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弹性带锁髓内(elastic 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ELIN)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应用ELIN治疗并获得随访的61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资料。其中38例来自南开大学附属第四中心医院,23例来自呼伦贝尔市第二人民医院,男36例、女25例;年龄19~85岁,平均54.5岁;均为单侧,左侧39例、右侧22例;Robinson分型:2A2型20例,2B1型29例,2B2型12例。术前均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评价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取出时间、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上肢功能障碍(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分及相关并发症。结果61例患者随访时间13~51周,平均21.8周。其中闭合复位穿34例;微创切开27例,切口长度(2.04±1.08) cm。闭合复位手术时间(20.32±7.11) min,微创切开手术时间(20.30±5.37) min;闭合复位术中失血量(6.47±2.31) ml,微创切开术中失血量(27.41±11.55) ml。术前患侧与健侧相比锁骨长度短缩7.74%±3.51%,术后锁骨长度短缩0.71%±1.00%,术前、术后锁骨短缩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4,P<0.001)。骨折愈合时间(10.48±2.39)周;取出ELIN时间为术后(13.39±2.69)周。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98.87±1.74)分;DASH评分0~10分,平均1.13分。术后18例发生皮肤刺激,其中13例于术后3~6周尾端形成压疮,采用换药、保持清洁治疗;4例尾端刺激皮肤形成滑囊炎,取出内固定后消失;1例ELIN尖端从锁骨近侧穿透前侧骨皮质,刺激皮肤,术后4周X线片示骨痂连续,局部无压痛,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取后症状缓解。61例患者无一例发生神经和血管损伤、断、延迟愈合、感染、锁骨下区麻木或不适感,所有患者均对局部皮肤外观满意或基本满意。结论ELIN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微创、抗锁骨短缩、骨折愈合快、术后皮肤美观等优点,是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

  • 标签: 锁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髓内
  • 简介:摘要对于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的理想手术治疗方案目前尚无共识。随着肱骨近端髓内钉在设计方面的不断改进,其临床应用日益增多。交锁髓内为中心性固定,其固定力臂短于侧方锁定钢板,有良好的抗屈曲和抗旋转特性。术中经冈上肌肌腹入,避免医源性肩袖损伤,降低对肱骨头血运的干扰。本文回顾已发表的相关文献,从肱骨近端髓内的设计的演变、手术适应证、临床结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 标签: 肱骨 骨折 髓内钉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后路经皮置与开放置行椎弓根固定手术治疗脊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信封法将我院于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74例脊椎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37)采用后路开放椎弓根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n=37)采用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应激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obb角较对照组更小,且VAS评分、ODI评分、Cor、NE更低(P<0.05)。结论:脊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手术治疗可恢复椎体高度,缓解疼痛与功能障碍,对机体造成的应激小。

  • 标签: 后路经皮置钉 开放置钉 椎弓根钉内固定 脊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手部钢板固定系统(HPS)与经典锚缝线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56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61.7±11.3)岁;采用HPS固定治疗。B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为(60.0±10.5)岁;采用锚缝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功能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9.4±10.8)min]显著短于B组患者[(66.5±1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1.2±1.8)、(12.1±2.4)周,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分别为(0.85±0.12)、(0.91±0.14)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年屈膝角度(124.5°±14.6°)及膝关节Bostman功能评分[(29.3±3.5)分]显著优于B组患者[(113.2°±11.1°)、(26.2±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A组无一例患者发生并发症,B组2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结论与经典锚缝线固定比较,HPS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块的固定更牢固,手术时间更短,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 标签: 髌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骨钉 张力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和交锁髓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03月-2021年04月本院收治的82例胫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交锁髓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踝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胫骨骨折治疗中应用交锁髓内固定手术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标签: 切开复位内固定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 胫骨骨折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重建髓内固定与钢板固定结合空心钉在同侧股骨干骨折(FFS)合并股骨颈骨折(FNF)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入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同侧FFS合并FNF患者40例,随机平均分为重建髓内固定治疗组20例(A组)和钢板固定结合空心治疗组(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关节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级等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103.39±11.12) min比(117.24±14.87) min]、术中出血量[(272.63±76.85) ml比(426.42±161.47) ml]分别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FFS愈合时间[(23.47±2.12) Wk比(24.08±2.46) Wk]、FNF愈合时间[(13.61±1.83) Wk比(14.19±1.90) Wk]、完全负重时间[(24.02±3.17) Wk比(25.64±3.35) Wk]、髋关节功能评分[(89.85±8.34)分比(86.26±9.04)分]、膝关节功能评分[(84.03±6.84)分比(81.80±7.32)分]、日常生活活动评级以及并发症总发生率(15.0%比25.0%),虽在数值上分别优于B组,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建髓内固定与钢板固定结合空心钉在治疗同侧FFS合并FNF中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但前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 标签: 股骨干骨折 重建髓内钉 锁定加压钢板 空心钉
  • 简介:摘要:电动扳手自动拆解螺丝项目适用于高空作业拆解螺丝,拆解螺丝尺寸可调,无需携带其他手工具便可拆解;携带方便、操作简易;使用电动工具拆解,避免人员高空作业疲劳;拆解螺丝时能实现单手操作让作业人员在高空更加灵活高效,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与工作效率。

  • 标签: 电动工具 便于高空作业 安全生产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Lisfranc韧带损伤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板内固定与实心螺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集正常人体足部的CT断层扫描数据,重建足部几何形态,截断Lisfranc韧带、第1、2跖骨跖跗韧带,模拟单纯韧带断裂的Lisfranc损伤。应用Abaqus6.14软件分别在固定模型(共2块锁定钢板+8颗锁定螺钉+1枚实心螺钉)及螺钉固定模型(3枚实心螺钉)上加载载荷后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两种模型整体的应力应变情况、足骨的应力分布和位移以及内固定系统自身的应力分布。结果在相同载荷下,固定模型整体的应力分布集中在板系统上,螺钉固定时内固定应力同样明显高于骨质;两种固定下整个足部模型的形变均为足弓下榻,内侧柱明显。固定模型内中柱的孔应力最大为39.91 MPa,小于螺钉固定模型的53.13 MPa。固定模型内侧楔骨与第1跖骨相对位移为8.515×10-1 mm,大于螺钉固定模型的3.893×10-1 mm。二者内固定自身均有应力集中现象,固定应力集中于固定第1跖跗关节的钢板中段偏腓侧,两端应力分布较小,螺钉固定应力峰值位于固定第1跖跗关节的内侧柱螺钉中部,明显高于钉尖和尾。板系统应力峰值为239.5 MPa,小于螺钉系统的256.8 MPa。结论实心螺钉内固定Lisfranc损伤中表现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强于背侧钢板,但其自身承受应力更多,发生断的风险也更高。

  • 标签: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内固定器 Lisfranc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普通髓内与骨水泥强化防旋髓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威海卫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予普通髓内固定,观察组予骨水泥强化防旋髓内固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3、0.19、0.34、0.58、0.37,均P > 0.05);观察组手术时间[(80.21±6.52)min]长于对照组[(75.92±8.15)min],骨折愈合时间[(9.25±1.12)周]短于对照组[(10.05±1.3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9、3.37,均P <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7%(2/53),低于对照组的16.98%(9/53)(χ2=4.97,P=0.025);术后6个月、12个月,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2.84±6.58)分、(85.55±7.9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8.35±7.54)分、(79.92±9.94)分(t=3.26、3.22,均P < 0.05)。结论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采用骨水泥强化防旋髓内固定治疗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且可改善髋关节功能。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钉 骨折固定术,髓内 骨水泥成形术 时间因素 髋关节 治疗结果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取伤椎置与不置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于本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6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采取伤椎置+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设为实验组,有35例患者,采取不置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设为对照组,有33例患者。比较两组治疗后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可见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住院天数,可见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可见差异不具备统计学含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治疗中采取伤椎置+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较为明显,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可缩短其住院时间,且具有较好的治疗安全性。此种治疗方法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胫骨骨折治疗中闭合复位髓内固定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方法:胫骨骨折患者数量为76例,就诊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通过使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成对照和观察2组,各38例。分别使用切开复位髓内固定治疗法和闭合复位髓内固定治疗法。结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胫骨骨折疾病治疗中应用闭合复位髓内固定治疗方法,患者术中出血量低,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胫骨骨折 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髓内疗法与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06例胫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髓内组和钢板组,每组53例。髓内组给予髓内治疗,钢板组给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髓内组患者的JOA评分、HSS评分明显高于钢板组(P<0.05)。髓内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钢板组(P<0.05)。结论:髓内疗法比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更加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髓内钉 锁定钢板 胫骨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入路髓内固定手术治疗胫骨骨折效果。方法 于2020年9月-2022年8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70例胫骨骨折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5例,均采取髓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手术入路选择髌下入路,观察组选择髌上入路术。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胫骨骨折 髓内钉内固定手术 不同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机械加工行业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而自动化制造技术是发展机械制造业的关键,能够有效帮助企业扩大机械加工制造生产规模,提高企业自身加工制造生产效率和综合竞争力。机械自动化主要应用在机械制造业中,其作用实现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加快生产投入物的加工变化和流动速度,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和发展,是机械制造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和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水准,不仅影响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有很大的直接影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Tight Rope联合锚固定与单纯Tight Rope固定治疗重度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4月—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骨科收治的45例重度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25~61(47.8±10.5)岁。按照Rockwood分型:Ⅳ型31例,Ⅴ型14例。根据患者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采用Tight Rope联合锚固定治疗25例为Tight Rope+锚组,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25~60(48.1±9.9)岁;采用单纯Tight Rope固定治疗20例为Tight Rope组,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7~61(47.4±10.8)岁。比较2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伤口感染、关节活动受限、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肢疼痛程度,应用Constant-Murley评分(CM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评价肩关节功能;同时拍摄肩关节正位及改良Alexander位X线片,评定锁骨的垂直稳定程度和水平稳定程度。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部位、受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相关并发症发生。2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ight Rope+锚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予相应处理后愈合良好。4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6个月。随访期间2组患者均无关节活动受限、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Tight Rope+锚组患肢疼痛VAS评分低于Tight Rope组,CMS评分、UCLA评分均高于Tight Rop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6、14.16、18.26,P值均<0.01)。术后3个月影像学评估锁骨的垂直稳定程度,Tight Rope+锚组优20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0%(25/25),Tight Rope组优10例、良8例、差2例,优良率为90.0%(18/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2,P=0.106);锁骨的水平稳定程度,Tight Rope+锚组优20例、良5例,优良率100.0%(25/25),Tight Rope组优5例、良10例、差5例,优良率75.0%(15/20),Tight Rope+锚组优良率高于Tight Ro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P=0.008)。结论Tight Rope固定联合锚固定治疗重度肩锁关节脱位效果可靠,可有效减少术后的疼痛,提高锁骨的水平稳定程度和肩关节功能。

  • 标签: 脱位 肩锁关节脱位 内固定器 Tight Rope 锚钉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治疗脊椎骨折时应用后路经皮置和开放置行椎弓根固定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64例脊柱骨折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开放置椎弓根固定手术)和实验组(后路经皮置椎弓根固定手术),每组32例。对比两组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组织创伤应激反应。结果 实验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后路经皮置椎弓根固定手术能够帮助脊椎骨折患者恢复脊椎功能,组织创伤应激反应较小,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后路经皮置钉 脊椎骨折 开放置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应用髓内(BN)与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术治疗对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方法:对2017年7月~2022年5月间收治的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88例,分为2组各44例,分别为BN 组和LCP组,对手术指标与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手术切口和手术时间对比,BN组和LCP组对比无差异;LCP组失血量明显更少,下地负重和骨折愈合时间BN组更短。BN组V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评分情况明显优于LCP组(p

  • 标签: 胫骨骨折 手术治疗交锁髓内钉 锁定加压内固定 疗效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胫骨骨折患者髓内固定术后早期负重与晚期负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胫骨骨折患者107例,其中男75例、女32例,年龄18~77(39.9±10.9)岁,均接受髓内固定术治疗。按照术后患肢负重开始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术后4周内患肢开始负重者25例为早期负重组,术后4周内患肢完全不负重者82例为晚期负重组。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置入髓内的直径、术后植入材料的失败率、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术后6个月和1年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胫骨骨折部位、骨折AO分型及Gustilo分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损伤机制、是否开放性骨折、有无腓骨骨折、有无外固定架等一般资料比较,以及手术时间和髓内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期负重组与晚期负重组患者术后植入材料失败率分别为0和1.21%(1/82),术后6个月延迟愈合率分别为16.0%(4/25)和29.3%(24/82),术后1年骨不连分别为4.0%(1/25)和11.0%(9/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期负重组患者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88.0±2.4)分,高于晚期负重组的(74.5±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2,P<0.001)。结论与晚期负重相比,胫骨骨折患者髓内固定术后早期(≤4周)负重能够提升患肢膝关节功能,临床疗效较好,建议临床推广。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内固定 髓内钉 运动疗法 早期负重 晚期负重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闭合与切开复位弹力固定儿童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就诊于本院的儿童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患者共60例,回顾研究,将采取闭合复位弹力固定治疗的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采取切开复位弹力固定治疗的3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对比两组的Beaty评级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Beaty评级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切开复位弹力固定对儿童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 弹力钉 儿童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 固定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整体护理在脊柱后路棒系统内固定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21年8月-2022年8月行脊柱后路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案不同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45例行常规护理,研究组45例行整体护理,分析两组手术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满意度91.11%,高于对照组的75.56%(P<0.05)。结论:整体护理在脊柱后路棒系统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能缩短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使患者恢复,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整体护理 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