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胰腺移植是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目前,供体短缺已严重制约胰腺移植的发展。使用心脏死亡供体 (DCD)能一定程度的扩大供体胰腺来源,缓解供体短缺现状。以往研究表明低龄和高龄供体胰腺均对与胰腺移植有不利影响。本文就 DCD胰腺移植现状、生存预后等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 标签: 胰腺移植 心脏死亡供体 预后
  • 简介:摘要随着胰腺移植技术的发展,胰腺移植数量的增多,供体短缺已成为制约胰腺移植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使用边缘性供胰能一定程度缓解供体短缺的情况。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老年供体比例随之增多。以往研究表明低龄和高龄供体胰腺均对与胰腺移植有不利影响。本文就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 标签: 胰腺移植 胰腺生理
  • 简介:目的探讨脑死亡器官移植供体在ICU的维护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完成的29例脑死亡供体器官捐献资料,分析脑死亡供体器官获取前情况,移植肾、移植肝受者情况及急性肾损伤(AKI)供肾的移植效果,总结脑死亡患者作为潜在供体的维护要点。结果维护脑死亡供体29例,共捐献肾脏40个、肝脏27个、心脏4个、角膜21对。6例(15%)移植肾受者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1例(2.5%)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2.5%)发生髂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出血切除移植肾,1例(2.5%)发生重症肺炎术后死亡;AKI供肾与非AKI供肾的受者在术后7天、2月肌酐恢复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1例(4%)移植肝受者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死亡。余受者随访至今均恢复顺利,器官功能良好。结论经过ICU内积极管理后的潜在器官移植供体能够获得较高质量的移植器官,有较好的移植效果。

  • 标签: 脑死亡 重症监护病房 器官捐献 维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脂肪肝供体对良性肝病肝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因良性肝脏疾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肝移植术的229例受者以及供体的临床资料。按照供肝脂肪变性程度,分为无脂肪肝组168例,轻-中度脂肪肝组43例,重度脂肪肝组18例,首先分析肝移植术后的总体预后情况,对比供体及受体一般资料,并对比三组病例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最后进行生存分析,对比三组的远期预后。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有理论频数小于1,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多组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患者的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9%、70.7%、70.7%,平均生存时间为53.1个月。三组之间供体、受体的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区别,接受重度脂肪肝的受体围手术期发生移植肝无功能、肝功能恢复延迟、急性肾损伤的概率显著高于轻-中度脂肪肝组及非脂肪肝组(P<0.05)。生存分析结果表明:无脂肪肝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5%、71.7%、71.7%,轻-中度脂肪肝组分别为88.4%、76.7%、64.0%,重度脂肪肝组分别为61.1%、49.4%和49.4%,重度脂肪肝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患者(P<0.05)。结论供体重度脂肪变性导致患者移植肝无功能、肝功能恢复延迟、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更高,远期预后更差。

  • 标签: 肝移植 脂肪肝 预后 良性肝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综述了无心跳供体肺的热缺血时限、保护措施、无心跳供体死亡原因对供肺功能的影响、供体心跳停止前预处理及移植厚损害修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肺移植 无心跳供体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DCD)移植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间我院完成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的供者以及受者共1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受者的供肾质量以及术后移植肾的功能等情况。结果全部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术后随访中仅有1例出现死亡。结论DCD肾移植术后近期阶段的效果比较良好,同时也是进行扩大供肾来源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心脏死亡器官 捐献肾移植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近年,随着我国器官来源的成功转型,心脏死亡后捐献肾移植数量越来越多,供肾质量评估与合理舍弃成为一个紧迫而重要的临床课题。本文报道2例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供肾移植,开放后移植肾暗紫超过半小时无缓解,但术后移植肾功能逐渐自行恢复。这种现象以往未见报道,希望本文给将来类似病例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肾移植 移植物 再灌注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器官移植是现代医学领域的前沿学科,肝移植又是其中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肝移植手术最关键的一步是获取新鲜、健康,动脉及胆道完备,且经过保存后能恢复良好功能的供体肝脏。肝移植手术要求供肝热缺血时间越短越好,一般供肝所能耐受的最长热缺血时限仅为5min。供肝的切取质量是保证肝移植是否成功的关键步骤,减少供肝的热缺血时间,保证供肝活性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条件。

  • 标签: 肝移植 供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及探讨心脏移植术后早期原发性移植物衰竭的处理方法、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74例心脏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受者均采用巴利昔单抗免疫诱导,手术采用经典的双腔静脉吻合原位心脏移植。其中14例受者在术后早期出现原发性移植物衰竭,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采用体外膜氧合(ECMO)、ECMO+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以及单纯IABP的机械辅助循环支持。14例受者中13例为男性,女性1例;年龄为(51.1±9.5)岁(30~63岁);供者年龄为(42.7±6.5)岁(29~53岁);供受者体重比为0.91±0.12(0.73~1.27);供心缺血时间为(251.2±117.5)min(62~370 min)。所有受者均在术中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发现移植物功能衰竭(5例表现为右心室功能障碍,9例双心室功能障碍),故在术中体外循环停机前给予机械辅助循环支持,其中ECMO辅助2例,ECMO+IABP辅助8例,单纯IABP辅助4例。结果心脏移植术后早期发生原发性移植物衰竭者占18.9%(14/74)。出现原发性移植物衰竭受者5例(35.7%)住院死亡。ECMO脱机率为80%(8/10),IABP脱机率为100%。余9例存活受者,机械辅助循环时间:ECMO为(154.2±46.5)h(104~216 h),IABP为(176.2±64.5)h(78~288 h)。随访24个月,9例受者健康存活,门诊定期复查心脏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心脏收缩功能良好,无明显排斥反应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机械辅助循环(ECMO和/或IABP)支持是其治疗心脏移植后原发性移植物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经机械辅助循环救治成功后,受者远期存活率及疗效满意。

  • 标签: 心脏移植 原发性移植物功能不全 机械辅助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证实骨髓细胞(BM)来源的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可以趋化外周调节性T细胞(Treg)聚集于小鼠移植心脏,并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方法体外应用曲古霉素A(TSA)联合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C57BL/6供体小鼠BM分化为CD11b+Gr-1+MDSC,将C57BL/6小鼠心脏移植至BALB/c小鼠腹腔,心脏移植成功的小鼠分为四组(每组n=12),M组:经受体小鼠尾静脉注入5×106供鼠骨髓来源MDSC细胞;C组:经尾静脉注入同剂量生理盐水;M+T组:经尾静脉注入5×106供鼠MDSC细胞及口服TAK-778(100 mg/kg,每周3次);H组:同系小鼠心脏移植移植术后7 d对移植心脏进行Treg荧光标记,Elisa检测心肌组织及外周CCL5含量,监测各组小鼠移植心脏存活状况。结果TSA联合GM-CSF诱导的骨髓细胞经磁珠分选可获得纯度为93.8%的CD11b+Gr-1+MDSC,过继输入MDSC的小鼠移植心脏部位Treg数量为对照组4倍,过继输入MDSC后拮抗CCR5可明显抑制Treg向移植心脏迁徙(P=0.017),M组和M+T组在移植物和外周血浆中CCL5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小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较其他组长,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供体小鼠骨髓来源MDSC可以在体内通过CCL5趋化Treg至移植器官,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

  • 标签: 心脏移植 骨髓 抑制细胞 调节性T细胞 趋化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器官捐献供体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普外科中心行肝移植患者共346例临床数据,筛选后分为供者年龄60~70岁的高龄组30例及供者年龄<60岁的非高龄供体组60例。受者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出血。预后指标为:术后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PNF),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及住院病死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分析。结果高龄组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出血量分别为(444.33±72.44) min、56.0(30~170) min、1 922.1(400~9 000) mL,非高龄组分别为(460.88±91.32) min、58.45(35~140) min、1 885.8(400~12 000) mL,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指标中,高龄组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病死率分别为4.9(2~21) d、20.4(3~40) d、10%,非高龄组分别为5.3(1~32) d、22.1(3~61) d、1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PNF,但高龄组术后DGF发病率为13.33%(4/30),非高龄组为1.67%(1/6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的供体术前评估及准确的受体选择下,60~70岁高龄供体用于肝移植,可取得与非高龄供体相似的近期疗效,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活体供者 肝移植 高龄供体 器官捐献
  • 简介:加拿大一项体外研究显示,将供体肺保存在体温环境下,泵入氧和营养物质,导入白介素-10(IL-10)的基因,可使在移植过程中受损的供体肺功能恢复更多。该方法处理过的肺血流改善,摄取氧、排出二氧化碳的能力更强,导入IL-10基因可使细胞产生减少炎症反应的IL-10分子,

  • 标签: 基因治疗 体外研究 供体肺 移植 IL-10基因 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对控制型心死亡模型猪供体小肠移植后早期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体质量22~25 kg白色杂种猪48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D组)、心死亡供体组(DCD组)、ECMO支持1 h组(E1组)和ECMO支持3 h组(E3组)共4组,每组12只;每组再随机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2个亚组,每个亚组各6只。LD组的供体亚组常规截取移植用小肠;DCD组的供体亚组先建立DCD模型,然后截取移植用小肠;E1、E3组的供体亚组,先建立DCD模型,再分别采用ECMO支持1、3 h后,截取移植用小肠。各受体亚组行小肠移植手术。分别于肠移植前、移植后再灌注1 h及移植后第1、3、5、7天经移植肠造口活检钳切取各受体亚组移植肠组织制备病理切片,采用Park/Chiu评分系统评估肠组织损伤程度,透射电镜下观察移植术后第7天小肠黏膜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术后再灌注1 h时肠黏膜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3表达水平。分别于移植前和移植术后第1、3、5、7天采集各受体亚组猪颈外静脉血,检测血清D-乳酸水平评估肠黏膜受损情况及肠道通透性;移植术后第7天检测血浆D-木糖最大浓度评估移植肠吸收能力。结果(1)各受体亚组组织病理学评分:小肠移植术前,各组移植肠均有肠黏膜损伤,其中E3组肠黏膜损伤最重,肠黏膜损伤程度Park/Chiu评分E3组高于LD组、DCD组及E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LD组、DCD组、E1组间Park/Chiu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小肠移植术后再灌注1 h和术后第1天时,DCD组Park/Chiu评分最高,明显高于LD组、E1组、E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而LD组、DCD组、E1组Park/Chiu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3、5、7天,LD组、DCD组、E1组、E3组Park/Chiu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各受体亚组肠黏膜超微结构:术后第7天各组移植肠超微结构示基本恢复正常,LD组与E1组、E3组紧密连接结构与微绒毛改变无明显差异,而DCD组紧密连接结构相对较短、间隙较大。(3)各受体亚组肠黏膜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3表达水平:小肠移植术后再灌注1 h时,DCD组、E3组caspase-3相对表达水平分别高于LD组和E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DCD组与E3组以及LD组与E1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各受体亚组血浆D-乳酸水平:术后第1天和第3天,DCD组、E3组血浆D-乳酸水平分别高于LD组和E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CD组与E3组、LD组与E1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5、7天,DCD组血浆D-乳酸水平高于LD组、E1组及E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D组、E1组、E3组血浆D-乳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各受体亚组移植肠吸收功能:肠移植术后第7天各组血浆D-木糖最大浓度由高至低依次为LD组、E1组、E3组和DCD组,4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ECMO支持1 h可改善移植后早期移植肠吸收功能,减轻移植肠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再灌注时移植肠黏膜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保护机制之一。

  • 标签: 器官移植 小肠 控制型心死亡供体 体外膜肺氧合 模型,动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肝移植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1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159例DCD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临床实践指南中AKI诊断标准将159例受者分为AKI组(34例)和对照组(125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受者年龄和术前血清白蛋白。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受者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术前体质指数(BMI)、供肝冷/热缺血时间、术中输液量、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尿量、手术时间、术中去甲肾上腺素总用量及总住院天数。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受者性别、术前乙型肝炎、术中低血压、术后感染、肝移植术式及术后再次手术情况。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肝移植术后AKI发生率为21.4%(34/159)。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AKI组与对照组受者术前MELD评分、术前血清白蛋白、术中输液量、术中出血量、术中尿量、手术时间、术中低血压及术后再次手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763, t=-2.250, Z=2.040, Z=2.092, Z=-3.303, Z=-2.170, χ2=8.227, χ2=5.294, P均<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MELD评分、术前血清白蛋白、术中尿量和手术时间是DCD肝移植术后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CD肝移植术前应改善受者一般情况,提高围手术期营养水平,术中控制液体出入量,合理使用利尿剂和缩短手术时间,以降低受者术后AKI发生率。

  • 标签: 肝移植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