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联合荧光染色技术在小脑幕上胶质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72例小脑幕上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5例采用神经导航联合荧光染色技术(简称导航+荧光组),117例采用常规手术技术(常规手术组)。81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功能区,术中均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或)术中唤醒麻醉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全切除率,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肿瘤全切除率的相关因素。结果17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者58例(33.7%),其中导航+荧光组的肿瘤全切除率为45.5%(25/55),常规手术组为28.2%(33/1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功能区肿瘤(OR=0.502,95%CI:0.253~0.998,P=0.049)、术中应用导航+荧光(OR=2.173,95%CI:1.080~4.371,P=0.030)是影响肿瘤全切除的独立因素。81例功能区肿瘤患者中,肿瘤全切除者21例(25.9%),其中13例(61.9%)术中应用导航+荧光;60例非全切除者中,16例(26.7%)术中应用导航+荧光;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应用导航+荧光是影响功能区肿瘤全切除的独立因素(OR=3.896,95%CI:1.331~11.405,P=0.013)。结论神经导航联合术中黄荧光染色技术有利于提高脑胶质瘤的切除程度。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神经导航 荧光染色 神经外科手术 切除程度
  • 简介:摘要无创产前检测虽已广泛普及,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作为产前诊断"金标准"的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耗时且费力。荧光原位杂交作为一种借助非放射性荧光信号对样本进行检测的技术,无需细胞培养,分析周期短,能够快速诊断13、18、21、X、Y等染色体的非整倍性异常,有助于解决以核型分析为主的产前诊断服务能力不足、诊断周期长等问题。为规范国内实验室产前荧光原位杂交各技术环节,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产前筛查与诊断实验室室间质评专家委员会和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实验室室间质评委员会特组织专家制订了本共识。

  • 标签: 荧光原位杂交 产前诊断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 fluorescent,NIRF)下甲状旁腺自体荧光强度(fluorescence intensity,FI)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评估NIRF技术在术中辨认甲状旁腺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甲状腺或甲状旁腺手术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35例,年龄18~74岁。测量术中甲状旁腺、甲状腺及背景在NIRF下的FI,并统计NIRF和白光检出甲状旁腺的枚数,用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标准化甲状旁腺FI与临床变量的关系,用χ2检验分析NIRF和白光对甲状旁腺检出率的差异。结果51例患者中,标准化甲状旁腺FI大于标准化甲状腺FI(1.72±0.68比1.25±0.40,t=6.555,P<0.001)。标准化甲状旁腺FI与性别、年龄、手术方式、体质量指数、术前血Ca2+、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无关(P值均>0.05)。标准化甲状旁腺FI与疾病类型有关(F=2.636,P<0.05),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的标准化甲状旁腺FI(0.70±0.28)低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1.86±0.70)、PTC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1.69±0.49)和NG(1.64±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23、-1.129、-2.019,P值均<0.05),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FI(1.34±0.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8,P>0.05)。PHPT、PTC、NG和PTC合并NG的标准化甲状旁腺FI,两两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外3例SHPT,NIRF对甲状旁腺的检出率高于白光下的检出率[98.32%(117/119)比84.87%(101/119),χ2=13.974,P<0.001]。在SHPT中,NIRF对甲状旁腺的检出率为25.00%(3/12)。结论近红外荧光下甲状旁腺FI不受其他临床变量的影响,除SHPT外,NIRF技术可提高术中甲状旁腺的识别能力。

  • 标签: 甲状旁腺 荧光强度 影响因素 检出率
  • 简介:摘要:参加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的CNCA-13-A05“生活饮用水中硒的检测”能力验证项目。采用国家标准中氢化物一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测定。对影响水中硒的消解因素,如消解温度和盐酸用量进行设定,同时采用质控样和样品加标测定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样品在100℃的温度下进行消解,回收率在97.2%一97.6%之间,Z值为一0.58,达到检测要求。

  • 标签: 原子荧光测定水中硒含量的研究
  • 简介:摘要新冠肺炎爆发,战“疫”是全世界面临的重要任务,而快速确诊是疫情防控的基础。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第四版)》记载,利用实时荧光 PCR进行核酸检验是主要诊断手段。作为当下新冠肺炎确诊的“金标准”,实时荧光 PCR功不可没。但通过新闻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当前诊断依然存在确诊慢、假阴性等问题。何为实时荧光 PCR?为何还不能完全快速准确地诊断新冠?如何改进?今天我们就从专利的视角,聚焦实时荧光 PCR,为大家揭开其神秘面纱。

  • 标签: 新馆病毒 PCR 专利 假阴性 检测速度
  • 简介:摘要:本设计主要应用在变电站的标识牌领域,解决夜间作业时,标识牌清晰度不足的问题。论述设计出来的新型标识牌所需要的材料、试验方法和市场应用前景等问题。新型标识牌具有两种工作模式,可以快速部署在变电站的设备。市场上缺少可以提供夜间高清晰度的标识牌,应用前景广阔,可以大规模推广。

  • 标签: 太阳能蓄电池 太阳能板 效能 荧光反光材料 工作模式
  • 简介:摘要:现代环境已经受到破坏,人们正常的生活已经受到影响。针对环境污染和检测这一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量子点由于其特殊的荧光特性,广泛应用于物质检测等领域。

  • 标签: 量子点 荧光机制 合成方法
  • 简介:摘要近年来,精准外科理念下采用荧光造影剂染色引导手术在外科各个领域得到蓬勃发展,它具有帮助指导外科手术,并为外科医师提供实际可见的荧光显像的作用。临床上,荧光造影剂可用于显示肿瘤轮廓并且识别度高,实时引导手术,定位淋巴结转移,发现微小转移病灶,并在术中识别重要的解剖结构,避免可能发生的副损伤。人们对于能介导外科手术的荧光造影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包括对经典荧光造影剂如吲哚菁绿、亚甲蓝等的研究和外科应用拓展,以及对新型靶向荧光造影剂如叶酸受体靶向造影剂、基于单克隆抗体的荧光靶向造影剂和智能造影剂等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本文将从经典荧光造影剂和新型靶向荧光造影剂两个方面来对荧光造影剂的研究与外科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荧光染料 外科手术 荧光造影剂 荧光引导手术 荧光成像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在眼底荧光造影中实施价值; 方法 选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10 月 86 例接受眼底荧光造影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常规组、综合组,各 43 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综合护理,比较组间检查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综合组检查用时较常规组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33% ,较常规组 13.96% 低( P < 0.05 ); 结论 对眼底荧光造影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缩短检查用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眼底荧光造影 综合护理干预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术中神经定位困难常可增大神经损伤的风险,从而导致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因此,如何在涉及神经的手术(如复发性腮腺肿瘤、前列腺等手术)中准确定位神经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术中实时定位神经的方法众多,其中荧光成像技术具有高灵敏、易使用、低成本、无辐射的独特优势,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该文就荧光成像技术在神经定位中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 标签: 立体定位技术 神经 光学成像 荧光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在眼底荧光造影中实施价值;方法 选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86例接受眼底荧光造影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常规组、综合组,各43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综合护理,比较组间检查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综合组检查用时较常规组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较常规组13.96%低(P<0.05);结论 对眼底荧光造影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缩短检查用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眼底荧光造影 综合护理干预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标志物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200例乙肝患者的血清样本,并分别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检测,并比较检测结果的符合率。结果: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在乙肝标志物检测符合率均明显高于荧光定量PCR法(P<0.05)。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检测的200份检测样本中,有184份样本的检测结果与患者实际病情符合,符合率为92.0%,有16份样本检测结果与患者病情不符,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验,有12份样本检验结果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结果相符,所占比重为75%;有4份样本检验结果与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相符,所占比重为25%,两种检查方法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在乙肝标志物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要高于荧光定量PCR法,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乙肝标志物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采用生物荧光法在院内感染控制风险防范的作用。方法:我院于 2020年 1月至 2020年 6月采用物体荧光标记检测方法于我院总院门诊区域与各科室、病区、工作区域接触表面进行检查,并基于检查结果与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 5W整改,对比检查前后的检查总合格率,探讨采用生物荧光法在院内感染控制风险防范的作用。结果:数据统计完成后,检测前组的检查总合格率为 27.29%,其中中医综合楼 33.33%,内科楼 24.18%,外科楼 33.33%,东院区 34.51%,门诊医技公共区域 25.12%;检测后组的检查总合格率为 87.17%其中中医综合楼 79.48%,内科楼 84.74%,外科楼 91.38%,东院区 93.36%,门诊医技公共区域 69.16%,组间差异明显( P< 0.05)。结论:采用生物荧光法在院内感染控制中,能够有效的针对于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的针对性 5W整改,从而指导院内感染工作的推进,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值得推广。

  • 标签: 生物荧光法 感染控制 风险防范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引起的一种急性的呼吸道传染疾病,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经相关学者对新型冠状病毒毒株的检验研究后,确认通过实时荧光 RT-PCR核酸检测可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临床诊断,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或尽早与其他病毒感染者进行鉴别诊断。

  • 标签: 2019新型冠状病毒 病原学 RNA反转录 聚合酶链式扩增 核酸检测
  • 简介:摘要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中,淋巴结清扫效力和吻合口血供是影响患者远期生存期和近期有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关键因素,也是术者的关注要点。近年来,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逐步应用于胃肠手术中,在术中淋巴结定位和吻合口处血管造影等方面效果明显。本文对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作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红色荧光标记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假体感染(PJI)临床株,探究工具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和初步应用可行性。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手段构建mCherry红色荧光表达质粒,通过电转化和噬菌体转导构建红色荧光标记金葡菌PJI临床株。通过生长曲线检测,体外成膜和生物量分析和荧光强度测量鉴定工具菌生物学特性。采用RAW264.7细胞株、工具菌建立共培养模型。采用该模型示踪不同锌离子浓度处理的巨噬细胞对于荧光PJI金葡菌吞噬能力。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定量数据进行统计。结果使用Gibson系统成功构建了荧光表达质粒pRMC2-pts-mCherry,并且使用噬菌体Phage11将该质粒成功导入金葡菌假体感染临床株ST1792。较之于野生株ST1792,荧光金葡菌ST1792-pRMC2-pts-mCherry两者的生长曲线没有统计学差异(F=0.012,P>0.05)。在0.5%葡萄糖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SBG)内,两者的生物膜光密度(OD)值分别为(3.700±0.003)和(3.715±0.042)(t=0.6056,P>0.05);10%滑液中生物膜OD值为(3.682±0.084)和(3.648±0.095)(t=0.474,P >0.05)。使用动物活体成像系统(IVIS)检测荧光强度,24 h荧光强度为(1.95± 0.04)、48 h荧光为(1.94±0.13)、72 h荧光强度为(1.95±0.04),荧光强度72 h稳定(F=2.944,P>0.05)。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以及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评价发现,使用锌离子浓度30~60 μmol/L不含抗生素的培养基处理RAW264.7 24 h,可以促进其吞噬金葡菌,其中30 μmol/L吞噬率为(44±4)%(t =4.75,P<0.01)、45 μmol/L吞噬率为(45±6)%(t=4.086,P<0.05)、60 μmol/L离子处理的巨噬细胞,其吞噬率为(38±4)%(t =4.786,P <0.01)。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红色荧光临床PJI金葡菌,并验证其用于PJI相关体外吞噬研究的可行性。

  • 标签: 葡萄球菌,金黄色 假体相关感染 荧光 巨噬细胞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评价实时荧光定量 PCR 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效果 。 方法: 研究我中心 2019年 3月 ~2019年 9月期间纳入的 158例疑似 HFMD患者,研究中使用到的核酸检测仪器选取 ABI-7300进行 FQ-PCR检测,观察并分析 FQ-PCR检测病毒发生情况。 结果: 经检测, 158例疑似 HFMD患者中, FQ-PCR检测的 EV阳性确诊为 115例,阳性率 72.78%,其中 EV71RAN阳性有 109例, CA16PNA检测的阳性 53例;而 ELISA检测出的 EV阳性确诊为 63例,阳性率 39.87%,两者 差异大, P<0.05。 15例 HFMD患者实行 FQ-PCR检测到的 EV阳性 12例,而 ELISA检测 6例阳性数,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实行 FQ-PCR检测对 HFMD病毒检测率提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病毒检测 实时荧光定量 PCR 应用效果 评价
  • 简介:摘要:对荧光渗透进行检测时,合理的规范与工艺控制是影响其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史上一些典型的航空发动机现场进行荧光渗透检测规范,为日后的荧光检测提供了重要借鉴。根据典范进行对荧光检测时规范与工艺控制的分析雨研究,可以为荧光检测的结果更具可靠性提供更有效的支撑。

  • 标签: 荧光检测 规范与工艺控制 零件预清洗 后乳化工艺
  • 简介:摘要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是经典的分子病理诊断技术,具有周期短、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度强等特点,是检测染色体异常及基因变异的常用工具之一。一个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医疗安全管理的基础环节,是保证FISH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和及时的前提。该文结合作者工作体会对如何做好FISH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了介绍,旨在提高FISH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与标准化建设。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噬细胞为适应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需要而在其自身极化层面上发生谱系变化模型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TME中巨噬细胞的可塑性提供参考。方法取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并已建成近交系的Foxn1nu.B6-CAG-EGFP/SU裸小鼠骨髓细胞,分别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1,CSF-1)、IFN-γ+LPS、IL-4诱导下,培养出M0、M1和M2亚型,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GF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巨噬细胞标志蛋白和极化蛋白,并进一步与人脑胶质瘤干细胞SU3共培养。结果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原始骨髓细胞和条件培养基培养出的M0、M1和M2都发出强烈的绿色荧光。瑞氏-吉姆萨(Wright-Giemsa)染色后,普通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巨噬细胞固有的可塑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CD11C和CD206标志蛋白表达都呈阳性,CD68只在M1巨噬细胞上为弱阳性,CSF-1和CSF-1R在各亚型细胞上都呈强阳性。在共培养的干细胞球体中观察到了绿色荧光细胞浸润,并发生了吞噬反应。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绿色荧光裸小鼠的髓源性巨噬细胞谱系模型,包含M0、M1和M2亚型,都有巨噬细胞固有的可塑性,表达共同的标志蛋白和极化相关蛋白,具有巨噬细胞固有的吞噬功能,可用于与肿瘤细胞之间相生相克表征的研究,特别是需要示踪研究时,可通过巨噬细胞发出的绿色荧光进行识别。

  • 标签: 巨噬细胞谱系 荧光示踪 绿色荧光裸小鼠 巨噬细胞极化培养 巨噬细胞标志蛋白 吞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