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PPi制剂、胃黏膜保护联用在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消化性溃疡患者为例(例数:46;时间:2018年1月~2019年12月)。分组方法:信封法(对照组、观察组)。前者采用PPi制剂治疗,后者联合应用胃黏膜保护,对比治疗结果,以治疗有效率、症状缓解时间为研究分析指标。结果:症状缓解时间上观察组腹胀、腹痛、反酸以及暖气缓解时间明显更短,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数据对比明显(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中应用PPi制剂和胃黏膜保护,能够让临床治疗有效率提高,并且缩短症状缓解时间,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PPi制剂 胃黏膜保护剂 消化性溃疡 症状缓解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胃黏膜保护治疗慢性胃炎症状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胃黏膜保护进行治疗。结果:对两组临床治疗后的症状情况分析,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胃黏膜保护剂 慢性胃炎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实施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胃黏膜保护的治疗方案,从而得到最佳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消化内科在2019年10月至2021年1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介绍胃腺功能解剖的基础上,阐述了胃酸、胃蛋白酶、胃黏液的功能和分泌调控机制。胃壁细胞分泌盐酸受神经、激素和旁分泌多种形式的复合调节,肠神经系统释放的乙酰胆碱、胃泌素细胞分泌的胃泌素和肠嗜铬样细胞分泌的组胺促进胃酸分泌,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是主要的负性调控多肽,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影响胃酸分泌。促进胃蛋白酶原分泌最重要的生理性神经递质是胆碱能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血清胃泌素和胃蛋白酶原Ⅰ、Ⅱ检测有助于了解胃黏膜内外分泌功能,可作为萎缩性胃炎的无创诊断方法。胃黏液的黏蛋白显著不同于肠道,其上皮前的胃黏液pH梯度对于胃上皮细胞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对胃腺内外分泌功能的认识,有助于理解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后果。

  • 标签: 胃黏膜 内分泌 外分泌 胃酸
  • 简介:摘要:由于部分企业的柴油裂化生产装置上出现了不明物质沉积,导致生产机器运转困难的现象,本实验主要对由保护产生的不明杂质沉积物进行了定性的分析,通过XRD、SEM、XRF等科技探究手段对其化学组成、物相组成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探究和分析,综合对保护以及柴油的物质组成,初步确定了保护之中沉积的主要元素为铁和磷,并且另外还有多种元素杂质,使得生产器械、保护装置的正常运行遇到了困难。

  • 标签: 柴油,加氢裂化,保护剂,杂质沉积
  • 简介:摘要胃黏膜巨大肥厚症较少见,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该病主要治疗措施为微创手术治疗及药物干预治疗。临床医师应熟悉该病影像学检查特征,及早诊断与治疗,使病人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笔者介绍1例胃黏膜巨大肥厚症的胃肠造影检查结果和CT检查结果,并将其影像学检查结果与胃癌、淋巴瘤、胃间质瘤等鉴别诊断,旨在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 标签: 胃疾病 巨大肥厚症 诊断 治疗 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高血压患者并发脑出血后使用脑保护加尼莫地平治疗,观察该种治疗方法效果。方法:将我科2018年4月~2020年1月的高血压脑出血6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将患者分成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脑保护加尼莫地平治疗和单一使用尼莫地平治疗,对照两种治疗方法效果。结果:(1)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对照中,联合治疗组为97.05%,对照组为76.47%,(2=21.098,P=0.000),结果有差异。(2)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脑水肿量和脑血肿量对照中,联合治疗组分别是9.25±1.36(mL)、12.10±2.08(mL),对照组分别是13.68±2.75(mL)、14.21±2.35(mL),(t=6.479,P=0.000),结果有差异。结论:高血压脑出血采用脑保护加尼莫地平治疗效果优良,该方法可推广。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脑保护剂 尼莫地平
  • 简介:摘要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upper esophagus,HGMUE)在临床工作特别是胃镜检查过程中并不少见,但由于临床医生的关注程度不够且好发部位靠近食管入口处,因此常常被医患所忽视。近年来很多学者发现HGMUE与咽喉反流症状相关,并因此开始对HGMUE加以关注,但是关于其临床症状产生的原因目前尚存争议。针对HGMUE临床症状的研究能够明确该病变与咽喉反流之间的关系,为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帮助,本文就近年来有关HGMUE的文献作一综述。

  • 标签: 食管疾病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 咽喉反流
  • 简介:摘要:目标:研究皮肤保护对预防老年人皮肤伤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我院电、心脏持续监测的100名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即每组50人。对于对照组,70%的乙醇用于清洁患者皮肤,并在患者皮肤涂上3M液体绷带后贴上电极。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皮肤损伤发生率、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1小时治疗后,6小时治疗后,24小时治疗后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很大(p < 0.05);48小时观察组的皮肤损伤率(2.00%)低于观察组(20.00%),治疗效率(98.00%)仍然高于观察组(80.00%),生活质量分数高于观察组,但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使用3M液体绷带可以减轻患者消除电极时的疼痛,减少皮肤损伤,提高患者治疗效率和生活质量,而使用乙醇擦拭患者皮肤的比例为70%。

  • 标签: 皮肤保护剂 预防 持续心电监护 老年人 皮肤损伤
  • 简介:摘要1例9岁男童以面色苍白、脐周疼痛起病,辅助检查提示贫血,13C呼气试验阳性,胃镜可见炎症、溃疡,结合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PCR检测诊断儿童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仍有肿瘤病灶存在,予以化疗,预后良好。该病儿童少见,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无好转时需考虑此病,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PCR检查可明确诊断,低剂量化疗预后好。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对急性胃溃疡患者胃黏膜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急性胃溃疡患者88例。按照患者的意愿分为中药组(n=44)和对照组(n=44)。对照组患者应用雷贝拉唑进行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记录中药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结果:中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3%;中药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芍药甘草汤 急性胃溃疡 胃黏膜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黄色瘤与胃黏膜萎缩、肠化、癌变的关系。方法以胃黄色瘤患者50例为对象,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无胃黄色瘤的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慢性胃炎病人胃黏膜病理变化联系。方法:选取本院确诊慢性胃炎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临床研究,研究时间段为2019年5月~2021年6月,以患者碳十四呼气检验结果分组,无Hp感染组(n=42)、Hp感染组(n=33)。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胃粘膜病理检查资料后,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病理变化联系性。结果:(1)经分析两组胃粘膜病理变化特征后可知,Hp感染组胃粘膜中、重度炎症程度者(51.52%、33.33%),胃粘膜萎缩中、重度程度者(39.39%、36.36%),胃粘膜肠化进展中、重度程度者(36.36%、15.15%)及胃炎活动性进展者占比(72.73%)均高于无Hp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以Hp感染为因变量,以炎症进展、胃粘膜萎缩、胃粘膜肠化及胃炎活动性为预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可知,Hp感染与胃粘膜病理进展严重性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生对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病理损伤进展具有促进性,可加重患者胃粘膜损伤进展程度。

  • 标签: 幽门螺杆菌感染 慢性胃炎 胃黏膜病理变化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慢性胃炎胃黏膜病理变化联系。方法:2020年6月-2021年4月,将10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分为阴性组50例、阳性组50例,均接受病理检查,而后观察病理变化特征。结果:对比阴性组,阳性组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较多,炎症反应明显,淋巴滤泡形成机率较高,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慢性胃炎组织学类型、淋巴滤泡形成、炎症性活动相关胃黏膜病理变化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一定联系。

  • 标签: 幽门螺杆菌感染 慢性胃炎 胃黏膜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患儿胃黏膜菌群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研究。以2018年1至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因“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就诊并经胃镜检查确诊为Hp感染的5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胃镜下表现及病理分为慢性胃炎组及十二指肠溃疡组,提取胃黏膜菌群DNA,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比较分析两组间α多样性差异和β多样性差异,比较两组在各分类水平相对丰度变化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57例患儿中慢性胃炎组42例[年龄(9.3±2.8)岁,男22例、女20例]、十二指肠溃疡组15例[年龄(11.1±3.3)岁,男9例、女6例]。慢性胃炎组胃黏膜菌群α多样性指数中Chao指数和ACE指数均显著高于十二指肠溃疡组(217±50比183±64,t=2.088,P=0.009;218±47比192±76,t=1.566,P=0.016),β多样性指数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可显著区分两组(相似比分析R=0.304,P=0.028)。主要的菌属中慢性胃炎组和十二指肠溃疡组有6个菌属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普雷沃菌属[0.190%(0.008%~1.983%)比0.021%(0.005%~2.398%),Z=-2.537,P=0.011]、拟普雷沃菌属[0.097%(0.010%~0.813%)比0.015%(0.003%~0.576%),Z=-2.492,P=0.013]、嗜血杆菌属[0.109%(0.004%~0.985%)比0.014%(0.004%~0.356%),Z=-2.900,P=0.004]、奈瑟菌属[0.074%(0.004%~0.999%)比0.024%(0.003%~0.255%),Z=-2.718,P=0.007]、链球菌属[0.166%(0.008%~1.869%)比0.045%(0.006%~0.879%),Z=-2.537,P=0.010]和微杆菌科的一个未分类菌属[0.214%(0.060%~1.762%)比0.117%(0.010%~0.954%),Z=-2.120,P=0.034]。线性判别分析(LDA)显示在属水平十二指肠溃疡组胃黏膜菌群只有普雷沃菌属显著富集(LDA=2.90,P=0.010),而慢性胃炎组链球菌属、奈瑟菌属及嗜血杆菌显著富集(LDA=2.83、2.82、2.79,P=0.011、0.007、0.004)。结论Hp感染时十二指肠溃疡组与慢性胃炎组胃黏膜菌群差异明显,Hp可能与胃黏膜菌群改变共同促进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 标签: 螺杆菌,幽门 十二指肠溃疡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胃黏膜病变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以及康复情况。方法:以80例急性胃黏膜病变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为例,时间为2019.12-2021.03之间,将80例按照不同干预分为2组(各组40例)。应用奥拉美唑治疗对比组,实验组应用泮托拉唑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及生活质量。结果:2组对比总有效率及生活质量等数据后发现实验组更优,经统计数据差异有意义(P

  • 标签: 急性胃黏膜病变 消化道大出血 急救 康复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与胃黏膜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鹤壁市中医院经内镜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3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为患者实施病理检查明确其胃黏膜病理特征,所有患者均接受中医辩证分型判定,观察分析中医症候分布规律,分析患者中医症候分布与胃黏膜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378例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胃黏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肠上皮化生程度:轻度156例,中度112例,重度110例;异型增生:轻度67例,中度164例,重度147例;患者经中医证型评估检出占比居前5位的分别为肝郁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胃阴不足和胃络淤阻证患者的肠上皮化生程度以轻度为主,胃络淤阻证患者的肠上皮化生程度以中度为主,胃阴不足证则以重度肠上皮化生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轻度异型增生程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患者的中度异型增生占比最高,胃阴不足证患者的重度异型增生占比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与胃黏膜病理特征之间有一定相关性。

  • 标签: 胃炎 中医证候 胃黏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胃癌应用纤维内镜活检胃黏膜诊断对提升临床病理诊断准确性分析。方法:时间起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角膜保护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与平衡盐溶液(BSS)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对角膜上皮的保护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微创玻璃体手术的PDR患者50例5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HPMC组和BSS组,每组25眼,所有术眼均接受非接触广角镜下三通道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术中根据分组不同分别滴加质量分数2%HPMC和BSS保持眼表湿润。记录是否联合白内障手术、手术时间、2%HPMC或BSS应用次数和术前及术毕角膜上皮水肿分级。术后共随访1个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3 d、10 d和1个月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调查。结果HPMC组平均点眼(5.00±1.56)次,明显少于BSS组的(50.56±17.0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71,P<0.01)。术毕HPMC组角膜水肿评分为1.0(1.0,1.0)分,低于BSS组的2.0(2.0,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09,P<0.01)。各组内术后1 d、3 d、10 d、1个月术眼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PMC组:χ2=36.040,P<0.01;BSS组:χ2=50.892,P<0.01),术后1、3、10 d时HPMC组术眼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均低于相应时间点B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3 d、10 d、1个月HPMC组术眼BUT值分别为(6.15±2.20)、(6.95±2.46)、(6.16±2.11)和(5.81±2.92)s,BSS组分别为(3.89±1.87)、(5.32±2.59)、(5.01±2.12)和(4.97±2.10)s,术后不同时间点2个组间BUT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5.240,P<0.05;F时间=2.846,P<0.05)。BSS组术前SⅠt值为(12.24±5.55)mm,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的(9.96±4.5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3,P=0.001);BSS组术后OSDI评分为(51.00±12.04)分,明显高于术前的(47.89±10.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1,P<0.05)。结论与BSS相比,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采用2%HPMC对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角膜上皮的保护效果更佳,并且可减少术中使用频率、缩短PDR术眼术后眼表组织的修复时间。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生性 玻璃体手术,微创 角膜保护剂 眼表修复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白光胃镜下食管及胃黏膜形态学表现判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2018年9月—2019年8月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同时行碳13-尿素呼气试验和白光胃镜检查的1 339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运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HP感染组(422例)和未感染组(917例)间22项胃镜下黏膜表现指标的检出率差异,然后差异性指标进一步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和预测HP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弥漫性发红、点状发红、黏膜肿胀、皱襞肿大蛇形、白浊黏液、消化道溃疡、鸡皮样黏膜、增生性息肉、黄色素瘤、萎缩、肠化和凹陷性糜烂多见于感染组(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弥漫性发红(P<0.001,OR=75.974,95%CI:32.551~177.327)、点状发红(P=0.002,OR=3.360,95%CI:1.536~7.349)、黏膜肿胀(P<0.001,OR=3.150,95%CI:1.654~5.996)均为提示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弥漫性发红、点状发红、黏膜肿胀、皱襞肿大蛇形、白浊黏液、消化道溃疡、凹陷性糜烂预测HP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5,且P<0.05,其中弥漫性发红、点状发红、黏膜肿胀预测HP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三项指标对应的判断敏感度分别为0.735、0.512和0.445,特异度分别为0.992、0.983和0.97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978、0.931和0.87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90、0.814和0.792。结论通过白光胃镜观察食管及胃黏膜形态学表现,可较为准确地判断HP感染情况,其中内镜下表现为弥漫性发红、点状出血、黏膜肿胀的临床价值更大。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内窥镜检查,消化系统 京都胃炎分类 黏膜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