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离和培养小鼠鲍曼囊壁层上皮细胞,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生理作用提供基础。方法通过细胞筛联合磁性分离的方法分离小鼠肾小体,原代培养后获取壁层上皮细胞,诱导壁层上皮细胞分化为足细胞。使用免疫荧光染色、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壁层上皮细胞和足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结果原代培养的壁层上皮细胞呈现铺路石样,表达壁层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laudin-1和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CD24,不表达肾小管上皮细胞蛋白、系膜细胞和足细胞标志蛋白。体外培养传代至6代的壁层上皮细胞仍表达Claudin-1、CD133和CD24。经过诱导分化后,壁层上皮细胞可表达足细胞特异蛋白WT-1和Synaptopodin。结论细胞筛联合磁性分离法提取肾小体,体外培养获得的小鼠壁层上皮细胞可以在体外诱导表达足细胞标志蛋白。

  • 标签: 肾单位 上皮细胞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的 鉴定
  • 简介:摘要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流感流行和大流行期间病毒感染的主要方法,目前流感疫苗生产主要仍依赖鸡胚培养技术,但近年来,使用动物细胞基质代替鸡胚培养已成为流感疫苗技术创新的重要趋势。随着贴壁培养及无血清全悬浮培养培养技术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已有多种动物细胞系用于流感疫苗生产。此文简要综述近年来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流感疫苗研发中的应用进展。

  • 标签: 流感疫苗 细胞培养 Vero细胞 鸡胚培养 Madin-Darby犬肾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公司生产的无血清培养基对病毒性疫苗生产用Vero细胞培养效果,及基因工程胰蛋白酶的细胞消化效果,以判断是否适用。方法实验组用VirusPro Vero-A培养基进行Vero细胞培养,用Trpzyme消化细胞。对照组用VP-SFM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用TrypLE Select消化细胞。两组Vero细胞以相同密度接种在T175培养瓶中,以相同的培养条件和传代方法在T175瓶和细胞工厂中各培养3代。培养期间观察细胞的上清液、形态以及汇合度,消化后检测细胞活率并计算细胞收获量。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消化液的pH值、总消化时长、37 ℃消化孵育时长、细胞活率以及细胞收获量。结果两组细胞生长状态均良好。配对t检验显示,实验组消化液的pH值(6.99)、总消化时长(17.28 min)和37 ℃消化孵育时长(6.93 min)均值均大于对照组消化液(分别为6.75、12.34 min、3.30 min),细胞活率(94.79%)及细胞收获量(T175瓶:3.91×107个;细胞工厂:1.90×109个)均值均高于对照组的(分别为90.20%、3.33×107个、1.26×109个),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17、3.46、2.98、2.31和4.38,P值均<0.05)。结论实验组无血清培养培养效果较好,实验组基因工程胰蛋白酶细胞消化液温和、细胞损伤小,均适用于Vero细胞

  • 标签: 细胞培养技术 Vero细胞 培养基,无血清 胰蛋白酶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40层细胞工厂(40-layer cell factory, CF40)工艺培养原代地鼠肾(primary hamster kidney, PHK)细胞,优化乙脑减毒活疫苗的生产工艺。方法用不同浓度新生牛血清培养不同接种密度PHK细胞,比较各组PHK细胞数量,确定CF40工艺的PHK细胞接种密度和新生牛血清浓度。通过对比CF40和15 L转瓶采用不同新生牛血清的PHK细胞培养情况,比较两种工艺对新生牛血清的选择性。对4个厂家CF40培养的PHK细胞数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定对CF40的选择性。结果CF40工艺的最优条件为PHK细胞接种密度6.1×105 ml-1、新生牛血清浓度6%。CF40工艺对新生牛血清的选择性较低,能比转瓶工艺更稳定地培养更多的PHK细胞。4个厂家CF40培养的PHK细胞数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P>0.05),对CF40选择性低。结论采用CF40可以制备出满足乙脑减毒活疫苗生产要求的PHK细胞

  • 标签: 细胞工厂 原代地鼠肾细胞 细胞培养
  • 简介:摘要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肝脏疾病也是威胁人类健康和寿命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各种原因,肝失代偿的治疗相当困难,体外肝支持装置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原位肝移植供体严重短缺。用多能干细胞诱导肝细胞和肝类器官不仅可以研究肝细胞的命运决定、肝发育、肝再生机制和肝脏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而且也可用于筛选药物,并为未来的移植治疗提供稳定的功能性肝细胞来源。与肝脏发育类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肝细胞和类器官的培养是一个自组织过程:从几个关键因素的变化开始,最终形成具有复杂功能的细胞/器官。现介绍目前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肝细胞和类器官培养的主要方法和进展,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线索。

  • 标签: 多能干细胞 类肝细胞 肝类器官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系统,制备体外神经细胞炎症模型。方法选用小鼠BV-2小胶质细胞、NSC34运动神经元、HT-22海马神经元。实验Ⅰ 采用不同浓度LPS(10、100、500和1 000 ng/ml)刺激BV-2小胶质细胞,提取小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即条件培养基,分别培养两种神经元,采用CCK-8法选取导致神经元活力明显下降50%的LPS浓度用于Transwell共培养系统的建立。实验Ⅱ 将小胶质细胞接种于Transwell上室,神经元种于下室。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2):对照组和LPS组,小胶质细胞分别用细胞培养基、LPS培养或孵育6 h,随后更换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12 h,合并上、下室细胞继续培养。BV-2-NSC34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共培养12 h,BV-2-HT-22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共培养24 h。采用ELISA法检测神经元培养液IL-1β、IL-18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凋亡率,采用qRT-PCR检测神经元Bcl-2、Bax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神经元cleaved caspase-3、Bcl-2、Bax的表达。结果实验Ⅰ BV-2-NSC34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LPS刺激浓度为10 ng/ml,BV-2-HT-22 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LPS刺激浓度为1 000 ng/ml。实验Ⅱ 与对照组比较,LPS组神经元培养液IL-1β和IL-18浓度、神经元凋亡率升高,Bax及其mRNA表达上调,Bcl-2及其mRNA表达下调,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P<0.05或0.01)。结论通过条件培养基技术与Transwell共培养技术成功建立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系统,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神经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提供实验方案。

  • 标签: 小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 共同培养技术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腺性肥大乳房乳腺上皮细胞(hMEC-GAHB)的原代培养方法,观察该原代细胞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点。方法采用0.25%胰蛋白酶和Ⅰ型胶原酶混合液,结合长时间4 ℃和短时间37 ℃消化,配合低转速离心的方法,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治疗的10例腺性乳房肥大症患者(M组,实验组)和10例正常体积乳房患者(N组,对照组)的乳腺组织中消化获取乳腺上皮细胞并进行原代培养,评价获取原代细胞的效果,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学特点,采用多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法(MICC)鉴定原代细胞种属,并采用碘化丙锭(PI)染色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对各组细胞细胞周期和体外增殖及凋亡等生物学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腺性肥大乳房每克乳腺组织可获取细胞数为5×106个,细胞存活率为70%,接种后48 h细胞贴壁率为60%,贴壁细胞活性良好,接种后约72 h胞质展开,约120 h相互融合。细胞增殖明显,未见明显凋亡。hMEC-GAHB与正常体积乳房乳腺上皮细胞细胞形态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正常表达典型的上皮细胞骨架蛋白[CK8、CK14、CK18、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等]。在含有相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的体外环境中,处于同一时期细胞对数生长期时,hMEC-GAHB组的群体倍增率(PDR)为0.548、1.634、2.062、3.946、5.210、8.700,正常体积乳房组的群体倍增率(PDR)为0.394、1.455、1.820、3.822、4.467、5.21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EC-GAHB组和正常体积乳房组的G2/M期与G0/G1期细胞数比值分别为0.45±0.01和0.34±0.0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的酶消化法可获得较满意的细胞数和细胞活性。hMEC-GAHB具有典型上皮细胞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点,在含有雌激素的体外环境中,hMEC-GAHB比较正常体积乳房乳腺上皮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活力,并具有正常的细胞衰退期。

  • 标签: 腺性肥大乳房乳腺上皮细胞 原代细胞 体外培养 形态学 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HBV感染对NK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外周血标本来源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经体外扩增培养NK细胞后回输的49例患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30例,女19例;年龄27~87岁,中位年龄60岁。根据患者有无HBV感染,将血标本分为HBV(+)组和HBV(-)组。体外扩增、培养CD3-CD56+的NK细胞和CD3+CD56+的NK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NKT细胞百分率。两组细胞活性率和细胞凋亡等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HBV(-)组细胞活性率为(94.4±1.2)%,明显高于HBV(+)组的(85.1±4.6)%(t=2.146,P<0.05);而HBV(-)组细胞凋亡率为(3.2±0.9)%,明显低于HBV(+)组的(11.6±4.1)%(t=-2.220,P<0.05)。HBV(-)组NK细胞百分率为(55.8±4.4)%,明显高于HBV(+)组的(34.7±5.9)%(t=2.889,P<0.05)。结论HBV(-)患者来源的细胞体外扩增诱导可获得较多NK细胞

  • 标签: 自然杀伤细胞 肝炎病毒,乙型 细胞培养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秃发人群日益增多,且呈年轻化趋势,秃发不仅影响外观,甚至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细胞条件培养基广泛应用于创面修复、毛发再生以及其他医学领域。该文对常用细胞条件培养基促进毛发再生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角质形成细胞及其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低代毛乳头细胞条件培养基。

  • 标签: 细胞 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毛发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UCMSC-CM)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系HepG2和BEL-7402,常规培养肝癌细胞系作为对照组,UCMSC-CM处理的肝癌细胞系作为UCMSC-CM组。采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划痕试验和Transwell侵袭试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p-GSK-3β、Bak、Bax、兔抗人大分子B淋巴细胞瘤蛋白(BCL-XL)、髓细胞白血病-1蛋白(MCL-1)、存活素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志物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UCMSC-CM处理HepG2细胞和BEL-7402肝癌细胞24、48、72 h后的光密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UCMSC-CM组与对照组处理HepG2、BEL-7402细胞早期(Q4)、晚期(Q2)凋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CMSC-CM处理组处理HepG2细胞24、48 h后划痕愈合面积百分率[(53.00±2.45)%、(87.33±1.25)%]均高于对照组[(21.00±2.45)%、(43.67±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MSC-CM处理组处理BEL-7402细胞48 h后划痕愈合面积百分率[(65.33±11.26)%]高于对照组[(36.67±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试验结果显示,UCMSC-CM处理HepG2细胞24 h后,UCMSC-CM组侵袭细胞数[(630.00±62.33)个]高于对照组[(386.00±42.5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MSC-CM处理BEL-7402细胞24 h后,UCMSC-CM组侵袭细胞数[(228.00±17.91)个]低于对照组[(491.00±10.3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与UCMSC-CM组肝癌细胞凋亡相关信号分子GSK-3β、p-GSK-3β、Bak、Bax、BCL-XL、MCL-1及存活素蛋白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结果显示,UCMSC-CM处理的HepG2、BEL-7402细胞E-钙黏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0.18±0.06)、(0.48±0.25)]较对照组[(1.33±0.06)、(1.01±0.12)]均明显下调(P<0.05)。BEL-7402细胞中snail的mRNA表达水平(3.37±0.41)较对照组(1.01±0.18)明显上调(P<0.05),而HepG2细胞中N-钙黏蛋白、snail和波形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UCMSC-CM可能通过EMT过程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 标签: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肝癌 迁移 侵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不同比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对甲状旁腺细胞增殖能力及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功能变化的影响及规律。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10只SD大鼠两侧甲状旁腺及腹股沟脂肪,经过消化分离分别获取甲状旁腺细胞和ADMSCs进行体外培养,采用流式检测方法对P3代ADMSCs表型进行检测。按照甲状旁腺细胞与ADMSCs比例为2∶1、1∶1、1∶2和1∶5进行共培养,观察不同共培养比例下两种细胞的生长状态,并取细胞上清进行PTH含量的测定。测定结果与对应数量单独培养的甲状旁腺细胞上清中PTH进行对比,利用细胞形态学和PTH检测结果综合判断ADMSCs对甲状旁腺细胞PTH分泌功能的影响。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可较稳定地完成体外单独甲状旁腺细胞与ADMSCs原代培养,且两种细胞不同比例的体外共培养显示出对PTH分泌的不同影响,其中甲状旁腺细胞与ADMSCs比例为1∶5时体现出较强的促PTH分泌作用,高于单独甲状旁腺细胞培养,其PTH含量在第2、4、6、8天分别为[(1.3±0.0)比(0.8±0.1)、(1.3±0.0)比(0.9±0.0)、(1.7±0.5)比(0.9±0.0)、(1.7±0.0)比(1.2±0.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46、64.30、3.32、7.16,P值均<0.05);其次为比例为1∶2时,PTH水平呈上升趋势。结论甲状旁腺细胞与ADMSCs体外共培养具有可行性,且1∶5细胞比例下PTH分泌效果有着更显著的影响。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激素 共同培养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及其条件培养液对人非小细胞肺癌多倍体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采用1 μmol/L多西他赛诱导24 h后,更换为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继续培养3 d,建立多倍体A549细胞模型。分离与培养hUC-MSC,制备hUC-MSC条件培养液。正常培养的多倍体A549细胞作为对照组;条件培养培养的多倍体A549细胞为条件培养液组;hUC-MSC与多倍体A549细胞培养细胞总数比分别为2∶1(MSC 1组)和5∶1(MSC 2组)。各组细胞继续培养48 h或72 h。流式细胞术检测多倍体A549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迁移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建立多倍体A549细胞模型,分离培养出hUC-MSC。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结果示,培养48 h时对照组、条件培养液组、MSC 1组、MSC 2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 695±305、2 020±85、1 259±35、1 35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00,P<0.05);72 h时分别为1 052±77、1 309±24、864±201、1 103±2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90,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培养48 h时对照组、条件培养液组、MSC 1组、MSC 2组迁移细胞数分别为(52±9)个、(57±12)个、(68±8)个、(75±1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16,P<0.05);各实验组迁移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条件培养液组、MSC 1组、MSC 2组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15.53±4.27)%、(13.77±1.75)%、(3.60±0.50)%、(2.3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36,P<0.05);条件培养液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 1组和MSC 2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条件培养液组、MSC 1组和MSC 2组中迁移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上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下调,抗凋亡蛋白bcl-xL表达上调。结论hUC-MSC可提高多倍体A549细胞的迁移和抗凋亡能力,在化疗损伤修复过程中hUC-MSC可能会影响肿瘤细胞的存活。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培养液,条件性 癌,非小细胞肺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体外间接共培养的方式,分析兔膝关节软骨单位对体外软骨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2个月龄新西兰兔6只,购自山西医科大学动物中心。双侧股骨全层软骨组织依次酶解消化获取软骨细胞,联合酶解搅拌消化获取软骨单位。按2×105个/孔浓度接种于Transwell双层细胞培养板。实验组:软骨单位接种于上室,软骨细胞接种于下室;对照组:下室接种软骨细胞,上室未接种。分别在第2、4、6、8天提取各组Transwell下室软骨细胞,通过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及磷脂结合蛋白V(Annexin V)和7-氨基-放线菌素D(7-AAD)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软骨细胞早期凋亡率。通过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软骨细胞增殖率检测。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第6天实验组软骨细胞早期凋亡率为(13.60±4.65)%,明显低于对照组[(24.76±2.69)%,t=8.271,P<0.01];第8天实验组早期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8.75±4.26)%比(42.48±6.06)%,t=7.419,P<0.01]。EdU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测发现,第6天实验组软骨细胞增殖率为(46.23±6.17)%明显高于对照组[(32.23±5.40)%,t=3.254,P<0.05]。PCNA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第6天实验组软骨细胞增殖率为(76.60±5.85)%明显高于对照组[(62.73±6.69)%,t=5.573,P<0.01];第8天实验组增殖率为(64.65±8.44)%明显高于对照组[(44.35±7.97)%,t=7.722,P<0.01]。结论软骨单位延缓了间接共培养后期软骨细的早期凋亡,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

  • 标签: 软骨单位 软骨细胞 增殖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噬细胞为适应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需要而在其自身极化层面上发生谱系变化模型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TME中巨噬细胞的可塑性提供参考。方法取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并已建成近交系的Foxn1nu.B6-CAG-EGFP/SU裸小鼠骨髓细胞,分别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1,CSF-1)、IFN-γ+LPS、IL-4诱导下,培养出M0、M1和M2亚型,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GF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巨噬细胞标志蛋白和极化蛋白,并进一步与人脑胶质瘤干细胞SU3共培养。结果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原始骨髓细胞和条件培养培养出的M0、M1和M2都发出强烈的绿色荧光。瑞氏-吉姆萨(Wright-Giemsa)染色后,普通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巨噬细胞固有的可塑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CD11C和CD206标志蛋白表达都呈阳性,CD68只在M1巨噬细胞上为弱阳性,CSF-1和CSF-1R在各亚型细胞上都呈强阳性。在共培养的干细胞球体中观察到了绿色荧光细胞浸润,并发生了吞噬反应。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绿色荧光裸小鼠的髓源性巨噬细胞谱系模型,包含M0、M1和M2亚型,都有巨噬细胞固有的可塑性,表达共同的标志蛋白和极化相关蛋白,具有巨噬细胞固有的吞噬功能,可用于与肿瘤细胞之间相生相克表征的研究,特别是需要示踪研究时,可通过巨噬细胞发出的绿色荧光进行识别。

  • 标签: 巨噬细胞谱系 荧光示踪 绿色荧光裸小鼠 巨噬细胞极化培养 巨噬细胞标志蛋白 吞噬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骼肌细胞Syncytin-1过表达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骨骼肌细胞-施万细胞培养模型炎性因子、钠离子依赖性中性氨基酸转运体1(ASCT1)和神经保护因子的影响。方法(1)体外原代培养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骨骼肌细胞、施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细胞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钙结合蛋白B(S100B)的表达进行鉴定。(2)将Syncytin-1重组质粒及空载质粒分别转染骨骼肌细胞后24 h,与另外2种细胞混合,分别建立3种细胞的共培养模型(Syncytin-1重组质粒转染组:Syncytin-1重组质粒转染的骨骼肌细胞、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施万细胞混合;空载质粒转染组:空载质粒转染的骨骼肌细胞、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施万细胞混合)。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共培养细胞形态及连接的变化。共培养48 h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2组共培养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2组共培养细胞Syncytin-1、ASCT1、TNF-α、iNOS、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1)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ChAT阳性表达细胞、骨骼肌细胞中α-SMA阳性表达细胞、施万细胞中S100B阳性表达细胞均占95%以上,且定位在细胞质内。(2)Syncytin-1重组质粒转染组及空载质粒转染组共培养细胞的数量及形态未见明显差异。与空载质粒转染组比较,Syncytin-1重组质粒转染组共培养细胞上清液TNF-α、iNOS及VEGF的浓度均增高,细胞TNF-α、iNOS、Syncytin-1、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增高,ASC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骼肌细胞Syncytin-1过表达可以引起共培养细胞炎性因子释放、ASCT1表达降低、神经保护因子VEGF表达增高。

  • 标签: Syncytin-1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骨骼肌细胞 施万细胞 炎性因子
  • 作者: 贾苇雪 王建波 罗玲玲 张媛媛 王雪 郭右铭 孔令卓 姜祎群 李诚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皮肤科,南京 210042 贾苇雪现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郑州 450000,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郑州 45000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皮肤科,南京 210042,江苏省皮肤病与性病学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病理科,南京 21004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皮肤科,南京 210042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敲减角质形成细胞KRT5基因对共培养黑素细胞黑素含量的影响,以解释屈侧网状色素沉着症(DDD)的色素增加性皮损形成的机制。方法通过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相关蛋白9(CRISPR-Cas9)技术获得KRT5基因杂合突变的HaCaT细胞,将转染非靶向单向导RNA:Cas9蛋白复合物的HaCaT细胞设为对照组,分别与人原代黑素细胞HEMn体外共培养。免疫荧光观察共培养细胞细胞角蛋白及黑素小体表达;差异胰酶消化获得不同共培养组中黑素细胞,检测细胞内黑素含量。免疫组化检测1例KRT5突变DDD患者皮损和正常对照皮肤中黑素细胞特异性前黑素小体蛋白17(Pmel17)的表达改变。结果Sanger测序显示,实验组HaCaT细胞KRT5基因第1外显子起始密码子发生杂合突变(c.1delA),对照组HaCaT细胞KRT5基因未发生突变。Western印迹显示,实验组HaCaT细胞KRT5蛋白表达水平(0.60 ± 0.05)显著低于对照组(1.00 ± 0.00,t = 32.38,P = 0.001)。HEMn细胞与实验组HaCaT细胞培养体系中Pmel17标记的黑素小体较与对照组共培养体系增多,且细胞内黑素含量增加5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3.48,P = 0.025)。KRT5突变DDD患者皮损组织中Pmel17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皮肤增加。结论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诱导KRT5基因突变的HaCaT细胞,与黑素细胞在体外建立共培养细胞模型,验证了其对共培养黑素细胞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角质形成细胞与黑素细胞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皮肤色素异常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初级研究模型。

  • 标签: 黑素细胞 角蛋白细胞 共同培养技术 角蛋白5 生物,基因修饰 色素沉着过多 屈侧网状色素沉着症 CRISPR-Cas9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激光照射对体外培养的婴儿血管瘤内皮细胞相关生长因子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活化培养的婴儿血管瘤内皮细胞分为3组,强脉冲光(IPL)组(23 J/cm2,照射1次)、激光组(1 064 nm Nd:YAG激光,90 J/cm2,照射1次)和对照组(不照射激光)。照射后第1、3、7天,RT-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受体2(VEGFR-2)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VEGFR-2蛋白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VEGF和bFGF的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 064 nm Nd:YAG激光照射后第7天,VEGF mRNA(0.363±0.021比1.000±0.023)、VEGFR-2 mRNA(0.483±0.017比1.001±0.031)、bFGF mRNA(0.402±0.040比1.000±0.004)表达均下降,VEGFR-2蛋白表达下降(0.332±0.055比0.768±0.096),VEGF[(69.389±24.179)ng/L比(334.506±13.084)ng/L]和bFGF[(2.386±0.151)ng/L比(9.165±0.232)ng/L]分泌减少,细胞凋亡率(18.413%±2.654%比4.300%±0.036%)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IPL组照射后第7天VEGF mRNA(0.436±0.041比1.000±0.023)、VEGFR-2 mRNA(0.493±0.037比1.001±0.031)、bFGF mRNA(0.490±0.044比1.000±0.004)表达下降,VEFGR-2蛋白表达下降(0.406±0.037比0.768±0.096),VEGF[(128.858±6.063)ng/L比(334.506±13.084)ng/L]和bFGF[(2.723±0.471)ng/L比(9.165±0.232)ng/L]分泌减少,细胞凋亡率上升(16.597%±1.877%比4.300%±0.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064 nm Nd:YAG激光可能通过调节VEGF/VEGFR-2信号通路上的关键因子,以及细胞凋亡发挥对血管瘤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治疗血管瘤的作用。

  • 标签: 血管瘤 激光疗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羊水细胞载玻片原位培养法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716例羊水细胞采用载玻片原位培养培养培养成功后制片,用GSL-120全自动核型扫描仪进行进行扫描拍摄和分析。结果2716例羊水细胞经载玻片原位培养后制片、核型分析,成功率达100%;原代培养成功率达98.42%,传代培养率1.58%。共检出异常224例、占8.25%,其中125例21三体、31例18三体、3例13三体、4例45,X、17例47,XXY、5例47,XYY、1例48, XXY, +18、1例48, XXYY、26例结构异常,并鉴别出11例染色体数目异常真嵌合。结论羊水细胞原位培养法结果稳定,成功率高;能够鉴别真假嵌合,提高产前诊断的精准性。

  • 标签: 羊水 载玻片 原位培养 产前诊断 嵌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