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和CT血管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诊断的78例疑似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MRA和CTA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结果:MRA检查的准确率为97.4%,CTA检查的准确率为96.2%,两种检查方法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和CT血管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均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真实准确的反映出患者的病情,在实际诊疗工作中,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充分保障临床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磁共振血管成像 CT血管成像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开始时间为2020年7月,结束时间为2021年8月,通过回顾性分析在该段时间内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入组成员,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使用MRA诊断以及多层螺旋CT诊断两种方式进行检查,对最终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检出率更高的一个诊断方式为MRA(P<0.05)。结论:对于出现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相较于多层螺旋CT进行疾病诊断,在使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下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同时患者的脑部所出现的病变部位能够更加清晰的呈现出来,在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对于患者所产生的创伤性更小,是一种值得临床实际推广与使用的方式。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多层螺旋CT 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微血管成像技术用于诊断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情况及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7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经手术取出颈动脉斑块100处,于颈动脉斑块取出术前分别进行超微血管成像和超声造影检查,并以斑块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不同检查方法对劲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和稳定性的诊断效能,统计不同检查方法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对于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情况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3.24%、92.31%和93.00%,超声造影检查分别为95.96%、96.15%和96.00%,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情况的诊断结果与斑块组织病理检查的Kappa值分别为0.825和0.923。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对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74%、95.35%和95.00%,超声造影检查分别为96.49%、97.67%和97.00%;超微血管成像检查与超声造影检查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情况的诊断结果与斑块组织病理检查的Kappa值分别为0.898、0.939。结论超微血管成像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和稳定性的诊断效能与超声造影检查相当,具有无创、操作简便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超声检查 血管造影术 微血管 颈动脉疾病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诊断 敏感性与特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血管成像技术与常规检查的区别以及好处。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总计43例,分为两个实验小组,即常规血管超声组和微血管成像组。根据实验要求,患者需进行三种检查方式。将两各实验组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中,其颈动脉轻度狭窄血管条数为21条,中度条数为26条,重度条数为35条,无完全闭塞的狭窄血管。根据计算可得出,微血管组的准确情况为87.51%,特异情况为12.51%,敏感情况为87.51%;常规组的对应值分别为70.01%,30.01%,70.01%,则微血管组的诊断效果比常规组的诊断效果较好。结论:微血管成像技术在本次研究中的作用效果明显,其诊断效果比常规血管超声检查的效果较好,可更好地对患者的颈动脉血管狭窄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可对患者的血管堵塞情况进行良好的辅助作用,值得推崇。

  • 标签: 常规血管超声 微血管成像技术 颈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CMRA)技术逐步发展成熟,临床需求日益增长,但在我国的临床应用仍有待推广。本文介绍CMRA成像技术的主要进步及发展,浅析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机遇和挑战,以期推动该技术的普及及合理临床应用。

  • 标签: 冠状动脉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转基因斑马鱼实时观测方法进行化学物血管毒性评价。方法分别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和高内涵成像分析技术对暴露化学物后斑马鱼血管形态的时空变化进行观察及定量分析。结果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采集斑马鱼血管形态指标的方法操作相对简便,图片解析度高,但通量和效率较低;应用高内涵成像筛选系统采集高分辨血管图像方法,可高通量获取高质量全血管毒性数据,但对操作和实验条件要求较高。结论两种斑马鱼血管成像方法各有优劣,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法适合少量化学物对局部血管损害的高精度测量,高内涵成像方法适合大规模化学物血管毒性测试及筛选。

  • 标签: 斑马鱼 血管显微镜检查 毒性评价 高内涵筛选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在冠心病患者中采用冠脉CT血管成像诊断血管狭窄程度的具体价值。方法 将本院诊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纳入研究,均接受冠脉CT血管造影检查,冠状动脉造影为诊断金标准,对两种诊断方法下血管狭窄程度诊断结果实施比较。结果 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冠脉CT血管造影诊断的管腔轻度狭窄准确率为91.00%,中度狭窄为88.17%,重度狭窄为89.74%,准确性比较高。结论 在冠心病患者中实施冠脉CT血管成像检查,能够对患者管腔狭窄程度做出较好的判断,具有应用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冠脉CT血管成像 血管狭窄程度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超声(CDFI)、磁共振(MRI)及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检查效果;方法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并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回顾分析我院于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8例为阳性研究对象,并选用同期健康志愿者38例为阴性研究对象,共76例。分别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磁共振检查与CT血管成像检查。统计检出情况与检查灵敏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MRI阳性检出率超过90%,阴性检出率达到100%,低于或等于病理学检查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阳性、阴性检出率均高于CDFI检查与CTA检查,但与CDFI检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TA检查有统计学意义(P<0.05);CDFI检查与MRI检查的灵敏性均超过90%;特异性均超过85%;准确性均超过80%;结论 MRI检查与CDFI检查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检查中均能实现较好的临床效果,建议在临床检测中推广、使用。

  • 标签: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检查 CT血管成像 颈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与经颅多普勒超声成像联合检查对颈部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时段选取范围2017年01月~2021年01月,入选此次研究100例患者均为我院接收治疗的颈部血管狭窄患者,结合此间颈部血管狭窄患者应用诊断方法的差异,将其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依次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诊断技术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与经颅多普勒超声成像,比较在不同干预措施应用下的检出率、检测时间、误诊率和漏诊率。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 经颅多普勒超声成像 颈部血管狭窄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缺血性卒中是一种多病因疾病,准确鉴别病因是制定治疗策略及评估转归的重要环节。血管壁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识别血管壁病变特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为探索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随访监测和转归判断提供信息。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脑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小鼠脑血管网络的近红外二区光声成像系统,并探究光声波开启血脑屏障的可行性。方法使用1064 nm波长激光对不同浓度的纳米材料PATQ-T进行光声成像。暴露3~8周龄KM小鼠颅骨,通过尾静脉注射将纳米材料打进小鼠体内,在1064 nm的波长下对进行注射前后的脑血管网络进行成像,然后用532 nm的激光产生光声波,观察血脑屏障在光声波作用下的开启情况。结果近红外光声成像系统拥有较好横向分辨率,约为80 μm。通过光声成像可以看到PATQ-T的光声信号强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1064 nm的波长下,PATQ-T显示了较好的光声增强效果。经光声波激发后,在血管网络周围出现了明显的光声信号增强。结论通过光声成像技术可以对小鼠脑血管网络进行成像。光声波具有开启血脑屏障的作用。

  • 标签: 光声成像 脑血管 近红外二区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染料掺杂工程化技术制备超声荧光微泡,探讨其在脑血管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负载吲哚菁绿(ICG)染料的超声荧光微泡ICG-MBs,比较ICG-MBs和商用SonoVue超声微泡的超声造影性能。采用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技术,评估小鼠尾静脉注射ICG-MBs后脑血管成像性能,并对其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成功制备了分散均匀、粒径约为1 µm的超声荧光微泡ICG-MBs,证实该微泡具有普通超声微泡和荧光成像的双重性能。超声造影结果显示,与同等浓度SonoVue微泡比较,ICG-MBs依然保留微泡的超声造影功能,且二者超声信号强度相近。在小鼠头皮和颅骨保持完整的情况下,ICG-MBs实现了快速(200 ms)、高空间分辨率(165.1 µm)的脑血管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且小鼠各主要器官组织均无明显炎症或损伤。结论超声荧光微泡ICG-MBs具有荧光和超声显影的双重功能,可实现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小鼠脑血管成像,为脑血管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成像方法。

  • 标签: 超声检查 谱学,近红外线 荧光微泡 脑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大多数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是由易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的,而斑块破裂继发于斑块进展,因此早期识别易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进行积极的预防性治疗有助于降低斑块破裂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近年来,基于冠状动脉CTA(CCTA)对易损斑块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对易损斑块的CT影像特征、流体力学特征、血管周围脂肪及人工智能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易损斑块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人工智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化参数后的运动敏感驱动平衡(motion-sensitized driven-equilibrium, MSDE)序列对颅内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65名受检者采用优化前、后MSDE序列进行头颅MR扫描,主观评估优化前后整体图像质量和主要颅内动脉节段的管腔管壁成像质量,并客观测量脑白质、脑灰质、脑脊液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 CNR),比较优化前后两组图像的差异。结果参数优化后MSDE序列扫描时间由4 min 4 s缩短至2 min 29 s。优化后脑白质、脑灰质和脑脊液的SNR及CNR值均高于优化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图像质量、右侧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右侧颈内动脉C1段、双侧颈内动脉C4段、双侧大脑后动脉P2段的管腔管壁优化后图像质量优于优化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数优化后的MSDE序列能明显缩短扫描时间,提升图像质量,清晰显示颅内血管壁,满足诊断要求。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运动敏感驱动平衡 参数优化 颅内血管壁 黑血成像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抽取我院在2021年3月份至2022年2月份接受治疗脑血管疾病并进行CT脑灌注成像的100例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这100例病人当中包括50例脑卒中病人;出现脑血管闭塞病变或者有脑血管狭窄情况发生的病人有38例,剩余病人出现了脑血管畸形。结果:通过为病人使用CT脑灌注成像分析病人的检查结果可将病人的病灶充分显示,有利于医生的诊断,各项指标差异明显,符合统计学研究。结论:对于出现脑血管疾病的病人使用CT脑灌注成像,效果优异,诊断可靠。

  • 标签: CT脑灌注成像 脑血管疾病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抽取我院在2021年3月份至2022年2月份接受治疗脑血管疾病并进行CT脑灌注成像的100例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这100例病人当中包括50例脑卒中病人;出现脑血管闭塞病变或者有脑血管狭窄情况发生的病人有38例,剩余病人出现了脑血管畸形。结果:通过为病人使用CT脑灌注成像分析病人的检查结果可将病人的病灶充分显示,有利于医生的诊断,各项指标差异明显,符合统计学研究。结论:对于出现脑血管疾病的病人使用CT脑灌注成像,效果优异,诊断可靠。

  • 标签: CT脑灌注成像 脑血管疾病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前,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日益增高,逐渐成为影响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而当前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方法大多存在局限性。鉴于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成像(SNAP)序列的独特成像优势,本文对SNAP序列原理及其在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颅内动脉夹层以及动脉管腔狭窄三个方面的应用进行介绍,并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斑块内出血 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CTP)联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焦作市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所有患者均行脑CTP检查和头颈CTA检查。比较脑CTP联合头颈CTA检查诊断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结果单独脑CTP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72.83%(67/92),单独头颈CTA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55.43%(51/92),脑CTP联合头颈CTA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84.78%(78/92)。单独脑CTP检查和单独头颈CTA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低于脑CTP联合头颈CT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脑CTP检查和单独头颈CTA检查的准确性、灵敏性、阴性预测值均低于CTP联合头颈CT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也低于脑CTP联合头颈CTA检查,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脑CTP检查的准确性和灵敏性高于头颈CTA检查(P<0.05),但两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CTP联合头颈CTA检查可显著提高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阳性检测率,减少漏诊和误诊,且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可为临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CT灌注成像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近3年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美国心脏病学院(ACC)均连续更新冠心病相关诊断指南,将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列为非典型或典型心绞痛等有症状患者排查冠心病的首选检查方法(Ⅰ类推荐),甚至将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MI)的中低危患者,也纳入CCTA检查适应证,起到了导管室“看门人”的作用。CCTA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识别、量化评估具有巨大的优势,从而为冠心病患者Ⅰ级和Ⅱ级预防提供直接证据,CCTA对于冠心病的风险分层及预后评估也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主要就CCTA的最新临床应用推荐以及规范化诊断进行阐述,包括钙化积分测量、斑块量化评估,尤其是易损斑块的识别、管腔狭窄程度的判断、心肌缺血的识别等,有助于临床工作的规范应用。

  • 标签: 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适应证 诊断
  • 作者: 孟祥娟 谢肖 关吉田 王金艳 孙晓蕾 王红艳 孟洁 王颖 刘婷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眼科学院,济南 250002 孟祥娟现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济南 250117,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济南 250014,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眼科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MacTel)炫彩及多模式眼底影像特征。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分析2019年1—11月就诊于山东省眼科医院、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确诊为MacTel的患者12例16眼,其中MacTel Ⅰ型8例8眼,男4例4眼,女4例4眼,平均年龄(62.3±12.5)岁;MacTel Ⅱ型4例8眼,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8.7±10.5)岁。所有受试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彩色眼底照相、炫彩眼底激光扫描成像、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观察不同类型MacTel特征。结果彩色眼底照相结果显示,MacTel Ⅰ型患眼中,6眼黄斑区环形渗出合并水肿,1眼黄斑水肿不伴硬性渗出,1眼黄斑硬性渗出不伴水肿;MacTel Ⅱ型患眼中心凹颞侧视网膜透明度下降呈灰色。炫彩眼底激光扫描成像显示,MacTel Ⅰ型患眼黄斑渗出呈现点状黄色颗粒,黄斑水肿呈黄绿色,成像较彩色眼底照相清晰,蓝光及绿光反射图均见渗出的点状显影,且绿光反射图显影最强,蓝光显影次之,红外光显影最弱;MacTel Ⅱ型患眼黄斑颞侧呈绿色,成像较彩色眼底照相明显清晰,蓝光反射图显影最强,绿光显影次之,红外光显影最弱。在OCT检查中,MacTel Ⅰ型患眼表现为内层视网膜囊样水肿或外丛状层视网膜不均匀强反射信号;MacTel Ⅱ型患眼视网膜内外层结构缺失,空腔形成,其中2例出现外层视网膜萎缩等表现。在OCTA检查中,MacTel Ⅰ型和Ⅱ型患眼均表现为黄斑区浅层、深层毛细血管丛破坏,以深层毛细血管丛破坏更明显;MacTel Ⅱ型患眼血管间隙增大、血管密度降低、中心凹无血管区扩大更明显。在FFA检查中,MacTel Ⅰ型患眼表现为早期黄斑中心凹旁毛细血管充盈迟缓,颞侧血管扩张,部分呈瘤样扩张,后期瘤样扩张处局限性增强;MacTel Ⅱ型患眼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早期黄斑中心凹旁小血管扩张,晚期黄斑区偏颞侧毛细血管呈弥漫性强荧光。结论炫彩眼底激光扫描成像技术能清晰地显示MacTel的形态特征,MacTel Ⅰ型与Ⅱ型影像特征差异明显。

  • 标签: 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 多模式影像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多波长炫彩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