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成像摄像机可对室外电气设备及连接点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当室外电气设备及连接点温度过高时,成像摄像机可进行报警输出,调度中心视频监控系统可自动切换报警界面。成像摄像机需带有云台 360° 旋转功能,和 -30° 至 +90° 的仰角,显示监控设置区域的最高温度值及位置 , 成像视频存储以正常视频存储方式存储,可额外叠加温度信息。

  • 标签: 红外热成像 应用
  • 简介:摘要:近年来,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迅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红外成像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在电力设备的日常巡视、预防性和诊断性试验、缺陷检测,还是设备的实时运行监测中,都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该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可以大大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大大降低日常的维修成本和运维成本,能提早发现设备故障、及时预警告警、快速进行故障处置,从而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从红外成像技术原理及特点出发,分析红外成像技术在电力实际应用当中的实施方案。

  • 标签: 红外热成像仪 变电运维工作 应用
  • 简介:摘要: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电力资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保证电力的可靠供应显得尤为重要。红外测温技术在电网运行与维护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红外成像不接触带电设备便能够快速实时地检测出带电设备中存在的缺陷,既保证了缺陷能够迅速消除,又保证了电网持续可靠供电。鉴于此,在介绍红外成像原理和变电设备中发热缺陷常见形式的基础上,对带电红外检测技术在变电运维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期提升运维工作质量。

  • 标签: 红外测温 可靠性 检测 变电运维
  • 简介:摘要:作为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尤为重要。变电站内的电力设备因异常热效应而引发的多种故障和异常现象是影响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时、准确地判断电力设备的运行温度是保障电力设备可靠运行的重要条件。在变电站应用红外成像可以及时发现电力设备的异常缺陷,特别是内部缺陷,使设备故障得到及时的消除,从而避免电力系统事故的发生 ;应用红外成像对运行设备进行连续跟踪,配合分析软件,可以有效、精确分析对象的变化和缺陷发展程度,为分析变电站设备运行情况提供准确依据。

  • 标签: 红外热成像仪 变电运维 应用
  • 简介:摘要:在电力设备的故障诊断中,红外成像相比于测温仪,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够快速采取非接触的方式诊断电力设备的故障,防止设备的进一步损害,避免大规模停电事故的发生。本文将对红外成像在设备故障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 标签: 红外热成像仪 结构 设备故障诊断 应用
  • 简介:摘要: 借助红外血管成像进行外周静脉穿刺能够极大地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尤其是复杂血管穿刺的成功率,大大缩短静脉穿刺时间,减少机械静脉炎、穿刺点感染等并发症,同时还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 标签: 红外血管成像仪 可视化 静脉穿刺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 5G 成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应用效果 。 方法: 于 2020 年 1 月 25 日至 4 月 25 日新冠 疫情期间 随机抽取火车站出入境旅客 1000 名 为本次研究对象, 对 1000 名旅客 进行了红外线体温枪检测 和 5G 成像 检测,观察 两种方法的 测效果及差异。 结果: 1000 名 旅客通过 两种方法 检测后, 对其 检测温度指标 和检出发热例数 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 结论: 采取 5G 成像对旅客进行体温检测,具有检测快速、方便、范围广以及准确等优点,该检测方法值得在人流量大的场所应用。

  • 标签: 5G热成像仪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防控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电气设备在运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故障问题,而一旦发生故障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应用有效的检测技术确定故障问题并加以解决,那么将会给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本文简要的分析了电气设备中红外成像技术的具体应用,希望可以给电气设备正常稳定的运行提供有效的保障

  • 标签: 电气设备 红外热成像技术 应用
  • 简介:摘要: 红外成像测温技术属于非接触测温技术,在工业、电力、军事及医疗等领域应用广泛,可与嵌入式处理技术等融合,实现智能化测温。温度场测量技术为红外成像测温的关键,文章从红外成像测温原理入手,分析温度场测量的难度,将辐射定标技术用于温度场测量,保障中波红外成像温度场的准确测量。

  • 标签: 中波 红外热成像 温度场
  • 简介:摘要皮瓣外科手术中,皮瓣的穿支血管定位以及血运情况是临床医生最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红外成像技术(IRT)作为一种便携、无创、快速、经济的探测手段逐渐应用于皮瓣外科中,其可以通过探测人体发出的红外辐射,精确地描绘组织表面的温度分布。本文综述IRT在皮瓣外科领域的应用方向,包括穿支血管探测以及血运监测两大方面,并探讨其潜在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医生提高皮瓣手术的预后提供参考和帮助。

  • 标签: 红外热成像技术 皮瓣外科 穿支血管 血运监测
  • 简介:摘要:电梯是我国高层建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运输工具,可以有效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电梯的安全性备受人们的重视,为了避免电梯出现安全事故,确保其可以正常运行,就要加强对电梯的检测。在电梯电气系统检测中应用红外成像技术可以达到理想的检测效果,本文主要就红外成像技术在电梯电气系统检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 标签: 电梯 电气系统 检测 红外热成像技术
  • 简介:摘要:电力设备检修中,若要充分了解电力设备运行状态,就需应用红外成像技术,该技术可实现带电检修。在红外测温过程中,红外成像技术的作用尤为明显,该技术可准确测量电力设备内部绝缘介质温度分布,也可及时了解并掌控电力设备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而规避安全事故,保障电力设备安全平稳运行,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 标签: 红外热成像技术 电力设备 状态检修 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RHA)在白内障眼中获取可用于观察分析的眼底图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白内障患者41例45眼。扩瞳后行晶状体混浊程度分级以及RHA眼底成像检查。按晶状体混浊程度分为4个组:皮质混浊组18眼,核性混浊组21眼,后囊下混浊组2眼和混合型组4眼。采用RHA2020全层扫描模式获取眼底图像,对眼底图像清晰程度进行评价,并比较皮质混浊组及核性混浊组眼底图像清晰度评分。结果45眼中晶状体混浊度最轻的1眼分级为C0N2P0,最重的2眼分级分别为C2N5P2和C4N2P4。晶状体核混浊4级、皮质混浊3级或后囊下混浊3级明显降低RHA眼底图片的清晰度,尤其是红绿光组合图(620 nm+550 nm)的清晰度降低最明显。在光谱580 nm和590 nm处可观察到皮质混浊组视盘及视网膜血管,清晰程度评分分别为2.0(1.0,3.0)和2.0(2.0,3.0);在光谱810 nm处可观察到视网膜血管、脉络膜血管以及色素分布,清晰程度评分为2.0(2.0,3.0),显著低于红绿光组合图的3.0(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性混浊组中,核混浊3级时RHA眼底图像仍清晰;核混浊4级时RHA眼底图像清晰度明显下降,在光谱580 nm和590 nm处偶可见视网膜血管,其清晰程度评分分别为1.0(1.0,3.0)和2.0(1.0,3.0);在光谱810 nm和850 nm处可观察视网膜血管、脉络膜血管以及色素分布,其清晰程度评分为2.0(1.0,3.0),显著低于红绿光组合图的3.0(1.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囊下混浊组中,光谱580 nm处可观察视网膜血管,光谱810 nm和850 nm处可观察视网膜血管、脉络膜血管以及色素分布。混合型白内障组中850 nm处可观察到视网膜血管走行,血管反光不可见,脉络膜血管区域性可见。结论除重度白内障外,RHA中580、590、810和850 nm光谱成像可获取白内障患者的眼底图像,有助于及时发现白内障术前眼底疾病以及评估预后。

  • 标签: 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 白内障 屈光间质混浊 眼底成像
  • 简介:摘要: 对已经建造的边坡支护、挡土墙结构的安全评估,质量检测等 , 传统的检测方法成本高、效率低,且检测过程当中存在安全隐患,寻找并实现快速、经济的检测支挡结构裂缝、内部空洞、混凝土劣化的方法,是国际和国内土木工程界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其潜在的社会需求和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但是由于支挡结构厚度较大,且现代用于建造支挡结构的建筑材料的钢筋混凝土具有非均匀性、各向异性等复杂特性,检测环境复杂,使得红外线成像法无损检测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特别是支挡结构的无损检测方面不像在其他产品或结构检测中普遍。

  • 标签: 红外热成像 建筑工程 无损检测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生产和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大大推动了我国电力行业领域的扩大化和快速发展。面对电力设备的更新与完善,与之相关的电力技术也不断地完善和开发。本文通过研究红外成像技术,分析和研讨其在电力设备检修过程中的有效应用措施及相关的方式方法,确保电力行业中的相关运行和管理系统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各方面的提升,人们对电力使用的安全稳定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这种状况,电力行业开始逐渐提升无人机电力线路安全巡检在巡检工作中的比例,目的是保障电力行业的安全有效发展,为民众提供良好的用电环境。如何就无人机电力线路安全巡检系统及关键技术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完善是目前电力行业与无人机行业所重点关注的问题。

  • 标签: 电力系统 线路检查 无人机 红外诊断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内用电负荷快速增长,电力系统急需提升供电可靠性,以维持居民稳定用电的需求。因此,电力系统的线路检查问题变得愈发重要。无人机可以快速大面积巡检电力线路,发现线路是否存在问题。但无人机在巡线作业过程中获取的图像受干扰情况严重,难以直接从图像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不能很好地实现故障点的诊断与定位。同时,由于发生的故障类型多种多样,需要运用不同的诊断方法来识别故障,使得提取和分辨图像特征成为难题。红外成像技术可以将人眼无法看见的光线辐射能量转变为电信号,进而将其转变为在显示设备上人眼可见的图像信息,通过颜色可以判断电力线路、电气设备是否发生了故障。本课题提出一种通过无人机搭载高清红外相机采集线路图像进行故障检测的方法,并对采集过程中可能对图像信息存在干扰的客观因素做进一步处理,以提高图像清晰度,辅助工作人员进行判断,正确地对巡视线路做出相应的故障诊断分析。

  • 标签: 无人机热红外成像 输电线路 故障识别 诊断
  • 简介:摘要:近年来社会用电需求的不断增大,电力工程建设数量也逐渐增多。在电力企业中,变电设备对于输送电压的调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整个电网也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做好变电设备的巡视工作有助于提早发现问题提前预防的功效。本文就 红外成像技术在变电运检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 标签: 红外成像技术 变电设备 运检检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组织包埋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及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在小鼠耳部跨区皮瓣研究中的特点和优势。方法共选取25只ICR小鼠,取其中10只,剪断鼠耳中间及外尾侧血管束,建立跨区耳瓣模型,观察建模3 d后耳瓣血供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健侧鼠耳的面积、组织层次厚度及血管分布情况。另取5只小鼠,建跨区耳瓣模型,方法同前。于建模后第3天,获取建模侧鼠耳并将其解剖分为前层皮肤、软骨及后层皮肤,取前层皮肤,采用全组织包埋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耳内的血管、神经及单核巨噬细胞进行染色,观测耳瓣中血管、神经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取剩余10只小鼠,在小鼠耳部中间血管体分叉以上水平剪穿鼠耳,建立延迟跨区耳瓣模型,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观测小鼠耳部的血流变化情况,记录术后即刻、1 d、2 d、3 d、4 d时血管的血流灌注值。结果鼠耳面积约为1.3 cm2,厚度为(0.16±0.04) mm,由外尾侧血管束、中间及内头侧3个血管束供血,在剪断鼠耳中间及外尾侧血管束后可形成跨区皮瓣缺血模型。鼠耳前、后层皮肤及软骨的厚度分别为(88±5)μm、(41±3)μm及(29±2)μm;全组织包埋免疫荧光染色清晰地显示在建模后3 d,choke区域呈放射分布的小血管,直径为(50±6)μm,可见小血管之间扩张弯曲的毛细血管,小鼠耳部神经与动脉呈伴行关系,神经节段攀附至动脉表面,而与静脉并无明显伴行和攀附,扩张、弯曲的动脉内有明显数量的单核巨噬细胞成簇分布,而在动脉外侧仅呈游离散在分布。通过激光散斑血流成像可观测到在延迟跨区耳瓣模型后,每个耳瓣内有(6±2)条横向走行的血管管径及血流量有明显增大,术后即刻、1 d、2d、3 d、4d时,横向走行血管的平均血流灌注值分别为(92±11)PU、(136±26)PU、(147±27)Pu及(176±27)PU。结论全组织包埋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可很好地观测小鼠跨区耳瓣的血管、神经、单核巨噬细胞及血流灌注情况,在小鼠跨区皮瓣血供的研究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 小鼠 外科皮瓣 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