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稳定咬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0月之间收治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稳定咬合进行治疗,戴用咬合6个月之后观察治疗效果,对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数值及张口度、关节弹响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治疗之后,患者VAS值及关节弹响发生率均比治疗前有了显著的降低,张口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稳定咬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张口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 标签: 稳定型咬合板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稳定咬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34例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稳定咬合治疗,观察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显效10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8.23%;治疗后患者疼痛评分(VAS)、颅下颌指数(CMI)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29例出现磨耗面,占85.29%,其中主要为双侧向型,占55.17%,其次依次为小侧向型、单侧向型。结论稳定咬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临床应用的重要价值。

  • 标签: 稳定型咬合板 颞下颌关节紊乱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佩戴稳定咬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2018年6月—2020年2月收治的TMD患者84例,其中男9例、女75例,年龄16~70(29.5±12.0)岁,均佩戴稳定咬合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及1、2、3个月共5个时间点,对比患者颌面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开口度及关节弹响发生率,并由此判断治疗效果。结果84例TMD患者佩戴稳定咬合治疗3个月后,显效11例、有效49例、无效18例、加重6例,总有效率达71.4%(60/84)。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84例患者VAS评分分别为(7.9±0.8)、(6.6±1.0)、(5.7±1.2)、(4.8±0.8)、(3.8±1.1)分,开口度分别为(27.1±2.3)、(31.3±1.7)、(39.0±2.5)、(43.5±2.1)、(49.3±1.3)mm,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06、14.56,P值均<0.001);关节弹响发生率分别为76.2%(64/84)、75.0%(63/84)、70.2%(59/84)、72.6%(61/84)、69.0%(58/84),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P=0.748)。结论稳定咬合对于TMD具有良好的疗效,在改善关节疼痛、恢复张开度方面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并且对于缓解关节弹响上也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

  • 标签: 颞下颌关节障碍 稳定咬合板 开口度 关节弹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法复位联合稳定咬合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TMD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常规组98例和联合组102例。常规组男51例、女47例,年龄(31.74±5.13)岁,实施稳定咬合治疗;联合组男64例、女38例,年龄(30.65±5.28)岁,实施手法复位联合稳定咬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外观满意度、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颞下颌关节开口指数(TOI)、颞下颌关节功能量表(Helkimo)评分、静息状态下表面肌电图[左侧颞肌前束(LTA)、右侧颞肌前束(RTA)、左侧咬肌(LMM)、右侧咬肌(RMM)]。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96.08%(98/102)]、外观总满意率[93.14%(95/102)]高于常规组[82.65%(81/98)、75.51%(74/98)](χ2=9.586、P=0.002,χ2=11.857、P=0.001)。治疗后联合组VAS评分[(2.09±0.45)分]、Helkimo评分[(1.27±0.35)分]均低于常规组[(3.26±0.53)分、(2.04±0.33)分],TOI[(3.87±0.52)cm]高于常规组[(3.35±0.48)cm](t=16.852、15.944、7.341,均P<0.001)。治疗后联合组LTA[(2.31±0.33)μV]、RTA[(2.18±0.36)μV]、LMM[(1.37±0.24)μV]、RMM肌电值[(1.25±0.25)μV]均低于常规组[(2.87±0.35)μV、(2.79±0.38)μV、(1.68±0.23)μV、(1.74±0.26)μV](t=6.639、6.646、5.314、7.746,均P<0.001)。结论手法复位联合稳定咬合治疗TMD患者效果显著,能缓解咀嚼肌痉挛,恢复颞下颌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疼痛和改善张口受限程度,且能提高美容效果。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稳定性咬合板 手法复位 表面肌电图 美容效果
  • 简介:摘要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是口腔临床发病率最高的四种疾病之一(龋病、牙周病、TMD、错畸形),是口腔业界公认的疑难杂症,其发病原因不明,治疗效果不确切,还常常与心理因素相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病科通过3万余例TMD患者临床诊疗经验,总结出"序列化、微创化、数字化、舒适化、人文化"的特色诊疗模式。"序列化"即梯度治疗,一般先采用保守治疗,再采用注射治疗,进而采用微创关节镜手术治疗,最后采用开放手术治疗。临床上保守治疗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是颞下颌关节咬合,其可通过调整咬合关系、肌肉、髁突与关节盘的位置关系,从而逐渐建立起稳定的"盘髁"关系,相应地使关节腔内压力和组织应力发生改变,继而治疗TMD。其中,不同类型的咬合起到的治疗效果也有所不同。基于此,作者通过此笔谈阐述咬合对TMD的诊疗意义,以进一步为咬合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保守治疗 咬合板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应用稳定咬合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40例,采用稳定咬合治疗,对治疗前后不同阶段对症状改善情况及疼痛指数、关节弹响缓解情况及张口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疼痛指数、关节弹响、张口度情况随戴用时间明显改善,每次复诊时均较上次复诊好转。6个月后疗效情况,显效11例(27.5%),有效24例(60.0%),无效5例(12.5%),总有效率为87.5%。结论稳定咬合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稳定型咬合板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为构建数字化咬合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于2019年4至5月招募2名健康志愿者(1名25岁男性和1名24岁女性),用硅橡胶取模灌制石膏模型,每位受试者均采用数字化法和常规法制作咬合:用口腔三维扫描仪扫描石膏模型,建立数字化模型,借助下颌运动分析系统记录颌位关系及下颌运动参数,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并三维打印制作咬合;以常规法设计制作的咬合为对照,对两种咬合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显示数字化咬合系统具有临床可行性。临床初步评价显示,数字化咬合客观评价与主观评分总分优于传统咬合

  • 标签: 夹板 计算机辅助设计 三维打印
  • 简介:摘要在目前的建筑形势下,传统的工艺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建筑业市场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要注重工艺的改革与创新,以达到甚至超越日趋规范的建筑业标准。方钢定型龙骨小模板体系,改变了传统钢管扣件木模板体系,成型尺寸正确,规格统一,连接方便,加大了与次龙骨的受力面,不易变形、跑模、涨模、漏浆、烂根、错台等现象,保证了结构垂直、平整的合格率达到95%以上,有效控制了阴阳角的几何尺寸正确性。

  • 标签: 定型 外楞 胶合板 背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稳定心绞痛与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方法于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心绞痛患者中选取60例,其中稳定心绞痛30例,不稳定心绞痛30例,分析其临床诊断和治疗资料,总结该疾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结果稳定心绞痛有诱发因素,少数不稳定心绞痛无明显诱发因素;稳定心绞痛相较于不稳定心绞痛的治愈率更高。结论心绞痛发作有诱因,经积极对症治疗后能取得显著的效果,治疗后患者预后更好。

  • 标签: 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临床观察
  • 简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s,TMD)是指诸多原因导致的颞下颌关节及周围咀嚼肌群出现的结构、功能及器质性改变.其发病率较高,约25%~88%[1].患者主要表现为咀嚼肌及关节区肌肉疼痛、开闭口关节弹响及下颌运动障碍等.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咬合板 咀嚼肌 TMD 口腔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稳定心绞痛和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表现特征及治疗。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2例心绞痛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稳定心绞痛40例,不稳定心绞痛42例,回顾分析入组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资料,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及治疗预后。结果两类心绞痛的临床主要表现均是心前区阵发性胸痛,两者主要诱因是体力劳动和情绪激动激发,其中少数不稳定心绞痛无明显诱因;稳定心绞痛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8.57%;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心绞痛与不稳定心绞痛的主要临床表现均是心前区阵发性胸痛,且多有诱因,经过治疗多数能康复。

  • 标签: 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稳定心绞痛和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表现特征及治疗。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2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心绞痛40例,不稳定心绞痛42例,回顾分析入组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资料,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及治疗预后。结果两类心绞痛的临床主要表现均是心前区阵发性胸痛,两者主要诱因是体力劳动和情绪激动激发,其中少数不稳定心绞痛无明显诱因;稳定心绞痛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8.57%;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心绞痛与不稳定心绞痛的主要临床表现均是心前区阵发性胸痛,且多有诱因,经过治疗多数能康复。关键词稳定心绞痛;不稳定心绞痛;临床分析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不稳定心绞痛(UA)与稳定心绞痛(SA)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疗效.方法行PTCA的心绞痛患者204例,分组比较UA与SA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PTCA术的近期和中期疗效.结果①分组:204例病人中,UA组112例(55%),SA组92例(45%).其中UA组心绞痛分级高于SA组(P<0.05).②UA组复杂病变血管支数为74(33%),SA组复杂病变血管43支(2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而SA组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较UA组为多(P<0.05).③支架植入情况:UA组有114支血管共植入支架143枚,占病变血管数的51%;SA组54支血管共67枚,占2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共156例病人接受支架术.④术后30d内无重大并发症发生,UA组复发胸痛较SA组高(9%vs3%,P<0.05).⑤随访3~9个月,发生心肌梗死3例,其中UA患者2例.复发胸痛两组分别为12例和16例,占13%和14%;临床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20%和22%,均无显著差别.结论PTCA/支架术对不稳定稳定心绞痛患者的疗效相似,即刻成功率高,中期疗效满意.

  • 标签: 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成形术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 再狭窄 疗效
  • 简介: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稳定心绞痛( SA)与不稳定心绞痛( UA)药物治疗的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2017年 1月~ 2019年 10月期间 180例进行心绞痛治疗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表现类型不同分为稳定组和不稳定组, 各 9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心电图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结果 稳定组心绞痛、心电图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 71.11%、 67.78%和 73.33%, 不稳定组分别为 87.78%、 85.56%和 90.00%。不稳定组心绞痛、心电图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均高于稳定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美托洛尔胶囊更适合于 UA, 可以有效降血脂, 改善心电图, 缓解心绞痛症状, 提高中医证候积分, 值得在 UA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稳定心绞痛;不稳定心绞痛;药物治疗;临床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rug treatment between stable angina (SA) and unstable angina (UA). Methods 180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from January 2017 to October 2019 were selected in this study,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stable group and unstable group, 90 cases each.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metoprolol.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angina pectoris, ECG and TCM syndrom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of angina pectoris, ECG and TCM syndromes were 71.11%, 67.78% and 73.33% in stable group, 87.78%, 85.56% and 90.00% in unstable group, respectively.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of angina pectoris, ECG and TCM syndromes in the unstabl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table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metoprolol capsule is more suitable for UA. I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blood lipid, improve ECG, relieve angina symptoms, and improve TCM syndrome score.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UA.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复方丹参片和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稳定心绞痛和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11月~2015年间我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分组,A组为稳定心绞痛患者60例,B组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60例,A组患者采用基础治疗和药物曲美他嗪治疗,B组在A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药物复方丹参片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A组治愈37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00%;B组治愈35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8.33%,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为发生不良药物反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均显著。结论药物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心绞痛临床效果显著,减少了手术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稳定型 心绞痛 不稳定型 临床 分析
  • 简介:摘要颞下颌紊乱综合症(TMD)是一个综合术语,它包括累及咀嚼肌和(或)颞下颌关节的众多临床问题,也被称为颅下颌关节病。其影响进食和语言功能,大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探讨我院收治的颞下颌紊乱综合症患者,经口腔科和针灸科通过咬合和电针针刺治疗,比较治疗效果发现,在解决患者张口受限咬合能迅速取得效果但是在解决疼痛方面祖国医学的电针针刺治疗效果优于咬合

  • 标签: 颞下颌 关节 咬合板 电针 疗效
  • 简介:目的:通过咬合治疗前后咀嚼运动时脑血流变化的测定,探讨咬合在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时脑血流的变化。方法:使用德国DML系列multidopX1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脑血流的改变。对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峰流速与平均峰流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在行使咀嚼运动后,大脑中动脉的血流明显增加。未戴咬合和戴咬合的TMD患者咀嚼运动后,脑血流速无明显改变。结论:咀嚼运动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咬合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影响不大。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咬合板 咀嚼 脑血流 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