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视觉、听觉、体感3种不同模态下靶刺激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ERP)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体感电刺激作为脑机接口(BCI)一种新的信号诱发模式的可能性,为基于体感ERP的BCI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7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听力正常、躯体感觉正常且无任何大脑病史的被试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20-26岁,平均年龄22.6岁:均为右利手。分别记录17例健康的被试者在视觉、听觉、体感单通道靶刺激下诱发的脑电图;对3类靶刺激下ERP的时域参数(幅值、潜伏期)、行为学数据(反应时间、错误率)、脑源定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类靶刺激模式下的ERP波形具有相似性,体感电刺激诱发的ERP幅值与视觉、听觉靶刺激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体感电刺激诱发ERP的峰值潜伏期显著长于视觉靶刺激:体感电刺激的反应时间显著长于视觉靶刺激。错误率也高于视觉、听觉靶刺激;体感电刺激诱发ERP的脑内源与视觉靶刺激相比具有相似性。结论相比于视觉、听觉靶刺激.大脑对于体感电刺激的探测难度高,敏感程度低:但从ERP的波形和幅值上看,体感电刺激可以诱发出稳定的、可被检测到的ERP波形,完全有可能应用于BCI系统作为一种新的ERP诱发模式。

  • 标签: 体感电刺激 脑机接口 事件相关电位 源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肿瘤患者PICC期间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103例,对103例患者在我院就诊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与分析,探讨肿瘤患者PICC期间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相关性。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在PICC期间自我护理能力评分为(89.22±19.80)分,健康行为评分为(98.16±18.84),大部分患者的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都为中等水平;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存在正相关。结论肿瘤患者PICC期间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一律处于中等水平,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存在正相关,因此在患者PICC期间给予患者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

  • 标签: 肿瘤患者 PICC 自我护理能力 健康行为相关性
  • 简介:背景:局部电刺激下食管括约肌(LES)作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新理念正处于起步阶段。目的:探索局部电刺激的理想参数,并初步探讨抑制LES收缩的局部神经反射通路。方法:构建抗胃食管反流的电刺激活体动物模型。观察胃食管反流量变化,探索电刺激抗胃食管反流的理想参数。在理想参数刺激下,分别加入不同药物干预,观察对胃食管反流量的影响。结果:频率10Hz和脉冲0.4ms时,电压10V或15V的胃食管反流量明显减少(P<0.001);电压10V和脉冲0.4ms时,频率10Hz的胃食管反流量明显减少(P<0.001);电压10V和频率10Hz时,脉冲0.4ms的胃食管反流量显著降低(P<0.001)。食管壁局部浸润筒箭毒碱或辣椒素可显著提高胃食管反流量(P<0.05);给予NK1受体阻断剂L-732,138或NO合酶抑制剂L-NAME后,胃食管反流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考虑到电能对组织的损伤,理想电刺激参数为电压10V、频率10Hz和脉冲0.4ms。食管壁内TRPV-1阳性的初级传入速激肽类神经元与肌间氮能神经元组成的局部反射通路可削弱电刺激诱发的LES收缩。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电刺激 食管括约肌 下段 反射通路 辣椒素
  • 简介:为探究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相互关系,采用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某校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①大学生完美主义在年级、性别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②不同水平自我效能感在高标准维度上存在差异显著。③不同自我效能感组在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④完美主义与积极应对和应对总分有显著正相关。⑤完美主义和自我效能感对积极应对的回归效应显著。结论:高标准可作为完美主义的核心特征和本质进而预测和考察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完美主义和自我效能感可以预测个体的积极应对方式。

  • 标签: 完美主义 自我效能感 积极应对方式 消极应对方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那些最初的年头英国作家、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拉迪亚德·吉卜林在其《谈谈我自己》一书里说过:“了解一个孩子最初六年的生活,也就可以了解他以后的生活。”吉卜林说自己初始的印象来自于破晓时分,明亮的、红润的、金色的、紫色的果实与他的肩膀持平,吉卜林先是与奶妈、后来是与姐姐分享着清晨孟买水果集市给予的喜悦。这个喜悦让他记取了一生。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吉卜林 英国作家 获得者 生活 喜悦
  •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成人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刺激电流阈值(SEPCT)与感觉电流阈值(CPT)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为寻找适宜的刺激强度、规范本实验室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及后续本体感觉障碍患者的脑功能研究提供客观理论指导。方法:选择89例健康成年人,其中男49例,女40例,平均年龄(52.75±15.09)岁。按年龄分组,青年组:20~40岁,男7例,女13例;中年组:40~60岁,男20例,女13例;老年组:≥60岁,男20例,女16例。交替刺激双侧内踝部胫后神经,测量其双下肢CPT,并测量其SEPCT,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男性受试者SEPCT及CPT均明显高于女性受试者,其SEPCT/CPT比值则显著低于女性(P〈0.05);老年男性受试者SEPCT及SEPCT/CPT均明显高于中年男性组,且老年男性受试者SEPCT高于青年男性组(P〈0.05);女性受试者SEPCT及CPT均值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P〈0.05),而SEPCT/CPT则较为恒定,各组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SEPCT均值与CPT均值呈正相关。结论:在进行SEP临床检查及相关科研工作时,男性可给予4.40倍左右SEPCT/CPT的刺激电流强度,且老年男性受试者可给予稍高的SEPCT;女性则可给予6.13倍左右SEPCT/CPT刺激电流强度。

  • 标签: 体感诱发电位刺激电流阈值 感觉电流阈值 影响因素
  • 简介:主体问题贯穿西方思想史,对于主体的研究大致呈现为建构、解构和再重建的过程。主体符号学中的"主体"在进行"文本表意和解释"时便产生了"自我"。从主体到自我,考察自我的内部划分和外部交流;从自我到身份,自我具象化为身份的展演。从"词与物"的对应到符号象征,考察当代文化造成的身份——自我危机。与意义世界保持距离,从而为危机的解决寻求可能的途径。

  • 标签: 主体 自我 身份 主体符号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当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和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对三百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父亲关爱、父亲鼓励自主与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获得存在显著地正相关,与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存在父相关。母亲控制、父亲控制与大学生的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存在显著地正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有明显的相关。父母关爱,鼓励自主有利于子女同一性的获得。

  • 标签: 自我同一性 父母教养方式 大学生
  • 简介:[目的]探讨实习护生医护合作态度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相关性.[方法]选取湖南省长沙市7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实习护生404人,采用医护合作态度量表及职业自我效能感问卷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习护生医护合作态度的总分为45.30分±4.45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职业自我效能感均分为3.33分±0.55分,处于中等水平;医护合作态度总分与职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护理管理者以及护理教育者应采取措施提高实习护生的医护合作态度,进而提升其职业自我效能感.

  • 标签: 医护合作态度 职业自我效能感 实习护生 相关性 护理教育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PICC老年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接受PICC的老年患者58例,其中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对患者实施常规健康教育,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接受PICC的老年患者26例,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作为观察组,对自我护理能力及导管相关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实施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ICC置管的患者应用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改善护理质量,而且有助于延长PICC置管使用时间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值得临床工作者们应用和借鉴。

  • 标签: 健康教育 PICC置管 满意度
  • 简介:目的:探究初中生英语自我概念的现状并探讨其与课堂焦虑的关系。方法:通过自我概念量表和外语课堂焦虑量表,对沈阳市两所学校的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性别和年级都显著影响着初中生的英语自我概念;初中生的英语自我概念与英语课堂焦虑显著负相关;初中生英语自我概念与英语学业成绩显著正相关,学业成绩与英语课堂焦虑显著负相关。建议:针对初中生的性别和年龄特点,提高他们的英语自我概念,降低他们的课堂焦虑,其中要特别注意口语和语音这两项非常规考核项目对英语自我概念和课堂焦虑的影响。

  • 标签: 初中生 英语自我概念 英语课堂焦虑 相关性
  • 简介:[目的]了解永久性肠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负担,并探讨其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对符合条件的116例永久性肠造口病人进行调查,应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病人普遍存在自我感受负担,其得分为23.55分±8.82分,与焦虑、抑郁均呈正相关(r=0.677,P=0.000;r=0.852,P=0.000)。[结论]医护人员应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减轻病人的自我感受负担、降低焦虑抑郁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永久性肠造口 自我感受负担 焦虑 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