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聚集蛋白聚糖酶在关节软骨破坏中起重要的作用,对聚集蛋白聚糖酶1和聚集蛋白聚糖酶-2的双重抑制能有效防止关节软骨的破坏。转化生长因子-β、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活化T细胞核因子、转录因子Runx、制瘤素M、IxB激酶抑制物、金属蛋白酶抑制物、a2巨球蛋白、环孢素、雷公藤内酯、n-3脂肪酸和血小板反应蛋白结构域单元等,在基因转录、基因剪切和蛋白质翻译,以及翻译后的活化等水平上对聚集蛋白聚糖酶进行调节,它们对关节软骨的代谢作用可能成为关节炎性病变防治的一个新颖切入点。

  • 标签: 聚集蛋白聚糖酶 活性调控 降解 关节软骨 综述
  • 简介:抗血小板聚集药又称血小板功能抑制剂,60年代已在临床应用,当时将该类药归属于抗凝疗法范畴。随着对血栓性疾病发生机理的认识,抗血小板治疗在临床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新的血小板功能抑制剂不断涌现,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成为单独的一类药物,在血栓性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我院目前所使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的安全应用做一简要概述。

  • 标签: 抗血小板聚集药 用药安全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长沙市一起家庭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家庭聚集性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长沙市Y家庭的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开展调查,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用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法对呼吸道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本起聚集性疫情共发现5例确诊病例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源为有湖北旅居史的病例C,其他五例感染者为其共同居住家人,均为继发感染。【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易导致家庭内播散,要强化家庭内成员之间防护意识,强化健康教育和重点人群管控,早发现、早隔离,避免家庭聚集性疫情发生和传播。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聚集性 流行病学 调查分析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的30例患者有关资料,根据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患者(86.7%)比对照组患者(80%)高,两组患者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 标签: 脑梗死 抗血小板聚集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能够抑制A42寡聚体细胞毒性,并能通过细胞膜的的天然药物,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的探索。方法:MTT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圆二色谱法(CD)检测Aβ42的二级结构,硫黄素-T(Th-T)荧光法、透射电镜方法分析、

  • 标签: 细胞毒性 天然药物 Β-淀粉样蛋白 模拟分析 结构基础 药物干扰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2019-2021年金堂县学校呕吐腹泻聚集性疫情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取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2019-2021年金堂县发生学校呕吐腹泻聚集性疫情现场调查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金堂县3年共计发生学校呕吐腹泻聚集性疫情40起,报告病例总数549例,总罹患率为1.01 %。疫情持续时间2-16天,平均持续时间7天,以小学、幼儿园为主, 3-5月、11-12月高发。症状以呕吐(59.93%)、腹泻(45.36%)、发热(13.30%)。50.00%发生疫情的学校配置专职校医,56.25%的学校未及时开展因病缺课追踪工作,45.00%首发病例在家发病仍到校上课,25.00%学校未严格执行隔离治疗或隔离期间未到上学,50.00%学校呕吐腹泻物处置不规范。发病后48小时内采样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发病48小时及以上采样检测的阳性率(χ2=7.82,p=0.0052)。12.00%疫情食堂从业人员或教师肛拭子检出诺如病毒。在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下,教育部门应加强专职校医的配置,切实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同时学校加强家长的健康教育,促进家长主动报告学生的病情;从而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有效控制疫情。

  • 标签: 学校,聚集性疫情,呕吐腹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他汀类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呲格雷片)与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瑞舒伐他汀),对比两组的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呲格雷片联合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汀类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血脂水平
  • 简介:目的:评价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对急性轻庹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及其活化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急性轻度脑梗死患者86例,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值和溶酶体颗粒膜糖蛋白(CD63)、Ⅱ-颗粒膜糖蛋白(CD62P)测得值及血小板抑制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按N1HSS的评分值和CD63、CD62P测得值低于对照组(P〈0.05);以及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测得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可抑制急性轻度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和活化,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急性轻度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活化
  • 简介:目的观察银杏内酯注射液、银杏内酯ABC以及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EGb761)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超微结构及PF-4和β-TG含量的影响比较。方法将日本大耳兔分为对照(生理盐水)组、EGb761(1.02mL/kg)组、银杏内酯ABC(5.13mg/kg)组、银杏内酯注射液(1.02mL/kg,以萜内酯计5.1mg/kg)组、白果内酯(5.13mg/kg)组,分别iv相应药物1周。给药结束后,家兔心脏取血,观察PAF诱导下血小板聚集率;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试剂盒法观察PAF诱导下血清中血小板因子-4(PF-4)和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Gb761组、银杏内酯ABC组、银杏内酯注射液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P〈0.05、0.01),白果内酯组无显著变化;血小板聚集抑制率:银杏内酯注射液(43.76%)〉银杏内酯ABC(35.3%)〉EGb761(26.52%)〉白果内酯(5.48%)。与对照组比较,EGb761、银杏内酯ABC、银杏内酯注射液均能减少聚集型血小板数量,使树突型血小板突起变少变短。与对照组比较,银杏内酯注射液和银杏内酯ABC均使PF-4和β-TG表达显著降低(P〈0.01),EGb761仅显著降低β-TG表达(P〈0.05)。结论银杏内酯注射液通过PAF途径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作用强于银杏内酯ABC,可能是白果内酯发挥了协同增效作用。

  • 标签: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银杏内酯注射液 银杏内酯ABC 白果内酯 血小板因子-4(PF-4)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聚集解决的优质护理对早期宫颈癌根治术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早期宫颈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聚集解决的优质护理,比较两组膀胱功能恢复及氧化应激。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导尿管留置时间、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尿残余量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活性氧自由基、丙二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宫颈癌根治术 聚焦解护理 膀胱功能 氧化应激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山西地区家庭聚集性HBV感染患者基因型特征与病毒载量及肝组织病理的关系。方法随机采集临床确诊家族聚集性的慢性HBV表面抗原携带者(ASC)35例和轻型CHB患者65例。分别进行HBV基因分型、HBVDNA载量、肝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HBV基因型显示:B型7例,HBVDNA主要为低载量(57.14%)病理损害程度较轻。BC混合型11例,HBVDNA以低、中载量为主(45.45%、36136%),病理损害多为轻至中度≤G210例(90.91%),S29例(81.82%)。C型82例,其中ASC29例,HBVDNA以高载量为主(72.41%),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100%);CHB53例,HBVDNA主要为中、高载量(39.62%,49.06%),病理损害≥G2者38例(71.70%),≥S2者25例(47.17%)。结论山西地区家族聚集性ASC和CHB以基因C型为主、病毒载量高、肝组织病理损伤较严重.为乙型肝炎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家族聚集性ASC不仅存在HBV病毒高载量.而且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脏病理损伤.临床可视肝组织病理结果酌情抗病毒治疗;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作为ASC和CHB患者治疗前的常规检测手段,为规范CHB的抗病毒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肝炎病毒 乙型 基因型 病理学
  • 简介:本文通过对存在于纤维蛋白原和其他内源性整合素内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序列结构的分析,在前文N-取代-O-对甲脒苯胺基羰甲基-L-酪氨酸甲酯的基础上,为了探讨空间臂极性的变化对化合物活性的影响,以氧乙基代替胺基羰甲基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含有酪氨酸骨架的非肽类模拟物,本文还测定了化合物抗ADP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结果表明,12个化合物中有9个在10^-6mol.L^-1时显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Ii抑制作用最强。

  • 标签: 非肽类纤维蛋白原受体拮抗剂 N-取代-O-对甲脒苯氧乙基-L-酪氨酸甲酯 合成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