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后腹腔镜手术治疗嗜铬细胞的护理措施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嗜铬细胞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后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治疗效果与护理措施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术后患者均康复出院,血压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随访调查提示,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肿瘤均未复发。结论围术期护理干预的良好开展,有助于后腹腔镜手术治疗嗜铬细胞临床疗效的提高,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痊愈。

  • 标签: 后腹腔镜手术 嗜铬细胞瘤 护理
  • 简介:嗜铬细胞是一种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交感神经副神经节嗜铬组织的肿瘤,能自主合成并分泌儿茶酚胺类激素,并引起包括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在内的多种严重并发症。由于嗜铬细胞病因复杂,迄今尚没有统一的金标准来准确地预测嗜铬细胞的良恶性潜能。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生物学行为 预测 演变 肾上腺髓质 严重并发症
  • 简介:摘要嗜铬细胞是一种少见的疾病,是肾上腺髓质及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系统产生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所发生的肿瘤。手术是目前治疗嗜铬细胞唯一有效的方法,但危险性大,为了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围手术期的护理风险观察及应对极其重要。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围手术期 护理风险 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后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肾上腺嗜铬细胞切除术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9例,观察组行后腹腔镜手术,对照组行开放性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压剧烈波动例数、引流时间、止痛药用量、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血压剧烈波动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引流时间、止痛药用量及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手术相比,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疼痛轻,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后腹腔镜 开放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价肾上腺嗜铬细胞的术前术后护理对手术前准备时间及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本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30例肾上腺嗜铬细胞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对照组15例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15例加强术前术后有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在术前准备时间上,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血压波动时间上,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此外,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和对照组的46.67%比较明显更低(P<0.05)。结论针对肾上腺嗜铬细胞患者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干预,能够缩短手术前准备时间及术后血压波动时间,还能够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 标签: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术前 术后 恢复情况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1岁,右侧阴囊鞘膜积液反复发作2年余。2017年2月计划于某三级甲等医院手术治疗,完善术前检查发现左肾上腺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恶性病变不除外,建议手术或穿刺活检,患者拒绝,遂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就诊。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消瘦、腰疼、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压异常波动,睡眠饮食正常,大小便无异常。入院查体:无特殊。相关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为1.120ng/mL,癌胚抗原为1.300ng/mL,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antigen125,CA125)为7.86U/mL,CA15-3为13.12U/mL,CA19-9为6.04U/mL,CA724为1.48U/mL,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为0.373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为7.370ng/mL。增强CT:左侧肾上腺区椭圆形软组织肿块,病灶最大截面约7.7cm×6.6cm,密度不均匀,内部可见囊变坏死区,并见多发点状、小圆形钙化。增强扫描呈动脉期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性、渐进性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浑浊,且有结节样相似强化方式的小病灶包绕左肾动脉,左侧肾上腺未见显示(图1)。

  • 标签: 肾上腺肿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肾上腺髓质脂肪的CT及MRI诊断价值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本院34例肾上腺髓质脂肪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分析CT及MRI对于肾上腺髓质脂肪的诊断结果。结果16例接受MRI检查的患者中有14例病灶为单侧单发,2例双侧发病;24例患者接受CT检查,20例病灶为单侧单发,2例患者双侧发病,2例患者单侧多发,病灶均一般为类圆形或者椭圆形,边缘基本光滑,有清晰边界。结论CT及MRI诊断肾上腺髓质脂肪有良好价值,通过分析CT、MRI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表现,能够实现肾上腺髓质脂肪的准确诊断。

  • 标签: 肾上腺髓质脂肪瘤 CT MRI 影像学
  • 简介: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CT和MRI表现特征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20例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患者均行常规CT诊断及MRI诊断,以患者手术治疗为金标准,对比CT及MRI表现特征。结果20例患者手术后明确18例单发,2例为多发,单侧存在2枚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其中左侧为11例,右侧是9例,肿块直径1.3~9.5cm,平均(4.3±1.1)cm,患者CT诊断结果显示,17枚CT扫描影像学资料显示肿块均与,7枚呈现不均匀状态,1没内存在点状钙化。MRI扫描影像学资料显示TIWI呈现低等信号,信号以杂乱为主,腺瘤周围并无转移或者侵犯行为。结论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患者采取CT和MRI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T可明确患者边界及软组织密度,MRI诊断时反向位并无影像学信号改变,但是多期扫描会发现延迟信号逐步强化,但是呈现不均匀的延迟特点,诊断时需格外注意各自特征,减少漏诊或者误诊发生几率。

  • 标签: 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 CT MRI 特征 分析
  • 简介:患者女,23岁,发现左腹膜后肿物11天入院,无高血压及家族遗传病史。查体:血压130mmHg/92mmHg,无肥胖、Cushing面容等。实验室检查: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昼夜节律、立卧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均正常。CT:左腹膜后见不均匀低密度影,边界光滑、清晰。MRI:T1WI(图1A)和脂肪抑制T2WI(图1B)均呈不均匀等低信号.

  • 标签: 肾上腺 腺瘤 嗜酸粒细胞 磁共振成像
  • 简介:34岁男性患者,右大腿出现无痛性结节1年余。皮肤科检查:右侧大腿前方可见一约绿豆大小红色圆顶丘疹,其上及其周边可见薄层细小鳞屑附着,无触痛。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增厚,表皮突延长,增生的棘细胞胞质淡染,与周围细胞分界清楚。诊断:透明细胞棘皮。手术完整切除后随访半年无复发。

  • 标签: 透明细胞棘皮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胶质母细胞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7年6月间经我院收治的85例临床资料完整的胶质母细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化特点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85例胶质母细胞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31例;最小年龄10岁,最大年龄71岁,平均年龄(49.9±7.3)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由肿瘤所在的位置决定,本研究中肿瘤位于大脑共77例,位于小脑5例,位于脊髓3例;肿瘤细胞呈多形性,细胞密度高、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可见大片坏死或栅栏状坏死、出现明显的微血管增生;免疫组化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vimentin阳性,Ki-67增殖指数>10%,网状纤维染色阴性。结论胶质母细胞的病理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临床应据此进行相应的鉴别,从而提高的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病理分析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 简介:患者女,50岁,因"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力下降,近3个月头晕"入院。查体:神清语明,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灵敏;术前视力右眼0.8、左眼0.6;右眼视野下方及上方暗点,左眼配合不佳。垂体MR平扫及增强(图1):蝶鞍扩大,鞍底下陷,鞍区见类圆形异常信号,约1.8cm×1.4cm×2.0cm,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及等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程度低于正常垂体.

  • 标签: 节细胞胶质瘤 鞍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1例19岁男性髌骨软骨母细胞患者,尽管有文献报道病灶刮除术具有复发风险,但更多文献证实行该种手术的患者大多能获得良好功能和较低复发率,治疗收益远大于风险,因此笔者对该病人采用病灶刮除植骨术治疗,以期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肢功能。患者男,19岁,因"左膝疼痛1年余,加重2个月"就诊。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膝疼痛.

  • 标签: 髌骨软骨母细胞瘤 病例报告 病灶刮除植骨术 复发风险 病灶刮除术 患肢功能
  • 简介:骨巨细胞是常见的交界性骨肿瘤,好发于东亚人群,通过规范的外科手术,很多患者可达到痊愈。对于特殊部位和难治性骨巨细胞,连续选择性动脉栓塞、Denosumab和放疗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肿瘤专业委员会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定了《骨巨细胞临床循证诊疗指南》,就诊断流程、不同部位的手术方式、连续选择性动脉栓塞、Denosumab和放疗等临床问题进行总结,依据文献证据等级给出相应的推荐等级,旨在为骨肿瘤医师的临床诊疗提供最佳的、有效的意见参考,从而使患者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本指南仅为学术性指导意见,具体实施时必须依据患者的个体医疗情况而定。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骨肿瘤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皮肤毛母细胞和基底细胞癌在临床病理方面的鉴别诊断。方法选择已经确诊毛母细胞的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26例基底细胞癌石蜡标行HE染色和CK7、bcl-2、AR、CD10、Ki-67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形态学与免疫组化的表达。结果从研究中可以看出,母细胞主要从基底样的生发细胞中得来,肿瘤主要存在于真皮和皮下的组织中,没有和表皮之间连接,具有比较清楚的境界,均匀分布同时毛囊分化后的毛母细胞团对其所构成;在免疫组化中,有1例出现CK7(-),有2例出现弱(+),有1例出现bcl-2(-),有2例出现弱(+),有1例出现AR(-),有1例出现CD10(-),周间质(+);Ki-67阳性指数10%~20%。此外,基底细胞癌主要从基底样的生发细胞中得来,癌细胞和表皮基底部之间是连接的,出现浸润性生长的趋势,周围的癌细胞是栅栏状,间质疏松,同时,癌巢与间质间出现收缩性裂隙,在免疫组化上有6例CK7(+),有2例弱(+);有7例bcl-2(+),有5例弱(+);有2例AR(+),有4例弱(+),癌周间质(-);Ki-67阳性指数20%~30%。结论在镜下组织学的特点和免疫表型的综合分析下,可以帮助肿瘤的临床鉴别。

  • 标签: 毛母细胞瘤 基底细胞癌 临床病理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星形细胞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30例星形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予以神经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围手术期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中,手术成功率为93.3%(14/15),护理满意度为86.7%(13/15);对照组中,手术成功率为66.7%(10/15),护理满意度为60%(9/15)。可见,观察组手术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提高星形细胞的手术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星形细胞瘤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0岁。头晕1年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突起头晕不适,表现为全脑晕沉感,头晕以活动后为明显,休息后症状稍缓解。查体: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及,无压痛反跳痛。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MRI平扫:第四脑室内见团块状长T1长12信号影,大小约35×37mm,其内信号不均匀,FLAIR上为混杂高信号,病灶向前压迫脑干,向后压迫小脑,双侧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扩大,中线结构居中。

  • 标签: 第四脑室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 简介:目的探讨与胶质母细胞(GBM)生存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GBM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病程时间、术前Karnofsky评分(KPS)、肿瘤残余体积、同步放化疗、MGMT表达、Ki-67表达、对疾病认知情况对病人生存期的影响。结果61例病人生存时间为2~42个月,中位数为10个月,1、2、5年生存率分别为26.2%、9.2%、0。术前KPS评分≥70分、完成同步放化疗及Ⅳ级认知程度病人生存期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KPS评分、是否同步放化疗、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是影响GBM病人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手术是治疗GBM不可缺少的手段,术前KPS评分、是否完成同步放化疗及病人对病情的认知程度可影响生存期,认知程度转化、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及对生存期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放化疗 预后 生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