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癜风患者肠道微生特点,分析肠道变化与白癜风发病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2017年4-12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收集30例白癜风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粪便标本,通过Roche/45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其16S rRNA V3区进行定性分析;用宏基因组学对5例白癜风患者粪便及5例健康对照者粪便进行分析,明确其潜在调控通路。结果与健康对照比较,白癜风患者粪便中细菌物种相似,但白癜风患者肠道微生多样性富集明显减少(P<0.05);在门水平上,变形杆菌和梭杆菌丰度明显降低;在属水平上,7个种属(拟杆菌、大肠杆菌志贺、罗氏囊、相炭疽杆菌、梭杆菌、柔膜细菌-RF9、普氏-7)丰度明显降低(P<0.05),4个种属(瘤胃球菌-1、瘤胃球菌科UCG、毛螺科、链球菌)明显增加(P<0.05);链球菌属及相炭疽杆菌在白癜风患者表达差异尤为明显,前者增加10.8倍,后者减少6.517倍。通过构建一个基于11个白癜风相关属的肠道微生的随机森林模型,显示该判别模型在ROC中AUC为0.89;宏基因组分析显示,白癜风相关菌群失调主要与免疫相关通路(如WNT通路、Notch通路等)、能量代谢、线粒体功能、氨基酸代谢(如苯丙氨酸代谢)通路相关。结论白癜风患者肠道微生态环境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健康对照存在明显差异,其菌群失调可能参与白癜风的发病发展,补充益生菌可能有益于白癜风治疗。

  • 标签: 白癜风 肠道微生物 16S rDNA 宏基因组
  • 作者: 裴佳宾 杨雨媛 周心童 胡格 王雪涵 郭勇 米凯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102206 ,北京城市学院生物医药学部 100094 ,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 100101 ,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北京 101408
  • 简介:摘要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结核是世界公共卫生问题。人体的微生参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微生在结核病中的临床重要性研究才刚刚起步,本综述介绍了微生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建立、病程发展和抗生素治疗的相关研究,研究表明:(1)微生影响分枝杆菌感染的建立;(2)幽门螺杆菌共同感染改变感染的易感性和活动性肺结核的进展;(3)微生通过调控宿主的营养、代谢和免疫状况影响结核病的进程;(4)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结核患者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可能由于T淋巴细胞表位对共性肠道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消耗,抗生素的影响对患者是长期的;(5)儿童结核病的发生与年龄相关,许多因素,如合并感染和疫苗接种会增加风险。深入研究微生组与结核病相互关系可为防痨工作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微生物菌群 结核病 儿童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病,已经成为当代中老年群体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但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寻求新型有效的治疗策略是当务之急。肠道微生被称为"人类第二大基因组",不仅可调控胃肠道活动,甚至还可影响宿主的骨代谢、免疫和矿物质的吸收,最终调节人体骨量。

  • 标签: 骨质疏松 肠道微生物群 短链脂肪酸 微环境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引发小儿感染性腹泻的相关微生进行检测,分析其菌落的特点,据此掌握致病机制,为更有效的治疗此症提供参考。方法 为保障研究的规范性及合理性,及时观察研究过程并获得 完整的监测 数据,研究对象的选择需要符合纳入条件,且参与研究的医护人员、所用药物及检测 设备等均出自我院,根据纳入标准对研究资料进行筛选,共有 71 例患儿的 资料符合 要求。采集这些患儿的腹泻物标本,对其分离培养,然后检测菌落情况。结果 细菌、病毒在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微生菌落中占比高达 87.32% ( 62/71 ),其中,志贺占比最高,为 40.32% ( 25/62 ),主要发生于 1-3 岁年龄段;大肠杆菌占比 25.81% ( 16/62 ),主要发生于 3-6 岁年龄段;孤菌类占比 12.90% ( 8/62 ),主要发生于 3 岁以下年龄段;轮状病毒占比 20.97% ( 13/62 ),主要发生于 1 岁以下年龄段。此外,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春季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发病率( p<0.05 )。小儿感染性腹泻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

  • 标签: 小儿 感染性腹泻 微生物 菌群
  • 简介:摘要在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推动下,近年来研究发现特定微生比例的变化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包括口腔中的微生、胃肠道及胰腺内等,其中口腔内牙龈卟啉单胞与胰腺癌风险呈正相关,这可能为胰腺癌的诊断提供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微生与胰腺癌的多种治疗方式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化疗效果,胰腺癌内的细菌可诱导免疫耐受,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多。

  • 标签: 微生物群 胰腺肿瘤 治疗
  • 简介:摘要:现如今,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乃至整个世界十分重视。微生降解被认为是清除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方式。近些年,有关有机污染物的微生降解研究报道主要集中于纯培养单菌株。然而,单个降解菌株的生物强化修复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效果不佳。实际上,自然界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大多数是由微生介导,而不是由单个微生菌株独立完成的。与单个降解菌株相比,微生具有更强的代谢互补性和互营作用,其在有机物污染的修复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具有有机污染物降解功能的不同微生以及高效代谢有机污染物的机制,概述了代谢互作的最新研究方法,并强调基于代谢互作设计合理结构在微生强化修复应用中的重要性,重点讨论了基于代谢模型的计算机模拟在研究复杂微生代谢互作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指导最佳功能的人工设计和构建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修复污染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案。

  • 标签: 有机污染物 微生物菌群 菌群代谢模型 生物修复 微生物代谢
  • 简介:摘要:微生制药是近年出现在临床上的新型制药技术,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使用微生制药的方式进行微生药物制备,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因此临床上的多种疾病都有了更加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从而提高医学的先进程度,以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但是微生制药与微生药物之间的概念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很多患者对这两种名词的概念存在混淆的情况,那么本文首先对其概念进行分析,并介绍微生制药类型,微生药物的开发技术以及微生药物的具体应用。

  • 标签: 微生物制药 微生物药物 概念 类型
  • 简介:摘要: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医疗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微生制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对其进行科学应用能够制造出各种新的药物,为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本文首先分析微生制药类型和药物开发技术,然后以此为基础,综合探究相关药物具体应用,希望能够为其相关人员具体工作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

  • 标签: 微生物 制药 药物分析
  • 简介:摘要 红茶俗称“胃宝”,是由醋酸、酵母、乳酸以糖茶水为原料制成的发酵饮料。根据红茶中三类的性质及特点,选择合适的分离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在红茶菌种中分离得到了三类不同的纯:2株酵母、2株醋酸、1株乳酸,单独保存、使用分别前活化扩培,然后按不同组合方式接种、混合发酵,可以获得不同感官和营养成分的红茶发酵饮料。

  • 标签: 红茶菌 功能性发酵饮料 菌种分离 混合发酵
  • 简介: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其病因复杂,目前认为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个体,导致对自身肝内小胆管的免疫失耐受。研究表明,肠道微生可能在PBC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对肠道微生在PBC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潜在治疗应用前景展开综述,从肠道微生角度阐述PBC发病原因,探寻治疗或辅助治疗PBC新疗法。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肠道微生物 治疗 机制
  • 简介:摘要:微生剂又称生物肥料和生物菌肥、土壤接种剂等,是一类以微生生命活动及其产物为媒介,使植物得到特定肥料效果的微生活体制品,随着我国对绿化、生态、环境、能源的日益重视,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微生肥料以其快速修复土壤、活化土壤有机质、强力生根、保护环境、提高树苗成活率等诸多优点。

  • 标签: 土地工程 微生物菌剂 应用
  • 简介:摘要婴儿期是肠道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肠道群主要来源于母体与其之间的群交换。剖宫产、早期接触抗生素和配方奶喂养可能会破坏微生的建立,并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母乳寡糖(HMOs)是一类结构多样的非共轭聚糖,母乳中含量丰富,可调节婴儿肠道群组成,对婴儿肠道健康产生有益影响。为了解婴儿肠道的定植特点及HMOs对肠道的影响,现就此综述如下。

  • 标签: 肠道菌群 菌群紊乱 母乳寡糖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微生检验病原用于泌尿系统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7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实行尿培养与微生检验,分析其病原结果。结果 单一感染中常见致病菌为屎肠杆菌、大肠埃希杆菌、白色念球菌,混合致病菌中支原体常并发症其他病原。结论 泌尿系统感染中最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与阳性,在临床治疗中需要依据病原体结果制定合理治疗方案,从而才能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感染 微生物检验 分析 泌尿系统
  • 简介:摘要: 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但是随着石油开采的不断深入,石油存储量的不断较小,石油开采的难度越来越大。微生吞吐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稠油的粘稠度,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原油采收率。本文首先分析了微生吞吐采油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并讨论了微生吞吐采油技术的应用。

  • 标签: 微生物 采油 采油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双相情感障碍是慢性严重精神疾病,但其发病机制仍然不明,易复发,治愈率不理想。而肠道在维持人体健康和调节人体功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体内肠道的改变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多种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和部分躯体疾病的患者其肠道有着明显的改变,因此,脑-肠-轴的深入研究成为探索精神疾病客观标志物及发病机制的一个热点方向。文章就近年来肠道与双相情感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脑-肠-轴、双相障碍的肠道改变、肠道引起双相障碍的可能生物机制以及双相障碍的治疗新发现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为临床双相障碍生物标志物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有效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肠道菌群 脑-肠-菌群轴 益生菌
  • 作者: 姜孟楠 王多春 韩俊 梅嬛 吴林寰 冯岚 魏强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13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北京 10220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北京 10220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北京 102206,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南京 210042,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 100101
  • 简介:摘要病原微生是国家重要战略性资源,其价值体现在实物及其所对应的信息数据资源。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国家级、省级保藏中心和专业实验室的指定,各类保藏机构已投入运行,并开始发挥保藏机构作用。为规范病原微生保藏数据管理,提升病原微生资源质量,中国CDC牵头制定发布了中华预防医学会团体标准《病原微生(毒)种保藏数据描述通则(T/CPMA 011-2020)》。该标准提出了保藏(毒)种所应具备的数据字段及其描述原则,包括编号、名称、分离、危害程度分类、传播途径、致病性等通用数据,以及病毒、细菌和真菌等特征数据。病原微生资源的核心在于质量、基础在于标准,以数据规范为抓手,对推动我国病原微生保藏工作向质量提升转变,提高资源共享利用,引领保藏工作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 标签: 病原微生物 保藏 数据 通则 团体标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