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将西单应用于克罗恩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进行研究,在该时段内将我院中收入的80名发生克罗恩病的相关症状的患者进行对比分为两组,组内设置40名患者。对照组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由医务人员基于患者常规肠内营养支持以及对症治疗,实验组内患者在这一基础上配合应用西单进行治疗,在治疗完成后对两组患者的病情恢复状况进行观察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0.00%,相较于实验组的92.50%来说更低,差异进行对比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但实验组患者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对比统计学意义显著存在(P<0.05)。结论:克罗恩病在临床上的发生因素较为复杂,而在进行患者的临床治疗时,一定要选择一种安全的方式,而在进行患者的治疗时,在常规对症治疗和营养支持的状况下,配合应用西单进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英夫利西单抗 克罗恩病 疗效分析 治疗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采用西单的治疗价值。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西单治疗。结果:治疗前2组PASI评分对比P>0.05,治疗后PASI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97.14%,对照组85.71% ,P<0.05;不良反应率观察组为5.71%,对照组为8.57%,P>0.05。结论:对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采西单的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皮损情况,且药物安全性良好。

  • 标签: 重度斑块状银屑病 英夫利西单抗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 运用品管圈提高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西单使用规范率。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活动主题,分析AS患者输注西单规范率低的原因,拟定对策并组织实施,比较活动前后AS患者输注西单规范率。结果 AS患者西单使用规范率从活动前的[1]7.25%提升至90.75%,比较活动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达图显示:圈员解决问题能力、品管圈运用手法较前显著提升。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提高AS患者西单使用规范率,提升护理团队发展,提高圈员能力和素质。

  • 标签: []品管圈 强直性脊柱炎 英夫利西单抗 规范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抗(IFX)治疗川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21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68例有IFX应用史的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总结IFX应用指征、应用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IFX敏感率、药物不良反应与并发症以及冠状动脉瘤(CAA)的转归。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68例川崎病患儿中男52例(76%)、女16例(24%),发病年龄2.1(0.5,3.8)岁。IFX应用指征为:35例(51%)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或激素等治疗无应答患儿,其中28例(80%)在IFX应用前已并发CAA;32例(47%)CAA持续进展患儿;1例持续关节炎患儿。IFX均用于挽救治疗[发病至IFX应用时间为21(15,30)d],二线、三线、四线及以上治疗分别占29%(20/68)、29%(20/68)、41%(28/68)。IFX治疗后C反应蛋白[8(4,15)比16(8,43)mg/L,Z=-3.38,P=0.001]、血清淀粉样蛋白A[17(10,42)比88(11,327)mg/L,Z=-2.36,P=0.018]及中性粒细胞比例(0.39±0.20比0.49±0.21,t=2.63,P=0.010)均明显下降。14例(21%)对IFX不敏感,另外的挽救治疗主要为激素及环磷酰胺。IFX不敏感组与敏感组相比,在性别、IFX应用年龄、发病至IFX应用时间、IFX应用前冠状动脉最大Z值、是否合并体动脉瘤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FX治疗后11例(16%)出现感染,包括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皮肤和口腔感染,1例在IFX应用2个月后发生卡介苗不良反应,均顺利治愈。68例患儿中1例因CAA破裂死亡,6例失访,余61例患儿随访6(4,15)个月,7例在IFX应用前后均未并发CAA。54例IFX应用前已并发CAA,末次随访时23例(43%)出现CAA回缩,其中10例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正常。结论IFX对IVIG或激素治疗无应答及CAA持续进展的川崎病患儿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选择。

  • 标签: 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动脉瘤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西单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22年1月~2022年6月的64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参照组,采取的分组方法为随机数表法,2组各32例,分别采取西单干预、常规治疗方法。对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与比较,主要指标为肠道菌群平衡、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的肠道菌群、炎性因子相关指标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肠道菌群、炎性因子相关指标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单治疗炎症性肠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英夫利西单抗 肠道菌群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西单治疗小肠克罗恩病的效果及对克罗恩内镜简化评分(SES-CD)、血常规、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新安国际医院2019年1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硫唑嘌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西单治疗,比较两组的最终疗效、治疗前后SES-CD评分、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总蛋白(TP)水平。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3.8%(31/42),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2.8%(39/42),观察组的有效治率高于对照组(χ2=5.48,P < 0.05);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的SES-CD评分[(7.24±1.30)分、(7.33±1.2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P > 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的SES-CD评分[(5.12±1.17)分、(4.22±0.98)分]均下降,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1、14.66,均P < 0.001),且观察组的SES-CD评分低于对照组(t=4.19,P < 0.001);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的Hb[(110.23±16.19)g/L、(112.27±15.98)g/L]、WBC[(7.61±2.54)×109 g/L、(7.47±2.61)×109 g/L]、PLT[(420.14±130.27)×109 g/L、(419.23±131.15)×109 g/L]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8、0.25、0.03,均P > 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的Hb水平均上升[(120.25±14.36)g/L、(130.17±12.24)g/L]、WBC[(6.01±1.88)×109 g/L、(5.13±1.96)×109 g/L]、PLT[(321.79±110.21)×109 g/L、(267.25±100.23)×109 g/L]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对照组=-4.70、6.60、8.02,t观察组=-7.91、3.50、4.99,均P < 0.05),且观察组的Hb水平高于对照组,WBC、PL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1、2.10、2.37,均P < 0.05);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的ALB[(33.14±5.66)g/L、(32.98±5.73)g/L]、PA[(220.17±71.14)mg/L、(219.89±70.26)mg/L]、TP[(61.23±8.21)g/L、(60.95±8.17)g/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2、0.01、0.15,均P > 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的ALB[(38.29±6.13)g/L、(44.23±6.07)g/L]、PA[(281.14±85.23)mg/L、(320.27±82.01)mg/L]、TP[(67.23±7.22)g/L、(73.28±6.97)g/L]水平均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对照组=-7.90、-4.30、-5.08,t观察组=-13.76、-7.52、-11.45,均P < 0.05),且观察组的ALB、PA、T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6、-2.14、-3.89,均P < 0.05)。结论西单治疗小肠克罗恩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SES-CD评分、血常规及营养指标,减轻硫唑嘌呤所致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

  • 标签: Crohn病 白细胞计数 血小板计数 血红蛋白类 血清白蛋白 前白蛋白 硫唑嘌呤 英夫利西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西单克隆抗体(IFX)治疗时机对克罗恩病(CD)透壁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至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接受IFX治疗的活动性成人CD患者。所有患者在基线及IFX治疗后第14周行肠道超声检查。根据确诊至IFX治疗的时间,分为早期治疗组(≤12个月)和晚期治疗组(>12个月),比较两组在第14周的透壁愈合率和黏膜愈合率。透壁愈合定义为所有肠段的肠壁厚度(BWT)≤3 mm,且层次清晰、血流正常和无肠系膜脂肪增生。黏膜愈合定义为简化的CD内镜评分≤2分且无肠道溃疡。结果共纳入54例患者,早期治疗组28例,晚期治疗组26例。两组患者的基线BWT[6.0(5.3,7.0)mm比7.0(5.0,8.0)mm,Z=-0.668,P = 0.504]和简化CD内镜评分[(12.86 ± 9.26)分比(12.89 ± 7.46)分,t = -0.012,P = 0.991]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14周时,早期治疗组的BWT下降程度[3.0(1.3,3.0)mm比1.0(0,2.0)mm,Z = -2.922,P = 0.003]、透壁愈合率[39.3%(11/28)比11.5%(3/26),χ2 = 5.405,P = 0.020]和黏膜愈合率[52.2%(12/23)比20.8%(5/24),χ2 = 4.997,P = 0.025]均高于晚期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CD确诊后晚期启动IFX治疗相比,早期治疗的患者更易获得透壁愈合。

  • 标签: 克罗恩病 肠道超声 透壁愈合 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 早期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例少见的西单克隆抗体维持治疗下的克罗恩病(CD)合并IgA血管炎(IgAV),并且就CD合并IgAV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发病机制展开讨论。探讨二者的关联有利于更好地进行个体化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IgA血管炎 抗肿瘤坏死因子-α 过敏性紫癜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观察高压氧联合单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5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给予高压氧联合单抗治疗,对照组单用单抗治疗,共计治疗30周。结果治疗组综合疗效(92.3%)、单抗应答率(92.3%)及维持期谷浓度[(1.32±0.26)μg/ml]明显高于对照组[66.7%,66.7%,(0.74±0.22)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可明显提升CD4+、CD4+/CD8+水平,降低CD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单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明显提高单抗的应答率,增强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降低细胞因子的释放,达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

  • 标签: 高压氧 英夫利昔单抗 溃疡性结肠炎 T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抗(IFX)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小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及核因子κ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F-κB/iNOS)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只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TBI组及TBI+IFX组,每组24只;后2组小鼠采用控制性皮质撞击法建立TBI模型,TBI+IFX组在造模后30 min经腹腔注射IFX(溶于生理盐水中,浓度为2.5 mg/mL,剂量为10 μg/g),1次/d,共给药3 d。sham组和TBI组分别于相同时间点经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造模后第1、3、7天应用Garcia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在造模后第3天采用伊文思蓝染色及干湿重法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脑组织含水量;采用尼氏染色、Tunel染色检测脑组织中损伤神经元及凋亡神经元比例;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神经元中caspase-3、神经元核抗原(NeuN)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钙接头分子-1(Iba-1)表达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脑组织中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IL-6、干扰素(IFN)-γ]和自由基[氧自由基(ROS)、氮自由基(RNS)]的含量;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NF-κB、iNOS的表达。结果(1)造模后第1、3、7天,3组小鼠Garci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BI组小鼠比较,TBI+IFX组小鼠造模后第3、7天Garcia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造模后第3天,与TBI组比较,TBI+IFX组小鼠的伊文思蓝渗出量[(18.45±1.32) μg/g vs. (16.38±1.25) μg/g]及脑组织含水量[(81.56±0.96)% vs. (79.97±0.79)%]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3天,与TBI组比较,TBI+IFX组小鼠中损伤神经元比例[(79.50±5.85)% vs. (68.81±7.47)%]、凋亡神经元比例[(41.93±7.49)% vs. (30.59±8.60)%]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造模后第3天,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显示,与TBI组比较,TBI+IFX组小鼠神经元中caspase-3相对表达量(1.11±0.23 vs. 0.76±0.16)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及ELISA法结果显示,与TBI组比较,TBI+IFX组小鼠损伤侧脑组织的Iba-1染色评分、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和IFN-γ)和自由基(ROS和RNS)的含量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与TBI组比较,TBI+IFX组小鼠NF-κB p65、iNOS和磷酸化NF-κB抑制蛋白α表达明显减少,NF-κB核转位也受到抑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X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下游的NF-κB/iNOS通路激活有关。

  • 标签: 颅脑损伤 英夫利昔单抗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单抗(IFX)治疗过程中补充维生素D3对克罗恩病患者临床缓解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临床资料数据库,筛选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消化内科接受IFX治疗的73例初发型中重度克罗恩病患者,其中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50 nmol/L即维生素D缺乏者50例。采用Harvey-Bradshaw指数(HBI)评估克罗恩病疾病活动度。所有患者均接受IFX(5 mg/kg)治疗至少54周,根据IFX治疗时是否补充维生素D3(125 U/d)分为补充组(37例)、未补充组(36例)。比较补充组患者IFX治疗第54周与IFX治疗前的25(OH)D水平,以及IFX治疗第54周时补充组与未补充组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和HBI下降幅度,分析克罗恩病患者临床缓解率的影响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补充组患者IFX治疗第54周时血清25(OH)D水平高于IFX治疗前[(50.83±15.45) nmol/L比(37.68±16.75) 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P<0.001);补充组患者IFX治疗第54周时,患者的临床缓解率高于未补充组[83.8%(31/37)比61.1%(22/36)],HBI下降幅度大于未补充组[(7.41±3.00)分比(6.28±2.7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1,t=2.41;P=0.030、0.02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补充维生素D3是克罗恩病患者(73例)和维生素D缺乏的克罗恩病患者(50例)临床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b=-1.67、-1.92,P=0.015、0.019)。结论在IFX治疗的克罗恩病患者中,补充维生素D3可显著提高临床缓解率,尤其是维生素D缺乏的克罗恩病患者。

  • 标签: Crohn病 胆骨化醇 英夫利昔单抗 缓解诱导
  • 简介:摘要1例67岁男性患者因肝癌术后复发给予信迪单抗(200 mg静脉滴注、1次/3周)免疫治疗,疗效及耐受性良好。用药12次后患者胸腹部及四肢散发皮疹,色鲜红,伴瘙痒。口服氯雷他定及外用卤米松乳膏后,患者皮疹稍好转。继续应用信迪单抗2次,患者皮疹未见明显扩散。继续使用信迪单抗第3次后,患者突发全身大面积皮疹,迅速发展为水疱、溃疡,皮肤有渗血及渗液,伴瘙痒和疼痛。诊断为药疹,考虑可能为信迪单抗诱发。停用该药,给予甲泼尼龙60 mg静脉滴注、1次/d,并予抗过敏、抗感染、保护黏膜、皮肤护理等治疗1周,患者皮疹病情反复;增加甲泼尼龙剂量治疗1周,患者病情未缓解且出现消化道出血。患者肝癌术后,伴低蛋白血症、肝功能不全,且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虽给予积极治疗措施,仍抢救无效死亡。

  • 标签: 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 药疹 信迪利单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简称肝癌)起病隐匿,病情进展迅速,多数患者发现时已丧失手术机会,系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的兴起给肝癌患者带来了希望,尤其是阿替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方案已被国内外多个指南推荐作为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癌的一线治疗方案。本文从阿替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方案的应用现状、治疗失效后的应对策略、成本-效益分析以及不良反应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癌,肝细胞 阿替利珠单抗 贝伐珠单抗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1例56岁男性淋巴瘤患者接受特瑞普单抗(240 mg静脉滴注、1次/3周)联合妥昔单抗、吉西他滨和奥沙铂抗肿瘤治疗。首次接受特瑞普单抗治疗后第5天,患者全身出现皮疹,躯干和四肢出现大面积红斑,伴瘙痒和疼痛,全身>30%皮肤出现表皮剥脱;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12.4×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1.5×109/L,红细胞沉降率162 mm/1 h,C反应蛋白74 mg/L,降钙素原1.09 μg/L。患者以往曾接受过妥昔单抗、吉西他滨和奥沙铂抗肿瘤治疗,未出现皮肤反应,考虑可能为特瑞普单抗引起的Stevens-Johnson综合征。立即予患者保护性隔离护理,并予以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抗感染等治疗。23 d后患者病情好转,破溃面积减少至10%;31 d后患者大部分破溃皮肤新生,实验室检查示红细胞沉降率46 mm/1 h,C反应蛋白15 mg/L,降钙素原0.04 μg/L。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Stevens-Johnson综合征 特瑞普利单抗
  • 简介:摘要1例79岁男性患者因小细胞肺癌(广泛期)接受EC化疗方案(依托泊苷0.1 g静脉滴注、第1~3天,卡铂400 mg静脉滴注、第1天)联合免疫治疗(度伐单抗620 mg静脉滴注、第1天),21 d为1个周期。第3个周期第16天(首次用药后第58天),患者出现左侧肢体震颤和癫痫发作。脑脊液生化检查示总蛋白642 mg/L,白细胞数10×106/L;脑电图示双侧下颞叶少量尖波发放。考虑为度伐单抗所致免疫相关性脑炎。停用该药,予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予左乙拉西坦抗癫痫治疗。35 d后患者左侧肢体无明显震颤,未再出现癫痫发作。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度伐利尤单抗 脑炎
  • 简介:摘要1例69岁女性患者因左肺腺癌术后复发采用免疫治疗,予信迪单抗200 mg静脉滴注,1次/21 d。患者无糖尿病史,治疗前血糖正常。首次静脉滴注信迪单抗3 d后,患者感口干和乏力,10 d后症状加重,伴恶心,实验室检查示随机血糖27.0 mmol/L,给予降糖治疗。静脉滴注信迪单抗第29天,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示空腹、餐后1、2和3 h血糖水平均高于参考值上限,C肽和胰岛素均低于参考值下限,尿常规示酮体(±),葡萄糖(++++),考虑为信迪单抗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降糖方案经多次调整,最终确定为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12 U皮下注射、早晚餐前,14 U午餐前;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12 U皮下注射、睡前;5 d后患者口干、乏力、恶心等症状消失,空腹血糖4.8~5.8 mmol/L,餐后血糖7.8~8.7 mmol/L;尿常规检查示酮体及葡萄糖均为阴性。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自身免疫疾病 信迪利单抗
  • 简介:摘要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湿疹样皮疹和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往往需要系统治疗,传统的系统治疗对部分患者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近年来,生物制剂开始用于临床治疗特应性皮炎,其中白细胞介素4受体拮抗剂度普单抗已经在我国上市。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特应性皮炎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学组组织本领域部分专家讨论度普单抗在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应用,并形成共识,希望本共识能为我国皮肤科医生临床应用度普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提供参考。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治疗 生物制剂 受体,白细胞介素4 炎症,2型 度普利尤单抗
  • 简介:摘要1例64岁男性胃腺癌患者接受奥沙铂(250 mg静脉滴注、第1天)和替吉奥(60 mg口服、2次/d、第1~14天)方案化疗(21 d为1个治疗周期),1个月后,联合纳武单抗免疫治疗(240 mg静脉滴注、第1天,14 d为1个周期)。纳武单抗第4个周期给药后第2天(首次用药后第44天),患者出现腹泻,呈水样便,3~4次/d,伴轻度腹痛;3 d后腹泻加重,呈暗红色血便,覆脓苔,最多达10次/d,伴明显腹痛。根据肠镜及组织学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初发型、全结肠、活动期、重度),考虑为纳武单抗所致3级免疫相关性结肠炎。暂停化疗及免疫治疗,给予糖皮质激素、奥曲肽治疗,患者腹痛、腹泻症状逐渐好转。纳武单抗停药后第45天,患者再次接受奥沙铂+替吉奥化疗,未再出现肠炎症状。

  • 标签: 纳武利尤单抗 溃疡性结肠炎 腹泻
  • 简介:摘要1例73岁女性左肺中央型鳞状上皮癌患者接受纳武单抗注射液200 mg静脉滴注1次。治疗后第16天,患者出现左侧眼睑下垂、呼吸急促,肌酸激酶(CK)21 378 U/L、CK-MB 529 U/L、N端脑钠肽前体(NT-BNP)8 783 ng/L、丙氨酸转氨酶(ALT)350 U/L。治疗后第25天,心电监护示频发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胸部X线检查示两肺纹理增多;高敏人肌钙蛋白T(hs-cTnT)1 722 ng/L,NT-BNP 2 385 ng/L,白细胞计数(WBC)18.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7.9×109/L,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2.66 p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0.16 mU/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61 kU/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62 kU/L。考虑为纳武单抗相关免疫性肌炎、心肌炎、肺炎、甲状腺功能异常和肝功能异常,给予糖皮质激素、抗感染和抗心律失常等治疗。7 d后患者恢复窦性心律,hs-cTnT降至847 ng/L,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分别为51 U/L和31 U/L;34 d后WBC 6.8×109/L,中性粒细胞0.70;37 d后患者恢复自主呼吸;49 d后患者肌力明显恢复,NT-BNP 185 ng/L、hs-cTnT 687 ng/L;除TSH 16.03 mU/L外,其他甲状腺相关检测指标均恢复至参考值范围。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纳武利尤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