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动态起搏心电图的情况,为临床医学提供一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到2016年3月接受永久起搏器安置的患者110例,通过对这110例安置永久起搏器患者术后动态图的随访,记录患者治疗的数据,对比分析感知和起搏功能异常情况,还有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异常情况,评价动态心电图在永久起搏器术后随访的价值。结果:其中,正常起博的患者有92例,占总例数的84%,包括安全性起博、逆行室房传导、室早后反应与术后不同程度室性融合波、起博心律中手风琴以及起搏器滞后功能;有18例患者出现起搏功能障碍16%,起博功能障碍率为,主要的表现为起博异常和感知异常,例如起搏器电池问题或出现起博功能异常,与感知不良或感知过度等;另外有82例患者出现自身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房性早博、心房颤动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等。结论:对患者安置永久起搏器后,会使得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变得复杂化,对于患者的动态心电图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控。

  • 标签: 永久起搏器 动态起搏心电图 安置术后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更换原因及评价旧电极的参数功能。方法:起搏器更换病例共59例,男36例,女23例,年龄(70±8)岁(29~87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7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2例。单腔起搏器36例,双腔起搏器23例,起搏器平均使用时间(86±11)个月(48~142个月),共更换电极10例次,更换过程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均预置临时起搏器加以保护。结果:起搏器更换术原因为起搏器电池自然耗竭46例次,电池提前耗竭13例。电极导线更换原因:起搏器由单腔换为双腔时更换电极6例,起搏阈值过高、电极阻抗过低、膈肌收缩及囊袋感染各1例。更换起搏器时心室、心房起搏阈值((1.1±0.4)V、(1.2±0.5)V)与首次植入时的阈值((0.5±0.2)V、(0.6±0.3)V)相比较明显高(P<0.01)。更换时心室、心房电极阻抗((640.7±171.5)Ω、(637.2±143.6)Ω),R波、P波振幅((11.0±3.4)mV、(3.8±1.8)mV)与首次植入时((596.3±169.5)Ω、(623.7±135.1)Ω),((10.3±3.8)mV、(3.7±1.7)m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起搏器更换主要原因为电池自然耗竭,电池提前耗竭与不能按时随访有关;起搏器更换时大部分电极可以继续使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更换时需置入临时起搏器加以保护。

  • 标签: 心脏起搏器 永久 临时 电极导线 更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患者植入临时起搏器护理的特点;方法我院共选取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护理,对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实施护理后的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上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 标签: 高龄患者 临时起搏器护理 患者满意度
  • 简介:近年来随着心脏起搏器植入数量逐年增加,植入后并发症越来越多,其最严重并发症为起搏器囊袋感染,发生率达1.01%[1],大部分囊袋感染的处理较为棘手,根本方法是拔出电极,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痛苦.我科成功保守处理3例起搏器囊袋感染坏死病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囊袋感染 植入后 临床分析 坏死感染 保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痛胃肠镜与常规胃肠镜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取最近几年前往我院行胃肠镜检查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前往我院行胃肠镜检查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予以对照组常规胃肠镜检查,予以观察组无痛胃肠镜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耐受性与安全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胃肠镜检查相对比,无痛胃肠镜的适应性、安全性更高,值得各大医院的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无痛胃肠镜 常规胃肠镜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快速康复护理对胃肠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4年2月—2016年8月胃肠手术治疗患者106例根据计算机随机法分两组,常规组手术应用常规普通护理模式;快速康复组手术应用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就两组患者胃肠手术时间、术后第一次排气、进流食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和护理满意度、便秘、腹泻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快速康复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便秘、腹泻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快速康复组患者胃肠手术时间、术后第一次排气、进流食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快速康复护理对胃肠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大,可有效减少胃肠道并发症,加速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快速康复护理 胃肠手术患者 胃肠功能恢复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患者实施三腔起搏器植入术后的临床护理的观察与研究。方法对我院内科2015全年收治的三腔起搏器植入术的5例心脏病患者行整体护理模式。本科对所有患者的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术后并发症以及出院指导进行研究与观察,分析总结整体护理模式效果。结果在本院医护人员精心护理下,选取患者经治疗护理后均顺利出院且均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三腔起搏器植入术的实施可以成功的挽救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命。为了营造良好的恢复条件和高的生活质量,对患者实行精良的整体护理措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十分必要。

  • 标签: 三腔起搏器 整体护理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6-01-11
  • 出处:《医药前沿》 2016年第1期
  • 机构:一个国际联合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表明,新型无线心脏起搏器可让部分心脏病患者免遭手术之痛,标志着心脏起搏器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相关论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网站上,并提交给了在伦敦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会会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3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植入临时起搏器的有效护理措施和体会。方法股静脉穿刺成功后,植入血管鞘,采用床旁或在X线介导下沿鞘送入起搏电极至右心室,术后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起搏情况、穿刺口,同时给患者于健康教育指导。结果36例患者均成功安装临时起搏器,未见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进展快,合并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因此,对于这类患者应早发现早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同时与手术人员的配合度、对患者的基础护理和心理支持护理、护理人员的知识储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缓慢型心律失常 临时起搏器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护理方式对胃肠肿瘤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科2013年2月~2015年10月收治的300例行胃肠肿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下由临床医师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结果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情况和对护理满意度比较,其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肿瘤手术患者术后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会影响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情况,因此,术后应针对性对胃肠肿瘤患者选择合理的护理方式对其胃肠蠕动功能进行护理。

  • 标签: 胃肠肿瘤 胃肠蠕动功能 护理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在胃肠道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8例行胃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7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快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进食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实施快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胃肠功能恢复率,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快速康复护理 胃肠道 功能恢复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胃肠间质瘤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1年1月-2011年11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因溃疡穿孔而就医的22例胃肠间质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手术治疗效果显示,22例患者中,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11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吞咽困难症状评估,评估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评估计划表进行,评估分满分50分,患者手术治疗前吞咽困难症状评估分为37.85-4.55,患者手术治疗后吞咽困难评估分为27.75-2.45,患者手术治疗后吞咽困难评估分明显低于手术治疗前评估分,结果显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有优越性。结论临床采用手术方式切除胃肠间质瘤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能在第一时间控制病情持续发展,迅速缓解患者临床出血的状况。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手术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277-01
  • 简介: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特点与右室流出道不同区域起搏的关系。方法入选186例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患者,根据不同起搏位置,将患者分成间隔上部组(45例)、间隔下部组(24例)、前壁组(101例)及游离壁组(16例)。比较分析4组患者在右心室起搏状态下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差异。结果4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中,游离壁组QRS波时限为(173±14)ms,长于其他3组(P=0.014);QRS波群额面电轴间隔上部组为(61±47)°,而间隔下部组为(-18±52)°(P=0.01);间隔上部组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transitionalzoneIndex,TZI)最小,而游离壁组最大(P=0.01);在4组患者肢体导联QRS主波方向比较中,间隔上部组下壁(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的比例最大。结论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右室流出道起搏电极在不同区域的定位,但受样本量等的影响,仍需大样本的研究加以验证。

  • 标签: 室间隔 起搏 体表心电图 右室流出道 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