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患儿,女1岁10个月.因鼻塞、双眼球突出2月余伴皮疹半个月而就诊,患儿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鼻塞,在当地诊断为"急性鼻炎"给"呋麻液"滴鼻治疗,但症状改善不明显,并发现双眼睑浮肿,眼球逐渐突出,近半月来患儿全身皮肤出现散在红色或紫色皮疹,鼻塞及突眼更为明显.

  • 标签: T细胞性淋巴瘤 皮下 炎性 脂膜 眼睑浮肿 双眼球突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倒联合维胺胶囊治疗囊肿痤疮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囊肿痤疮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维胺胶囊和水氯酊洗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1个月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3.3%,组间差异显著,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维胺胶囊联合中药倒治疗囊肿痤疮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维胺酯胶囊,且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中药倒膜 囊肿型痤疮 中药疗法 维胺脂胶囊
  • 简介:文章主要介绍了通过对厚多晶硅进行饱和掺杂来制作低阻值多晶电阻方法。分析了多晶硅掺杂扩散模式,其中A类扩散模式能够得到较低多晶电阻。要使杂质以A类扩散模式掺入多晶硅中,需要采用炉管扩散方式进行长时间掺杂。受杂质固溶度影响,一定厚度掺杂多晶硅电阻值是无法无限制降低,要制作低阻值多晶电阻,需要淀积厚多晶硅薄膜。文章选择炉管扩散方式,进行低阻值多晶硅薄膜制作,并通过实验,证实该方法可以得到稳定、均匀、低阻值多晶硅方块电阻。

  • 标签: 厚多晶硅薄膜 饱和掺杂 低阻 多晶硅电阻
  • 简介:经蚕豆盆栽试验,观察到水分胁迫下,蚕豆过氧化作用明显加强,O2产生速率,MDA积累增多,质膜相对透增大,其原因是水分胁迫下,SOD、POD、CAT等保护酶活性降低,活性氧代谢平衡失调所致。

  • 标签: 蚕豆 水分胁迫 质膜透性 O2-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简介:本研究是关于制备淀粉磷酸和两淀粉磷酸。淀粉磷酸和两淀粉磷酸可以在不同地方应用,如作造纸添加剂和施胶压榨部添加剂、天花板瓷砖添加剂、钻井流调节剂、粘度改性剂等。通常,生产淀粉磷酸传统方法是由颗粒状得到。固态淀粉磷酸生产方法如专利(美国)4,029,544,4,166,173及4,216,310描述那样。

  • 标签: 淀粉磷酸脂 两性淀粉磷酸脂 制备 淀粉糊 磷酸盐 氧化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肾病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与病史进行诊断。结论本病的确诊主要靠肾活检病理学。

  • 标签: 膜性肾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聚乳酸对于防止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皮瓣粘连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5月至2015年2月间在院具有去骨瓣减压术适应症患者82例,按照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原则将上述82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治疗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于颅骨缺损处硬脑膜和皮瓣之间放置聚乳酸,用于防止手术后皮瓣和硬脑膜发生粘连。对照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放置聚乳酸。6个月后均再行颅骨修补术,观察两组患者发生皮瓣粘连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皮瓣粘连率显著小于对照组(12.5%vs71.4.%),并且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也较对照组短,同时术后并发症也较对照组少,上述差异具有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组患者放置聚乳酸,术后无排斥反应以及感染等并发症出现。结论研究表明,在进行去骨瓣减压术时,放置聚乳酸于皮瓣和颅骨缺损处硬脑膜之间,可以有效防止再行颅骨修补术时发生皮瓣粘连情况,同时还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并且具有较好经济效益。

  • 标签: 去骨瓣减压术 聚乳酸脂膜 颅骨修补术 术后皮瓣粘连
  • 简介:质沉积肌病(lipidstoragemyopathy,LSM)是肌肉中长链脂肪酸代谢障碍所致质在肌纤维内沉积引起一种肌肉疾病,临床以发作肌无力、易疲劳和运动不耐受为特点,为病理性综合征,属于脂肪酸氧化障碍(fattyacidoxidationdisorder)范畴。1969年Bradley等首次发现以肌纤维内脂肪滴大量增多为特点质代谢肌病,

  • 标签: 脂质沉积性肌病 肌肉疾病 长链脂肪酸 脂肪酸氧化 代谢性肌病 代谢障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外主动学习,为课堂增加饱和度,需要教师积极引导。一、预习要明确任务在很多时候,我们对“预习”要求很笼统,不外乎预习生词、熟悉课文,或更进一步要求学生完成相关预习练习。这种预习任务固然不无益处,但由于无明确任务,学生或敷衍了事,或浅尝辄止,很少深入了解,对课堂拓展似乎意义不大。教师应针对教材内容,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预习任务;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在准备时,

  • 标签: 饱和度 课堂 有效性 主动学习 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
  • 简介:一、课型实验探究课。二、设计思想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并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本节课重点是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包括三个要点——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某种溶质。

  • 标签: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课堂实录 实验探究 人教版 下册 初三
  • 简介:目的质沉积肌病是神经内科一种少见肌病,观察质沉积肌病超微结构特点,探讨电镜检查对质沉积肌病诊断价值及其与线粒体病关系。方法对7例临床上出现肌无力患者进行肌肉活检,取股四头肌或腓肠肌进行常规电镜标本制备,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选取部位后进行超薄切片,铅、铀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肌肉活检均显示肌纤维内出现大量滴,滴排列密集,呈串珠状分布在残存肌丝间,存在明显滴融合现象。1例线粒体明显异常,出现明显结晶样包涵体。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和成纤维细胞胞质内也能发现滴。1例有明显神经痛,电镜检查发现外周神经髓鞘板层分离,雪旺氏(Schwann)细胞内出现滴沉积。1例间质有胶原纤维增生,并可见再生肌纤维。结论质沉积肌病是一组有独特超微结构特点肌病,与线粒体异常有一定关系,电镜检查有助于该病的确诊。

  • 标签: 脂质沉积性肌病 肌病 线粒体肌病 超微结构 显微镜/电子
  • 简介:生长初期,土壤pH值与和POD活性基本呈负相关.pH值从4.5到8.5,细胞膜透随之减小,POD活性下降;而SOD、CAT活性和MDA含量则是随着pH值升高而增加.成熟期,随土壤pH值升高,CAT、POD活性和细胞膜透下降,SOD活性增加;MDA含量表现为,pH4.5~6.5处理呈增加趋势,pH7.5~8.5处理呈下降趋势,pH8.5处理MDA含量最低.从整个生育期看,随着烟叶进入成熟期,烟叶内保护酶活性表现为:SOD、CAT下降,POD增加,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增加,细胞膜透加大.

  • 标签: 烤烟 叶片 土壤PH值 膜脂过氧化 保护酶
  • 简介: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硼、钼不同水平对烟草叶片过氧化及体内保护系统变化和对钾吸收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硼、低钼胁迫下,烟草叶片质膜透(MP)、丙二醛(MDA)含量、多酚氧化酶(PPO)和抗坏血酸氧化酶(AO)活性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烟叶含钾量低;施钼或施硼都有利于烟草抗过氧化胁迫,提高烟叶含钾量。烟草体内保护系统中酶类(SOD、POD、CAT和AP)协同抗氧化,在抵御过氧化程度上,钼和硼作用存在一定差异,同时表明在缺硼和钼土壤上施硼肥和钼肥有利于提高烟叶对钾吸收。

  • 标签: 烟草 膜脂过氯化 体内保护系统 钾吸收
  • 简介:目的:探讨肌氧饱和度与全身耐力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相关。方法:选取9名排球运动员,6名手球运动员,3名橄榄球运动员,8名足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首先测量出受试者肌氧饱和度100%值和0%值,然后进行运动有氧能力测试,运动中通过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和组织氧无线监测系统实时连续监测呼气成份和股外侧肌氧饱和变化。采集有氧代谢能力相关参数及肌氧饱和相关参数,然后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递增跑过程中,随着速度递增,受试者股外侧肌氧饱和度逐渐下降并达到一个最低值,之后不在随着速度增加而下降。阻断血流蹲起过程中肌氧饱和度最低值显著低于递增跑过程中肌氧饱和度最低值。受试者肌氧饱和度0%值(0%rSO2)、肌氧饱和度100%值与0%值差值(100%rSO2-0%rSO2)以及变化率(100%rSO2-0%rSO2)/100%rSO2与有氧代谢能力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相关。结论:肌氧饱和度0%值显著低于递增跑至力竭过程中肌氧饱和度最低值,进一步说明采用阻断血流并运动方式得到肌氧饱和度0%值更接近理论上最低值;肌氧饱和度0%值越小,其有氧代谢能力越好,肌氧饱和度可以用来反映机体有氧代谢能力;机体有氧代谢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肌肉耐力好与差。

  • 标签: 肌氧饱和度 全身耐力 相关性
  • 简介:报道1例婴儿结节膜炎。患儿男,6个月2天,发热4天,躯干、四肢出现红斑、结节2天。皮肤专科检查:背部、四肢散在直径1~2cm水肿红斑,类圆形,部分中央颜色较淡,可见假性水疱,红斑基底可触及质硬结节,触痛明显。皮损组织病理:真皮血管内可见灶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脂肪小叶内可见弥漫成片中性粒细胞浸润,并见脂肪坏死。免疫组化未见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免疫表型表达。诊断:结节膜炎。入院后予大剂量激素、抗感染等治疗,患儿病情逐渐好转,出院后随访4年,未见复发。

  • 标签: 结节性脂膜炎 婴儿 激素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高饮食建立慢性系增殖肾炎血管病变模型方法。方法雄性Wistar大鼠行单侧肾切除后随机分为单纯肾切除组、单纯肾炎组、单纯高组、肾炎高组。单纯肾炎组、肾炎高组在单侧肾切除后3d尾静脉注射OX7抗体(100mg/kg),1周后尾静脉连续注射OX7抗体(每次100mg/kg,1次/周,共3次),单纯肾切除组和单纯高组在同一时间尾静脉注射PBS,注射抗体后第2天单纯高组、肾炎高组腹腔注射维生素D3(6万U/kg,1次/4周),同时给予高饲料。分别于第4、8、10周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体重、血压、尿蛋白、血浆白蛋白、血脂、血钙、肾功能以及肾脏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肾炎高组)大鼠第8周肾小球外小动脉出现管壁增厚,管腔变小,平滑肌细胞减少,细胞排列紊乱,纤维组织增生。第10周单纯肾炎组和单纯高组肾小球外小动脉管壁轻度增厚,管腔变化不明显,模型组血管病变积分明显高于单纯肾炎组和单纯高组(P〈0.05)。结论通过对慢性抗Thy1肾炎大鼠加用高饲料并腹腔注射维生素D3方法,可以成功建立慢性系增殖肾炎血管病变模型。

  • 标签: 高脂 系膜增殖性肾炎 血管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