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PACU全麻患者术后病房交接中的应用,为减少交接时间,更好地保暖提供依据。方法经过1个月集束化护理实践活动,对比实验前后交接班时间、病人自我感觉、立毛肌收缩、寒颤等的差异和腋温降低等。结果经过1个月集束化护理实践活动后,实验组交接班时间缩短,病人自我感觉冷、立毛肌收缩、寒颤、腋温降低减少,(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集束化护理用于PACU全麻患者术后病房交接中,可以显著减少病人自我感觉冷、立毛肌收缩、寒颤、腋温降低等。

  • 标签: PACU 全麻 交接班 集束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交接班在优质护理病房中的应用。方法在晨间交接班中,采用全科医护广泛性交接班和护理人员针对性交接班,通过5分钟的口头交班、规范的晨间护理查房交班、夜班护士与管床护士床边一对一交班,比较采取措施前后患者、医生双方满意的效果、护理差错、缺陷的变化。结果实施联合交接班后,住院患者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与实施前相比明显提升,无护理差错发生,无交接班护理缺陷发生。结论通过联合交接班的应用,在院级进行的住院患者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中每月满意度均在99.5%以上,使护理工作更规范化、安全化、系统化,达到了持续动态观察、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良好效果,达到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和安全管理。

  • 标签: 联合交接班 优质护理服务 护理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SBAR交接班模式应用于产科病房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从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产科收治的500例产妇作为观察组,本组护理工作中采用ISBAR交接班模式。另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产科收治的50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该组采用常规交接班模式。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率以及护理期间的护理差错率、产妇投诉率、交接班用时、产妇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结果:开展ISBAR交接班模式的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8.0%,显著高于未开展ISBAR的对照组的80.4%,p

  • 标签: ISBAR 交接班 产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适合急诊ICU量化评估式交接班模式的实际效果。方法 接班护士使用量化评估式交接班模式,识别潜在危重症和护理风险。对比实施评估式交接班模式前后护士对潜在危重症患者病情判断符合率,抢救物品准备完备率,护理措施主动落实率及护理服务满意率。结果 实施护理量化评估式交接班后,护士对潜在危重症患者病情判断符合率为98.30%(对照组93.96%,P<0.05),抢救物品准备完备率为98.86%(对照组95.05%,P<0.05),护理措施主动落实率99.43%(对照组95.60%,P<0.05),护理服务满意率为98.43%(对照组96.15%,P<0.05)。结论 采用评估式交接班模式有助于提高急诊ICU的交班质量、护理质量。

  • 标签: 急诊监护病房 护理量化评估式交接班 常规交接班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无缝隙护理用于急诊留观患者与病房交接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急诊留观患者15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75例,常规护理;观察组75例,无缝隙护理。观察两组急诊留观患者转至病房交接效果。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的病房交接情况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满意度为6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缝隙护理应用效果良好,可在急诊留观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广泛推广。

  • 标签: 无缝隙护理 急诊 病房交接
  • 简介:目的探索SBAR沟通模型在肿瘤专科医院护理床头交接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某肿瘤专科医院工作5年内的年轻护士60人为研究对象,应用SBAR沟通模型制订SBAR床头交接班手册,系统培训护士长、年轻护士,于2013年10月护士长每天按照SBAR床头交接班质量评分表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护理部对科室进行质量追踪、数据验证,持续检查6个月.比较实施前后240例住院患者满意度与沟通有关不良事件的隐患发生率.结果住院患者满意度提高;与沟通有关不良事件的隐患发生率降低(P<0.01或P<0.05).结论SBAR沟通模型应用于临床,规范了护士床头交接流程,提高了年轻护士临床思维和沟通能力.

  • 标签: 床头交接班 信息交流 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学习优质护理服务内涵,结合心脏病专科医院的特点,建立护理服务交接班模式,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方法建立护理服务交接表,患者床边交接班时接班护士询问患者,对上一班护士的工作进行评价结果开展护理服务交接班制度,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进一步规范了护理交接班制度,使护理管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得到有效提升结论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交接班制度,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

  • 标签: 护理服务交接班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运用床旁交接班卡的效果。方法将本科室3个病区的18例护士作为实践对象,将2016年7月~2017年1月作为对照组,期间对科室护士实施传统交班模式,将2017年2月~2017年7月设为实验组,期间对护士实施床旁交接卡标准化交班模式。总结两种交班模式对交接班规范性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床旁交接班不符合规范要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运用床旁交接班卡可提升交接班质量,促进护士交接班规范性。

  • 标签: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床旁交接班卡 效果
  • 简介:老校长举起手中的小铁棒,敲响了挂在老槐树上的二尺长的钢管:当——当当……当——当当……上课了,孩子们像兔子一般蹦进了教室。教室里一共才九个孩子,九个孩子却分成三个年级:三个是一年级新生,四个是二年级的学生,还有两个是三年级的学生,这是农村特有的复式教学班。

  • 标签: 交接 孩子 一年级 二年级 教室 学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适合内科病房的新型护理晨会交班模式。方法本病区自2014年1月在护理晨会交接班中实施新型交班模式,即夜班护士诵读交班内容责任护士反馈所交内容,经过12个月的试行后,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书写、护理安全、优质护理、患者满意度等6方面比较护理质量,并在实施前后向科内16名护士发放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调查护士的自我感受。结果实行新型交班模式后,护士的自我效能感、护理质量较之前明显提高(P均﹤0.05)。结论新型交班模式实施后,使接班者能够提高注意力,明确掌握交班信息,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安全意识,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延续性和连贯性,减轻了夜班护士背诵交班的压力,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新型晨会交接班模式 护理质量
  • 简介:目的调查ICU护士和普通病房护士对ICU转出患者交接班认知现状,为有效实施ICU转出患者延续护理服务及相关知识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广州市三甲医院107名ICU护士和373名普通病房护士在转出患者在认知、态度、执行过程中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本研究发现护士ICU护士和普通病房交接班时对于患者的一般信息、生命体征、专科病情交接、心理情况、药物交接、医院感染交接、患者物品交接等方面,认知有不同;普通病房护士和ICU护士对ICU转出患者交接时的药物、管道和皮肤的交接方面均认为非常重要。结论针对ICU护士和普通病房护士的不同培训需求,应提供不同的系统、规范化的培训。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护士 交接班 延续护理 现状
  • 简介:总结反交班模式在精神科情感病房护理晨会交接班中的应用体会。改变传统晨会交接班模式,由接班护士在全面了解当天各自的分管患者情况后实施交班,由交班护士做必要的补充。反交班模式实施后,交接班质量、专科护理质量及医生和患者家属满意度均显著高于传统交接班模式。

  • 标签: 反交班 精神科护理 交接班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急诊患者转运至病房中的时间交接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实施品管圈,对比品管圈进行前、中、后的转运时间。结果实施品管圈后,较之前在转运前准备时间、途中转运时间、人均交接时间、病情变化抢救时间、交接单填写确认签名时间、以及合计时间方面均有所改善,活动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诊科转运工作开展QCC活动,一方面能够有效缩短转运所需要的时间,规范转运交接的相关程序,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团结协作、相关创新能力,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 标签: 品管圈 急诊患者 转运 时间交接管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转出交接中用SBAR沟通模式的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6月—12月我科接收的自CCU转为普通病房的心血管病患者共180例,利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将180例病例随机等分成A、B两组。A组选取SBAR沟通模式,B组选取常规口头交接模式。分析比较两组的交接效果。结果A组顺利交接率为70.0%,B组为50.0%。A组明显高于B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交接所需时间为(8.34±2.17)min,明显短于B组的(13.21±3.72)min。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转出交接工作中合理应用SBAR沟通模式,可规范护士的交接行为,缩短交接所需时间。

  • 标签: SBAR沟通模式 心血管 转出交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在新生儿ICU护理床头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2—8月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ICU的96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9月—2019年3月我院新生儿ICU的107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班模式,观察组采用SBAR沟通模式。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掌握情况及交接班所用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8.41%(9/107),低于对照组的22.92%(22/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28 6,P<0.01);护理人员对观察组患儿诊断和病情、治疗、异常化验结果、护理重点、存在风险等病情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护理人员在护理对照组患儿时进行交接班所用时间为(10.44±1.51)min,长于观察组的(5.32±0.4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88 4,P<0.001)。结论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新生儿ICU护理床头交接班中能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的掌握程度,不但有效的保障了患儿安全,而且可缩短交接班时间,进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 护士 个体化现状-背景-评估-建议沟通模式 护理床头交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SBAR沟通模式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标准化护理床头交接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患儿72例为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床头交接班方式;2020年7-12月重症监护病房患儿72例为观察组,实施SBAR沟通模式的标准化交接班方式。对两组交接后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的了解情况、交接时间、护理风险以及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的了解程度更深入,出现的护理风险较低,且交接时间也明显缩短,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SBAR沟通模式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标准化护理床头交接班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新生儿信息,提高护理质量、护理效率,临床价值明显。

  • 标签: SBAR沟通模式 新生儿 重症监护 标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SBAR沟通模式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标准化护理床头交接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患儿144例为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床头交接班方式;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重症监护病房患儿144例为观察组,实施SBAR沟通模式的标准化交接班方式。对两组交接后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的了解情况、交接时间、护理风险以及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的了解程度更深入,出现的护理风险较低,且交接时间也明显缩短,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SBAR沟通模式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标准化护理床头交接班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新生儿信息,提高护理质量、护理效率,临床价值明显。

  • 标签: SBAR沟通模式 新生儿 重症监护 标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交接班checklist在ICU危重患者床边护理交接班中的实施及效果。方法制定危重患者床边交接班checklist,分别收集传统的交接班方式(对照组)与新型的床边交接班方式(实验组)实施6个月的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共抽查283个床单元,其中交接班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157项;实验组共抽查254个床单元,交接班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65项,两组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危重患者床边交接班checklist的实施,明显减少了护理交接班缺陷,提高了ICU床边护理交接班质量。

  • 标签: checklist 床边交接班 护理安全
  • 作者: 袁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4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盱眙县人民医院,江苏 盱眙 211700
  • 简介:目的:探究骨科术后患者交接中,改良SBAR交接单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骨科患者中抽取40例进行本次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20例应用传统口头交接班、研究组20例应用改良SBAR交接单,对比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及护理缺陷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缺陷发生率统计,研究组5%<对照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SBAR交接单用于骨科术后患者交接中,效果突出,应用价值高。

  • 标签: 改良SBAR交接单;骨科术;护理质量评分