组20例(20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内注射0.5 mg单抗,1周后行黄斑区532 nm阈下微脉冲激光光凝联合周边无灌注区播散性光凝或广泛视网膜光凝。随访6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7天、1、2、3及6个月视力均较术前提高(P<0.05),BVRO组视力提高更快,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2、-5.547、-5.205、-5.021、-2.076,均P<0.05)。两组黄斑中心区厚度(CMT)治疗后逐步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体内注药次数BRVO组平均为(1.75±0.91)次,CRVO组平均为(2.80±0.89)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9,P=0.001)。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单抗及532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可有效促进出血吸收、改善黄斑水肿、提高视力。

  • 标签: 雷珠单抗 阻塞,静脉,视网膜 水肿,黄斑 光凝,激光,微脉冲,阈下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抗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于2013年8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70例(75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单抗联合激光进行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此研究中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治疗后视力提升有效率为96%,同时患者的CMT(黄斑中心凹厚度)显著降低,且经FFA(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后其影像学现象,如血管渗漏、出血及黄斑水肿好转。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采用单抗联合激光进行治疗,其效果显著。

  • 标签: 雷珠单抗 激光治疗 视网膜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单抗联合激光治疗方案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2月到我院眼科诊治的100例(100眼)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50眼),分别采取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和单抗联合激光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高于对照组(P<0.05),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面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患者,我院给予单抗联合激光治疗方案,有利于有效降低CMT,改善视力情况,减少术后不良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雷珠单抗 激光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单抗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的疗效进行研究。 方法 选择医院在 2019年 1月 ~2020年 6月期间收治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患者 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单抗治疗,观察组实施单抗联合激光治疗。针对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 BCVA)、黄斑中心厚度( CMT)、注射次数、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 BCVA、 CMT、结果优于对照组,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注射次数小于对照组,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5%,对照组的为 5%, P< 0.05,无统计学差别。 结论 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的治疗中,实施单抗联合激光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视力和黄斑中心厚度,减少注射次数,不良反应少,整体效果较好,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雷珠单抗 激光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视网膜激光联合球内注射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黄斑水肿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邯郸市眼科医院收治的124例RVO黄斑水肿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其中59例行视网膜激光治疗(对照组),65例行视网膜激光联合球内注射单抗治疗(观察组)。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及黄斑区微血管结构指标[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SCP)、黄斑区深层血流密度(DCP)]差异,并记录两组治疗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BCVA、CMT组内比较,均为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BCVA、CMT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FAZ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SCP、DCP组内比较,均为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SCP、DCP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激光联合球内注射单抗治疗RVO黄斑水肿效果显著,能调节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密度,减轻黄斑水肿,改善患者视力,安全性良好。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闭塞 黄斑水肿 激光 雷珠单抗 微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视网膜激光联合球内注射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黄斑水肿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邯郸市眼科医院收治的124例RVO黄斑水肿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其中59例行视网膜激光治疗(对照组),65例行视网膜激光联合球内注射单抗治疗(观察组)。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及黄斑区微血管结构指标[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SCP)、黄斑区深层血流密度(DCP)]差异,并记录两组治疗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BCVA、CMT组内比较,均为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BCVA、CMT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FAZ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SCP、DCP组内比较,均为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SCP、DCP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激光联合球内注射单抗治疗RVO黄斑水肿效果显著,能调节黄斑区微血管血流密度,减轻黄斑水肿,改善患者视力,安全性良好。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闭塞 黄斑水肿 激光 雷珠单抗 微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球内注射单抗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诊断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患者60例(60眼),给予单抗0.5mg球内注射治疗,每月一次,连续3次,之后按需注射,眼底荧光造影有无灌注区者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随后观察矫正视力、眼底、眼底荧光造影及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结果给药前的平均视力0.15±0.02,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为(513±135)um。球内注射单抗注射液治疗后随访半年平均视力为0.58±0.16,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在给药半年后为(258±69)um,与给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注射后未观察到眼部(玻璃体腔积血、视网膜脱离及医源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及心脑血管方面的不良事件。结论单抗球内注射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

  • 标签: 雷珠单抗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玻璃体腔注射单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50例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单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d、1周、1月进行视力情况以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并观察术后发生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玻璃体腔注射单抗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患者视力情况均有所提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 视网膜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64例(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与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给予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6.88%,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13%,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治疗中,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雷珠单抗 激光光凝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评估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引起的黄斑水肿(ME)患者接受玻璃体腔单抗注射治疗的短期疗效,分析影响视力提高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RVO并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单抗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的变化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终末随访时BCVA提高≥2行与年龄、性别、病程、RVO类型、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基线BCVA、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下液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共39例(39眼)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中,其中男19例,女20例;年龄(61.56±12.27)岁。术前基线BCVA为(0.18±0.16),术后1个月和3个月分别为(0.30±0.20)和(0.34±0.20),较基线视力具有明显提升(t=2.926、3.693,均P<0.001);术前基线CMT值为(474.67±244.86)μm,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分别为(252.46±93.51)μm、(229.07±121.22)μm,较基线CMT明显降低(t=5.294、5.455,均P<0.001)。终末随访时视力有效提高与黄斑囊样水肿呈显著相关(OR=0.037,95%CI:0.002~0.604,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单抗治疗RVO引起的ME短期效果明显,能有效降低ME厚度和提高患者视力。在本研究中黄斑囊样水肿是术后视力是否有效提高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雷珠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玻璃体内注射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行玻璃体内注射单抗治疗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86例(86眼)的临床资料,观察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区厚度,随访6个月比较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后1周、1、3及6个月,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治疗前提高(t=4.987,6.589,12.986,23.875;均P=0.000);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患者的黄斑中心区厚度均较治疗前降低(t=5.987,13.256,15.783,22.689;均P=0.000)。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单抗可在短期内改善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提高视力。

  • 标签: 雷珠单抗 阻塞,静脉,视网膜 水肿,黄斑,继发性
  • 简介:摘要 : 目的: 研究单抗联合眼底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性黄斑水肿的效果。 方法: 在我院 2018 年 2 月 -2019 年 8 月收治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中选取 73 例 73 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 37 例,对照组 36 例,对照组采用眼底激光治疗,观察组采用单抗联合眼底激光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时间段的视力变化、黄斑中心凹厚度( CMT 值)变化状况。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对比,视力与 CMT 均没有显著差异, P> 0.05,治疗后各时间段观察组的视力与 CMT 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各项对比差异均比较显著 , P< 0.05。结论: 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性黄斑水肿患者中采用单抗联合眼底激光治疗,能够更良好的改善患者的视力,提升 CMT 值,在临床治疗中的整体效果较好,可广泛推荐运用。

  • 标签: 雷珠单抗 眼底激光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与注射单抗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BRVO所致黄斑水肿49例(49眼)的资料,按玻璃体内注射药物将其分为康柏西普组23例(23眼)和单抗组26例(26眼),两组患者均接受连续3次的玻璃体腔注射,每次间隔1个月,随访期间再次出现黄斑水肿时,按需进行注射。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视力及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结果两组在注药后1、2、3及6个月的视力均较注射前提高(均P<0.05),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各时间点注药后的黄斑中心区厚度均较注射前降低(均P<0.05),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与单抗治疗BRVO所致黄斑水肿均有良好的效果及安全性。

  • 标签: 康柏西普 雷珠单抗 注射,玻璃体内 阻塞,分支静脉,视网膜 水肿,黄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采取眼底激光联合单抗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眼底激光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单抗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的96.67%比对照组的80.00%更高(P<0.05)。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采取眼底激光联合单抗治疗可促使临床疗效得到进一步提升。

  • 标签: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 雷珠单抗 眼底激光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单抗(IVR)治疗后,复发与非复发者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差异,初步分析其与ME复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RVO继发ME(CRVO-ME)患者45例4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22只眼,女性23例23只眼;年龄(61.11±10.88)岁;均为单眼发病。所有患眼均接受IVR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并于初始3次治疗后ME消退。根据治疗后6个月时是否再次出现ME将患者分为复发组、非复发组,分别为21例21只眼、24例24只眼。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采用OCTA仪对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治疗前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中心凹、旁中心凹的血流密度(VD)以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PERIM)、非圆度指数(AI)、FAZ范围300 μm宽度内VD(FD-300)。中心凹VD包括浅层、深层视网膜VD(SFVD、DFVD);旁中心凹VD包括浅层、深层视网膜VD(SPFVD、DPFVD)。以初始3次治疗后为观察时间点,对比观察两组患眼各参数变化情况。复发组、非复发组间各参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ME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确定预测ME复发的临界值。结果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患者年龄(t=1.350)、眼压(t=1.929)、SFVD(t=-1.716)、DFVD(t=-1.143)、CRT(t=-1.207)、AI(t=1.38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VR治疗次数(t=5.912)、BCVA(t=5.003)、SVD(t=-4.617)、SPFVD(t=-4.110)、DVD(t=-5.503)、DPFVD(t=-4.772)、FAZ面积(t=2.172)、PERIM(t=2.606)、FD-300(t=-3.5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VD预测CRVO-ME复发的AUC最大,为0.921;DVD预测ME复发的最佳临界值为37.65%,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1.7%、85.7%。结论与非复发者比较,复发者SVD、SPFVD、DVD、DPFVD、FD-300降低,FAZ面积和PERIM增加。DVD≤37.65%是预测ME复发的最佳临界值。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闭塞 黄斑水肿 复发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收治的82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黄斑水肿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41例,41眼)和对照组(41例,41眼)。对照组采取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中心视网膜厚度、眼压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比较,P>0.05;治疗4、12周后,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比较,P>0.05;治疗4、12周后,观察组中心视网膜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12周后,观察组眼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应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改善中心视网膜厚度及眼压,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黄斑水肿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康柏西普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单抗与康柏西普分别应用于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在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期间本院接诊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中抽取80例纳入观察对象,通过利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单抗治疗,研究组使用康柏西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有效率、治疗后的视力水平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使用康柏西普治疗后,和对照组相比,康复有效率更高,治疗后一个月的视力水平明显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三个月后的视力水平两组接近,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有少量患者出现眼内异物感、眼压升高、球结膜下出血等并发症,经过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该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柏西普应用于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短期疗效突出,但单抗与康柏西普的长期效果接近,且两种药物的用药安全性均比较高。

  • 标签: 雷珠单抗 康柏西普 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力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DEX)起始联合单抗新策略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ME)(RVO-ME)的短期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临床干预性研究。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于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RVO-ME患者78例7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5例,女性43例;均为单眼患病。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40例40只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38例38只眼。根据治疗策略,患者随机分为起始DEX和单抗联合治疗组(起始联合治疗组)、DEX治疗组、单抗治疗组,分别为29、26、23只眼。不同类型RVO分为BRVO、CRVO不同治疗方案组。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分析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起始联合治疗组、DEX治疗组、单抗治疗组患眼logMAR BCVA(χ2=2.376)、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F=0.05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连续6个月。观察随访期间各组患眼BCVA、CRT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性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随访期间,与基线时比较,起始联合治疗组、DEX治疗组、单抗治疗组患眼BCVA明显改善(Z=110.970、90.359、207.303),CRT明显降低(F=107.172、88.418、61.0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2、3、4、5、6个月,起始联合治疗组、DEX治疗组、单抗治疗组BCVA平均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4.522、29.570、14.199、7.000、6.434、6.880,P<0.05);治疗后1、2、3、6个月,平均CRT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313、7.520、3.699、3.152,P<0.05)。起始联合治疗组、DEX治疗组、单抗治疗组患眼BCVA改善0.1 logMAR单位所需时间分别为5.73(3.21,8.48)、9.97(6.29,18.78)、20.00(9.41,37.89)d;CRT降至300 μm所需时间分别为24.31(21.32,26.15)、29.42(25.65,31.37)、29.17(25.28,36.94)d。起始联合治疗组患眼BCVA改善0.1 logMAR单位、CRT降至300 μm所需时间短于DEX治疗组、单抗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33、-4.445、-3.670、-4.030,P<0.01)。BRVO不同治疗方案组:治疗后1、2、3、5、6个月,平均BCVA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4.989、21.652、11.627、7.054、9.698,P<0.05);CRVO不同治疗方案组:治疗后1、2个月,平均BCVA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137、9.746,P<0.05)。治疗后2个月,BRVO、CRVO不同治疗方案组患眼CRT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960、3.722,P<0.01)。BRVO、CRVO联合治疗组患眼BCVA改善0.1 logMAR单位所需时间短于BRVO、CRVO DEX治疗组和BRVO、CRVO单抗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RVO:Z=-2.687、-3.877,P<0.05;CRVO:Z=-2.437、-3.575,P<0.05)。CRVO联合治疗组患眼CRT降至300 μm所需时间明显短于CRVO DEX治疗组、CRVO单抗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10 ,P<0.01);BRVO不同方案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86,P>0.05)。起始联合治疗组、DEX治疗组接受再治疗眼数少于单抗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330、7.224,P<0.05)。起始联合治疗组患眼再治疗间隔时间明显长于DEX治疗组、单抗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起始联合治疗组、DEX治疗组、单抗治疗组高眼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P>0.05)。结论起始DEX联合单抗新策略治疗RVO-ME短期疗效较好;再治疗间隔时间较单药治疗组短,视力和解剖学获益速度更快,药效持续时间更久;安全性较好。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闭塞 黄斑水肿 地塞米松 血管生成抑制剂 玻璃体内注射 起始联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