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行搬运技术治疗肱骨大段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深圳市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治疗的9例肱骨大段缺损患者资料。男5例,女4例;年龄21~41岁,平均29岁。缺损原因:外伤导致缺损2例,慢性骨髓炎6例,骨肿瘤1例。缺损长度4.2~9.0 cm,平均5.9 cm。手术安置单边外固定支架,术后7~10 d定期调整外固定支架行搬运,逐步恢复肱骨长度,复查X线片见有3~4层皮质后,可拆除外固定支架。记录肱骨延长长度、延长率、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支架携带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同时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术后15个月上肢功能评分(DASH)。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5~36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延长长度平均5.9 cm,延长率平均26%,平均愈合指数为31 d/cm。愈合时间平均8.3个月,外固定支架携带时间平均10.8个月。DASH评分从术前的(25.0±2.4)分改善至术后15个月的(12.0±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肱骨大段缺损均得到良好的矫治,除1例暂时性的桡神经麻痹外,其他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肩肘关节功能基本正常。结论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行搬运治疗肱骨大段缺损可较快治疗缺损,恢复患者的上肢功能。

  • 标签: 肱骨 骨延长术 外固定器 大段缺损 Ilizarov技术
  • 简介:摘要2019年2月,收治1例开放性第1跖骨头背侧软骨及缺损患者,伴软组织、肌腱及关节囊缺损,经多次创面清创治疗后二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带血管的股骨内侧软骨嵌合组织瓣修复跖骨头复合组织缺损。术后18个月随访,负重患足无疼痛、行走无跛行,供区无不适,术后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跖趾关节 骨软骨嵌合组织瓣 修复 重建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分别采用植与非植重建治疗,比较分析内侧柱支撑疗效。方法将我院在2016年11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均匀分组为原则,将所有研究对象均匀分为对照组(25例)与观察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非植重建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植重建治疗。结果实施治疗后,两组在肩关节功能恢复、疼痛程度以及肱骨内翻角度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6.5±3.1)周,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4.5±2.5)周差异显著(P<0.05)。结论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采用植重建内侧柱支撑与非植重建内侧柱支撑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实施植重建后的骨折愈合速度较快。

  • 标签: 植骨重建 非植骨重建 肱骨近端骨折 内侧柱支撑
  • 简介:在我们处理的11例肱骨近端复杂骨折中臂丛神经损伤有2例,按Neer分型对其中11例四部分骨折伴有肱骨粉碎者采用人工肱骨假体置换术,11例均采用人工肱骨假体置换术[3

  • 标签: 头置换 治疗老年 置换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肱骨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肱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于2008-2011年我院12例肱骨粉碎性骨折性肱骨置换手术的患者,采用改良的半关节成形术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时间为18个月。患肩2例轻微疼痛;肩关节平均外展105°(90~115),前屈95°(85~105),外旋35°(30~40),内旋65°(60~70),优良率为83.3%。结论肱骨置换是治疗肱骨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人工肱骨头置换 肱骨头骨折 骨折
  • 简介:摘要总结1例高龄肱骨近端骨折行肱骨置换围手术期护理,重视人工肱骨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预防脱位的护理;加强高龄患者及家属术前心理护理,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注意观察肱骨置换术术后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加强术后功能锻炼,预防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发生;该患者在行肱骨置换术后伤口恢复良好,患肢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疗效满意。

  • 标签: 肱骨头置换 康复训练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严重膝内翻畸形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颗粒性与结构性植处理内侧平台缺损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2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13例13侧膝内翻(〉25°)畸形伴内侧平台严重缺损(AORIⅡ型9例、Ⅲ型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彻底松解获得内外侧间隙平衡的前提下,外侧截厚度为9~11mm,截后遗留缺损6~19mm,利用外侧平台截下板为结构性植、股骨和平台剩余修剪松质粒,移植处理内侧平台缺损,常规或延长胫骨柄假体置换。结果术中内侧平台缺损处理良好,有效地承载平台假体,术后假体位置良好,力线偏离〈2°,缺损消失。平均随访63个月,随访时未见吸收和假体松动现象。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由术前平均42.3分恢复至末次随访时平均92.1分。结论在严重膝内翻畸形内侧平台缺损的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内外侧韧带获得平衡的前提下,利用截获得的结构性和颗粒性植材料打压植处理内侧平台缺损,避免过多截而保留平台量,能获得良好的近期效果。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骨移植 胫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嵌合游离股骨内侧筋膜瓣(CMFCOF)治疗手足部外伤性掌、指骨(跖骨)长段、软组织复合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采用CMFCOF治疗外伤性手足部掌指骨(跖骨)缺损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4~56(平均41)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例,机器挤压伤3例,压砸伤2例,均存在、软组织复合缺损。手近节指骨缺损2例,掌骨缺损3例,跖骨缺损3例;受伤到本次手术时间为2~120 d,平均84 d。缺损范围2.0 cm ×1.2 cm×1.2 cm~4.4 cm×3.0 cm×2.3 cm,软组织缺损范围2.0 cm×1.4 cm~5.6 cm×4.5 cm。所有缺损位置均在骨干,不涉及关节。2例合并肌腱缺损。术中根据、软组织缺损面积切取相应大小CMFCOF,同时在筋膜瓣表面进行植皮。结果组织瓣切取时间为52~96 min,平均53 min。供区伤口直接闭合。术后所有患者受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受区和供区创面一期愈合。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9~16个月,平均14.5个月。愈合时间为6~10周,平均7.5周。终末随访时所有病例均未行皮瓣修薄;供区功能恢复正常,无髌前区感觉障碍。5例手部损伤病例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3例优,1例良,1例可;3例足部损伤病例根据Maryland足功能评分,结果均为优。结论CMFCOF具有术式简便、供区隐蔽、量优质、外形美观的优点,是修复手或足部长段、软组织复合缺损创面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 标签: 股骨内侧髁骨瓣 嵌合骨皮瓣 掌骨 指骨 跖骨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转移联合膜诱导技术治疗合并缺损的胫骨中上段前内侧Gustilo-Anderson ⅢB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21例合并缺损胫骨中上段前内侧Gustilo-Anderson ⅢB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8~66岁[(38.6 ± 7.6)岁]。软组织缺损范围8.0 cm × 6.0 cm~16.0 cm × 12.0 cm、胫骨缺损长度为3.5~11.0 cm[(5.5 ± 1.8)cm]。患者入院后均急诊Ⅰ期使用膜诱导技术行缺损修复固定及软组织缺损修复,术中切取转移大小约为12.0 cm × 8.0 cm~22.0 cm × 13.0 cm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瓣,术后1周内观察转移肌瓣成活情况;创面稳定1周,Ⅱ期行肌瓣表面植皮,观察肌瓣植皮成活情况及创面愈合时间;Ⅲ期采用膜诱导技术行缺损重建,观察断端愈合时间;比较缺损修复前与末次随访时感染指标(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素原、白细胞介素-6)、患肢下肢功能评分(LEFS)和Mazur 踝关节功能评分。末次随访时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并使用下肢Johner-Wruhs 评分系统评价下肢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26个月[(18.4 ± 5.1)个月]。急诊Ⅰ期21例患者转移肌瓣均成活。Ⅱ期所有肌瓣表面植皮均成活,创面愈合时间1~4周[(3.1 ± 0.5)周]。Ⅲ期术后断端愈合时间6~10个月[(8.2 ± 0.7)个月]。末次随访时,感染指标较缺损修复前显著降低(P < 0.01)。患肢LEFS和Mazur 踝关节功能评分[(52.2 ± 8.9)分、(75.2 ± 13.1)分]较缺损修复前[(36.0 ± 5.6)分、(53.7 ± 14.6)分]显著提高(P <0.01)。末次随访时软组织缺损区创面修复满意,缺损断端均愈合,其中3例发生延迟愈合,均无感染、骨髓炎、足下垂等并发症的发生。末次随访时下肢Johner-Wruhs 评分:优18例,良2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为95%。结论腓肠肌内侧头转移肌瓣联合膜诱导技术治疗合并缺损的胫骨中上段前内侧Gustilo-Anderson ⅢB损伤,可有效修复损伤肢体、减少感染并恢复下肢部分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骨折,开放性 胫骨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肱骨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7例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均行肱骨假体置换术,观察术后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随访1-5年,无失访病例。所有患者疼痛均明显减轻,肩关节各功能恢复良好,关节稳定无脱位,总体疗效显著。结论人工骨头置换术应用于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肱骨假体置换术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人工肱骨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康复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院内100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2019年1月-2021年12月,随机数字表法下,对照组50例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研究组50例采取人工肱骨置换术,对比两组所得治疗结局。结果:研究组术后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取人工肱骨置换术,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速度,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可能,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人工肱骨头置换 核磁共振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中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形态、骨质量与骨折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6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CT扫描资料,其中男27例,女35例;年龄(46.5±16.3)岁范围(19~72岁)。以CT扫描三维重建数据为基础,描述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代入肱骨近端模板,描绘骨折地图;记录后内侧骨折线转折点坐标,利用Matlab热力图脚本显示最集中坐标区间,代入肱骨近端模板,标记骨折线转折点集中区域。根据肱骨倾斜角建立内翻组、外翻组和正常组,对肱骨距后内侧骨密度、厚度及骨折水平线夹角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记录。结果62例中内翻组21例(34%),外翻组24例(39%),正常组17例(27%)。内翻组骨密度(0.59±0.12) g/cm3,厚度(2.33±0.48) mm,骨折水平线夹角4.54°±14.13°;正常组骨密度(0.57±0.15) g/cm3,厚度(2.60±0.33) mm,骨折水平线夹角-1.87°±9.98°;外翻组骨密度(0.62±0.11) g/cm3,厚度(2.69±0.54) mm,骨折水平线夹角-5.64°±20.03°。干骺端延伸最常发生于后内侧,骨折线转折点多位于大结节后部。对数据进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示内翻型骨折水平线夹角(β=0.06,P=0.018)有统计学意义,OR=1.06[95%CI(1.00,1.12)];厚度(β=-2.02,P=0.041)有统计学意义,OR=0.13[95%CI(0.03,0.71)];骨密度(β=0.43,P=0.887)无统计学意义;外翻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趋势与厚度是影响肱骨内翻的因素,内翻发生概率与骨折线向上趋势正相关,与厚度负相关,骨折线转折点多位于大结节后方。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距后内侧 骨折线形态 骨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搬移治疗缺损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对51例搬移的患者做好术前评估及心理护理;术后控制好搬移的速度,加强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结果51例搬移均未出现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通过严格执行搬移的速度,使缺损的患者患肢愈后良好,达到延长的标准。

  • 标签: 骨缺损 骨搬移 术后护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2-0056-02
  • 简介:摘要缺损修复一直是再生医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题。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提升了缺损修复水平,但是再生研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病理条件下再生困难、再生调控机制不清等,导致组织工程技术发展遇到瓶颈,制约了对再生修复的深入研究。类器官是一个全新概念,是一类特殊复杂的硬组织,可根据生物学基础理论,借助组织工程3D培养技术在体外构建,模拟体内组织的复杂生物学功能。类器官有助于阐明再生调控机制、筛选组织工程材料、促进再生修复,在再生研究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就类器官的特点、构建策略及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为缺损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骨再生 组织工程 骨类器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肱骨下端全骺分离是一种少见的小儿骺损伤,文献上仅有个别报告。事实上这种损伤并非如此稀少,主要由于对它的认识不足和对X线特征不够了解而未引起重视。因此,在诊断和治疗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常把它误认为肱骨髁上骨折、肘关节脱位和外髁骨折而未得到及时适当的治疗。我院从1977年11月至1979年11月两年中遇到五例,均为陈旧性,其中四例经手术证实,经5个月至2年半疗效追踪观察,报告如下。

  • 标签: 全骨骺分离 骨髓分离 肘关节脱位 骨髓损伤 功能锻炼 克氏钢针 上骨折 手法复位 功能位 外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